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爱了我们》通谕 连载七
发布日期:2025-08-06   |    作者:石磊恭译

可感知之爱

59.爱与心并不是必然地互相连接,因为人心也可能被仇恨、冷漠以及自私所统治。但如果我们不走出自我,就无法实现完整的人性;如果我们不去爱,就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因此,我们内在的核心,本是为爱而受造,只有在爱中才能实现天主的计划。因此,心象征着爱。

60.天主的永生圣子,无限地超越我们,却愿意以一颗人心来爱我们。祂的人性情感表达着无限与终极之爱。因此,祂的心并非一个有形的象征,来表达一种精神或与物质分离的现实。注视主的圣心,我们默观的是物质事实,即祂的人性肉身,由于祂有物质的肉身,基督能够像我们一样拥有情感和感受,尽管这些情感完全被祂的神性之爱所升华。敬礼的对象需要上达天主圣子的无限之爱,但我们也必须肯定,这种神性之爱与祂的人性之爱是不可分割的,而祂的血肉之心的形象帮助我们到达这目标。

61.假如今天的人们仍然觉得心是每个人情感的中心,那么心就能更好地表达基督的神性之爱,永远且永不分离地与祂完整的人性之爱相结合的神性之爱。比约十二世曾提醒我们,天主的圣言在描述“耶稣基督圣心之爱时,不仅包括神性的仁爱,还延伸到人性的情感和感受。[…]因此,耶稣基督的圣心,与圣言的神圣位格本质上结合在一起,无疑会因为爱和其它敏感的情绪而跳动”。[36]

62.在面对否认基督真实人性或将之相对化的观点,教父们坚定地声明主的人性情感是具体而可触及的事实。圣巴西略强调,主降生成人绝不是幻想,而且“主拥有自然的情感”。[37] 圣金口若望举例说:“如果祂不拥有我们的本性,祂就不会多次经历悲伤。”[38] 圣盎博罗削断言:“既然祂取了灵魂,也就取了灵魂的各种情感。”[39] 圣奥斯定认为,由于基督具有人类的情感,所以人性情感已经进入恩宠的生活中:“主耶稣承受了人类软弱的所有后果(就如接受肉身的死亡),并非出于不得已,而是出于仁慈的意愿。[…]因此,若有人在诱惑考验中感到悲伤或痛苦,绝不该想基督的恩宠抛弃了自己。”[40] 最后,圣若望·达马森认为,基督人性情感的真实经验,也证明祂取了我们完全的本性而非一部分,为能完全救赎和彻底转化它。因此,基督取了构成人类本性的所有元素,以便圣化这一切。[41]

63. 在这里,值得回顾一位神学家的反思,他承认:“在希腊思想的影响下,神学长期将身体和情感归为前人性、次于人性或对真正人性的诱惑,但神学在理论上未能解决的问题,却在灵修实践上解决了。灵修和朴实的宗教情感,一直与耶稣的身体、心理及历史等层面保持着鲜活的关系。拜苦路、对祂圣伤的敬礼、敬礼宝血的灵修、敬礼耶稣圣心、朝拜圣体……这一切填补了神学的空白,滋养想象力与心灵,培养对基督的爱与温存、对祂的盼望与记忆、渴慕与怀念。理性与逻辑则走向了其他道路。”[42]

三重爱

64.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耶稣人性的情感上,无论它们多么美,多么感人。通过默观基督的圣心,祂高贵而健康的情感、祂的温存、祂人性情感的波动,我们认识了祂无限的神性之爱所展现的全部真理。正如本笃十六世所言:“从祂无限大爱的视野出发,天主竟然愿意进入有限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局限中,竟取了一个身体和一颗心;因此,我们可以在有限中,来默观无限并与无限相遇,在纳匝肋人耶稣的人性之心中,瞻仰那不可见和不可言传的奥秘。”[43]

65.其实,主的圣心像包含了令我们陶醉的三重爱。首先,我们在基督内发现祂无限的神性之爱。但同时,我们也想到主的人性的灵性层面。从这个角度看,心“是那充满祂灵魂的无限炽热之爱的象征,这爱使祂人性意志更加丰富。”最后,“是祂可感知之爱的象征。”[44]

66. 这三种爱并不能彼此分开,它们之间并不是平行或独立运作,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在持续的生活中体现自己:“事实上,在信德之光的照耀下,我们相信在基督的位格中,有人性与神性的结合,我们的心智得以理解耶稣血肉之心的那可感知的爱,与祂的双重灵性之爱——人性与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45]

67. 因此,当我们进入基督圣心时,我们感受到一颗像我们一样充满人性情感的血肉之心对我们的爱。祂的人性意志自由地选择爱我们,而这属灵的意志完全被恩宠与爱所照耀。当我们进入这颗心的深处时,我们就会沉浸在圣子无限之爱的深不可测的永恒荣耀中,我们不可能与祂人性的爱相分离。正是在祂的人性之爱中,而不是远离这人性之爱时,我们发现了祂的神性之爱:我们找到了“有限中的无限”。[46]

68. 教会始终坚定不移的教导,我们所朝拜的这一位,其位格是独一的,即涵盖祂的神性,也涵盖祂的人性。自古以来,教会就一直教导,我们应该“朝拜独一且同一的基督,祂即是天主子也是人子,祂的两性不可分离也不可分割”。[47] 这是“唯一的朝拜对象[…],因为圣言成了血肉”。[48] 面对基督,决不可“因其两个性体而做双重朝拜”,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连同其肉身,受到单一的朝拜”。[49]

69. 圣十字若望曾以神秘的灵修经验表明,复活基督的不可测度的爱,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无限者屈尊俯就,使我们能通过基督敞开的圣心,与真正的爱相遇,并能活出彼此的互爱:“若雄鹰渴望被俘,自高天俯冲而下,低飞的雀鸟也能擒获这至尊的飞禽。”[50] 他解释道:“当新郎看到新娘因他的爱而受伤,听到她的叹息,自己也会因她的爱而受伤——爱侣的伤彼此相通,两人怀有同一的情感。”[51]这位神秘主义者将基督肋旁的伤,视为与主完全合一的召唤。祂是受伤的牡鹿,在我们尚未发现祂的爱时已先受伤,祂下到小溪旁来喝水,我们每次转向祂,祂都会得到安慰:“转身吧,白鸽!因那受伤的牡鹿,已伫立高山之巅,沐浴你翅膀的清风,畅饮你清新的甘泉。”[52]

脚注

[36] 通谕《你们将汲水》(1956年5月15日)I:《宗座公报》48(1956),第323-324页。  

[37] 《书信》261,3:《希腊教父全集》(PG)32卷,第972栏。  

[38] 《若望福音讲道》63,2:《希腊教父全集》59卷,第350栏。  

[39] 《致格拉提安论信德》II,7,56:《拉丁教父全集》(PL)16卷,第594栏(1880年版)。  

[40] 《圣咏释义》87,3:《拉丁教父全集》37卷,第1111栏。  

[41] 参见《正统信仰阐详》3,6.20:《希腊教父全集》94卷,第1006、1081栏。  

[42] 奥莱加里奥·冈萨雷斯·德·卡德达尔,《基督信仰的核心》,萨拉曼卡2010年版,第70-71页。  

[43] 2008年6月1日三钟经讲话:《罗马观察报》,2008年6月2-3日,第1版。  

[44] 比约十二世,通谕《你们将汲水》(1956年5月15日)II:《宗座公报》48(1956),第327-328页。  

[45] 同上,28条:《宗座公报》48(1956),第343-344页。  

[46] 本笃十六世,2008年6月1日三钟经讲话:《罗马观察报》,2008年6月2-3日,第1版。  

[47] 维吉略,《在无数忧虑中宪章》(553年5月14日):DH 420。  

[48] 厄弗所大公会议,圣济利禄·亚历山大绝罚条文8:DH 259。  

[49] 第二届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第8会期(553年6月2日),第9条法规:DH 431。  

[50] 圣十字若望,《灵歌》A本22节4段:《全集》,罗马1979年版,第919页。  

[51] 同上,12节8段:前引书,第881页。  

[52] 同上,12节1段:第878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