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谷福音的背景
发布日期:2025-08-10 | 作者:圣言童牧
1)马尔谷福音背景
教会传统认为马尔谷福音是由伯多禄的翻译者马尔谷,根据伯多禄的口述,在罗马写给当时正在受迫害的教会团体。
2)福音写作对象
正如上文所言,我们要了解福音的写作对象以及写作地点,主要是从经文的内容,加以推断,以下是我们归纳出来的各种可能。
从经文的内容,我们能够肯定的是,马尔谷的团体应该是一个外邦人的基督徒团体,他们因为信仰的关系与周围的外邦人分离。同时他们相信耶稣不是要领导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假默西亚,而是一位谦卑受苦的默西亚,这种信仰自然不被犹太人所接受,所以他们也没有参与犹太人反抗罗马的争斗。很有可能,这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团体,同时受到外邦人和犹太人的漠视,以至排斥。
那么,福音的写作对象,是否是罗马的基督徒团体呢?按教会的传统,伯多禄给马尔谷口述了耶稣的生平事迹,而马尔谷在伯多禄去世前后,在罗马写下了这部福音。如果这传统是真确的,则马尔谷福音特别强调耶稣基督的苦难,可能是因为当时马尔谷所属的罗马基督徒团体,受到了尼禄皇帝的迫害。到了第一世纪中期,基督信仰已经明确地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所以当罗马发生大火时,加上尼禄皇帝对教会的憎恨,基督徒就成了代罪羔羊而倍受迫害。学者认为,马尔谷福音里的记述,有几处反映了这次迫害。比如说,有些人的信仰没有在心里生根,当发生迫害时,立刻就跌倒了(4:17),而且有人也会背叛他们,把他们送到公议会和君王那里(13:9)。这些经文很可能就是指罗马基督徒所经历的迫害,伯多禄和保禄可能也在迫害中致命。保禄在弟茂德后书(4:16)也说那些本来应该支持他的人最后却抛弃了他。我们可以推测马尔谷是在罗马写了福音,因为他的福音反映了罗马基督徒所受的迫害。但是我们要明白早期罗马教会的文献并没有关于马尔谷写作福音的证据。况且,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其他地区的基督徒团体同样受到迫害(格前1:8-11;得前2:14-16)。
因此,也有人认为马尔谷的团体可能是在犹太人反抗罗马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原因是福音第十三章特别提到假默西亚和圣殿被毁的预言,而且耶稣也警告在灾难来临时,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应该逃跑,以及许诺要在加里肋亚与门徒见面,都似乎表明,写作对象在巴勒斯坦。虽然如此,我们不得不说,这种警告也适用于在罗马的基督徒团体,正如保禄劝告基督徒尊重上级长官(罗13:1-7),这是为了避免由于尼禄的重税可能引起的反抗,也可见罗马同样有不安稳的情景。
对于对象所在的地点,我们不容易下判断,但是也可以从经文里多了解这个团体的特点。首先,在福音里,耶稣在公开讲道后,常常会在一个家庭里,给门徒详细解释他的讲道(1:29-33;2:1,15;3:19;7:24),这些描绘让马尔谷福音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教会。大约在48年,犹太人开始了基督徒家庭教会。他们中有少数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经济条件。
另外,马尔谷福音里的一些细节表明,作者对犹太教的信仰传统不太熟悉。比如,第五章开头说,耶稣来到加里肋亚湖对岸的革辣撒地,一下船就见到一个附魔者。革辣撒是个外邦人的居住地,在约旦河的东边,不在加里肋亚湖边。耶稣不可能一下船就到了革拉撒的。另外,马尔谷福音的作者对旧约圣经也不熟。福音开始就引用依撒意亚先知书说:“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预备你的道路。旷野中有呼号者的声音:你们当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1:2-3)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来自玛拉基亚先知书3:1,后半句才是引用了依撒意亚先知书40:3。玛窦福音对此做了修正,只引用了依撒意亚先知书的一句话(玛3:3)。在福音里,马尔谷时时都会解释犹太的传统习惯给他的读者,但是他的解释又有偏差。福音7:3-4讲到犹太人仔细洗手后才吃饭。可是法律只是说在吃献于上主的圣物前,一定要先洁净自己(肋22:1-16),并没有提及日常生活的习惯。反过来看,这个团体也是以外邦人为主,不然作者对犹太文化的不熟悉,必然会被纠正。
如果从文学批判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说,福音里的社会政治因素不一定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意思是,福音有自己的写作目的,并不一定要反映作者身处的团体的特质。正如谱写情歌的填词人,不一定正在谈恋爱,所以福音里呈现的团体,可以与他实际身处的团体非常不同。况且,福音的主题思想是耶稣的福传和他的受难,第13章关于迫害和灾难只是整部福音的一小部分,如果只根据这一章而下结论,则有失偏颇。
3)作者和写作日期
大部分学者都认同,马尔谷福音的成书时间早于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福音里,多处经文都指向圣殿在70年被罗马军队毁灭的历史事件,所以马尔谷福音应该在70年前后成书。那些接受马尔谷是伯多禄的翻译者的学者认为福音是在圣殿被毁之前成书的,大约在62到64年之间。
根据现有的材料,马尔谷是伯多禄的翻译者这个传统,最早由第二世纪的教父巴比亚斯主教提出。巴比亚斯主教所写的原文已经流失,无从可考。但是欧瑟比在他的《教会历史》中曾引用巴比亚斯主教的话,说马尔谷是伯多禄的翻译者,他没有亲身见证耶稣的事迹,而是按伯多禄所言,把耶稣的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尽管他的福音记录不是按照次序写的。巴比亚斯主教并没有说马尔谷在什么地方遇上伯多禄,但他的说法可以捍卫马尔谷福音是来自宗徒的口授,因而具有权威性。
不过,当我们将马尔谷福音同其他两部对观福音以及Q源流比较的话,就会发现马尔谷福音不只是来自一个源流,因为马尔谷福音有些较长的片段,虽然这些片段已经经过编辑整理,而有些材料则保持了Q源流的初始简单形式。
根据巴比亚斯主教的传统说法,马尔谷福音的作者是第二代基督徒。但马尔谷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这个名字并不能帮助我们确认他的身份和他写作的地点。新约里的马尔谷,是一位陪伴保禄的犹太基督徒(宗12:12;13:5,13;哥4:10)。伯多禄前书表示福音是在巴比伦写成的(伯前5:13),巴比伦是当时教会内对罗马的代称(默17:5),这也是支持马尔谷在罗马写下福音的说法,而伯多禄前书5:13提到的马尔谷可能就是保禄团体里的若望——马尔谷,这样写可能是要表明,伯多禄和保禄在教会内的等同位置和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可是这些推测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马尔谷福音作者的讯息。
综上所述,我们并不能肯定马尔谷福音的作者和他写作的地点,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他的团体是个外邦人的基督徒团体,因为福音里有一些对犹太信仰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3-4;14:12;15:42)。福音的一些较长的片段好像是由不同的材料来源编辑而成的。比如说耶稣的比喻(4:1-34),13章的末世言论,还有耶稣的苦难史。这样看来,马尔谷福音的形成并不像传统的说法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福音的文学研究
4.1、文学体裁
马尔谷福音的第一句话即说:“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这句话暗示了福音从口头宣讲到文字记载的转变。口头宣讲和文字记载有很明显的不同,学者对这些不同之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福音。比如说,在口头传授中,传授者本人有权威和地位,他们可能是福音的见证人,可能是受天主特别启示的,可能是教会的长老。在宣讲和听讲时,基督徒可以直接接触到教会团体的信仰的奠基人,宣讲者也可以随时插入自己的解释和体会。但是当福音由口头传统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时,情况就非常不同。当福音诵读给基督徒团体时,团体看不到教会权威人士的临在。无论巴比亚斯主教关于马尔谷笔录的说法是否真实,这个说法有助于提升马尔谷福音的权威。马尔谷没有见过耶稣,他的福音一定要源于耶稣第一代的跟随者才有权威。不过,有趣的是,这部福音的原始版本,在一个很突兀的地方结束,让人诧异口传福音是如何传播下来的。
口头宣讲和文字诵念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尔谷福音的文学体裁。马尔谷福音的第一句话不由得让人提问:福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马尔谷是不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文学体裁?如果这种文学体裁和别的已有的文学体裁有联系,那么读者和听众又会怎么样理解这种新的福音作品?
有人认为,马尔谷借鉴了大众都熟悉的人物传记的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着重描述英雄非比寻常的出生,童年时的过人之处,而结束处,一是胜利和光荣,一是视死如归的悲剧。无论哪一种,都会给后人留下智慧的劝导。典型的例子是柏拉图所写的苏格拉底。可惜的是,福音并不完全符合这样的传记体裁。
有学者认为,马尔谷是以先知的启示性的手法来撰写福音的。但是在马尔谷的笔下,耶稣的生命和死亡与其他先知人物的描述不尽相同。不过这种提议指出了福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耶稣的生命和死亡都是为承行天主的旨意。没有复活,耶稣就不值得人去追随。所以福音不是一个历史意义上的传记,而是耶稣承行天主旨意的见证,他是一个信仰的宣誓。
要理解这种福音的体裁,明白耶稣神秘默西亚身份和他复活之前的福传活动的矛盾,是其中一个关键。正如我们在《新约导论》已提及,耶稣的行动如他治病驱魔等神迹,显示他就是默西亚,但是在他还没有从死者中复活之前,这秘密不可以公开。马尔谷可能是匠心独运,把一些没有宣认耶稣为默西亚的源流加入自己的著作里,而采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手法来宣认信仰,形成独特的体裁。
对福音体裁的正确理解是很重要的,因为体裁决定了我们应该怎么解释福音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我们说福音是一部基督信仰的书,并不是否定其历史性,而是说福音的目的是要见证耶稣基督作为天主子的救世工程。马尔谷以他的信仰团体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人宣布基督的救恩。我们也应以当今社会可以理解的方法向人宣传基督的福音。
4.2、字词的应用
马尔谷是第一位撰写福音的圣史,他的希腊文造诣不深,行文朴素,很少文学的修饰雕琢,这表现在他的用词方面。整部福音重复的词语很多,马尔谷只用了1300左右的字,写成这本长达11078个字的福音。如果以词汇的平均使用率与其他福音比较,马尔谷福音并不高,比如用11078除以1300,我们得到马尔谷福音的词汇的平均使用率是8.52。这就是说马尔谷福音里,每个字的平均使用频率是8.52次。若望福音里,每个字的平均使用率高达15.07,玛窦是10.82,路加是9.44。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字的使用频率来判断作者的文笔。虽然马尔谷重复使用的相同字的平均值低于其他三部福音,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的文笔好过别的福音的作者。马尔谷常常以相同的连词开始一句话,比如“立刻”、“又”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固定的字或者动词词组反复出现,有时这些字词的意思并不十分明确,比如“做”、“想要”、“能”、“有”等等。
对于一些重要动作行为的描写,他的用词也非常简单。比如说“召叫”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耶稣召叫门徒投身福传的使命。虽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动词,但是这个动词也用来描述其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比如当比拉多“叫”百夫长来,问耶稣是否已经死了(15:44),马尔谷用的也是“召叫”这个动词。同样一词多用的还有“看”这个动词,在此书里,它既可以表示“怒视”(3:5),也可以表示充满爱意的注视(10:21)。
除了词汇的单调外,马尔谷福音也常常在一句话里面重复某一个词语,这种重复是因为当时说话的方式就是这样, 如7:25的原文逐字翻译:“有一个妇人,这妇人的,她的女儿附了魔”, 在这一句里,这个妇人的代名词出现了重复。字词的重复是口头文学的特点,这一特点间接地支持马尔谷福音是较早的一部福音。
字词的重复也表示强调。马尔谷所以要重复这个妇人三次是为了唤醒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她是个外邦人,不配受耶稣的恩典,为这个妇女的女儿驱魔是耶稣宣讲福音的一个突破,表示福音已经临于外邦人。可惜的是,中文圣经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所以读者无法欣赏到马尔谷福音原文的特色。
马尔谷福音在很多地方也引用了阿剌美文,学者推断,这是由于马尔谷福音写作的材料源流本身就包含了这些阿拉美文,而在福音里,马尔谷在引用这些阿拉美文的经文后,马上就会解释这些阿拉美文词句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马尔谷的写作对象不是讲阿拉美语的犹太人,而应该是外邦人或者居住在异乡的犹太人。
4.3、写作技巧
马尔谷喜欢用“夹心”手法,将一个故事镶嵌进另一个故事中。比如患血漏病妇女的神迹(5:25-34)被嵌入到雅依洛女儿复活的故事当中(5:21-24,35-43)。夹心手法不仅仅是写作技巧,它更传达一个信仰的真理。雅依洛的女儿快要死了,他抱着希望请耶稣去他家治愈他的女儿,可是患血漏病的妇女的出现耽误了耶稣的时间。就这样,他的女儿去世了。这对雅依洛是个挑战,他会不会相信耶稣还能救活他的女儿。虽然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可是耶稣还是复活了雅依洛的女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夹心写法是要强调信德,就像那个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患血漏病的妇女那样的信德。
运用了夹心手法的还有以下几组:指责耶稣靠贝尔则步驱魔(3:22-30)被嵌入到耶稣与家人的冲突当中;若翰殉道被嵌入到门徒出去福传和归来后向耶稣的汇报当中;耶稣驱逐圣殿商人被嵌入到对无花果树的诅咒和枯死的叙述中;耶稣受公义会审判被嵌入到伯多禄背主的描述当中。
除此之外,马尔谷福音也会常常重复使用固定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只是由于内容的不同而看来有所差异。这特点在《新约导论》中已经提及,并采用了1:25-27及4:39-41做对比,以展示这种固定的格式。和以上这两个神迹类似的故事还有下面几组:聋哑人的故事和贝特赛达瞎子的故事;耶稣在葛法翁的宣讲和在纳匝肋的宣讲;以及耶稣荣进路撒冷前的吩咐和耶稣最后晚餐前的吩咐。这些类似的格式和重复的词句可能是口头文学的特点,也可能是因为它们出自同一源流。
4.4、材料编辑
马尔谷将他的源流材料加以编辑组合,形成较长而具有相近主题的片段,如五个冲突故事、比喻的言论、 四个显示耶稣能力的神迹。这些材料是因为有相同的主题而被编排在一起,另外,一般相信,马尔谷虽然没有完全依照耶稣生平的先后顺序来编排材料,但基本上是按此来编排。
在编排已有的材料时,马尔谷用自己简短的话语做总结,比如1:14-15,21-22,39;2:13;3:7-12;5:21;6:6b;12-13,53-56;10:1。这些总结性的话语表示福音并没有详细记载了耶稣的所有的事迹,只是呈现给读者听众具有代表性的耶稣的传教片段。
鉴于马尔谷的这种有目的的编排方式,福音的上下文对于理解圣经就很有帮助。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经文的中心思想和马尔谷想要传达的讯息。我们在阅读聆听圣言时,特别是在礼仪当中,要留意这一点,因为礼仪中的福音通常只是福音的某一片段。
古代的作者并不像现在的作者一样,他们写书是不会要求行文的前后顺序和合理逻辑等等。另外,当时的书籍和有阅读能力的人非常有限,所以大众一般都是听识字的人大声读给他们听的。鉴于这个情况,福音书有很多演讲的修辞和重复的语句。我们在分析福音的结构时,要注意这一点。
马尔谷福音的结构明确。整部福音根据耶稣活动的地理位置和耶稣的形象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八章讲述无所不能的耶稣在北方的加里肋亚及周围地区所行的奇能异事和他与门徒的互动。后半部分,伯多禄明认耶稣是默西亚之后,耶稣走向南方耶路撒冷,讲解即将到来的苦难和死亡,他被人弃绝,非常失败,最后被耻辱地被钉死在那里。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的苦难的篇幅很长,这种比例不协调的结构安排,导致有人提议说马尔谷福音讲述的是耶稣的苦难,只不过它的开头长了一些。
耶稣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前后形象互相对立。马尔谷用伯多禄明认耶稣是默西亚来化解这个对立。耶稣是默西亚,天主之子,他可以行各种奇迹,人们都折服于他的魅力。另一方面,作为人子,他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会软弱,会失败,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做赎价(10:45)。这样,马尔谷将耶稣基督的互相对立的形象融合起来,因为耶稣是天主子,也是一位受苦的仆人。
在前半部分,马尔谷的叙述强调耶稣的奇迹。他一般将同一类型的事迹放在一起,比如治病、比喻和冲突。在这部分中,马尔谷两次特别提到反对耶稣的敌意,紧接着耶稣就会停止在那地区的活动,并立即到另一个地区开始福传活动(3:7;6:6)。第二部分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并且更着重于耶稣的教训。这一部分也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耶稣光荣进入耶路撒冷(11:1),另一个是耶稣受难的开始(14:1)。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后,福音叙述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
根据不同的主题,马尔谷福音的两大部分可以更进一步分成不同的段落如下:
- 序言:福音的开始(1:1-15)
- 耶稣的福传活动(1:16-8:30)
- 耶稣的权威和法利塞人的反对(1:16-3:6)
A 开始(1:16-20)
B 治愈的奇迹(1:21-45)
C 冲突(2:1-3:6)
- 耶稣的比喻,奇迹和人们的不信(3:7-6:6)
A 跟随耶稣和反对耶稣(3:7-35)
B 比喻(4:1-34)
C 更加奇特的神迹(4:35-6:6)
- 耶稣在外邦人中的福传和门徒的迟钝(6:6-8:30)
A 进一步的福传,反对和奇迹(6:6-56)
B 洁净与不洁净:去到外邦人中(7:1-8:21)
C 生理和心灵的眼目 (8:22-8:30)
- 基督的苦难(8:31-16:8)
- 预言十字架的死亡和跟随耶稣的意义(8:31-10:52)
A 十字苦难和复活的预告(8:31-9:29)
B 跟随耶稣就要服事(9:30-50)
C 在犹太的福传 (10:1-52)
- 耶稣和圣殿(11:1-13:37)
A 荣进耶路撒冷(11:1-26)
B 教训和辩论(11:27-12:44)
C 预言圣殿的毁灭和基督的再次来临(13:1-37)
- 耶稣生命的最高点(14:1-47)
A 受难前奏(14:1-72)
B 耶稣被钉 (15:1-47)
C 复活 (16:1-8)
现在的马尔谷福音的版本收录了古老的手抄本所没有的较长的结尾(16:9-20)。不过这个较长结尾是否由马尔谷所写,无损它作为圣经正典的一部分,另外也有人认为福音的情节跟宗徒大事录所记载的, 关于耶稣的早期宣讲的一致。例如,伯多禄在宗徒大事录10:36-41说耶稣宣讲福音(谷1:1)和耶稣受傅(谷1:10),耶稣在加里肋亚的福传和奇迹,耶稣去耶路撒冷(谷10-14),耶稣最后的死亡和复活(谷15-16)。很可能马尔谷福音是在早期教会对耶稣的这种简要宣讲的基础上写成的。
本文摘录自《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