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道理译文: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三篇)
发布日期:2025-07-24   |    作者:意鸣子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有求必应

达尼尔神父

耶稣讲的那个朋友半夜向邻居求饼的比喻,真的是关于坚持吗?还是关于别的什么?

要对这个故事产生新的思考,了解五方面的背景信息会有所帮助。第一,在古代近东地区,人们会理所当然地为来访的旅人提供膳食。第二,面包(可以想象成馒头、米饭、大饼)在那种文化里是任何一餐的必需品;面包形式的谷物是日常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能充当餐具(人们会掰下小块面包,蘸着公用碗里的食物吃)。第三,由于面包是在户外烘焙的,而且使用的是多个家庭共用的烤炉,所以每个人都知道某天是谁烤了面包。第四,一个村庄在待客方面的名声,关乎整个社群的荣誉。第五,对于那个通常被译为 坚持的词,其恰当译法是个有趣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简短的比喻(这类比喻会将事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景作类比)以一个复杂问句的形式呈现,大致可以这样表述:你们中谁有朋友,会在半夜去找他,对他说朋友,借我三个饼吧,因为我有个赶路的朋友刚到我这儿,我却没什么能给他吃的,而他在屋里回答说别打扰我,门已经关了,我的孩子们和我都在床上,我没法起来给你拿呢?这个问题的隐含答案是:我们中没人会得到这样的回应;即便是最乖戾的邻居,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帮忙。

即便隔壁的人性情乖戾,你也知道他会拿出面包,以免损害村庄在待客方面的声誉。

事实上,耶稣接下来的话证实了这种解读。他说:我告诉你们,即便他不会因为友情起身给这位来客拿饼,也会因为对方的 不顾羞耻而起身,给他所需的一切。在我们翻译这个保留的希腊词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似乎是那位潜在主人的特质,还是那个昏昏欲睡的邻居的特质?[不顾羞耻] 难道不属于那个睡者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词根 “aideia” 意为 羞耻;而前缀 “an-” 表示否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否定性前缀。这让一些学者得出结论:这句话大概应译为 他会起身给他所需的一切,因为他要避免羞耻。这确实阐明了耶稣所描述的情景中隐含的意味。即便隔壁的人性情乖戾,你也知道他会拿出面包,以免损害村庄在待客方面的声誉。

按照这种解读,这个比喻的核心并非坚持,而是确信。而这也正是后续话语(路11:9-13)所要表达的要点,比如:你们求,就必得着…… 你们这些作恶的人,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在天上的父,岂不更要把圣赐给求他的人吗?其他一些比喻的确教导了祈祷时要坚持,尤其是 寡妇与不义的官(路18:1-8)。但我们目前所读的《路加福音》第 11 章相关内容的上下文,全都指向这样一种确信:我们向其祈求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的天父,必会这样做。更何况,他甚至会赐给我们最极致的恩赐——圣神

在这个有人将祈求式祈祷贬低为某种不成熟表现的时代,我们应当好好回想耶稣关于祈祷的基本教导:即便是成年人,也应当像饥饿的孩子向父母要食物、或是邻居求取必需品那样,与天主打交道。

 

 

祈祷与恳求

若望神父

 

亚伯拉罕一次祈祷所成就的,比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祈祷所成就的还要多。就拿索多玛和哈摩辣的故事来说吧。天主听到了人们对这两座城的控诉——它们的罪恶又大又重,于是准备将这两座城一同毁灭。

亚伯拉罕诉诸天主的良善本能,展开了 讨价还价你难道要将义人与恶人一同剿灭吗?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会倾覆那地方吗?接着是关键的一句:你断不致行这事。

这奏效了!而且不止一次,足足有五次。回应亚伯拉罕的祈求,天主愿意只为了区区十个义人,就保全那两座城。

但我们从这个悲伤故事的后续情节中得知,那城里连十个义人都找不出来。虽然罗特和他的家人得以幸免,索多玛和哈摩辣终究还是被毁灭了。

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先是由我那位圣若瑟会的修女姑姑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后来在圣经历史课上也学到了。我记得当时心里想:加油,亚伯拉罕,加油。再跟天主求降到五个吧。从那以后,我就很爱讨价还价,或许都能当个教会法专家了,而且肯定是个爱祈求的人。

我不断地祈求、寻觅、叩门,按理说现在该明白更多道理了。

我向天主祈求我想要的一切,却远没有亚伯拉罕那样成功。我祈求健康、奇迹、能找到失物的 透视眼,还会时不时祈求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为什么不呢?耶稣说过,我们应当祈求日用的饮食。这涵盖的范围可广了。有多少个深夜,我想起路加福音里他说的话——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于是向天国的大门不断 叩击

我不断地祈求、寻觅、叩门,按理说现在该明白更多道理了。

问题要么出在我身上,要么出在天主身上——你可以选一个。就我自己而言,随着岁月流逝,我觉得问题在我这里——至少与我祈求的内容以及祈求的缘由有关。

我大多数祈祷的背后,都藏着一种啃噬人心的恐惧:害怕失去此生挚爱的一切,它们如此转瞬即逝,又带着甜中带苦的滋味。虽然我祈求的大多数东西大体上都是好的,但我渐渐意识到,我想要牢牢抓住它们的渴望,正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

在我所有的恳求中,尤其是为我最珍爱的事物祈祷时,我其实是在祈求它们永不消逝,永不被无可挽回地失去。但很明显,倘若我们所爱的一切都永远不会在这世上消逝,我们最终都会变成在贫瘠大地上苟延残喘的枯槁皮囊。

事实上,我们就得变成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才行;可那样的话,我们又怎能去爱,更别说成长了?这显然不是答案。

或许答案是这样的:耶稣教导我们要向天上的父祈祷。而他应许,在这尘世之外,我们所珍视的一切尘世美好,都永远不会被夺走。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鱼,反给他蛇呢?谁有女儿求蛋,反给他蝎子呢?(路 11:11

 

 

有求必应,因为天主的爱。

福利神父

 

当你渴望某样东西时,你会为此向天主祈祷吗?在这个国家,即便在眼下这样的艰难时世,仍有许多人说他们会默默祈祷。这很好。另一些人则每天专门留出时间祈祷,甚至参与弥撒。还有不少人通过当前这个网站了解即将到来的周日读经,并围绕读经内容祈祷。

当然,在我们这个世俗化的文化中,也有人完全不相信祈祷。所以,当他们的朋友要做手术、要出行,或是世界局势如现在这般糟糕时,他们会说 我们会想着你。而不是像我们过去常说的 我们会为你祈祷

想着?你会独自坐在家里,仅仅是 想着吗?

亚伯拉罕却违背所有常理与预期,开始大声地与天主 谈判

还有些人会全力以赴。多年前,一群被称为 粉红修女的隐修修女,为教宗若望・保罗二世访问圣路易斯期间能有晴朗天气,祈祷了好几个月。你猜结果如何?那段时间全程晴空万里。当教宗的飞机起飞返回罗马后,我亲眼看到乌云聚集,下起了雨——雨是在那之后才下的,之前一直没下!

在第一篇读经中,亚伯拉罕就是这种 不肯放弃的典范。还记得上周提到的那些拜访他的客人吗?这周,客人们继续前往索多玛城,而天主在等候期间,向亚伯拉罕透露了要毁灭索多玛及其周边城市的打算,因为那些地方的人已经堕落到了极点。

亚伯拉罕违背所有常理与预期,开始大声地与天主 谈判

你难道要将义人与恶人一同剿灭吗?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肯为这五十个义人而不毁灭那地方吗?(第一篇读经)

天主应允,若能在城中找到五十个义人,就不毁灭那座城。亚伯拉罕又巧妙地进一步请求:要是只找到四十五个义人呢?天主同意了。四十个呢?天主也答应了。亚伯拉罕不断请求,最终把数字降到了十个。天主回应:好,我为这十个义人的缘故,不毁灭那城。

你或许记得,那座城里连十个义人都没有,所以索多玛最终还是被毁灭了。但要注意的是,天主其实应允了亚伯拉罕的每一个请求。

福音中,耶稣也提倡这种精明。他讲述了那个著名的比喻:有人深夜到朋友家敲门,想借些面包。朋友起初拒绝,因为他和家人都已上床睡觉。耶稣说:即便他不会因为友情起身给来人面包,也会因为来人的坚持,起身给他所需的一切。

不过,我们为什么非要为所需的东西反复祈祷?为什么必须这样 讨价还价

因为爱。

就像一位深爱孩子的好父母,有时会允许孩子经历匮乏,允许孩子的恳求看似没有得到回应。或许这位父母——或者说天主——正想给我们更好的东西。充满爱的回应,可能是坐在我们床边,陪我们一同承受苦难。即便是在美国当下的暴力乱象中,这也是真实的!看看十字架上基督的受难就知道:天主的爱会不惜一切代价,赐给我们最需要也最渴望的东西——那就是祂自己。

当我们等候祂时,天主的爱——耶稣,必会与我们同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