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28
发布日期:2025-07-22 | 作者:意鸣子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28
CHURCH教会
教会是因相信耶稣基督而领受圣洗圣事的信友团体,由基督自己所建立并继续由基督为王统治照管。还有此团体的一些教会团体:某地区会众(教区)或集会团体(修会、善会等),与普世教会分享同一的信德。
I.教会的名称
II.教会与旧约
A.救恩历史预备教会
B.以色列是教友的预像
C.王国复兴的许诺
III.新约中的教会
A.基督徒教会的建立
B.新约教会的架构
C.基督奥体
D.基督的新娘
E.活圣殿
F.教会在光荣中完满
G.教会的标记
I.教会的名称
英文的“教会”(Church)是源自希腊语kyriakon(属于上主);苏格兰和北部的英语用“kirk”(苏格兰教会,教会)更清晰地显示派生的意义。这词的希腊语术语在圣经中使用的是ekklēsia(集会assembly)。在古希腊语中,ekklēsia的意思是:一个公民的集会,而在《七十贤士译本》中使用此词时,是以色列人为了宗教而集会的(申23:2-3;列上8:5,14,22;咏22:26)。
Ekklēsia在新约中被广泛使用,在保禄书信中有超过六十次。这个词的用法与我们英文中教会(church)的用法一样:是指整个圣教会(玛16:18:“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或地方教会(默1:4:“在亚细亚的七个教会”)。由于最早期的基督徒还未曾建立他们集会的建筑物(教堂),所以这个词绝不是指教堂,一直是指一群人的集会。
II.教会与旧约
A.救恩历史预备教会
旧约的救恩历史是记载天主为祂的教会预备这个世界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的盟约,天主盟约的范围得到拓展:从一对夫妇到一家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后是普世教会。在教会内,天主给亚巴辣罕的许诺得以圆满实现:“地上万民都要因你获得祝福”(创12:3)。
B.以色列是教会的预像
以色列作为天主的盟约子民,是普世教会的一个预像。以色列宣称同样的教义,用同样的朝拜礼仪,并以同样的诫命而生活。十二支派结合成一个信仰的家庭,预示着万民因相信耶稣基督是主而结合为一。透过与梅瑟的盟约,以色列有义务依照天主的法律生活,并成为朝拜真天主的保管者。按照法律奉献的牺牲,预示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希9:22-28),就是在感恩祭中赐予我们,圣教会的盟约食粮。
C.王国复兴的许诺
与达味的盟约许诺:即达味之子的永恒王国(撒上7:13),期限(咏2:8)是“直到世界的终结”。虽然达味为儿子撒罗满留下了几个小附属国,但是在撒罗满之后被打破了,永久的达味王朝在犹大因巴比伦攻破耶路撒冷而走向终结。
尽管达味家族在以色列的王权被暴力终结,但是先知们许诺:将复兴一个比原来更荣耀的王国:“万民要奔赴你的光明,众王要投奔你升起的光辉”(依60:3)。时候将到,盟约将拓展到万民,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许诺民族将要与他们一起归向上主,成为我的子民”(匝2:11)。
III.新约中的教会
A.基督徒教会的建立
复兴达味王国的许诺,是因达味之子耶稣基督的到来而得以实现,祂为王统治,使教会作为祂的王国在地上和历史中的彰显。基督的宝座在天国永远建立,而“世界的终结”确实是王国的国界线。在教会初期,宗徒们的主要讯息是:王国已经复兴了(宗1:6;2:30-31;8:12;19:8;28:23)。通过圣洗圣事,任何一个相信的人现在都能进入这王国(若3:5;宗2:38)。
基督自己宣讲:“天国”临近了(玛4:17;谷1:15),并且祂经常使用“天主的国”或“天国”的短语,来表达祂的教会(例如,谷4:26;4:30;10:15)。祂的话起初被同时代的人包括宗徒们所采用,作为复兴达味王国的一个许诺,即结束罗马人的占领。然而,耶稣坚持强调:“我的国不是这世界的”(若18:36)。祂是来建立一个比罗马帝国更伟大的王国,就是一个将跨越整个世界,并延续到世界终结的王国。祂的王国临在于历史中,而祂的权能来自天上。
在五旬节,圣神作为信友结合于基督内生命的灵魂,被耶稣赐予了教会(宗1:2;2:23)。藉着圣神的降临,宗徒们开始宣讲和为人施洗,拓展了教会的成员(宗2:4-41;4:2)。
B.新约教会的架构
耶稣给祂的王国一个架构和权威(玛16:16-18,18:15-18;谷6:7;路10:1-2)。祂拣选了十二位宗徒,以伯多禄为他们的首领(玛16:18;若21:15-17),为祂的教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弗2:20;默21:12-14)。这王国建基于伯多禄,甚至撒旦的攻击也不能战胜它。因此,教会从开始就有一个等级制度,宗徒们被置于信友之上(得前5:12)。一些人是牧人,一些人是羊群(若21:15-17;宗20:17,28;伯前5:1-2)(《天主教教理》553,642,771,874-87,894-95)。
宗徒们转而拣选他们的继任者(宗1:15-26),并委任其他服务人员协助宣传福音,并处理不断增长的教会事务(宗6:1-3)。
在宗徒时代已经有了我们所见的执事圣职、长老(司铎)和主教(宗14:23;斐1:1;弟前5:17;铎1:5-9;伯前5:1)。在主教和司铎之间的区别可能还没有很快加以定义,不过基本的教会组织已经在世上熟知耶稣的这一代形成了。
C.基督奥体
保禄使用ekklēsia六十五次之多,提出了一个对“教会”广阔的神学解释。为保禄来说,教会是基督的奥体,基督是奥体的头(哥1:18;弗5:22-24,29-30),教会从祂接受自身的圆满(弗1:22-23;哥1:18)。奥体的肢体有不同的功能,就像手不同于脚或眼睛一样;不过,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奥体,并且彼此互为肢体(罗12:4-8;格前12:4-26;格前12:27-31;弗4:11-14)。
教会作为基督的奥体,也给保禄提供了强调所有信友的团结合一的方法(格前12:12;罗12:4)。在圣洗圣事中,这些合一首先找到其圣事性的真相(格前12:13),在感恩祭中说:“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格前10:17)。
D.基督的新娘
教会也是基督的新娘(格后11:2-3;弗5:22-23;默19:7-8)。基督爱祂的新娘,就像丈夫爱祂的妻子:“基督爱了教会,并为她舍弃了自己,以水洗,藉言语,来洁净她,圣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现为一个光耀的教会,没有瑕疵,没有皱纹,或其它类似的缺陷;而使她成为圣洁和没有污点的”(弗5:25-27)。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奥迹(弗5:22-23),是从旧约中雅威作为以色列神圣的丈夫这个图像发展而来的(欧2:2,14-23,;耶2:2),而且这也与耶稣称自己为新郎的说法一致(玛9:15;谷2:19;路5:34)。
E.活圣殿
为保禄来说,教会也是一个由圣神所寓居的活圣殿,(格前3:16-17;弗2:19-22;玛16:18)。基督自身是屋脚的基石,是被建造者所舍弃的“活石”(伯前2:4);所有基督徒如同这活石,是建造“一所属神的殿宇”的基础,那里才是真正祭献奉献之处(伯前2:5)。圣神使教会成员团结合一(迦3:24-29),成为天主的儿女和天国的一员(弗4:1-6),并藉着耶稣基督的爱,与天主和好(弗2:11-22;格前12:13;哥3:11)。
F.教会在光荣中完满
最后,教会是神圣生命和末世希望的持有者。教会在世界上的发展,将在耶稣基督再来时达到顶峰;那时,教会将在天国的光荣中达到完满。在此之前,教会继续她在迫害中的朝圣之旅,生活在期待将来天国圆满实现的确信中,那时“我们众人都应出现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为使各人藉他肉身所行的,或善或恶,领取相当的报应”(格后5:10)。
G.教会的标记
在《尼西亚信经》中,称教会是至I.至圣、至公和从宗徒传下来的,这四个特色标记定义了教会,并辨认出她是真正信仰的保护者:
至一:因为她自身的成员是在教宗领导下,因信德和教义而团聚在一起;
至圣:因为她由基督创立,并由圣神赐予生命,提供了接受圣化恩宠的方法;
至公:因为她是普世性的,意味着她的祝福是有意向世界上所有的人开放;
从宗徒传下来的:因为圣教会的教长们,从主教们到基督委任的宗徒们是一脉相承的(《天主教教理》811-65)。
CIRCUMCISION割损礼
割损礼是犹太人切除男性生殖器包皮的仪式,在诞生的第八天进行。在以色列,割损礼不仅仅是一个外科手术,它首先是一个宗教仪式。它是一个天主与亚巴辣罕之间盟约的记号(创17:10),如果不接受割损礼(创17:14),没有男子能成为天主盟约的子民。
I.旧约的割损礼
A.亚巴辣罕盟约的标记
B.以色列人崇拜生活的最初仪式
C.内在信仰的外在标记
II.新约的割损礼
A.基督徒必须接受割损吗?
B.割损与不割损之间“无区别”
I.旧约的割损礼
A.亚巴辣罕盟约的标记
割损礼并不是以色列人独有的:耶肋米亚列出了埃及、厄东、阿孟、摩阿布和其它沙漠中的民族,也是接受割损礼的国家,并且在一个埃及人的坟墓壁画有第六王朝中描绘两个男孩的割损礼。不过,在其他民族中,割损礼是在一个青春期男孩身上完成的;它可能被视为人生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所举行的仪式,但是其自身用处的很多细节可能另有说法。
然而,对以色列人来说,割损礼不是人生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所举行的仪式,而是他们作为天主的选民身份,能被认同的一个根本部分。割损礼是进入盟约的启蒙圣事(thesacramentofinitiation),意为进入亚巴辣罕家庭的盟约已经被赐予了:“你们中世世代代所有的男子,在生后八日都应受割损;连家中生的,或是用钱买来而不属你种族的外方人,都该受割损。这样,我的约刻在你们肉体上作为永久的约。凡未割去包皮,未受割损的男子,应由民间铲除;因他违犯了我的约”(创17:12-14)。
盟约的条款是清楚的,任何违犯都将带来天主的惩罚。例如,梅瑟要不是他那思维敏捷的妻子给他们的儿子行了割损,他可能会因为疏忽而死(出4:24-26)。
B.以色列人崇拜生活的最初仪式
只有接受了割损,才允许参与仪式和以色列的朝拜(肋12:3)。在庆祝逾越节时,必须是接受过割损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而在以色列居住的奴隶和旅居者除非是首次接受割损礼,否则没有资格参与(出12:43-49)。割损为婚姻结合也是必需的(创34:15),这一点被雅各伯的儿子们作为诡计,对舍根的男人进行血腥的报复(创34:24-25)。
C.内在信仰的外在标记
割损是以色列人遵从天主盟约的外在标记,作为以色列独特责任的永久提醒是非常重要的。梅瑟告诉人们说:“你们要心受割损,不要再执拗”(申10:16);在生命的末期,他许诺:“那时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心上,和你后裔的心上行割损,叫你全心全灵爱慕上主你的天主,使你得以生存”(申30:6)。肉身的割损象征着内心精神的割损,即割除内心对上主和祂的诫命的执拗反抗(申10:16)。这种内在的倾向才是真正重要的,没有了它,正如耶肋米亚的话说的,即使被割损的以色列人也“未受内心的割损”(耶9:25)。
II.新约的割损礼
A.基督徒必须接受割损吗?
割损的精神意义是基督徒理解这仪式的钥匙。随着外邦人开始加入教会,这个问题无法被忽视:那么,基督徒必须接受割损吗?
那时代的大多数外邦人没有接受割损;在大部分罗马世界,割损是犹太人独特的做法。一些犹太基督徒提议:“若是你们不按梅瑟的惯例行割损,不能得救”(宗15:1)。保禄已经开始了在外邦人那里的使命,并“同他们起了不小的争执和辩论”(宗15:2)。
B.割损与不割损之间“无区别”
在大约主后49年,耶路撒冷召开宗徒会议来解决此事件。那时,伯多禄赞同保禄的观点。保禄说,他们已经看到了圣神如何同样恩待外邦人,“在我们和他们中间没有作任何区别,因他以信德净化了他们的心”(宗15:9)。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声明:由于外邦人在没有接受割损时,已经接受了圣神,所以割损为我们在基督内的新生命不是一个圣事。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加给皈依的外邦人,放上甚至以色列人都不能负荷的“轭”(宗15:10)。要求割损礼几乎成了教会在外邦人中传教不可逾越的鸿沟。
梅瑟的预言得到了满全:时候要到,那时“上主你们的天主将在你们心上行割损”(申30:6)。
藉着这个决定,宗徒们清晰定义了教会是作为与犹太教不同的一个独特存在。为保禄来说,基督的再来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梅瑟法律的仪式了,包括割损礼(迦3:24-25)。在基督之前,割损礼是意味着真正进入天主与亚巴辣罕的盟约,以及进入以色列家的启蒙圣事(肋12:3)。不过,藉着耶稣基督的苦难圣死,割损被搁置一边了。外在的割损不再是成为盟约中一员的记号了(格前7:19;迦5:6,6:15)。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割损(罗2:28-29),就是基督自身在圣洗圣事中完成的(哥2:11-12;宗22:16;铎3:5;伯前3:21;圣多玛斯·阿奎那《神学论集》III,Q.70,a.1.)(《天主教教理》1226-27)。“在基督耶稣内,割损或不割损都算不得什么,唯有以爱德行事的信德,才算什么”(迦5:3)(《天主教教理》162,1814,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