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警醒行动的福音,留下善举的追忆
发布日期:2025-08-08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警醒行动的福音,留下善举的追忆

路 12:32-48

甘天霖神父

今日福音中耶稣的教诲,延续了上周日福音的主题,即认清对人而言最珍贵的事物。上周的背景是一场遗产纠纷,耶稣讲述了“富有的愚人”的故事,旨在说明天主的国比个人的遗产更珍贵,比世上所有的财富都更有价值。今天,主邀请门徒们通过变卖所有家产、周济穷人,为天主的国做好准备。这些经文源于早期基督徒团体的信仰——主的日子即将来临,他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在探讨天国的宝藏之前,我个人觉得耶稣对跟随他的人群的称呼——“小群羊”——颇为有趣。耶稣知道教会规模尚小,也明白它可能会一直维持在较小的规模。有些生物仅靠繁衍数量生存,比如螃蟹、鲑鱼和海龟;沙丁鱼和鲭鱼也是靠数量存活的典型,即便海豚等大型掠食性鱼类吞下一大群,仍会有残余存活。这是靠数量求生存,但耶稣不看重数量。他曾讲过一个故事:牧人撇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那一只迷失的羊。他知道,只需少数人——就像食物中的盐、黑暗中的几盏灯那样少的人 —— 就足以让世界拥有滋味和光明。他希望他的跟随者成为这样的人。

这种小规模可能会让人因感到自身渺小、所做之事收效甚微而陷入无力行动的境地。耶稣正在提醒这小群羊:用自己拥有的一切资源去关怀他人,意义重大。这是开启最伟大宝藏——即继承天主之国——的钥匙。

唯有一心专注于天主及其国度之事的人,才能接受耶稣的挑战,变卖所有家产。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学家会特别关注“弗洛伊德式口误”——这些对话中不经意冒出的不合时宜的话语,往往反映出人的心思所专注的事物。耶稣谈及人内心的专注时,提出了一个洞悉人心的准则:人心在哪里,他的宝藏就在哪里。一个人所珍视的宝藏,能从他专注的事物中、从那些频繁且持久出现的想法中辨认出来。有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真正专注的是什么。我曾与一个瘾君子交谈,从他的讲述中能清楚看出,他从早到晚只有一个念头:去哪里弄到下一次吸毒的钱。但他从未承认自己上瘾!当一个人渴望天主的国得以建立时,他就会做好变卖所有家产的准备。

主鼓励人变卖所有家产的教导,常被误解为“无为的福音”。有人退步地认为,既然主很快就要来临,工作、储备食物或钱财都是徒劳;若主的日子在收获前到来,播种也毫无意义。事实上,得撒洛尼的一些人就认为“不作为”是迎接主的日子的准备,圣保禄因此劝诫他们:要安静工作,不干涉他人事务(得前4:11)。

主人去参加婚宴的比喻,更多体现的是“警醒行动的福音”,而非“无为的福音”。仆人被要求勤奋照管托付的家,不可懒惰、不可醉酒。我们上周听到的“愚蠢的富人”的故事,正体现了“不作为者”的形象:他只顾享受生活,故事揭示了这种自私自利的生活是徒劳的——“倘若今天你的生命被夺去,所有财产又将归谁呢?”

当门徒问这个比喻是针对所有人还是仅针对门徒时,耶稣阐明了教会领袖的职责:他们受托照管天主的家,作为管家,被召唤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维持家的秩序。

回到宝藏的问题:从关于天国宝藏的讨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或许会从这些叙述中联想到物质宝藏,但这种宝藏其实与因积极关怀邻里或受托照管之人而继承的天国喜乐相关。这是一部“行动的福音”。若一个人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善举供他人追忆,那将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