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查经练习:若望福音和若望三书
发布日期:2025-08-07 | 作者:圣言童牧
若望著作包括若望福音、若望三封书信和默示录,其中默示录学习教材,请点击:新约查经练习:默示录学习大纲
第一部分:《若望福音》学习大纲
(一)序言
教父克莱孟称若望福音是“神性的福音”,这不但指出了圣言的本体就是天主,也道出了圣言就是天父怀里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我们得以借着他而认识天主圣父。
若望的神学是高超的,他用象征性的图像勾画了耶稣的工程:借着圣言的“行”和“言”,人要信仰他,也就是信仰派遣他来的天主圣父,因而让人成为天主的儿女而得到永恒的生命。
本文详细介绍若望福音的作者、写作目的、背景、对象,紧随其后是若望福音内容大纲,接着是若望的几个神学主题、写作特色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永生——若望福音中的一个核心思想。
(二)作者
自第二世纪以来,教会便认定若望——十二宗徒之一,载伯德的儿子——是第四部福音的作者。福音本身也暗示了其作者是门徒中的一位,就是那位目睹耶稣生平的“耶稣所爱的门徒”(13:23;19:26;20:2;21:7),或“那位门徒”(1:37,40;18:15;20:3,8;21:24)。这门徒就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因为在对观福音中,他是耶稣的一位重要门徒;而在第四部福音中,竟没有出现“若望”这个名字,可见作者似乎在暗示“耶稣所爱的门徒”就是若望自己。
细读福音,也能推断作者应该是犹太人,因为他对犹太人的节日特别感兴趣(2:13;5:1;6:4;7:2;10:22;11:55)。他也很有可能与耶稣一起生活过,因为他对犹太人的节日特别感兴趣(2:13;5:1;6:4;7:2;10:22;11:55)。他也很有可能曾与耶稣一起生活过,因为福音中在记述事件时,对有关地方的描写,比其它三位对观福音的作者更为精细(1:28;3:23;4:5-6;10:23;11:18,54),连日期也写得较为准确(1:29,35,43;2:1;4:43;11:6),有时甚至连时间也予以标明(1:39;4:6;52;19:14),而且作者也多次以亲眼目睹的见证人自居(1:14;15:27;19:35)
不过,这个传统的看法并非无懈可击。早在二世纪,便有人对此提出质问;十九世纪以来,这更成为学者讨论的一大课题。反对者的主要论点是,若望福音无论在形式或思想方面,所反映的教会都应该是比较后期的;而且,“耶稣所爱的门徒”,未必一定是历史人物,也可象征耶稣的理想门徒。经过长期的研究、假设、辩证,学者大致上都接纳这个解决方法,认为福音成书过程复杂,若望宗徒虽然不是福音的执笔者,但他确是福音的资料来源,也是保证福音真确之人,执笔者应是其门下弟子。无论如何,这部福音都自他而来。
(三)写作背景
若望福音所反映的思想背景也不简单。一方面,作者很熟悉巴力斯坦的地理环境,且熟知犹太人的传统习惯,比如他将耶稣部分重要的言行,安排在不同的犹太节日的相关章节上;他引用旧约的次数虽然不多,只有十八次,但却有不少暗用旧约典故之例;他的词汇、思想,也深受旧约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故意跟犹太宗教保持距离。比如在描写耶稣的反对者时,他没有像其他三部对观福音一样,列举犹太人的权威:司祭、长老、经师等,却干脆说:犹太人(2:18;8:31-59;19:7)。福音中也有不少希腊文化的元素,以及一些在当时的民间哲学中,(主要是柏拉图思想及斯多亚学派,东方神秘宗教等的混合汇流)甚至流行的字词用语;例如:光、生命、言、真理、世界、满盈、或光与黑暗,血肉与神灵、由上而来与由下而来等等相互对比的概念用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若望与谷木兰团体在某些地方有相似的思想与用词。
总而言之,福音反映出一个复杂却典型的第一世纪末期的犹太—希腊文化背景。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但把耶稣的讯息向不同的文化开放,也将它本位化,使适合于当代人的想法。福音结尾,作者清楚表明其写作目的,在于使往日的耶稣事迹,能在今天激发信仰上的回应:“这些所记录的,使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而获得生命。”(20:31 )
(四)写作目的
根据若20:30-31:“耶稣在门徒前还行了许多其他的神迹,没有记在这部书上,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人相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是天主应许时刻所派遣的特使,另外,对观福音的内容不能算是很详尽,其苦难和复活的历史也有所缺,特别是基督的天主性和圣神的道理并不讲得十分圆满。上述的两项就显示出作者的意图:希望满全三部对观福音所欠缺的。
作者还希望通过这部福音来巩固团体的信仰。他要求读者“固守”耶稣的话(8:31;参阅6:67-69;15:4-10)。为此他用了象征的手法和不少双关的话语,促使团体反省自己所信的对象。此外,临别赠言明显是为了团体而设立,它针对团体的自身经验,内容涉及了有关耶稣再来的争论、圣神对团体的引领、在世团体的传教使命、信徒所受的不断的迫害等。
圣史又用了唯识论的语言,如:宠爱、真理、圣言、生命、原始等等,来反击唯识论所标举的基督幻象论(参1:14;6:53-54;19:34)的思想,同时重申基督才是真正的救主,藉以维护基督徒的信仰。
部分犹太人攻击基督徒信仰,甚至迫害信奉基督的犹太人;圣史为了信仰和为团体辩护,作了必要的回击,强调耶稣就是默西亚。福音显示,某些犹太人从一开始就迫害耶稣(5:16,18,37-40,45;7:1,19;8:22-24,37-59;10:31-39;19:7);他们对耶稣的强烈敌意,更可由耶稣的言语看得出来(若8:17;10:34;7:19;15:25)。至于犹太人对基督徒的迫害(若15:18-20;16:2),应是比较晚的。圣史这种写法,实在是以犹太人和耶稣在世时之间的对立,来反映其后福音编写时的实况;他更借此安慰团体,基督最终要战胜一切(若12:31;16:3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犹太人迫害基督徒的追随者,但其实也有不少犹太人信从了耶稣(若8:31;11:45;12:11)
(五)写作年代与成书过程
若望福音有一段长长的成书过程,时间由宗徒若望一直到第一世纪末,才有了现今福音的最终修订版本。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是若望福音的资料来源:若望宗徒,载伯德的儿子,耶稣生平的见证者。福音称他为“耶稣所爱的门徒”,他也是福音第二结论所指的那位门徒:“为这些事作证,且写下这些事的,就是这个门徒,我们知道:他的作证是真实的。”(若21:24)
第二阶段:若望宗徒的见证,在初期教会形成一个传统,也成为一个回忆耶稣生平的独特角度:从耶稣的事迹,深入发掘其身份、内蕴,特别着重耶稣行事的标记,以及其言词中的自我揭示。这传统可能就在主后70年前,在巴力斯坦形成,所以后来的福音对巴力斯坦的地方、习俗、思想形态都很熟悉。这传统最初应是用阿剌美文流传的。
第三阶段:福音的第一次修订:若望的传统跨越巴力斯坦,到达希腊文化地区。若望宗徒自己也可能离开了巴力斯坦,源自他的传统也因而跟着向外扩展。为了将耶稣的讯息,带进一个新文化、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思想氛围,语言字词的运用,也要好好配合时代和环境。由此,基督徒更“犹太人”越走越远。这第一次修订的福音,已包括了如今版本的骨干与当中极大半部分的内容。这个版本的福音,在20:31结束。
第四阶段:到了第一世纪末,福音再经修订,除了增加了若干若望传统以外的内容,也因应时代需要作了一些小变动。第二十一章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加插进去的。此时若望宗徒已经逝世,教会的组织亦较有规模。第21章第二个福音结语“我们知道他的作证是真实的”(若21:24),当中的“我们”,指的很可能就是福音的最后修订者,而“他”就是已经辞世的若望宗徒。福音的最终修订,应在公元90-100年间。
根据现存最古老的新约抄录文件,纸草手抄卷第52号,其抄录年代为第二世纪初叶,当中已经包含了18:31-33,37-38,由此可证明福音在第二世纪之前已经写成了,与福音的最后修订时间,也就是第一世纪末相符。另一方面,若望福音的内容,也有参考过对观福音的痕迹,其成书年份应在路加福音之后。目前,大部分学者都相信,这部福音是在第一世纪后期写成的。
(六)写作地点
有学者认为,若望福音写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也有人认为若望福音写于叙利亚的安提约基雅;不过一般都赞同传统的说法,认为福音是在小亚细亚的厄弗所写成的(这说法源自第二世纪的教父依肋内)
(七)结构大纲
若望福音的结构大纲分为四大部分,篇幅最大是第二部分的标记之书和第三部分的光荣之书
1序言:圣言进入世界(1:1-18)
2标记之书:他不被接纳……(1:19-12:50)
- 聚集门徒(1:19-4:54)
- 对耶稣的言和行的争论:他是从天主而来的吗?(5:1-10:42)
- 耶稣接收死亡和和赐给生命(11:1-12:50)
3光荣之书:“…给他们权能使成为天主的子女”(13:1-20:31)
- 最后晚餐的言论(13:1-17:26)
- 苦难叙述(18:1-19:42)
- 耶稣复活(20:1-29)
- 第一个结语:福音的目的(20:30-31)
4附录:在加里肋亚显现
- 在加里肋亚海边显现
- 给伯多禄的嘱托
- 第二个结语:为耶稣作证(21:24-25)
(八)内容和重点
若望福音描述了在起初与天主同在的天主圣言降生成人,寄居人间(1:14),以进行父的工程(4:34;5:17,19-20,36;8:29;9:4;10:25,37,38;14:10;17:4),最后在十字架上完成(19:30)。福音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父怀中的独生子(1:18),也就是圣言。耶稣所行所言的事,是要显示天主的光荣(7:18;8:50;12:28;13:32;14:13;17:1,4;21:29)。
圣言要求世人的,是信德与爱德;要求人有唯一的信仰,因为谁在生活上有真诚的信仰,就必定怀有爱德。只要全心信仰耶稣就是天主子、天主圣言、天主的启示、人类的救主,并顺从他的教导,人就能获得永生(1:12;2:22;3:13-16,18,36;4:41-42;5:24,37-39;6:40,47,68-69;7:38-39;8:24;9:35-38;11:25-27;16:26-30)。
若望重视永生的道理,所以在若望福音和若望一书,末世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义。审判和判断,不但是天主的行为,也是人的行为;因为人若拒绝信仰耶稣,就是对自己作自行审判和判断(3:18-19;5:22-30;12:47-48;16:8-11);人若信仰耶稣基督,他就能成为天主的住所(14:23),其永生不但已在世间开始,也是耶稣的肢体(15:1-11),与耶稣有份,不可分离(13:8)
(九)神学思想
自古以来,圣经学者都同意若望福音是四部福音中最具神学性的一部。教父依肋内更把若望福音类比作猛锐的飞鹰;亚历山大利亚的克莱孟,也因其神学与属灵层面特别高超,而称若望福音为“属灵的福音”。若要了解若望福音所表达的神学思想,就要用其“神学钥匙”:“这些所记录的,是为叫你们信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并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20:31),去开启福音的奥妙之门。这节经文,也正是作者编写这部福音的主要目的。
作者希望透过耶稣言行的记录,令人相信耶稣就是天主子;天主的光荣,就在他圣子的身上显露无疑。耶稣基督藉着他的“言”与“行”,让曾经与他相遇,以及通过见证而认识他的人,都能回应他的邀请,接受他和他的话,并藉着爱与他合而为一。这“信仰”能让相信他的人得到新的生命,使他们在今世便开始得着永生的光荣。
若望福音的神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9.1、天主在基督内启示自己
耶稣与天父
“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1:18)
这句序言的结语,已把若望的基督学的精微之处点明了: 整部福音记述的,就是天主子耶稣基督如何彰显天父,并作我们认识、走向天主父的唯一道路。天主在旧约中,藉梅瑟法律向人表露,现在即藉着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给信他的人带来圆满的“恩宠和真理”(若1:17)。
福音这样说:“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 而是为叫世界藉着他而获救。”(3:16-17)天主圣言耶稣基督所以寓居人间,目的就是要显露“天主是爱”(若一4:8)。
天主藉着他的圣子,成为血肉的圣言,把他对世界的爱显示出来,为的是要透过圣子去完成他的工程:“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5:36)。耶稣基督不厌其烦向人指出自己是被父派遣的(4:34;5:23,24,30,36,37;6:38,39,44;7:16,18,28,29,33;8:16,18,26,29等等),也清楚向人表达:“我不寻求我的旨意,而只寻求那派遣我来者的旨意”(5:30)。耶稣基督临近苦难时,他向父祈祷说:“我在地上,已光荣了你,完成了你所委托我所作的工作”(17:4),就清清楚楚交代了一切。
若望为能够透彻发挥“天主在基督内显示自己的爱”的思想,一方面反省耶稣降生成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耶稣与父的密切关系。耶稣说:“我与父原是一体”(10:30;17:11,21,23)。“圣言”在降生前就“与天主同在”(1:2),是天主怀里的独生子(1:18)。耶稣与父的关系既如此密切,因此,谁若认识他,就认识父(14:7);谁见他,就是见了父(14:9),因为他在父内,父在他内(14:20)
耶稣与圣神
若望不但强调耶稣与天主的关系,也强调耶稣与圣神的关系。在耶稣传教之始,洗者若翰便为他作证,指出圣神临在耶稣身上(1:32-33),耶稣“讲论天主的话,因为天主把圣神无限量地赏赐了他”(3:34)。就是这样,耶稣赐人“活水”,就象征了“信他的人将领受圣神”(7:39;4:14)。故此,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从肋旁流出的血和水,以及他所交付出来的神魂,都表达了耶稣把圣神赐给世人的意思(19:30,34)。
不过最清楚的,还要算他在临别赠言中,许诺求父派遣护慰者和真理之神,就是圣神,使圣神永远与爱他的人同在(14:16),使他们能切实领会并体验到基督的救恩,引导他们进入真理(16:13)。这许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已经成全于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的那个晚上,复活的主向门徒们嘘了一口气,并说:“你们领受圣神罢。”(20:22)学者称这片段为“若望的圣神降临”。藉着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上主给宗徒派遣了圣神,同时宣布罪过的赦免,而开始了救恩的新纪元。
耶稣与人类
这位与父和圣神合一的圣子,从天降下,成为人类的一份子,只求在自己身上将天主父启示给人类。若望采取了“从上而下,由下而上”,即圣子由天降下,又由地升天的基督学模式,表达出“自己是从天主来的,又要往天主那里去”(13:3)。他本“与天主同在”(1:1),为爱世人而“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1:14)。耶稣基督完成了他的救赎工程后,返回父家,为我们预备地方,并且必定再来,为要接我们到他那里去(14:3)。他再回归父家时并不孤独,因为他会带领一切获他救赎的人返回天家。
耶稣从天上降临到人间,在世上不断彰显天主的光荣。对观福音记载,耶稣接受苦难前在山上显圣荣;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却不断透过自己的“言”和“行”,显露自己天主性的威能和光荣。他是生命之粮,是真光,是复活,是生命(6:35;7:12;1:9;11:25等)。耶稣说了十次“我是”(三次以绝对的方式表示:8:24,28;13:19,七次更带有固定的内容:6:35,51,8:12;10:7,9;10:11,14;11:25;14:6;15:1,5),这个“我是”的希腊文的表达就是等同旧约天主显示自己的生命给梅瑟时的希伯来文“我是自有者” 在的表述(出3:14),因此耶稣所表达的“我是”,就是表现出他的天主性,也显示了他给与世人的无限恩赐。
在若望福音中,基督救赎工程的巅峰,就是逾越奥迹。这种神学思想,虽跟对观福音和初期教会的信仰完全一致。然而若望似乎更为强调十字架的光荣意义。他没有直接提及耶稣的圣死;耶稣也没有清楚预言自己的苦难和死亡,但福音却发挥了“被高举”(3:14;8:28)与耶稣的时辰(2:4;4:21,23;7:30;8:20;12:23;13:1;17:1)等概念。耶稣的“时辰”,就是他要接受光荣的时候(12:23;17:1)就是他在十字架上“被高举”的一刻。“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时,便要吸引众人来归向我”(12:32;8:28;19:37),这正是世界获得救赎的时候。
9.2、信仰的回应
天主在耶稣身上启示自己,也同时要求与耶稣相遇的人,能对这启示作出正面的回应,就是相信耶稣。若望用了“相信”及意义相关的动词,竟达98次之多,包括“相信耶稣”(2:11;3:15,16,18,36;4:39;6:40;7:31,38;8:30;10:42;11:48;12:42),相信他的名(1:12;2:23;3:18),或“往他那里”(5:40;6:35,44-45;7:37-38),“认识他”(10:38;12:16;13:7;14:20),“接受他”(1:12;5:43;13:20),“遵守他的话”(8:31),“留在他内”(15:7)等等,都是为表达对耶稣全然的信赖,亦即对观福音所说的“皈依”。这信仰涉及斗争,因为人要克服黑暗,进入光明(3:21),战胜邪恶(17:15)。
在耶稣面前,人们对他的回应都不尽相同:有人相信他,也有人拒绝他。犹太人是耶稣的“自己人”,但他们反对耶稣,拒绝耶稣(1:11);他们竟然把耶稣视作撒玛利亚人(8:48)、附魔者(8:48,52)、罪人(9:24);他们想用石头砸死他(8:57-59)、杀害他(5:18);并把所有承认他为默西亚的人逐出会堂(9:22)。他们不晓得耶稣从何而来(7 :40-42;8:23-24;42-44;9:29,33),往哪里去(7:35;8:22),也不知道他是谁(1:46;3:2;4:19;25-26),他又为了什么而来(2:19-20;3:11-12;4:13-15;6:32-34,51-52)。他们不了解他的标记,误解他的说话,所以不相信他。
可是,也有人真心真意地相信他,接受他,这些人接受了他的话,确认他出于父,相信他由父派遣而来(17:8);因他的说话而相信他的(2:22;4:39,42,50,53;7:31;10;42;11:45;12:11),就是他的门徒和朋友(15:15),所以他们看到也明白他事业的 “标记”(2:11,23;6:69;20:8,28)。耶稣把权能授予那些相信他的人,使他们成为天主的儿女(1:12) 。此外,若望也强调信仰不是信了便成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历,一段旅程。福音记载了不同的信仰历程,尼苛德摩的、撒玛利亚妇人的、王臣的、瘫子的、胎生瞎子的、玛利亚玛大肋纳的、多默的。作者的用意,不仅仅在于介绍福音中的这些人物如何相信耶稣,而是在激励福音的读者,向他们作出信仰的挑战。
“信”与“作证”有密切的关系。洗者若翰的使命,便是为耶稣“作证,为使众人借他而信”(1:7)。信耶稣的人都要成为耶稣的见证人,使别人因他们的信仰经历而相信主。耶稣在复活后表扬了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人”(20:29),就是那些单靠门徒团体的见证,而相信耶稣的人,他们是有福的(17:20)。那些接触到福音喜讯的人,俨如耶稣在世时,与主相遇的人,他们都要就信仰作出抉择(3:16-21;4:23;5:24-25;6:46-47;9:39-41;12:31;44-46)。作者要使福音的读者在耶稣的讯息前作决定:信,得到永生(8:51);不信, 或进入丧亡(3:16;8:24),接受光,还是留在黑暗之中(3:20)。人最终的归向,已在今世按他的信仰而断定,“信从他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3:18)
若望还强调信仰不是空洞无物的,要在生活予以实践,就是要遵从耶稣基督的话(12:47),“履行真理”(3:21)。因为谁信耶稣,就是接受天主在他身上显露的爱;他也一定要活于爱内(15:9-10)。接受基督所立爱的榜样,“彼此服侍”(13:14-15),履行耶稣要我们彼此相爱的命令(15:12)。信者不只是耶稣的仆人、信徒,也是他的朋友(15:14-15)。爱与信,在若望的神学中,是不可拆分的。
9.3、信仰基督的人在基督内的生命
天主把永生赐给那些以信仰回应他的人,“……使你们信的人,赖他的名获得生命”(20:31)。若望用“永生”或“生命”,来描写耶稣给人带来的救恩。耶稣的来临,就是为叫人“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10:10),“就如父是生命之源,照样他也使子成为生命之源”(5:26)。换句话说,谁信了耶稣,就能藉着他而分享天主的生命。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向父祈祷说:“你赐给了他权柄掌管凡有血肉的人,是为叫他将永生赐给一切你所赐给他的人。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17:2-3)。
耶稣的门徒也承认“唯你有永生的话”(6:68)。他是“生命之言”、“生命之光”(8:12)、“生命的食粮(6:51),”他是“复活、生命” (11:25),能赐人“涌到永生的水泉”(4:14)。永生所指的不只是来生,或人死后开始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是一种用信仰耶稣而来的新生命,这生命甚至在今世已经开始。藉着耶稣基督,天主的生命得以渗透这个世界,并使人的生命得以提升:“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听我的话,相信派遣我来的,便有永生,不受审判,而已出死入生”(5:24;3:36)
这个新生命,使耶稣与信他的人,如葡萄树与葡萄枝般连接起来,密切结合:“你们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15:4),正如父爱了我,同样我也爱了你们(15:9)。这个藉着信和爱,与基督紧密联系的关系,是成于内,形于外的。葡萄枝与葡萄树一脉相连,始能结出果实:“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15:16)这些果实的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信徒间彼此的爱(15:17;13:34)。
(十)写作特色
1)词汇
若望福音的字词变化不多,但却能藉着有限的词汇,表达层次丰富的思想。全书用了920个字眼,其中有些是作者特别喜爱用的,例如爱(44次)、真理(46次)、认识(57次)、生命(35次)、世界(78次)、作证(47次)、光(23次)、留在或住在(40次)
2)平行、递进、对应的写作技巧
若望福音也运用了犹太文学中常见的写作技巧,例如:同义平行体、正反平行体、递进和镜像对应等。
a同义平行:“我们知道的,我们才讲论:我们见过的,我们才作证”(3:11);“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6:35)
b正反平行:“那信从他的,不受审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审判”(3:18);“凡作恶的,都憎恶光明,也不来就光明,怕自己的行为彰显出来,然而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为显示出他的行为是在天主内完成”(3:20-21)
c递进:“也会认识真理,而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8:32)
d镜像对应:就是运用对应而突出其中心点,我们用序言(1:1-18)做例子:
序言(1:1-18)
(A)“言”与天主(1-2)
(B)“言”与万物的创造(3)
(C)“言”给人的恩赐(4-5)
(D)若翰洗者的作证(6-8)
(E)“言”来到世界(9-11)
(F)藉着他我们能成为天主的子女(12-13)
(E)子降生成人(14)
(D)若翰洗者的作证(15)
(C)子给人的恩赐(16)
(B)子与万物的救赎及新创造(17)
(A)子与父
A与A,B与B,C与C,D与D,E与E互相对应,仿佛镜像一般,由此突出了中心的F。
3)双关和讽刺
a双关
双关就是表面是一种意义,但内里却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含义。这种手法有时可能会引起误解。具体的例子,好像“圣殿”除了指耶路撒冷圣殿外,也指耶稣的身体(2:21);“重生”既指再次出生,也指从上而生(3:3-4);“被举起”不但指从地面高举,也表示提升到光荣之中(8:28;12:32)等等。
耶稣与人谈话时,对方往往只看到字句或事物的表面意义,而误解耶稣的深意;这个时候,耶稣才一步一步的揭露自己言论当中的深层意义。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比方耶稣跟犹太人说重建“圣殿”(2:19-22),与尼苛德摩谈“重生”(3:3-4),与撒玛利亚妇人谈“水”(4:10-15);又如门徒错解耶稣“已有食物吃”的真谛(4:31-34),又误解他说拉匝禄“睡着”之意(11:6-16);群众不明耶稣为何可以“看见亚巴郎”(8:56-58),不明白他“被高举”的意义(12:30-36),还有三番四次错解他有关“永生之粮”的言论(6:23-60);另外,玛尔大误解“复活”(11:17-24),伯多禄对“洗脚”摸不着头脑(13:1-11),多默、斐理伯及其它门徒多次误解最后训言中的若干细节(14:1-5;6-11;18-24),诸如此类。
b讽刺
若望福音也有不少含有讽刺意味的内容,这些话题多出自耶稣敌人之口。他们原本是要攻击耶稣的,但却无意道出一些涵义极深的真理。例如,撒玛黎雅妇人对耶稣所说的:“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4:12)”;不认识耶稣真正身份的人说:“难道默西亚能来自加里肋亚吗?”(7:41);在公义会决议杀害耶稣的过程中,盖法无意中所说的话也是其例:“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么有利。”若望这样予以阐明:“预言了耶稣将为民族而死,不但为犹太民族,而且也是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儿女都聚集归一”(11:50-52);在耶稣苦难的叙述中,兵士把一个茨冠放在耶稣头上,并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他们本欲讥笑耶稣,却道出其中的真理(19:2-3)。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那以三种文字写成的罪状:“犹太人的君王”,最后却变成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承认他为君王的见证。
4)随文注解
作者在行文时往往会加入一些小注解,有时是为了解释一些名词或名字(1:38;4:25),有时是要揭示象征(2:21;12:23;18:9),有时是为了纠正误解(4:2;6:2),有时则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前文的记忆(3:24;7:50;11:2;21:20)。这些小注解,在全福音中有超过50个之多。
5)重点描述耶稣与不同人物的接触
跟其他三部对观福音不同,若望福音的作者更着重于描述耶稣与个别人物的谈话内容,从而揭露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心灵底蕴。耶稣召叫门徒时,也比对观福音更具人性,例如对首两位门徒(1:35-39)、伯多禄(1:40-42)、斐理伯(1:43-44)、纳塔乃尔(1:45-51)的召叫;耶稣与尼苛德摩(3:1-21)、撒玛黎雅妇人(4:1-26)、获治愈的瘫子和瞎子(5:6-14;9:35-39)的对话;以及玛尔大、玛利亚(11:5,20-32)等朋友的谈话等。耶稣对宗徒的临别训言,内容亲切、深奥而又充满情感(13-17章),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6)叙事富于“戏剧性”
若望福音的“戏剧性”,也来自若望所强调的两股力量之间的抗衡。一开始,就把耶稣的来临描写成在黑暗中照耀的光明(1:5),有人来赴光,有人却恨光(3:20-21),每个人都要在耶稣面前作出决定。若望在描述不同人物与耶稣相遇的情形,以及彼此的对话时,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对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刻画入微。
纳塔乃耳起初认为,纳匝肋不能出什么好东西(1:46),但与耶稣相遇后,却认为纳匝肋的耶稣是“天主子,以色列的君王”(1:49);尼苛德摩满心顾忌疑虑,他夜访耶稣,蒙主启迪后却变得勇敢刚毅,还公开站在耶稣一边,为他辩护(7:50-51;19:39);撒玛黎雅妇人本是一个庸俗的市井妇人,经主引导后,竟能成为喜讯的传播者(4:29);池旁瘫子起初根本不知道耶稣是谁,只能无奈地等着水动,岂知救恩却来自一个他意想不到的方向(5:1-9);耶稣治愈瞎子时,瞎子只知道他是“名叫耶稣的那个人”,最后他却对耶稣说“主!我信”,而俯伏朝拜他,与他相反的是,法利塞人的态度愈来愈强硬,最后更被耶稣喻为瞎子(9:1-41)。
每当耶稣作出瞩目之事,通常都会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应:“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却说:不,他在煽动迷惑民众”(7:12)。耶稣复活拉匝禄后,人们“看到耶稣所行的事,就有许多人信了他。他们中也有一些到法利塞人那里去(11:45-46)”。最后引起法利塞人集会,决定杀死耶稣。
还有一些象征性的暗示,看似普通小节,但却寓意深长。犹达斯在晚餐接过饼后,“撒殚进入了他的心,他一吃了那一片饼,就立时出去了;那时,正是黑夜。”(13:27,30)耶稣增饼时,命众人坐下,“那地方有很多青草”(6:10);他在圣殿廊下徘徊,被犹太人质问身份时,正是冬天(10:22)。虽然福音在叙事上有不少情节衔接得不太妥当,交代得不太清楚,甚至有看似互相矛盾的地方(如7:8-10,3:22及4:2;12:37,42),但叙事的主线和布局,仍然清晰细致,使人代入其中。若望不拘琐碎小节,期望读者能超越表面的描述,而进入福音的内蕴。
第二部分:《若望三封书信》学习大纲
(一)序言
在传统的分类里,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属于公函的一部分,这是基于他们的表达方式,与公函的定义相同:就是它们没有特定的收信人,是以整个教会为写作的对象。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还需要讨论的,是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的表达,因为这两封书信虽然没有明言收信人的身份,但是有收信的对象。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接受传统的分类,视这三封书信是公函的一部分。
虽然如此,学者又会把若望福音、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和默示录,统称为若望著作。我们已经说明若望福音的作者,是若望宗徒的弟子,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把福音写出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其他的四卷经卷与若望福音有关联。除此之外,若望的三封书信亦紧扣相连,我们在下面的篇幅中加以讨论。
(二)作者
正如上文说,若望福音的作者是若望宗徒的弟子,用同样的道路做推论,若望一书、若望二书、若望三书和若望默示录同样出自宗徒弟子的手笔。我们在这里进一步分析若望著作的作者问题。
按照学者的研究,认为若望团体的发展应该有几个不同阶段,但是其核心仍然是由若望宗徒的见证而来,只是这个传承在时代的变迁中,因为针对当时不同的问题,以及有不同的成员的加入,就产生了神学思想的变化。
不过,若望书信的情况与若望福音不同,学者认为若望福音是经过一段较长的编辑时间而成的,所以这部福音的作者不止一人,也应有一位修订者把若望宗徒的宣讲资料集合成书。因此福音内容有不协调和资料重复的现象出现。但是,书信的写成,特别是第二书信和第三书信,从开首的内容就可以看到,这两封书信是由一位自称“长老”的人所写成的。而这两封书信的发信人“长老”应是同一人,因为由学者研究它们的内容和文笔所得悉:(1)两封书信的序言,在架构上是相同的;(2)两封书信的结语的文笔几乎没有分别;(3)两封书信都没有提到“若望”这个名字;(4)两封书信的用字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喜乐”,“在真理内生活”,“亲口面谈”等。学者基于上述的几点,认为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是同一个作者“长老”写成的。
至于若望一书,虽然它没有明说作者是谁,但从内容中发现作者有时以“我”自称,但却多以“我们”来作称谓。这表示了他在团体中有着领导“长老”的地位,是受人尊敬的人物。因此他在团体中,肩负着教导信友,传递真理,并为主做见证的责任(若一1:1-4)。但也有学者认为“长老”的地位在当代教会内并不是十分之高的。那么这位长老究竟是何许人也,学者还未能找出端倪,无论如何,学者较为肯定的是,这位“长老”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人物。因为在若望三书中,提到一位名叫狄约勒斐的团体领袖不承认他,并毁谤他,因此这位“长老”要指摘狄氏的恶行(若三9-10)。无论如何,学者至今也不知道这位自称“长老”的若望书信作者是谁。
读者会问,若望一书的作者是否就是其后两篇书信的作者?学者从内容来作分析,他们会发现这三封书信的内容可直接相比:例如若二2与若一2:4,3:15;若二5与若一2:7; 若二6与若一5:3;若二7与若一2:18,23;若二9与若一2:23;若三11与若一3:6,9;4:12。因此,学者们大致认为若望三书的作者是同一位“长老”,是团体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是若望团体中的一人,或是若望宗徒的弟子托名若望而写成的作品。
(三)若望福音与若望一书
高夏芳在其著作《新约圣经入门》指出,若望著作的三封书信中,若望一书与若望福音的相似之处最多,其中有很多句子几乎相同,例如:
若望福音 |
若望一书 |
12:35:在黑暗中行走/成为光明之子 |
1:6-7:在黑暗中行走/在光中行走 |
1:13由天主而生 |
2:29 由天主而生 |
1:18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 |
4:12-20 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 |
8:44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亲魔鬼…在他内没有真理 |
1:8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罪……真理也不在我们内 |
5:42 我知道在你们内没有天主的爱 |
2:15 谁若爱世界,天父的爱就不在他内 |
3:21 履行真理的,却来就光明 |
1:6 不履行真理……仍在黑暗中 |
14:21 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爱我的人;谁爱我,我父也必爱他 |
2:5 谁若遵守他的话,天主的爱在他内得以圆满 |
17:3 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 |
5:20 天主子来了,叫我们认识真实的天主和永远的生命 |
15:9 正如父爱了我,同样我也爱了你们,你们应存在我的爱内 |
4:16 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 |
在神学方面,若望福音与若望一书的路线很接近,如耶稣基督,天主的言,救世者,人在他面前作信仰的抉择,由死亡进入生命,履行真理,留在基督的爱内等等。学者认为它们出自同一的源流:耶稣十二宗徒之一的若望。
(四)写作年代和地点
由于不能知悉作者的身份,所以这三封书信的成书年代及地点,含糊不清。学者对三封书信的成书年代,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第一世纪晚期的作品;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第二世纪中期的著作。如果三封书信的作者都不是若望福音的作者,而他们又确实受过若望福音的影响,那么可以推断,三封书信的成书期,应晚于若望福音,又基于三封书信的思想一贯,学者又做出推断,若望一书成书最先,而若望二书和若望三书的成书期相当接近。至于地点,则无从考究了。
(五)写作对象和动机
若望一书因为没有书信式的致候辞和结语,很难知悉收信人是谁,和作者的写作动机。不过作者曾在内文说过:“我给你们这些信天主子名字的人,写了这些事,是为叫你们知道:你们已获有永远的生命”(5:13)。“孩子们,我给你们写说:因他的名字,你们的罪已获得赦免……”(2:12-14)。因此,若望一书的写作对象应是若望团体的信友。作者写作的动机是要团体内的信友彼此相爱,坚守信仰,提防“假基督”和“撒谎者”所散布的异端邪说。
若望二书有明确的致辞和结尾语,也较容易找到写作的对象和动机。在致候辞的第一句就说明了写作的对象是蒙选的主母和她的子女(1节),对应着结尾语的“蒙选的姊妹的子女”(13节)。“蒙选的主母”和“蒙选的姊妹”所指的是一个教会团体。若望的写作动机是提醒教会团体的信友提防假基督(7节)和避免接触他们(10-11节)
若望三书的写作对象是加约,他在教会中是杰出的人物,是基督徒的模范。作者对他赞不绝口。可是在教会中也有坏分子,令到教会发生不和,因此作者要写信向加约做出提醒和防御。
(六)若一、二、三书结构大纲
若望一书的结构大纲
a序言(1:1-4)
b在光中行走(1:5-2:29)
两个劝谕(1:5-2:27)
提防假基督(2:18-29)
c爱是天主子女的印记(3:1-24)
父使我们得称为子女(3:1-24)
基督徒应该彼此相爱(3:11-18)
在主前的信心(3:19-24)
d爱与信的诫命(4:1-6)
拒绝假基督(4:1-6)
天主是爱(4:7-21)
对子的信仰(5:1-12)
e结语(5:13-21)
对祈祷的信心(5:14-17)
三句信心的话语(5:18-20)
远离偶像(5:21)
若望一书的序言与结语互相呼应:在序言部分,书信指明作者有一个深刻的信仰经验,能让信友在团体内共融;到了结语部分,作者重申这个重点,说明在书信里所写的事,“是为叫你们知道:你们已获有永远的生命。”(5:13b)
在序言与结语之间,学者把若望一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光。书信采用正反的表达,说明天主是光,能够战胜黑暗。“我们由他所听见,而传报给你们的,就是这个信息:天主是光,在他内没有一点黑暗”(1:5)这个光是绝对的,所以我们要有纯粹的信仰,就是如同在天主的光内,没有黑暗一般。然后,作者从反面来说明这光明的重要:“谁说自己在光中,而恼恨自己的弟兄,他至今仍是在黑暗中”(2:9)。所以在这部分,重点是如何跟随光,也就是跟随天主。
第二部分指出天主是父,“请看父赐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们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为不认识父”(3:1)第二部分的主题其实仍然是继承第一部分而来,只是采取另一个表达的方式,来说明天主与人的关系。
第三部分要读者明白那出于天主的,应可认出真理之神和欺诈之神(4:6)。那生于天主的必定有爱,因为天主是爱(4:8),因此,如信友生于天主,必认识天主,也因此信友应在爱天主和爱人之德上是成全的。信友们应彼此相爱。
若望二书的结构大纲
a致候辞(1-3节)
b书信的主体(4-11节)
收信人是忠信的(4-6节)
提防异见者(7-9节)
反抗异见者的行动(10-11节)
c结语(12-13节)
若望二书要处理的问题,与若望一书是一贯的,就是作者“长老”肯定真理一直与团体同在,因此就不应有异端。按照这书信的内容,“的确,有许多迷惑人的,来到了世界上,他们不承认耶稣基督是在肉身内降世的;这样的人就是迷惑人的,就是假基督”(7),很明显当时的团体内是有分裂的危机。书信的回应是要好好抗衡这些异端,不要被他们迷惑。
也有学者指出,在这封书信里,关注的是团体的问题,所以就提到“彼此相爱”,而这个表达,是从团体的角度来理解,而没有关顾到普遍救恩的幅度。
若望三书的结构大纲
a致候辞(1-2节)
b书信的主题
款待传教人员(3-8节)
狄约勒斐拒绝款待(9-10节)
要求接待(11-12节)
c结语(13-15节)
书信的第1节提到加约,但是没有其他资料提及他是谁,只是肯定是有地位的人。书信先谈到如何帮助旅途上的弟兄,有人认为是为下文的指责做铺垫。书信的内容虽然很简短,但是我们可以推想书信的内容,应当是作者“长老”所属的团体派人到狄约勒斐的团体中,而狄约勒斐却不愿意接待他,这惹来了长老的不满,因此在书信中有所埋怨。从语气来看,这位长老对狄约勒斐的指责不算得很厉害,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这位长老的身份并不是很高,自然不能对另一个团体负责人有太严厉的指责了。这为我们探究当时的教会组织,有所帮助,因为它让我们明白,“长老”的这职务,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崇高的地位。
当然,也有另外的一些讨论,认为问题的核心,是狄约勒斐所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只是不愿意招待其他团体的兄弟姊妹,所以长老的语气才不太厉害。
(七)中心思想
上文说过,若望一书、二书和三书可以一同研究,因此,我们就把以上三书一起研究。
我们可以从书信的编排来推想若望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强调行为和知识的结合,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所以在书信里,有关教义的段落与劝谕的片段,交替出现。在这封书信里,光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象征,代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在光中行走,就如同与天主同行。由此作为基础,再论及人与人的关系,同样需要天主的爱的光照。
不少学者认为若望一书的中心思想,与若望福音一脉相承,这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处境不同,若望一书在承继若望福音的基督论之余,侧重点放在“正统”与“异端”的教会分裂一事上。所以若望一书在说明教义和劝谕时,重点放在抗衡异端者上。从书信里可以看到,这些异端的主张,就是否定基督降生成人的道理,而这些异端者,就是团体的大敌,也就是书信中提到的假基督。
若望二书和三书都是依随这个角度来发展,重点都是抗衡异端,而从书信的语气来看,当时团体因异端分裂的压力更大,又或是异端愈发猖獗,所以这种对抗也更强烈。至于若望三书,他除了仍然沿着异端分裂的讨论,并且指出在实际上,知行合一的重要,因为在书信中提到狄约勒斐这位教会的领导人,没有实践爱德,不能好好接待传福音的使者。
(八)文体类型
若望书信的文体比较简单,从形式而言,若望一书较为接近讲道辞,而若望二书、三书就属于书信体,而书信体的格式,在保禄书信学习资料里已经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参考书籍:《新约导论》
查经练习:请查阅和抄写如下圣经经文:
若1:12,14,18;
若3:16-17;若一4:8;
若5:30,39;若10:30;
若14:9,20;
耶稣被高举和耶稣的时辰:
若2:4;4:21,23;7:30;8:20,28;
若12:23,32;13:1;17:1;19:37;
若15:9-10;若13:14-15;
若17:2-3;
请点击《新约导论》系列查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