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谷福音简释(一)
发布日期:2025-08-12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马尔谷福音虽然是最早成书的一部福音,在早期也没有被重视,但是该福音也蕴藏着作者对基督的坚定信仰。该福音虽然简洁,但所含的信仰却不失深沉美妙。圣使透过福音的描写,一步一步地将基督展现给读者听众。渐渐地,马尔谷福音越来越多地被教友们所接受,进而被称为“慕道者的福音”。

 

下面在本文中,我们会按照不同的事件、主题,将福音加以分析,让读者明白以下各点:福音开始即指出耶稣是天主子。借着天主圣神,他要实现旧约对默西亚的希望。福音的前半部,耶稣讲道不多,却不停地在各地方驱魔治病。他的神迹表明他是天主子,但是他的反对者指责他是靠邪魔来行奇迹。门徒们也不明白他的能力来自哪里,对他简短的讲道也显得迟钝。

 

  1. 耶稣传教的准备(1:1-15

 

耶稣基督的福音是人类与天主关系的一个新的开始,然而这个新的开始并不是一个突然而来,正好相反,它有特别的信仰历史背景。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的传教就是犹太信仰的延续和升华。另一方面,耶稣作为天主子,他的福传活动与犹太信仰上的先知有着本质的不同。

 

      a)天主的福音

 

马尔谷开门见山地指出“天主子耶稣基督的福音”(1:1),所以他写的福音不同于当时一般的名人传记,没有家庭出身和人文地理。马尔谷福音在成书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被视为圣经正典,当时只有旧约是圣经正典。所以马尔谷将耶稣福音的开始放在公认的天主启示旧约中。原来依撒意亚先知已经预言了这福音(1:2),因为耶稣来时要彻底地拯救以色列子民脱离罪恶的奴役,并最终将他们带领到 天主那里。

 

在旧约里,天主一步一步地带领以民认识自己。在以民逃离埃及的过程中,天主明确宣示说: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出20:1)。在旷野的四十年,天主向以民宣布了自己的法律,而西乃山十诫的颁布无疑于一个新的创造,因为天主子民诞生了。

 

以民的出谷经验完全是由天主的救恩,这个经验为以民打上了天主的烙印,因盟约的关系,他们完全属于天主,可是当以色列周围强大的帝国兴起后,他们遭受流亡之苦。流亡的苦难深刻地影响以民的自我认知,并且他们以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思自己的命运和天主的关系。以民相信他们被流放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守天主与他们立的盟约,但是信实的天主并没有忘记以民,他要再一次将他们解救出来,就像从前将他们从埃及解救出来一样。流放后,他们对第二次救恩的希望在依撒意亚4060章达到了高峰,他们等待将要来的默西亚带领他们恢复与天主的关系并重建家园。

 

马尔谷将耶稣基督的福音放在这个大的救恩历史背景中,所以,马尔谷福音的序言与依撒意亚先知对应:洗者若翰就是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要为上主预备道路的那一位。他要填满深谷,削平山陵,为上主开辟坦途(依40:3-4):耶稣受洗则表示他就是依撒意亚所说的那位天主所喜爱的仆人,有圣神倾注在他的身上,他要给万民传布真道,耶稣宣讲天主的福音就是依撒意亚先知书中向犹大各城宣布了天主来了的那位。实际上,马尔谷福音的序言是以(euangelion)开始,又以福音结束的(1:15)。马尔谷同时提到了耶稣基督的福音(1:1)和天主的福音(1:15)表明耶稣基督已经实现了天主在旧约就已预许的救恩,因为耶稣的出现标志着天国的开始。所以福音即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也是天主的福音。

 

     b)天主圣神

 

福音一开始就提到天主圣神,这表示耶稣的传教活动启示是天主圣神和魔鬼之间的对抗。洗者若翰在旷野中呼喊说将要来的那一位要用圣神给众人付洗(1:8)。当耶稣在约旦河受若翰的洗礼后,天主圣神就以鸽子的形象降临在他身上(1:10)。跟着,又是圣神催促耶稣到旷野接受魔鬼的试探(1:12)。耶稣的第一个奇迹是把一个不洁之魔从一个人身上赶出去(1:23-27)。在其他的众多驱魔神迹中,魔鬼都不是耶稣的对手。在马尔谷笔下,耶稣的反对者大多是周围的人。很快就会有经师从耶路撒冷下来指控耶稣以魔王的名字驱魔(3:22-27)。当伯多禄反对耶稣关于他自己的苦难预言后,耶稣斥责他是魔鬼,因为他想的是人的事,不是天主的事(8:33)。以上各个情况,正好说明,在马尔谷福音里,人性和天主性的距离,导致我们无法认清耶稣的天主性。

 

    c)旷野

 

耶稣福传的准备是在犹大的旷野开始。在犹太的文化及信仰当中,旷野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旷野这两个字一下子就将听众带回以民在旷野的四十年,正是在旷野的西乃山,他们成了天主的子民。这就是为什么洗者若翰和耶稣要来到犹大旷野开始天主的福音。

 

马尔谷福音说洗者若翰穿着骆驼毛的衣服,束着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蜜。这样写是表示洗者若翰就是在默西亚之前要来的厄里亚,他是在世界末日前要来的大先知。这就暗示着旧的时代行将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为了准备迫在眉睫的新开始,洗者若翰,特别是耶稣基督的宣讲都极具紧迫感。

 

以民在旷野受考验,最终进入福地。耶稣在开始福传之前,他先要在旷野接受魔鬼的试探。旷野里没有生命,是个魔鬼出没的地方。魔鬼对耶稣的试探是日后耶稣传教活动的预演。一方面,耶稣会驱魔,治愈在病魔重压下生活的人。另一方面,为了传教,耶稣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反对。这样,马尔谷在福音的开始就指出了耶稣的传教活动会充满挑战,而人要想得到救恩也要久经考验。

 

     d)传教要点

 

马尔谷在详细叙述耶稣的福传之前,就用一句话(1:15),言简意赅地指出耶稣福传的要点,而这句话共有三个重点,我们都可以视为马尔谷福音主题的揭示。

 

第一句是“时期已满”。耶稣的这一宣告表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在漫漫长夜等待的以民终于迎来了一道曙光。人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他们要回应天主的召叫而悔改。在第二章,就有人指责耶稣和他的门徒不遵守禁食的礼节,因为他们不明白天国的奥义。耶稣则回应他们说旧酒不能装在新皮囊里,天主的国不拘于旧的礼节,这正好代表,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进入新时期了。

 

第二句是“天主的国临近了”。天主的国就是以民期待已久的救恩,因为天主会以平安和正义统治他们,不像以色列的君王那样会失信于民,而且他们本人常常变成为压迫者。福音里,耶稣不仅仅是宣告天国来临的使者,他实际上以他的奇迹,正义和牺牲为天主的国揭开了序幕。

 

第三句是“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天主的救恩是一个邀请,听到这喜讯的人需要回应,他们要信从,要悔改。“悔改”在希腊文的本义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思意念”。福音多处用感官的词来描述信德,像是听到,看到,明白等。只有以全新感官信从耶稣的人才能看到真正天国,他们也要根据这种全新的认识改变自己。

 

  1. 加里肋亚的福传(1:16-8:21

 

在准备以后,就是传教的开始。在这一部分中,耶稣招收门徒来分担他的福传工作。他在加里肋亚驱魔和治愈疾病都表明一个新的开始。面对这个新的开始,人们应当悔改,接受天国的福音。遗憾的是人并不明白耶稣的使命和他所宣讲的福音,包括他的门徒在内。

 

     a)召叫门徒并开始传教(1:16-45

 

这一部分讲述了耶稣第一天的传教生活。耶稣一刻也不肯停留,在召叫了门徒之后,立刻就开始帮助有需要的人除去疾苦。这些活动都是在葛法翁附近展开的。葛法翁是在加里肋亚湖西北角的一个小渔村。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多数是在此地附近活动。

 

虽然跟随耶稣是马尔谷福音的一个主题。耶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叫门徒,一起分担传教的工作,他们要做渔人的渔夫。耶稣对门徒的召叫显示早期教会对跟随耶稣的理解。首先,是耶稣主动召叫了门徒,而不是门徒选择了耶稣。所以耶稣的召叫是一个礼物,一个邀请。其次,门徒抛下一切跟随耶稣,因为耶稣的召叫比一切更加可贵。最后,跟随耶稣福传是一个天主给予门徒的特别权利,为叫人得着天主的救恩。耶稣的召叫,同样回应了旧约的预示:耶肋米亚先知说在末日天主要派遣渔夫把人们召集起来(耶16:16),预言在此实现了。

 

     b)驱魔和治病(1:21-45

 

这一部分都是记载耶稣驱魔和治病的神迹。在这里,耶稣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到葛法翁的犹太会堂里讲道,这也是他往后经常做的事情。在葛法翁的会堂,他为一个附邪魔的人驱魔。在福音里,不少人被魔鬼附身,不堪折磨,而耶稣驱魔这一主题,贯穿整部福音,在这一节,首先是邪魔认出耶稣是天主的圣者,知道耶稣要消灭他们。对福音的作者来说,驱魔是耶稣传教活动的主要部分,因为驱魔象征耶稣要摧毁死亡对人类的束缚,把人类从魔鬼的掌控下解救出来。

 

众人看到耶稣驱魔的神迹都大为惊愕,不明白耶稣新的教训和他对魔鬼的权威。人们的反应很有讽刺性,他们虽然受益于耶稣的神迹,却认不出耶稣是天主的圣者。

 

耶稣治愈病人也很有震撼性。癞病是多种不同的皮肤麟化或溃烂的疾病,犹太人认为这些疾病是可传染的,因此视为不洁,如接触病人后,就会导致不洁而不能参加宗教礼仪,所以癞病人往往被隔离,不准同其他人来往,又或是“应穿撕裂的衣服,披头散发,将口遮住,且喊说“不洁!不洁””(肋13:45-46)。他们治愈癞病后,要得到司祭的认可并施行相关的礼仪,才可重返人群。耶稣同癞病人的接触,违反当时视为理所当然的宗教礼仪,却正好代表一个新时期到了,因为耶稣治愈的癞病人,表示他是天主的圣者:与耶稣的接触会带来洁净和治愈。

 

另外,古代的人认为生活是受超自然力量控制,相信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疾病,源自魔鬼附身。虽然大多数现代人不会将疾病归咎于魔鬼,但是耶稣驱魔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耶稣当时致力于减轻人的疾苦,所代表的,是把他们从奴役的势力下解救出来。同样,我们也应效法耶稣的榜样,帮助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邪恶势力的魔爪下,比如赤贫,暴力和歧视。我们应当听从福音的教诲,把天主的公义和平安带给那些受压迫的人。

 

    c)冲突(2:1-3:6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在这一部分中,福音的语气有很大不同,因为在这部分,耶稣的福传遇到犹太首领的强烈反对,而且在五个冲突事件之后,犹太首领开始密谋处死耶稣。他们的密谋,亦是一个伏笔,暗示耶稣将要面对的苦难、死亡,其实在马尔谷福音开始,洗者若翰的死亡就已经暗示了耶稣的死亡,耶稣与驱魔和犹太首领的冲突,只是耶稣与他们之间的斗争的一个开始。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 这些冲突的焦点是耶稣福传的价值取向,经师们反对耶稣是因为他宣称自己有能力赦免人的罪并治愈他们的疾病(2:1-12)。法利塞人不能容忍耶稣因为他与罪人和社会边缘人为伍(2:16),以及对法律人性化的理解。耶稣治愈枯手之人的手段导致矛盾冲突激化升级(3:1-6)。这些冲突表明:如果忠于福音慈悲的精神,就一定会招致反对,因为有很多人的价值观与福音精神相左。

 

关于禁食的争议属于所有冲突的中间部分(2:18-22)。禁食的争议,实质是要强调新时代的开始,因为新郎已经来了。时候到了,人不能只是在旧衣服上补上补丁,他们需要一件崭新的衣服。要扔掉旧皮囊,因为新酒一定要用新皮囊来装。这一切都是要说明,救恩已经来到,所有旧的东西已经不适宜,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东西。法利塞人和经师极力反对耶稣,他们固守陈规己见,错过了救恩。要得到救恩,就要以全新的思想来让福音成为现实。

 

这一部分也继续发展跟随耶稣这个主题,就是耶稣在税关上召叫了肋未。税吏在当时犹太人的眼中是罪人(2:16),因为他们为罗马人工作,收税时往往欺诈百姓,因此而变得富有。肋未的蒙召,与其他作为渔夫的门徒的蒙召,有共同之处:肋未的税关也在加里肋亚湖边,他也在做着他的工作,听到耶稣的召叫,他也立刻跟随了耶稣。肋未跟随耶稣的故事,又一次说明我们一定要回应耶稣的邀请,跟随他。

 

这个记述也提醒我们:每个人,不管是罪人还是义人,都蒙耶稣的召叫。其实在经师和法利赛人眼里,只有他们自己恪守法律,一般平民都算是罪人,因为他们没有恪守律法。自认圣洁的犹太宗教领袖认为,如果耶稣是天主的圣者,那他就应该来召叫他们。既然耶稣没有召叫他们,反而是召叫罪人,那他就不是天主的圣者,所以他们极力反对耶稣。这些宗教领袖夜郎自大,不明白天主的慈悲。他们反对耶稣同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2:16)。耶稣的回应是:正是有罪的人需要医生,这是天父派他来的目的(217)。耶稣主动寻找罪人的行为,给天主的国一个全新的定义:天国是给那些接受天主的仁慈并悔改的罪人的。

 

这部分经文也劝勉我们善度基督徒的生活,我们时时要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代价。当福音的精神与世俗价值观冲突时,一定会有人反对我们。耶稣已经经历了这些挑战,我们要学习他的慈悲,把我们的生命献给社会中被边缘化的人。

 

    d)天国的奥秘(3:7-4:34

 

这部分里,第37节到12节是耶稣目前的福传活动的一个小小的总结。耶稣的名声更大了,虽然他目前的活动只是在加里肋亚,但是有民众从犹大、约旦河彼岸、提洛和漆冬等地来寻求耶稣。耶稣上了一座山,这是一个富象征的表达,因为在圣经里面,山是天主启示人的地方,正如梅瑟在西乃山上接受十诫,又如厄里亚的经历。同样的,耶稣在山上,在众多跟随者中,他选了十二位门徒(3:13-19)同他在一起。也为派遣他们出去宣讲,驱魔而做准备。门徒要协助基督完成他的使命,耶稣的使命就是门徒的使命。在他们出去传教之前,耶稣先要教导他们天国的奥秘(4:10,34

 

同时,上一部分的冲突和误解延续到了这一部分,我们看到,这不仅是法利赛人,连耶稣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同情他。他的家人想要把他带回家,因为觉得他疯了(321)。后来,在另一个场景,他的母亲和兄弟到了现场,当着她的面要把他带走(3:31-35),但是寻求耶稣的人不让他们靠近耶稣,耶稣也拒绝跟他们走,他否认这种建立在血脉关系上的亲戚。

 

此时,按照福音的叙述,耶稣已经不住在纳匝肋,由传播福音开始,葛法翁就成了他自己的新家(2:1)。为了传教,耶稣和他的门徒要放下一切,连自己的家庭都要放下,因为耶稣来是把天国带到人间。在天国里,人的关系是建立在对天主旨意的奉行上,他指着屋里的门徒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3:35

 

除了耶稣家人的抗拒外,耶路撒冷下来的经师更指控他附有贝耳则布,说他是靠魔王驱魔的(3:22-30)。耶稣针锋相对地指责他们把天主的归于魔鬼,这是亵渎圣神,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耶稣因此确立了自己天主子的权威。玛窦也有相同的片段(玛12:22-29),耶稣对指控他的法利塞人说:“如果我仗赖天主的神驱魔,那么,天主的国已经来到你们中间了”(玛12:28)。两部福音都表明耶稣对魔鬼的控制就是天主统治的开始,亦即天国的开始。如果拒绝耶稣的神权,就是拒绝天国。

 

马尔谷福音跟着讲了几个耶稣的比喻(4:1-34)。这些比喻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周遭众人都误解耶稣,这是因为耶稣是天国的奥秘,凡人很难理解。天国的奥义只赏给了以谦卑之心聆听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路10:21所记载的耶稣因圣神而欢喜,因为他所派遣的向众人宣讲天国福音的七十二门徒,他们回来后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耶稣因此说: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及明达的人,而启示给了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做。”福音邀请我们成为这样的小孩子,以便进入耶稣的天国。(玛18:1-5)

 

这些比喻也告诉我们人的信德是耶稣给予的礼物,这信德亦是心灵渴慕天主和祈祷的礼物。耶稣把天国的奥义送给跟随他的人。不过门徒虽然是特别蒙天主召叫的,他们仍然无法理解耶稣的宣讲(4:13)。在整部福音里,门徒都不明白耶稣的教导,特别是耶稣关于默西亚一定要受苦的言论。

 

这些比喻还有另外一些含意。在撒种的比喻里,被撒在贫瘠的土地上的种子,细小的芥菜籽,以及悄悄生长的种子,都象征天国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虽然我们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也不明白他们生长的道理。在马尔谷福音里,人们同样不明白耶稣的真实身份,因为他们期待的是一个不同的默西亚。在指出天国奥秘难以理解的同时,马尔谷也肯定地告诉我们,不管有多么大的障碍,天国的国一定会胜利的,天国生命的收获将是巨大的,“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4:8

 

    e)耶稣在加里肋亚湖岸的传教(4:35-8:21

 

这一部分包括许多耶稣在加里肋亚湖周围的活动。加里肋亚湖是加里肋亚地区的中心,也是耶稣传教的主要地区。另外,它也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分界线:犹太人主要居住在加里肋亚湖的西面,外邦人则主要居住在湖的东面。耶稣一直在这地区传教,施行各种奇能异事,直到伯多禄宣认耶稣是主,才踏上前往耶稣撒冷的旅程。不同的是,在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上,耶稣的身份不再以神迹来显示,而是通过他的苦难来诠释,请门徒认识到耶稣十字架的必然性。

 

在这部分的叙述里,耶稣和他的门徒有几次穿越加里肋亚湖,有时会遇上狂风暴雨,而第43541节,正是这种处境的描写,也是我们熟悉的平息风浪,但是圣史叙述此事,不仅是要说明耶稣的传教情况,更要彰显耶稣的天主性。在古代近东的宗教当中,深海怪兽与风作浪导致混乱,神则是征服怪兽建立和平的胜利者。旧约里也有同样的经文(咏107:23-25),所以具备犹太背景的读者读到这个神迹时,立刻知道耶稣有天主的力量,因为连风浪也听从他的命令。可是,圣史却指他的门徒不明白,反而问:“这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4:41)这正是默西亚的秘密的表达手法。

 

按照叙述,他们穿越风暴到达了外邦人的地区革辣撒。在那里耶稣为一个外邦人驱魔,他把一个名叫“军旅”的魔鬼,从那人身上赶到一群猪的身上(5:1-20)。在这里,暗示魔鬼只属于不洁的猪,而军旅则暗指驻扎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军队,后来,他们摧毁了圣殿。

 

其后,耶稣同法利塞人争论洁净的法律,然后他起身去到外邦人中传教(7:24)。耶稣到了西北边的提洛和漆冬一带,属外邦人的地区。在那里,他遇上叙利腓尼基妇女,接着又到了加里肋亚湖东面,外邦人的十城区(7:31)。这一部分结束时,耶稣又同门徒一起,坐在去外邦人地区的船上。

 

以上这些经文都是关于耶稣的传教活动。这一部分中的其他材料也突出了传教这一主题,比如耶稣派遣十二个门徒。关于若翰死亡的插叙暗示作为耶稣的门徒所要付出的代价(6:14-29)。耶稣同法利塞人的争执也在继续着(7:1-238:11-13)。另外,耶稣喂饱众人,一次是在犹太人居住的地区,一次是在外邦人居住的地区,也说明了耶稣的使命,他要为人提供生命的食粮。

 

这一段的内容较长,除了介绍它的内容外,我们也归纳了它所代表的主题思想。

 

   福音的普世性

 

福音属于所有人,并非专属于一小部分有特殊身份的人。尽管耶稣的活动集中在犹太人居住的地区,但是在马尔谷的笔下,耶稣的言行指向所有的人,比如耶稣为革辣撒附魔的人驱魔(5:1-20),治好了客纳罕妇女的女儿(7:24-30),恢复了十城区一个聋子的听力(7:31-37)。更值得留意的是,在这里,耶稣有两次增饼的奇迹,一次是为犹太人,一次是为外邦人。

 

不过,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要跨越宗教文化的界限,非常困难。人总是很自然地保护自我,不会向异己文化开放。早期的教会团体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他们很难向外邦人开放自己的信仰。宗徒大事录的第十章,关于科尔乃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横跨加里肋亚湖所遭遇的风暴正好代表向外邦人开放所遇到的阻力(4:35-41)。然而耶稣自己答应腓尼基妇女的请求(谷7:27),已经表明福音要超越民族与宗教的界限,走向所有渴望救恩的人群。在增饼奇迹中,门徒们无法想象如何以食物喂饱饥渴的听众,他们要打发众人回家吃饭,然而耶稣的行动突破了他们的认知,其实也是旧约先知身影的崭新定义,预示在天主的国度里,耶稣的圣体和圣言将成为众人的灵粮(8:6-9)。

 

不过,即使是不容易做到的事,由耶稣做榜样,教会的大公性也在历史的道路上,逐渐彰显出来。现在的公教会渐渐脱离了西欧单一文化的影响,在美洲、亚洲一些国家和非洲延续、更新、兴盛与繁荣,带来了天国内各民族多元文化共融的美景。但是天主教依然面临很多考验,像是种族,国家,经济等级的差异与歧视。马尔谷的这一段福音,正好告诉我们:耶稣建立的教会,从一开始就是向所有的人开放的。

 

   喂饱千人

 

福音里有两个耶稣喂饱千人的奇迹,这表明耶稣的使命是让饥饿的人得到饱足,如同天主在出谷纪里用玛纳喂养以民一样。在旧约里,梅瑟曾祈求天主给以民一个管理人,免得他们像羊群没有牧人(户27:17)。先知也曾指责国王没有尽到牧者的职责(列上22:17)。耶稣在增饼的神迹中,安排众人一组一组地坐在草地上,给他们食物吃(6:39-40)。这样的画面让人想到圣咏23篇,因为耶稣自己就是善牧(若10:11),是其他任何以色列的牧者所不能比较的。

 

耶稣喂饱千人的故事更指向圣体圣事。耶稣增饼时,祝谢了,掰开,递给他的门徒,这些动作跟耶稣在最后晚餐时的动作是一样的。(14:22

 

增饼神迹阐明了福音的正义,我们要喂饱饥饿的人,而不是把他们送走,就像门徒建议的那样。教会也始终跟随耶稣的榜样,喂养饥饿的人们。同时,耶稣遵行了天主的旨意,他召集万民来到天主面前,并使他们成为一体。

 

   门徒的争议

 

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传教活动趋于结束,门徒却好像更加不明白耶稣的真实身份。耶稣平息风浪和海上行走这两个神迹让他们感到不安,因为这两个神迹显示耶稣天主性的一面,连自然现象都属于他管辖。与耶稣怜悯心相比,门徒对别人的需要似乎漠不关心。当这一部分结束时,他们完全不理解耶稣所讲的和所做的。耶稣在增饼奇迹中,已经表明自己是要将同一个圣体给众人分享,但是门徒还不明白,直到耶稣被钉死并光荣复活后,门徒才能明白默西亚的神秘,是什么意思。

 

参考书籍:《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更多关于马尔谷福音学习教材

马尔谷福音背景

新约查经练习:马尔谷福音学习大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