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信任、等待、勇气
发布日期:2025-08-09   |    作者:意鸣子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信任

福利神父

如今,恐怖分子无处不在,信任变得艰难许多。在当下,信任可能看似愚蠢。哪个城市又发生了最新的屠杀事件呢?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完全依赖于信任。

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

信任意味着相信某人。

我们发展出了一些东西来替代信任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过度工作、过度饮食、过度庆祝派对,发明了诸如优质时光这样的概念,以便将家庭和孩子纳入我们繁忙的日程安排中,等等。如果配偶不再让我们满意,我们就会轻易地抛弃对方。人们期望我们会再找一个,不是吗?

这样的情况能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基础吗?哪怕只是短暂的联结?

在周日的读经中有一个关于信任的绝妙例子。第二篇读经谈到了天主要求亚巴郎去做的那些充满风险的事。前往一个他未知的土地,穿越广袤的沙漠和满是陌生人的村庄,一路上都住在临时住所里,而最困难的是,要相信撒辣最终会怀孕生子——尽管如经文所说,他们年事已高,身体已衰弱不堪””

而且情况变得更糟,而非更好。天主命令亚巴郎将这个在他们年老时应许给他们的儿子作为牺牲献上,杀了他。

要记住,天主曾应许亚巴郎和撒辣会有如海边沙粒般众多的后裔。因此,摆在亚巴郎面前的问题,并非如人们常认为的那样是关于顺从,而是是否要信任天主。即使亚巴郎真的将儿子献祭,天主的应许还能实现吗?

周日的第二篇读经说明了他的决定。亚巴郎认为那许下应许的是忠信的。他之所以能做出那个可怕的举动,是因为他相信天主的忠信。也许天主会使他们的儿子从死者中复活!

你我会作何反应呢?我们难道不会说,是时候不再相信,而是尽我们所能保全我们的家庭吗?

会的。

但要注意:信任不仅仅是一种普遍的乐观态度。信任意味着相信某人。它意味着铭记存在于那个人心中的爱,铭记那些应许、那些出于忠信而订立的盟约。它意味着承担风险。

你我能等待吗?带着某种信任去等待?

我们得知亚巴郎做到了。或许他是在被天主训练,以信赖天主的话。当然,以色列子民也在等待,期待着未来某一时代默西亚的来临。而耶稣在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担忧天主会抛弃他。是的,他虽满心是人对天主可能弃绝自己的那种恐惧(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27:46),但他依然信任。

即使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在十字架上,当无人能看到任何天主临在的迹象时,天主也与他同在。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总是容易受到怀疑。如果我们幸运的话,我们会分辨、祈祷、宽恕,然后再试一次。我们所有人在世上都仍是外方人和旅客(第二篇读经),我们渴望有可以信任的人。

我们渴望能够去信任。

所以,这个周日,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能否向天主敞开心扉,让耶稣所展现出的那种信任成为我们自己的呢?

让我们试一试吧。

 

等待什么?

达尼尔神父

乔恩・克拉考尔在其1996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纪实报道《进入稀薄空气》中,描述了一些人为了达成目标——登上这座海拔29,028英尺的世界屋脊顶峰——甘愿承受的风险、不适与花费。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记录自己在纳粹集中营中对人性感悟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指出,那些最有可能在磨难中幸存的人,往往是心中有所期盼的人——或许是期盼有朝一日能重逢的挚爱,或许是期盼能完成的一项事业。

我们所期盼的事物,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性格之中,这种精神与心灵层面的现实,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活力。若心中毫无期盼,人就会精力衰退、行动力下降,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杀。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基督信仰中被神学称为末世论(即终极之事)的那些元素——死亡、审判、天堂、地狱——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未来的审判这一事实,会让人猛然警醒,回归今生的现实与责任。

在某些时代和地区,讲道与教义宣讲过于专注于终极之事,以至于这种宗教实践被贴上了人民的鸦片的标签。他们的观点是:人们越是专注于来世(遥不可及的虚幻慰藉),就越不会去关注当下存在的不公。政治压迫者们往往很推崇这种超脱尘世的宗教。

针对这种对来世的不当执念,教会恰当地提醒自己(例如在梵二会议中):要重视今生的恩赐与使命,即便尘世的旅程如此短暂。如今,我们许多人虽已领会这一教诲——即当下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仍需重新唤醒信仰中向前看的维度。本周日的读经恰好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智慧篇》(18:6-9)的段落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以色列人站在红海之畔,法老的战车兵已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却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天主的拯救降临。他们知道自己的信仰并非徒劳,因为上主早已通过十灾奇妙地引领他们走出了为奴之地。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二篇读经)中提到了那句著名的应许——后裔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众多,亚伯拉罕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段经文向我们展现:基于过往对天主的体验(就亚伯拉罕和撒拉而言,是从不育中得见生命的体验)而产生的对天主的信任,能使信友们勇敢走向未知,甚至是看似不可能的未来。

福音中关于仆人与归来主人的比喻,启示我们在关注未来的奖惩与承担当下的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第一个比喻强调了审判时刻的不可预知性(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人子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刻要来)。

第二个比喻则凸显了当下行为端正的重要性:主人托付给仆人职责(谁是那忠信聪明的仆人,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家仆,按时分粮给他们呢?24:45)。当主人归来时,发现仆人正在履行职责,便会给予奖赏;而那些滥用职权、趁机作恶的仆人,则会受到惩罚。这些比喻所蕴含的智慧,在中世纪大教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最后审判壁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凝视这幅画面,会让朝拜者意识到未来的现实;而未来的审判这一事实,又会让人立刻回归今生的现实与责任——我们当下所行的一切,在未来都将得到仁慈而公正的评判。

 

先祖的勇气

若望神父

 

什么是信仰?《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信仰是所希望之事的确实保证,是未见之事的确

信仰并非源于肉眼的看见,而是出于信赖的洞见。

很久以前,我在加尔各答的临终关怀院工作了一个月,当时我渴望能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黎明弥撒后,我第一次见到了特蕾莎修女。

她问: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请她为我祈祷。你想让我为你祈祷什么?我道出了自己千里迢迢而来怀揣的心愿:求你为我祈祷,让我能获得清晰的指引。

她拒绝了。

事情就是这样。

当我问为什么时,她说,清晰的指引正是我执着不放、必须舍弃的东西。我提到她自己似乎总能拥有我所渴望的那份清晰,她笑了:我从未有过清晰的指引,我所拥有的一直是信赖。所以我会为你祈祷,愿你能学会信赖。

就这样,特蕾莎修女成为了我心中《希伯来书》所提及的众见证人的云彩中的一员:他们是信仰的英雄,对未见之事有着坚定的信念。

亚伯拉罕和撒拉也是如此,他们相信自己在年老时会生下一个孩子(这个想法本身就足以让撒拉放声大笑),并会拥有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那样众多的后裔

《希伯来书》赞颂了亚伯的信仰,他虽已离世,却仍在教导我们;赞颂了诺厄和他那看似不可能建成的方舟;赞颂了雅各,在临终之际,终于能为若瑟的儿子们祝福;赞颂了梅瑟,这个曾被弃于荒野、无人看管的婴孩,终有一天会带领一个民族,冲破重重不可能,进入一片他自己的脚从未踏足过的土地。

我们有太多东西要向前辈中的伟人学习。信仰推倒了耶利哥的城墙,拯救了妓女辣哈布。经上记载,正是信仰,让人们发现了新的土地,赋予人奇妙的力量,也激发了普通人身上不凡的勇气。

有些人受戏弄、被鞭打,甚至被下在监里;他们被石头打死,被斩首,四处流浪,衣衫褴褛,一贫如洗,受尽虐待,住在山洞、旷野和峡谷之中。(希11:33

经上继续说道,他们都是信仰的英雄,却未能亲眼见到所应许的事物。

我们有太多东西要向前辈中的伟人学习,不仅包括上述被称颂的希伯来圣徒,也包括我们自己信仰传统中的圣徒——那些在基督之后,虽历经逆境却依然信靠他的人。

我们总以为信仰能驱散迷茫、减轻痛苦、救赎时代,却忽略了众见证人的见证。在这世上,我们的信仰并不会带来最终的清晰。它不会驱散恶魔,不会平息混乱,不会减轻痛苦,也不会成为我们行走的拐杖。

当一切都模糊不清时,信仰的核心会说: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

我们所有的信仰英雄都是如此。

这些人都怀着信德死了,没有获得所恩许的,只由远处观望,表示欢迎明认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希11: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