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阿耳斐的儿子肋未
发布日期:2025-07-25   |    作者:李建刚

    一、关于希伯来名字肋未的词源存在争议。创29:34节将其解释为源自希伯来语动词“לָוָה”(“联合、依附”),用以描述肋阿与雅各伯之间关系的日益亲密。这一语义上的双关也出现在描述肋未支派与亚郎司祭体系特殊关系的文献中(户18:2,4)。此外,根据部分米奈语(南阿拉伯语)手抄本的证据,该词也可被译为“某特定神明的追随者”、“崇拜者”或“附庸”。

    在《旧约》中,“肋未”一名既指雅各伯的儿子个人,也泛指其后裔所组成的肋未支派。除该人物外,《旧约》中并无其他同名个体。在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中,肋未成为一位重要的传统人物。在《新约》中,该名字用于三位不同人物,同时也用于指代“肋未人”这一族群。

    二、在谷2:14节中,耶稣呼召一位名叫肋未、阿耳斐之子的税吏加入他的门徒行列。该记述在形式上紧密依循耶稣最初门徒的呼召模式,并引出随后关于与税吏和罪人共席的争论(参2:15-17)。肋未本人在叙事中未被进一步刻画,在争论情节中亦未直接发言。值得注意的是,他被称为“阿耳斐之子”,但并未如另一位门徒雅各伯一样,被称为其兄弟。有些手抄本在谷2:14中将“肋未”替换为“雅各伯”。这种通过父亲名号的标识,很可能意在将肋未的呼召更紧密地与其他门徒的呼召事件(谷1:19)联系起来。在伯多禄福音(14:60)中,肋未同样被称为“阿耳斐之子”。

    路5:27节亦记载肋未蒙召的事件,并明确指出他是税吏,却省略其父之名“阿耳斐”。此外,路5:29节记载肋未在自家为耶稣设宴款待,引发有关与罪人同席之争论。路加对肋未人物的扩展,显然意在加强呼召事件与争论场景之间的叙事连贯性。尽管肋未的蒙召在结构上与首批门徒十分接近,他却未出现在《宗徒名单》中。

    在《玛窦福音》中,虽然出现相同的故事情节,但税吏的名字却为玛窦。由此可见,与肋未相关的传统在多数情况下均倾向于将他与玛窦视为同一人物。但也存在例外,例如奥利振在其《驳凯尔苏斯》(第一卷,60-62)中,显然将二者区分开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