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教宗教理讲授:为耶稣准备空间(25.08.06)
发布日期:2025-08-07 | 作者:万有真原剪辑:海螺
2025禧年教理系列:耶稣基督,我们的希望
第三篇 耶稣的逾越:晚餐的准备:「你们就在那里为我预备」(谷14:15)
读经:
恭读圣马尔谷福音(14:12—16)
无酵节的第一天,即宰杀逾越节羔羊的那一天,门徒对耶稣说:「你愿我们往那里去,给你预备吃逾越节晚餐﹖」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城里去,必有一个拿着水罐的人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去;他无论进入那里,你们就对那家主说:师傅问:我同我的门徒吃逾越节晚餐的客厅在那里﹖他必指给你们一间铺设好了的宽大楼厅,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罢!」门徒去了,来到城里,所遇见的,正如耶稣给他们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晚餐。
教理讲授全部内容:
亲爱的兄弟姊妹:
让我们在禧年的旅途中继续前行,去认识基督的面容;正是在祂内,我们的希望得以具体化并稳固起来。今天,我们将开始默想耶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的奥迹。我们从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基督徒生活珍贵奥秘的词语开始反思:「准备」。
在《马尔谷福音》中记载:「无酵节的第一天,即宰杀逾越节羔羊的那一天,门徒对耶稣说:『你愿我们往那里去,给你预备吃逾越节晚餐﹖』」(谷14:12)。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但其中也充满了期待。门徒意识到即将发生某件重要的事,却不清楚具体细节。耶稣的回答几乎象是一个谜语:「你们往城里去,必有一个拿着水罐的人迎面而来」(14:13)。这些细节具有象征意义:一名男子提着水罐,在当时这是女性通常所做的事;一间已经预备好的楼上房间;一位不知名的主人。彷彿一切早已安排妥当。事实上,确实如此。
这段福音叙述向我们揭示:爱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它不是单纯的反应,而是一个需要预备的决定。耶稣面对自己的苦难,并不是出于宿命论,而是出于对一条自由而又深思熟虑所接受的道路的忠信。这正是给我们安慰之处:知道祂交付生命的行动,源自于一个清晰的意向,而不是一时冲动。
那「早已预备好的楼房」告诉我们:天主总是先我们一步。即使我们还未察觉自己需要被接纳,主早已为我们预备了一个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并感受到自己是祂的朋友。这个空间,根本上就是我们的心:一间看似空无一物的「房间」,但其实正等待着被认出、被充满、被珍惜。
门徒所要预备的逾越节晚餐,其实早已存在于耶稣的心中。祂早已思虑周全、安排一切、作出决定。然而,祂仍要求祂的朋友们尽一份力。这教导我们一个对于灵修生活至关重要的真理:恩宠并不废除我们的自由,反而唤醒它;天主的恩赐并不取代我们的责任,反而使之结果实。
即使在今天,就如同当年,也有一顿晚餐需要准备。这不仅是指礼仪上的准备,更关乎我们是否愿意敞开心门,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行动之中。感恩圣祭不只是在祭台上举行,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在那里,我们可以将一切经验视为奉献与感恩。
为感恩而庆祝作准备,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更多,而是要腾出空间。这代表要除去那些使我们负重的事物,减少过高的要求,并停止对生活抱持不切实际的期待。事实上,我们太常将「准备」与「幻想」混为一谈。幻想令人分心;准备则引导我们前行。幻想寻求的是结果;准备则促成相遇。
福音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在回报之前就已赐予的。它是一份预先的恩赐,并不是建基于所得到的,而是建基于人愿意给予什么。这正是耶稣与祂门徒之间所活出的爱:即便他们仍未明白,即便其中一位即将背叛祂,另一位将会否认祂,祂依然为众人准备了一顿共融的晚餐。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我们也蒙召去「预备主的逾越节」。不仅是礼仪上的逾越,更是我们生命中的逾越。每一个甘心的举动、每一个无偿的行动、每一次预先给予的宽恕、每一个耐心接受的困难,都是为天主预备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
我们可以问自己:在我的生命中,有哪些空间需要整理,好能预备好迎接主的来临?「预备」对我今天而言意味着什么?也许是放弃一项要求、停止等待别人的改变、自己先迈出第一步;也许是多聆听、少行动,或者学会信赖那已经被妥善预备的一切。
如果我们愿意接受这邀请,去预备与天主以及彼此共融的所在,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被各种记号、相遇与言语所环绕,引领我们走向那「「早已预备好的楼房」,在那里,一个无限的爱的奥迹不断地被庆祝着,那爱扶持我们、也常常走在我们前头。
愿主恩赐我们成为祂临在的谦卑预备者;也愿在这每日的预备中,那份平静的信赖在我们心中日益成长,使我们能以自由的心面对一切。因为在爱被预备的地方,生命才能真正地盛开。
教宗呼吁:
今天是日本广岛市遭受原子弹轰炸八十周年的纪念日,两天后我们也将缅怀长崎的遭遇。我愿向所有曾遭受身体、心理及社会影响的人们致以祈祷。尽管岁月流逝,这些悲剧性事件依然对全人类发出警示,提醒我们战争带来的破坏,特别是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我期望,在当今这个充满紧张局势和血腥冲突的世界里,以互相毁灭威胁为基础的虚幻安全感,能让位于公义的工具、对话的实践以及对博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