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鼓励思考?与信望爱相比,思考的重要性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5-07-22 | 作者:©圣托马斯如是说这是一篇作者刚刚读历史突然想到的问题,正好拿出来写一篇小短文,只是一篇随想,并不严谨。
在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会碰到一些人,他们高举爱德,认为只要有爱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其实,高举爱德是对的(只要这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或者掩盖你在其他认知上的不足,毕竟“爱”是嘴上喊起来最容易的口号),但是这里的后半句话却大有问题。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心里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人类之所以是天主的肖像,就是因为我们是智慧造物[intellectual being],而天主赋予了我们理性能力,这是使人类变得极其与众不同的最尊贵的灵魂能力之一,——这使我们不仅能从表象上认知天主的创造,更能够从本质上认知天主本身。
其实,圣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表达过我们可以不需要思考就能实践天主的诫命,而且圣经本身就多处倡议我们要“分辨”“考验”“判断”,谨防假先知和假教师(得前5:21,格后13:5,若一4:1)。
我们且不论“智慧”“知识”“明智”都属于圣神的七礼物,智慧是天主的本性,因此所有来自智慧的,都是美好的。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被称为智德,因为它帮助你从智识上认识天主本性和他行为的奥秘,帮助你理解圣经里那些晦涩复杂的神圣计划。在祈祷中,默观就属于思考,而思考和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极好的灵修。
其次,善行[good works]分为形哀矜[bodily good work]和神哀矜[spiritual good work]。其中形哀矜包括:施舍穷人,照顾病人,喂饥饿的人,探望监狱里的人等;神哀矜包括:解答疑惑,开导困惑者,安慰悲伤者,讲解奥秘,布道等。且不说爱德和智德本质上就不是对立的关系(喜欢踩一捧一的人可谓动机可疑),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讲解知识、传递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的爱,是一种促进他人灵魂的、无私的、利他的最大的爱,对他人也是一种实质上的帮助。
那些爱德卓著的圣人往往都是已经参透了福音奥秘之人;相反,当一个人放弃思考,那么他的“爱德”也将面临极大的考验——他可能会难以判断何为天主的意志,何为爱,何为恶。
基督张开盲人的眼睛
今天我在看“苏联小英雄”莫罗佐夫的历史事件时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莫罗佐夫坚信国家宣传的主义,怀疑自己父亲“偷偷帮助苏维埃的敌人”,举报了自己父亲,导致家人被投入劳改营最后被处死。然而,他自己却觉得自己这是出于爱国,并且他也被授予“小英雄”称号,被当作爱国教育的榜样大肆宣传,在青少年中大量提倡他这样“大义灭亲”的行为。然而,这样的“善”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莫罗佐夫可能从没想过更多的。尽管这事在苏联解体档案解密后出现了反转,而莫罗佐夫也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被人利用导致伦理悲剧的真相。
“苏联小英雄”帕夫利克·莫罗佐夫
结合这个事件,我又想到了1962年以色列跨国逮捕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并审判的事情。大屠杀首恶之一,手上沾满无数平民鲜血的艾希曼却在辩护中巧舌如簧,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屠杀一无所知、别无选择、只有服从命令的无辜者。而在此次审判中全程旁听的美国《纽约客》观察员汉娜·阿伦特,在参观了全程后写下了著名心理学分析报告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她最著名的观点——平庸之恶。
审判中的艾希曼
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定义是:一个小人物由于缺乏思考(thoughtlessness) 而作下的恶。她说:“一个非恶之人可以作恶吗?作恶并不需要什么资本或者权力,当一个人放弃思考,无知就是恶——对世界的无知,对人类的无知,对爱的无知,这就是最大的恶。”
美国政治家、哲学家汉娜·阿伦特
在上一篇微博帖子中我们刚说过,现在爱耶稣的人们有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尝试脱离耶稣去做一些好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葡萄藤只有在葡萄树上才会结果子。因此我当时呼吁读者要多读福音书,在此之前不要参与任何纷争,无论对方客观上有没有错。因为我们必须要先学基督的教导,先理解福音,再去做事,否则等于在把自己当准则。当有人打着“爱”的旗号号召你做事的时候,当你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时,你如何分辨这究竟是不是爱呢?就像历史中循环发生的那些惨剧一样,它们中很多起因反而都是“伟大的、高尚的、脱俗而美好的理想”。
当我们放弃思考时,我们就会把“爱”和“正义”当作合理化自己一切行为的工具,我们心理上不会有负罪感,就算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我们也会毫无负担地认为自己没错(“我是正义的,我是高尚的,狭隘的是他们”)。这时候,放弃思考使你记不得基督的教导、基督的本心,让你高举一个抽象的概念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背书,让你分不清做某件事到底会造成善果还是恶果。如果一个人轻视教会的智慧宝库和思想财富,放弃不断地思考和判断,那么他的处境就十分危险,因为“魔鬼也会伪装成光明的天使”“不要凡神就信,但要考验那些神是否出于天主”(若一4:1),他忘记了宗徒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完整的意思,断章取义地编写了自己的圣经,而这时,葡萄枝也离开了葡萄树。
对于善恶的灵魂拷问本来就从不是什么简单的轻松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简单地听从了自己的本心,或简单地听从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这些都是放弃思考的后果。而人类历史上的罪恶,很多都不仅仅是由位高权重的人一手完成的,如果缺少这些放弃思考的平庸之人,这些罪恶也很难变得如此触目惊心。
话说回来,一个不作恶的社会,必须要由不断的独立思考去维持的。人类避免作恶,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来不是仅仅靠“喊口号”和“美好的理想”去实现的,而靠的是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然法律的思考,对天主的思考。而放弃思考,对于我们来说又太简单,如今,甚至被一些支持者贴上了“纯爱”的高尚标签,这更可谓是谬之千里。
PS. 在之前作者发过一篇短文《谨慎:一种运用头脑的美德》,其中我们分析了谨慎——作为一种运用头脑的美德——它为什么是一种基本美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如果你喜欢本公众号,请点赞支持作者,更多神学文章请订阅公众号以及时获取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