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30
发布日期:2025-08-07   |    作者:意鸣子

天主教圣经辞典—连载30

CORIHTHIANS,LETTERS TO THE《格林多书》

《格林多书》是保禄写给格林多当地教会的两封书信,即《格林多前书》和《格林多后书》。《格林多前书》是为纠正团体中的胡作非为;为了减少团体中的纷争;并回答一系列已经询问他的问题,包括伦理、婚姻、独身、圣体圣事和肉身复活。《格林多后书》试图对《格林多前书》发出以来的事态发展作出回应,尤其是对一些假宗徒在格林多败坏保禄的指控。两封书信都满是保禄的神学,但是也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初期教会团体和保禄自己充满活力的个性。

 

《格林多前书》

I.作者和日期

II.目录

III.目的和主题

A.书信的背景

B.内部的分裂

C.婚姻和独身

D.祭邪神的食物

E.基督圣体

F.基督徒的爱

 

《格林多后书》

I.作者和日期

II.目录

III.目的和主题

A.书信的背景

B.保禄捍卫自身的圣职

C.文字和圣神

D.给巴勒斯坦信友团体的爱德

E.保禄面对其对手

 

《格林多前书》

I.作者和日期

这书信中保禄的作者身份绝对没有被严重质疑。早在罗马的克莱孟(主后95年)时,《格林多前书》就被提及:这是宗徒写的一封有权威的书信,并且悠久的传统已经接受保禄的作者身份。保禄声明,写这书信时他在厄弗所(16:8),很可能是在他第三次传教旅程中(主后53-58年)。自从保禄在厄弗所时,就计划到格林多了(11:34),这书信很可能写于主后56年春季。

 

II.目录

 

I.简介(1:1-9)

II.格林多教会的分裂(1:10-4:21)

A.分裂的原因和团结的必要(1:10-17)

B.基督的智慧(1:18-2:16)

C.格林多教会的分裂(3:1-23)

D.论宗徒们(4:1-13)

E.一个劝言(4:14-21)

III.不道德的性行为(5:1-6:20)

A.乱伦丑闻(5:1-13)

B.信友之间的诉讼(6:1-11)

C.淫乱和身体(6:12-20)

IV.格林多人的问题(7:1-14:40)

A.有关婚姻和独身(7:1-40)

B.祭邪神的食物(8:1-10:33)

C.礼仪中的会众(11:1-34)

D.神恩(12:1-14:40)

V.死人的复活(15:1-58)

A.基督的复活(15:1-11)

B.基督徒的复活(15:12-58)

VI.结语(16:1-24)

A.教会为耶路撒冷捐款和保禄未来的到访(16:1-12)

B.最后的忠告(16:13-24)

 

III.目的和主题

A.书信的背景

保禄在大约主后51年待在格林多期间,建立了教会团体(宗18:1-18)。他在雅典遭遇了困难时期后,却因在格林多的宣讲收到了很好的回应而感称心。这团体是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外邦人(格前8:7;12:2)和犹太人(7:18-20)共同组成,包括富人(11:22)、穷人(1:26),甚至是奴隶(7:21)。

不过,在他离开几年的时间里,新兴的格林多教会被内部分歧和其它危机所困扰,并导致了信仰的分裂。保禄听说了那里基督徒团体聚会中令人沮丧的消息。“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各自声称:‘我是属保禄的’,‘我是属阿颇罗的’,‘我是属刻法的’,‘我是属基督的’”(1:12)。令人不安的报告中,不仅描绘了内部分歧(1:12-15),也还有乱伦(5:1-5)、淫乱(6:1-8),甚至还有对复活的否认(15:12)。同时,格林多的基督徒允许在感恩祭礼仪中各种违规行为的出现(11:17-34);他们滥用神恩制造的混乱(14:1-40);来自格林多询问关于婚姻和童贞;是否允许吃献给偶像食物的问题。

在厄弗所期间,保禄曾写给格林多人的一封短信已经不在了,内容是指的《格林多前书》5:9-13的事,保禄清楚计划拜访格林多来解决这些问题(11:34)。为了尽快解决这棘手的问题,保禄写了正如《格林多前书》中我们所知道的事。

B.内部的分裂

这封书信让我们对初期的基督徒团体有了最详细的了解,保禄清楚地看到了当地教会组织内部,以及教会所处环境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本来他决心要直接地给予严肃处理,拨乱反正,虽然他坚定、直接地愿意惩罚和纠正,但是仍旧采取了父爱般牧人的方法。他写信所面对的不单是格林多的基督徒,也为所有教会团体具有价值。今天,当教会面临类似的挑战和压力时,保禄的牧灵方法,具有着同样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在书信的第一部分,保禄提醒格林多人:不管是他,或者阿颇罗,或刻法(伯多禄)都只是透过天主的权威来教导与执行牧职。他问道:“基督被分裂了吗?难道保禄为你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吗?或者你们受洗是归于保禄名下吗?”(格前1:13)。接着,他直面了已经形成的严重道德问题,包括对乱伦的容忍和基督徒在世俗法庭上的相互起诉。在他对性伦理的宣告中明确写道:“人无论犯的是什么罪,都是在身体以外;但是那犯邪淫的,却是冒犯自己的身体。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圣神的宫殿,这圣神是你们由天主而得的,住在你们内,而你们已不是属于自己了吗?你们原是用高价买来的,所以务要用你们的身体光荣天主”(格前6:18-20)。

C.婚姻和独身

保禄回答的是格林多人提出的婚姻(格前7:1)、独身(7:25)、拜偶像的食物(8:1)和神恩(12:1)的问题。他倾向不结婚优先的陈述,为灵修上的关注提供更大的自由,但婚姻只要丈夫与妻子二人充满尊重,就是一种光荣尊贵的状态。然而,在未受洗者合法而完美的婚姻中,当他们中的一位皈依基督宗教,而另一位反对信仰,或向往(渴望)跟新受洗的配偶分开的话,那么,此婚姻是可以被解散的(7:12-15)。这个例外——神学家们熟知的“保禄特权”——是由保禄颁布的,是为了保护皈依者的信仰。

D.奉献给偶像的食物(祭邪神的肉)

奉献给偶像的食物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虽然基督徒不能明知故意参与偶像崇拜,但是有时候已经被奉献给偶像的食物会在市场售卖。那么,基督徒是否需要知道每一点食物的来源呢?保禄回应,食物本身并没有被损害:“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格前8:8)。因此,不是故意消费奉献给偶像的食物,对基督徒无损害。不过,故意食用奉献给偶像的食物,食物本身无害,却可能会对信仰薄弱的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有人看见你这有知识的,在邪神庙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受到鼓励去吃祭邪神的肉吗?那么,这软弱的人,基督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了你的知识而丧亡!”(格前8:10-11)。为了避免传递错误的讯息,如果基督徒已知是祭邪神的食物,就不能再吃。宁可不吃肉,也不能让软弱的弟兄跌倒(8:13)。

E.基督圣体

礼仪的违规行为包括妇女的着装(格前11:2-16)、感恩祭的庆典(11:17-34)、圣神赐予团体成员神恩或礼物(12:1-14:40)。保禄首要关注的是礼仪特有的秩序。他建议,来自同一圣神的神恩不能成为争议或竞争的原因。感恩祭同样是一个团结合一的圣事,让信友与基督结合,并彼此团结(10:16-17)。“就如身体只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身体所有的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体:基督也是这样。因为我们众人,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希腊人,或是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个圣神受了洗,成为一个身体,又都为一个圣神所滋润”(12:12-13)。

F.基督徒之爱

所有神恩都是根植于超性德行:信德、望德和爱德。众多德行中最大的是爱:如果没有爱,其它都一无所用(格前13:1-13)。在整部新约圣经中,保禄在《格前》13章(希腊语/agape)中,对爱德有着一段极其美丽和深奥的表达。他描绘爱的主要特质(13:4-7):“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与神恩不同的是,爱会持续到永远,而先知之恩和语言之恩终会消失。他藉着注释提出,爱的末世论方向和首要性,“我们现在是藉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的观看了。我现在所认识的,只是局部的,那时我就要全认清了,如同我全被认清一样。现今存在的,有信、望、爱这三样,但其中最大的是爱”(13:12-13)。

在第十五章,保禄处理了那些挑战复活教义的人。他认为,基督复活的证据(15:1-11)直接与基督徒未来的复活密切相连(15:12-58)。

 

《格林多后书》

 

I.作者和日期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接受保禄是《格林多后书》的作者。一些教父以保禄为作者,因为语言和风格毫无疑问是保禄所为。然而,一些学者建议,《格林多后书》是来自保禄的一些真实书信的合集。看起来是两封书信一的个常见组合,第二封书信开始于第十章;它的支持者提出,在那个结合点的语调上有了显著改变:由慈爱到严厉。另外一种对组合的理解是:在主信上加了三处附言:格后6:14-7:1;第9章重复了第8章的基本内容;第10-13章,回到了第7章的主题。毫无疑问不管这书信是一封还是更多,保禄都是这一切的作者。

与《格林多前书》一样,保禄也是在他第三次传教旅程期间写下的《格林多后书》(宗18:23-21:16),也就是在寄送给格林多第一封书信不久所写成。不过,《格林多前书》是写于厄弗所,第二封书信是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寄送过去的,就是他在厄弗所之后到访的地方(格后2:13;7:5;9:2)。这书信是清晰地写于《格林多前书》之后,很可能是主后56年的晚些时候,或57年的早些时候。

 

II.目录

 

I.简介(1:1-11)

A.问候(1:1-2)

B.感恩(1:3-11)

II.保禄的宗徒性行事(1:12-7:16)

A.保禄的行程(1:12-2:17)

B.新约中的职务(3:1-4:18)

C.信德的生活(5:1-10)

D.和好的圣职(5:11-6:10)

E.与格林多和解(6:11-7:16)

III.耶路撒冷的捐献(8:1-9:15)

A.马其顿教会(8:1-7)

B.慷慨大方捐款(8:8-15)

C.弟铎和两位随员(8:16-24)

D.募捐(9:1-15)

IV.保禄为自己的职务辩护(10:1-13:10)

A.服从(10:1-6)

B.挑战分裂者(10:7-18)

C.服侍上主的苦楚(11:1-12:13)

D.保禄访问格林多的计划(12:14-13:10)

V.辞别和祝福(13:11-14)

 

III.目的和主题

A.书信的背景

写於给格林多的第一封书信后不久,《格林多后书》特别显出保禄深刻的个人情感。这封书信是必需的,因为格林多人的团体仍旧处于麻烦中。在第一封书信中提及的困难大部分都得到了纠正,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威胁:犹太化的传教士(格后11:13:“假宗徒”)已经到达格林多,并攻击保禄的权威、公信力,和他的正直与诚信。保禄的敌人成功找到了一批追随者,并在保禄与其跟随者之间制造了张力,实在有必要对格林多进行一次紧急的短暂到访。在到访期间,他遭到了不知名敌人的邪恶攻击(2:5;7:12),保禄宗徒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因为在格林多竟有一些人不愿意保护他的尊严和权威。后来,大部分基督徒表达了他们忠诚于保禄的声明(7:9),但是仍有少数人反对他(12:20-21)。

B.保禄为自己的职务辩护

书信的大部分是保禄致力于为自己的宗徒圣召辩护。面对他人别有用心的指责,保禄求助于格林多人对他的了解:他们已经看到他所做的工作,可以自己来判断他的真诚。虽然他在劳苦工作中受到了极大的痛苦(格后1:3-11),但是他却始终以单纯的真诚来行事(1:12-14)。他对早些时候来访时的痛苦遭遇感到遗憾(1:15-2:4),但是他祈求格林多人宽恕那些造成这丑闻的敌人(2:5-11)。他有信心,因为他的委任是来自天主(1:21;2:17)。

C.文字和精神

保禄之所以自信,甚至“很大胆(坦白)”(3:12),是因为他宣讲的福音是生命的讯息。这里他返回到他喜欢的一个主题:新旧约之间的对比,“写下的法律”(文字)和“精神的法律”。保禄的自信不是来自自身的能力,而是通过基督和新约赋予生命的圣职:“文字叫人死,神却叫人活”(3:6)。法律是为了“定罪的职务”,而新约是“成义的职务”(3:9),是法律导向的方向。正如梅瑟在以色列人前用面纱蒙住了脸,旧约圣经也对那些不愿意透过它们接近基督的人所蒙蔽(3:12-18)。

尽管保禄遭受了迫害和痛苦,但是他有力量继续前行,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天主的能力透过他的软弱更能得到彰显(12:9-10)。“因为我们这现时轻微的苦难,正分外无比地给我们造就永远的光荣厚报”(4:17)。

保禄再三强调,他的宣讲并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天主(1:12;4:6;5:20)。在理智中始终保持终极的目标,给了保禄继续下去的力量,读者也应如此。

D.对巴勒斯坦信友团体的爱德

保禄为使自己与格林多人和解,感到有足够的信心提起捐款的话题。在《格后》8-9,保禄呼吁格林多人为犹大地区基督徒的所需而慷慨募捐。他指出马其顿教会的慷慨大方(8:1-5),并激励格林多人给予同样“愉快的”精神(9:7)。

E.保禄直面其对手

保禄在最后四章回过头来为自己的圣职辩护,但是语气完全不同了。在这里,他直接与顽固的反对者对话,回应他们的指控(格后10:10-11;11:22-23),并描述他的劳苦和侍奉上主所遭遇的痛苦(11:1-12:13)。他一定是被格林多所发生的事件所伤害了,这种痛苦在最后几章尤为明显。保禄警告对他诽谤的人,当他再次到访格林多时,他对他们“必不宽容”(13:2;13:1;12:14)。

 

CORNELIUS科尔乃略

科尔乃略是在凯撒勒雅管理意大利军队的一个罗马百夫长,也是初期教会首位皈依的外邦人(宗10:1-11:18;15:6-11)。科尔乃略“同他的全家,是虔诚而敬畏天主的人,对百姓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祷”(宗10:2)。作为一个虔诚的非犹太人,他被称为敬畏天主者的一员(朝拜天主和接受犹太法律,却并未完全改信犹太教或接受割损礼的外邦人)。《宗徒大事录》记载,他在祈祷时有天使来访,指示他从约培邀请伯多禄(宗10:3-8)。

当伯多禄来到科尔乃略的家里时,伯多禄用福音来教导他,并且圣神降临到科尔乃略和他全家身上,赐给他们语言的特恩(宗10:44-46)。然后,即使他们当时是外邦人,伯多禄也给他们授洗了。当耶路撒冷保守的犹太基督徒责备他进入外邦人的家里,并同他们一同进食时,伯多禄叙述了他的神视(宗10:9-16;11:4-15),以及圣神降临到科尔乃略家里,并质问道:“如果天主赐给了他们同样的恩惠,如同给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人一样,我是什么人,能阻止天主呢?”(宗11:17)。众信徒都满怀喜乐:“原来天主也恩赐外邦人悔改,为得生命”(宗11:18)。

科尔乃略的皈依使教会向外邦人传教的使命更加清晰明了,能够认真开始了。它也显示出,外邦人也能够受洗成为信徒,不再需要接受割损礼,因此,他们也透过信德的恩宠领受圣神(宗15:8-11,伯多禄的争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