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颠覆性的祈祷,从改变自己开始。
发布日期:2025-07-25   |    作者:意鸣子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颠覆性的祈祷,从改变自己开始。

《路加福音》11:1-13

甘天霖神父

 

福音展现了耶稣教导门徒祈祷的场景。在此过程中,耶稣还向祂们阐释了天主的固有本质、合宜祈祷的特质、祈祷者应有的心态,以及聆听祈祷的天主的心意。路加将耶稣描绘为一位恒常与天父相连的祈祷者。我尤其为耶稣在祈祷中所经历的转变所触动。我们稍后再细究这部分观察,先来看祂关于祈祷的教导。

应门徒“教我们祈祷”的请求,耶稣以“我们的天父……”开启了祈祷。这一祈祷所呼求的,是全人类的父亲。耶稣一语之间,便改变了人们对天主的认知。彼时,人们心中的神是凶猛的、复仇的、好战的、施行审判的、充满嫉妒的——这些都是祂们对一种只曾感受却从未得见的力量的想象。而天主的独生子降临尘世,亲自教导我们,驱散了我们对那股被冠以各种名号的力量的误解。这位天主的本质唯有一个:祂是天父。

称天主为“父亲”,是耶稣所行的最具颠覆性的举动之一。在此之前,宗教的架构建立在罪与愧疚的意识之上,人们需通过中介来赎罪。祭司阶层是与那位严厉的审判之神沟通的唯一授权代言人,祂们必须代表民众献上各种祭品,以求天主的怜悯。而圣子带着对这位天父的亲身体验降临,一切便不同了。祂教导众人: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子女与父亲相连无需代言人。仅凭这一段祈祷,耶稣便瓦解了犹太教的宗教架构。还记得耶稣洁净圣殿的事吗?祂宣告那是祂天父的殿,容不下牲畜献祭的交易——那是祈祷之所,是无需献祭便能与天父相连的地方。中介的移除,无疑让祭司阶层怒火中烧!

人们指控耶稣的罪名之一是亵渎,因祂称自己为天主之子。可祂本就是!我们所有人也都是。然而,审判者、严厉而不可接近的天主的残影仍萦绕着我们,使我们始终与天父保持距离。

福音中描绘的三个最令人动容的祈祷时刻,是显圣容时的祈祷、在革责玛尼山园的祈祷,以及在加尔瓦略山的祈祷——这三次祈祷都发生在山顶。大博尔山(也有争议认为是黑门山)、橄榄山和加尔瓦略山。耶稣在各处祈祷:平原上、沙漠中、村庄郊外的房屋里,或是海边。祂让整个世界都成了祈祷之地。

我不记得在哪读到过一个关于祈祷的小故事:一个男孩要去丛林里祈祷。有人问祂:“天主无处不在,你为何非要去丛林祈祷呢?”男孩回答:“没错,天主在任何地方都一样,但我在不同地方却不一样。”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在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地点便无关紧要。但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特定的场所,也需要调整自身状态才能祈祷。有些人能在任何地方与天主相连,有些人则不能。就让人们在自己舒适的地方祈祷吧。但我们必须祈祷。

我刚开始想说的是,在山顶上那三个特殊的祈祷时刻,耶稣身上发生了什么。在大博尔山,耶稣显了圣容。祈祷竟让祈祷者在身体上发生了变化!祂经历了转变。这就是在深层祈祷中会发生的事:祈祷者会得到转变。我们常常祈求天主改变心意、赐福给我们,却不愿改变自己。

在橄榄山,祂起初祈祷是为求益处——脱离痛苦的杯爵。祂感到恐惧,也有强烈的诱惑想逃避。但最终,耶稣在内心发生了转变,确信十字架是人类得救的道路。那句祈祷或许并非一口气说出。祂祈祷:“父啊,如果你愿意,求你叫这杯爵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愿,只要照你的意愿。”祂说出祈祷的后半句“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或许经历了一段自我转变的过程。看看祂用的这句话——这正是祂通过“我们的天父”这段祈祷教导我们的。祈祷不仅是口头的仪式,更是一种持续的人生态度。

即便对于我们这些在时空上与之相隔遥远的人来说,加尔瓦略山上的祈祷读来仍令人心碎。祂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随后,祂在十字架上又经历了一次转变:“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那一刻感到被抛弃的祂,明白了天父即便不在眼前,也始终同在。于是,祂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了当时虽不可见却真实存在的天父。从一时感到被抛弃,到经过祈祷后全然信靠——这是何等深刻的转变!

每一次祈祷都是自我转变的时刻。若祈祷未能改变我们,我们就需要改变祈祷的方式,以及对人生的基本看法。不愿改变自身的祈祷,毫无意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