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阿黎玛特雅人若瑟
发布日期:2025-07-26   |    作者:李建刚

    一、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在四部福音书中都有提及,而且仅在耶稣安葬的情节中出现(参谷15:42-47;玛27:57-61;路23:50-56;若19:38-42)。尽管在《马尔谷福音》和《玛窦福音》的表述中,地名“阿黎玛特雅”可以被理解为不是若瑟的籍贯,而是“他前来”这一动词的补充(即表示他是从该地来的),但这处地名更有可能是作为若瑟的“籍贯”来理解的。路加和若望的叙述就显示出这一点,马尔谷和玛窦某些手抄本的文本变体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不能仅凭四部福音书中一致提到若瑟在耶路撒冷拥有一座坟墓这一事实,就断定他当时已经不再住在阿黎玛特雅,而是住在耶路撒冷。很多居住在圣城之外的犹太人,都会提前在耶路撒冷准备一座坟墓。根据路23:51的记载,阿黎玛特雅是犹太地区的一个城镇。它很可能就是辣玛(也称作Ramatajim),位于耶路撒冷西北方向、约培以东。辣玛是先知撒慕尔和他父母的故乡(参撒上1:1;1:19;2:11)。在新约中,它出现在玛2:18中,作为耶31:15的一段引用。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与Ramallah混为一谈,后者有时被错误地认为是阿黎玛特雅。

    二、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描写中,四位福音书作者各自突出了不同的重点。通过对这四种描写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获得有关若瑟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按照《马尔谷福音》的记载,若瑟是一位“尊贵的议员,也在等待着天主的国”(15:43)。马尔谷并没有说明若瑟所属的议会是耶路撒冷的公议会(如路23:50-51所说),还是某个省内的地方议会。由于马尔谷对若瑟的第二种描述,他被置于耶稣门徒的行列之中,因为门徒们的整个生命同样以对天主国的期待为中心(参1:14-19;4:11)。然而,马尔谷并没有明确称若瑟为门徒,也没有提及他的跟随行为。然而,若瑟实际上承担了原本属于门徒的责任,即安葬耶稣的遗体。洗者若翰的门徒在他们师傅殉道之后,就曾模范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参6:29)。相比之下,耶稣的门徒在他被捕时就已经弃他而去了(参14:50),因此在此时无法履行这一安葬的职责。因此,在《马尔谷福音》中,来自阿黎玛特雅的若瑟被列入那些与屡次失败、不明事理的门徒形成对比的正面人物之列,成为他们的正面榜样。

玛窦依赖于《马尔谷福音》的记载,对场景进行了简化,聚焦于叙述的主要线索。他省略了若瑟是议员的细节,而是称他为“一位富有的人,并且也成为了耶稣的门徒”。与马尔谷不同,玛窦明确地将若瑟归入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之列。因此,若瑟被描绘成一位模范门徒:他不像那十二门徒一样逃跑(参玛26:56),也不仅像那些妇女那样远远地观看耶稣的钉十字架(参玛27:55-56)。关于若瑟富有的说明,与他拥有一座自己凿于磐石中的坟墓这一事实相符,并使他成为玛窦团体中较富裕成员的认同对象。

路加则对“这位议员”若瑟给予了更加积极的评价,称他为“善良而公义的人”,并补充说他不同意犹太公议会的决议和作为(参23:50-51,若瑟属于这个议会)。按照路加的救恩历史观,即教会植根于犹太教,而犹太对天主的敬拜在基督信仰中得以成全,他将若瑟描绘为一位遵守律法的犹太人,他在日落前、安息日开始前为耶稣办理了安葬事宜(参23:54),并通过这一安葬行为为耶稣作了见证。若瑟等待天主国的说法,是路加从《马尔谷福音》中采纳的。与《玛窦福音》不同,但与《马尔谷福音》一致的是,路加没有将若瑟描述为耶稣的门徒,但他作为一位虔诚、守法的犹太人,具备成为门徒的基本条件。

《若望福音》中也提到——与玛窦相似——阿黎玛特雅人若瑟是耶稣的“门徒”,但“因怕犹太人就暗暗地做门徒”(19:38)。在《若望福音》中,“怕犹太人”的动机屡次出现(参9:21-22;20:19),很可能是作者将自己所处时代的处境投射回耶稣生前的情境。而若望并未提及若瑟是公议会(即犹太最高议会)的成员。不过,在安葬耶稣时,有一位公议会成员帮助了他,这人就是尼苛德摩(参19:39;3:1;7:50)。若望特别指出,把耶稣的遗体用细麻布(注意为复数形式,与对观福音中使用单数布匹不同)包裹,并配以香料安葬——这是对观福音所未提及的——是一种典型的犹太人葬礼习俗(参19:40)。对第四福音作者来说,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重要性在于,他虽然暗中,但却是一位犹太人中的耶稣同情者,并为耶稣安排了一场王者般的葬礼。这一点从他所用的香料数量可以看出(参19:39:大约一百罗马磅,相当于约33公斤)。这种做法已经暗示了耶稣的荣耀(即其被高举的意义)。

    若瑟所做的事被坚定地嵌入了各部受难叙述中,加上他名字与籍贯的具体说明,表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在早期复活后团体中可能还为人所知,这些关于他参与耶稣安葬的福音记载应当具有某些历史核心。在复活节之前,他大概并不属于耶稣最亲密的门徒圈子,而更可能是外围的同情者。但无论如何,他作为一位虔诚的犹太人,为耶稣履行了最后的义务,即安葬他。福音书四本皆提及他的名字,而且在后续传承中,他被描绘得越来越像是一位(甚至是在复活前就已归属耶稣的)门徒,这可能暗示他后来确实加入了基督徒团体。若瑟安葬耶稣的记载也证明,耶稣的遗体并未像罗马政权下常见的做法那样,被抛入罪犯的集体墓地中;相反,若瑟似乎成功地说服了罗马人,将遗体交予他以便妥善安葬。《马尔谷福音》仍保留着若瑟提出请求时所冒风险的细节(参谷15:43:“他放胆进去见比拉多”)。

    三、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形象在后世作家的想象中引发了极大兴趣。早在初期教会时期,就已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例如,《伯多禄福音》(约公元2世纪中期)将若瑟描绘为耶稣整个事工的门徒(参6:23)。在此书中,他并未被称为“阿黎玛特雅人”,而是被描绘为比拉多与耶稣的朋友,并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前就向比拉多请求未来能够取得耶稣遗体安葬(参2:3)。耶稣死后,犹太人将遗体交给若瑟,他用布裹好耶稣的遗体,安葬在一座名为“若瑟花园”的坟墓里(参6:24)。《伯多禄福音》采纳了四福音的各种传统,并进一步发展其中的趋势:将若瑟与耶稣的关系拉得更近。

    在《比拉多大事录》(即《尼苛德摩福音》XI-XV,约公元425年撰写)中,若瑟的事迹被更加传奇化。由于他向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犹太人对他大加迫害。他被关入一个没有窗户的建筑中,但奇迹般地被耶稣亲自释放。若瑟随后向犹太人详细讲述了这段经历以作辩解(参《尼苛德摩福音》XV)。后来的“圣杯传说”甚至发展为:若瑟被困于这建筑中长达40年,直到耶路撒冷被提多攻陷时才获释。

    一篇仅以格鲁吉亚文保存的伪经中(原文可能源于公元8世纪前的叙利亚文),若瑟甚至成为首位复活显现的接受者,先于伯多禄和其他门徒(第13章)。该文还提到,若瑟用布和麻包裹、接住了耶稣十字架上的血(第16章)。不过,这篇故事的主轴在于吕达的第一座教堂的建造。尼苛德摩通过欺骗当地犹太人获得拆毁犹太会堂的许可,并与伯多禄和其他门徒一起,在该会堂及他自家附近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座教堂,最终这座教堂的合法性通过神迹(圣母像显现)得到确认。

进入中世纪(自13世纪起)的传说更进一步地将若瑟与英格兰教会的创建联系起来。据说他与宗徒斐理伯最初在高卢传教,之后与11位同伴被派往英格兰。在那里,他从国王处获得一座位于沼泽地区的小岛,这座岛最终发展成为著名的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其历史可追溯至7世纪)。14世纪起,该修道院开始敬奉若瑟的坟墓。约1400年左右,兴起了关于若瑟带着圣杯(即最后的晚餐所用的圣杯)及装有基督宝血的器皿前往英格兰的传说。这一传说似乎旨在通过“宗徒性渊源”来确立英格兰教会的合法性,正如西班牙人声称教会由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创立一样。若瑟后来也进入了亚瑟王传奇中,甚至被描述为耶稣的舅舅,是一位商人,曾带耶稣幼年时一同前往不列颠进行贸易之旅。

    观察这些传说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若瑟多次与“圣血”遗物联系在一起。这种传说显然也被用来为血液类圣物的合法性提供神话支撑。在这个背景下,也应提及著名的“都灵裹尸布”。它于14世纪首次在法国现身,被认为就是若瑟曾用来包裹耶稣遗体的那块布。

    在希腊正教中,若瑟作为圣人被纪念于7月31日及其他几个节日。在1585年的《罗马殉道圣人表》中,他也被列入拉丁教会的圣人,庆日定为3月17日。

英国-爱尔兰作家乔治·摩尔(George Moore, 1852–1933)曾创作了一部关于若瑟的虚构传记小说,名为《克里特小溪》(The Brook Kerith)。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