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谷福音简释(二)
发布日期:2025-08-13   |    作者:圣言童牧

  1. 走向耶路撒冷(8:22-10:52

 

耶稣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是马尔谷福音的转折点。承接上半部的叙述,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路向北,一边行路,一边传教,最后到了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一个叫做斐理伯的凯撒勒雅的地方,在那里,耶稣问他的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8:29

 

其实整部福音都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福音的读者读到这部分,可以自行回答,得出一个结论,说明耶稣到底是谁。按照上半部的记述,我们看到他无可辩驳的口才和治病驱魔的能力,都表明他就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但是耶稣的反对者们对此视而不见,甚至耶稣的门徒也都不明白耶稣的真实身份。在这一部分,耶稣更加迫切地教导门徒,当他的门徒,要传扬天国的福音之外,更要明白,跟随他的代价,就是要面对耶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在这一部分,是耶稣第一次公开谈论自己即将要面临的死亡和复活。

 

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三次预言自己的死亡(谷8:319:3110:33-34)。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对天父的服从,以及他对人类无私的爱情。所以十字架充分解释了耶稣的身份和跟随耶稣的条件。

 

这个中心思想也蕴含在地理位置上,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由北向南的旅程,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走向,更是一份信仰的宣告,而圣城耶路撒冷则是他被高高举扬的地方。要明白这个含义,我们要明白有关斐理伯的凯撒勒雅的背景知识,才能更清楚伯多禄认主的意义,以及这旅程所表达的信仰历程。

 

斐理伯的凯撒勒雅

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在巴勒斯坦的最北边,是外邦人敬拜邪神的中心,所以伯多禄在此,而不是在圣城耶路撒冷,宣认耶稣是默西亚,是为表明耶稣开始的天国一定会取代敬拜邪神的宗教。随后,耶稣一路南下教训众人,直到圣地的中心耶路撒冷。这安排是要作一个对比,说明耶稣由北到南的旅程,同样是他从生到死,而最后得到复活的人生旅程的对比;在敬拜邪神的中心耶稣被确认为默西亚,就等同他在死亡中得到最后胜利般,因此,耶稣的跟随者也要一样经历死亡,才能分享耶稣复活的光荣。

 

另外,这个由北到南,由生到死,而后复活的旅程,与圣经里的其他旅程亦有所呼应,如以民由埃及的奴役逃离到许诺之地的自由的旅程。

 

在接下来的一部分,我们就会看到司祭汇集的圣城耶路撒冷变成了迫害天主之子的地方,但是这个旧的圣城很快就会被死而复生的耶稣,新的圣殿所代替。

 

跟随耶稣

跟随耶稣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所在。在每一次耶稣预言自己的苦难之后,门徒都表示不能理解耶稣,也不能理解他关于十字架的教导。在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的苦难后,伯多禄就把耶稣拉到一边,并指责他。耶稣则当面责斥伯多禄是撒殚。撒殚在希伯来文里的意思是障碍,这里指伯多禄对默西亚的态度是耶稣完成天主旨意的绊脚石。伯多禄作为门徒,仍然和其他人一样,期待一个无所不能的默西亚来征服敌人。他想要的不是一个像仆人一般的默西亚,一个牺牲者。

 

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的苦难后,门徒就立刻互相争论他们中谁会成为最大的。在耶稣的第三次预言后,载伯德的两个儿子若望和雅各伯要求他们在将来的国度有特殊的位置,一个坐在耶稣的左边,一个坐在耶稣的右边。他们的要求引发了其他门徒的不满。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颇具讽刺性,当耶稣问他们能不能饮他的苦爵和受死亡的洗礼时,我们应该联想到稍后的发展: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耶稣左右的是两个强盗(15:27)。

 

门徒也曾阻止儿童到耶稣跟前来(10:13),耶稣为此很生气。另外,虽然耶稣给予门徒们制服邪魔的权柄(6:7),他们也没有办法为一个附魔的小孩驱魔(9:18)。门徒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基督的真正身份,是一个受苦方能光荣的默西亚,所以他们获得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掌握。

 

为了让门徒们明白跟随耶稣的意义,耶稣每次预言自己将要来的苦难后,都会强调做门徒的条件。基督一定要被无辜地钉死,而他的门徒也要像他一样经历苦难。在三次耶稣苦难的预告中,耶稣两次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8:27-3410:32-45)。门徒们不可沉湎于现世的功名利禄,他们要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全心信赖,并且服务众人(10:44)。跟随耶稣就要把任何阻碍我们服务的因素抛诸脑后,比如说累积的财富(10:17-31)。真正的伟大不是高居万人之上,而是为众人献出自己的生命(10:42-45

 

 

十字架是答案

在耶稣的教训当中,十字架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人子来不是受人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要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做赎价”(10:45)。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不是失败,而是耶稣使命的终极目标。他的死亡,就像他的生命一样,是无私爱人的行为。因此,门徒同样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为大众奉献自己的所有。

 

但是门徒们都深受自我主义的控制,沉迷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对于耶稣的教导只是一知半解。马尔谷分别以两个耶稣医治瞎子的奇迹,作为这一部分的开始和结尾。8:22-26是耶稣治好一个严重失明的人,为治好他的顽疾,耶稣必须两次为他的眼睛覆手。这两次覆手治愈正好对应耶稣的两重身份,如果我们用福音的用词,就是默西亚与人子。

 

当时的人所期盼的默西亚是要来重兴以色列的王国,所以默西亚应像达味一样能征善战,能力超群。这也是福音到目前为止所描绘的耶稣的形象。他可以行各种奇迹异事,平息风浪。这是伯多禄所认识的默西亚。

 

 

受苦的人子

可是耶稣紧接着就用人子自称,并且说人子也受很多苦,被人弃绝并杀害。这是福音下半部分所呈现的耶稣的形象。但是,伯多禄可以接受一个有光荣形象的默西亚,却无法接受一个受苦的人子。伯多禄拒绝受苦的耶稣,是因为他恐惧失败和死亡,而在后来,正是这种恐怖导致他三次不认主。

 

所以,圣史正是要指出,门徒就像那瞎眼的人一样。需要耶稣的医治才能认出耶稣的真正身份。这个医治是渐进的:他们先看到耶稣默西亚的光荣,后来才体认到耶稣作为人子,在苦难之后所享有的光荣。在10:46-52是耶稣治好巴尔提买的瞎子,正是要对比这里的暗示:耶稣不用两次覆手,因为巴尔提买有一定要得到耶稣医治的决心。在叙述里,尽管周围的人要巴尔提买安静,但是他坚持向耶稣呼求。耶稣明知巴尔提买的眼睛看不见,他还是问:“你愿意我为你做什么?”巴尔提买请求耶稣说:“师父,叫我看见。”这对答正是要突出看见的深层意义,并非仅仅指肉体上的视力,也是心灵的视力,让人可以看到耶稣的真正身份,而巴尔提买谦卑的信心和诚实的表达使他恢复了视力,从此他踏上了跟随耶稣的旅程。

 

同时,这两个复明的神迹与门徒的迟钝形成强烈的对比,门徒虽然可以看得见,但是他们却不认识默西亚的真实身份,不明白他的教训。两个失明的人士虽然看不见,可是他们知道耶稣的默西亚身份,明白他的教训,巴尔提买更是因着他的需要,在黑暗中,向耶稣寻求信德之光。门徒后来在黑暗中,在需要时,也要学习巴尔提买,向耶稣呼求信德之光,才终得看见。

 

  1. 耶稣在耶路撒冷(11:1-15:47

 

从谷11章开始,马尔谷福音进入了耶稣宣讲天国福音的最后阶段。耶稣和他的门徒完成了由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众人都欢迎他这位光荣的默西亚。但是局面迅速改变,耶稣被带到公议会和罗马总督面前接受审判,并被钉死。这一部分的材料又可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耶稣在圣殿的活动,后一部分是耶稣的苦难和死亡。

 

a)耶稣和圣殿

 

在若望福音里,耶稣多次去耶路撒冷,但是在马尔谷福音里,只记录了耶稣往耶路撒冷的一次旅程。在第11章的开始,记载一群人热情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情形,他们很可能是加里肋亚人。在这里,耶稣被当成要复兴达味王国的英雄(11:9-10)。众人如此热情,在于他们相信,耶稣很快就会推翻罗马人的统治,建立达味王国。耶稣的默西亚身份在福音里常常被误解,所以他很罕有接受别人称他为默西亚,正如在上半部分里,出现过耶稣禁止别人说出他的身份情况,可以说,这里是耶稣第一次公开地接受默西亚的角色(11:1-10)。不过福音只是描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光荣,这种达味式的光荣并没有在耶路撒冷得到显扬。

 

对于这里的描述,有学者认为,与圣殿被毁的历史,可以对照。马尔谷当时的读者一定记得犹太人反抗罗马人时,被围困在圣殿的情景。当时,他们的领袖突然身披皇袍出现在圣殿山上面,把自己当作默西亚,等待天主亲自降临,拯救他们于罗马军队的铁蹄之下。结果却是圣殿被罗马人摧毁,只剩下一堵哭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到群众欢迎默西亚的进城,一心认定耶稣将会复兴达味王朝,必然有很深的触动,并且更能明白:圣殿已成过去,因为耶稣就是新圣殿,天主所悦纳的。

 

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活动仅限于圣殿和橄榄山。他在耶路撒冷很快就招致迫害,因为对驻守在耶路撒冷的罗马士兵来说,耶稣无异就是以犹太人的君王自居,是对罗马的公然挑衅。在圣城的短短几天,耶稣的行为就让犹太司祭感到不安。他不单只向人宣讲,更扰乱圣殿,把钱庄的桌子掀翻,把卖祭物的凳子推翻(11:15-19)。这些行为是对撒杜塞人司祭的攻击,也许就是这些行为,加剧了司祭和圣殿士兵对耶稣的迫害。

 

新圣殿:耶稣的信仰团体

耶稣驱逐商人,洁净圣殿之前,先诅咒了一颗没有果实的无花果树,虽然还没有到结果实的季节(11:12-14),树就这样枯萎了(11:20)。这枯萎的无花果树,表示当时的圣殿没有达到恭敬天主的目的。耶稣在圣殿驱逐商人是一个先知性的行为,他这样做不单只洁净了圣殿,同时也是对旧圣殿的控诉。马尔谷福音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圣殿,一个新的耶稣基督内的信仰团体。这在耶稣的受难史中得到印证,耶稣就是一个非人手所打造的圣殿(14:58),并且在耶稣被钉死的那个时刻,圣殿的帐幔就被自上而下撕成两半(15:38)。恶园户的比喻也同样指出,耶稣就是新圣殿的基石。

 

耶稣的智慧

在马尔谷福音里,以圣殿为中心的宗教将成过去,因为它已经变得空洞,失去了应有的信仰意义。当时,圣殿里满是逾越节朝圣的人,耶稣在那里宣讲,同各个宗派的领袖人物辩论,没有任何人可以辩得过他。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想用罗马人的税收问题让耶稣中计,耶稣却巧妙地回答说:“凯撒的就应当归还凯撒,天主的就应当归还天主。”(12:17)当撒杜塞人想要以复活的不可理解性刁难耶稣时,他们也输的一塌糊涂。他们问:一个有七个丈夫的寡妇,在复活以后该是谁的妻子?耶稣指出这个不是问题,因为复活后人不再有性别之分,而是像天使一样(12:18-25)。耶稣引用撒杜塞人承认的梅瑟五书说,天主是亚伯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和雅各伯的天主。显然对于天主来说,圣祖们并没有死去,他们仍然活着(12:26-27)。在雄辩里,耶稣更表明,自己比达味更大(12:35-37),即使犹太人一直盼望英雄式的默西亚,也接受不了耶稣说这话,这也埋下了耶稣被害的伏笔了。

 

另一方面,耶稣的这些辩论都是建立在无私爱人,牺牲自己的教导之上的,有感于耶稣的机智,一个精通梅瑟五书的经师问耶稣什么是最大的诫命。他和耶稣都同意爱天主(申6:4)和爱近人(肋19:18)是最大的诫命。虽然他不是耶稣的追随者,这个经师认识到爱是耶稣宣讲的核心,耶稣因此说他离天国不远了(12:34),要知道,耶稣对他的这个评价,胜过他对十二门徒的评价。

 

这一部分的福音以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结束,同时也突出了马尔谷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耶稣指责宗教领袖吞没了寡妇的家产,但是他却赞扬一个穷寡妇,她将一切所有都献给了天主(12:38-44)。要跟随天主,必要放弃你所有的,这是福音的重心所在。

 

b) 末世的来临(13:1-37

 

在这部福音里,耶稣在苦难史开始的最后言论,并不容易理解,但却很重要。这些言论,可能是耶稣在不同场合的讲述,并不一定真是在这阶段所言,但是马尔谷将它们同旧约圣经的章节汇集在一起,特别是旧约里面关于末世的经文,目的是要指出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和意义,为苦难叙述,赋予更深的意义。

 

耶稣在上一章就指出圣殿由于宗教领袖的腐败而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一章耶稣警告耶路撒冷即将被毁。按学者推测,马尔谷写作时正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的斗争时间。罗马人已兵临城下,而圣城是基督徒团体的发源地,这对初期教会是个巨大的威胁,因此,这灾难与马尔谷的团体休戚相关。

 

福音写作时,除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以外,在罗马的基督徒也正经历着空前的迫害。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些危机应该是历史的转折点,他们都期待默西亚的来临。还有的是,在60年代,一场大地震(13:8)造成地中海东岸和意大利中部的巨大损失,这场地震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前奏。在天灾人祸中,马尔谷非常担心基督徒会被假默西亚所蒙蔽。从马尔谷叙述中的焦虑,表明他的团体知道当时盛传的基督第二次来临(13:5-621-23

 

早有先知预言过第一座圣城的毁灭,而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也曾记载,有人在圣殿被毁前几年一直警告人这一灾难。这样看来,耶稣关于圣殿毁灭的预言, 加上他在圣殿驱逐商人的举动,为当时马尔谷的团体来说,重点不在于灾难的预言,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论和行为让团体明白圣殿被毁的信仰意义,就是宣告新圣殿取代旧圣殿了。

 

另一方面,耶稣关于末世的言论,更多的是关于基督团体的未来,因为耶稣知道在自己的死亡和复活后,基督徒所要面临的灾难,而他的提醒,目的是要坚固门徒们传福音的决心。故此,马尔谷福音明确地提到在末世来临之前,基督徒团体先要将福音传遍世界(13:10),但是在福传的过程中,他们要经受各种迫害(13:9-11)和内部分裂(13:12)。其实耶稣自己早已经历了家人和门徒的误解、反对和背叛,门徒只是要受同样的考验。

 

为此,叙述中强调的警醒,目的仍然是强化门徒传福音的信心,即使他们与耶稣一样,为传福音就会遭遇不幸,但是由于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家主就会回家(13:33-37),所以只有在现世里继续努力,为主作证。同时,他们要警惕假基督(13:5,21),不要上他们的当,而要致力于宣传福音,等待耶稣的再次来临。

 

马尔谷选取耶稣这些言论,并不是出于抽象的害怕,而是基于真实的困难。当时的犹太人采取各种手段反抗罗马的统治,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数不多的基督徒常常成为斗争冲突的牺牲品。因为基督的信仰,他们不为当地犹太人所接纳,罗马人也不认可他们(13:9)。在福音里,耶稣许诺基督徒,圣神会在他们受审时替他们讲话(13:11),而且他们如果坚持到底就会得到救恩(13:13)。这里的救恩并非现世性的,如同天使会把他们从监狱里救出来那样(宗5:22-26),更主要的是指在最后审判时,他们会得到天国的救恩。

 

虽然福音没有明确地指出具体时间,但是耶稣告诉他的追随者,在他们有生之年,将要经历灾难和见证奇迹(13:24-25)。玛窦和路加在他们的福音里要基督徒时刻做好准备,但并没有像马尔谷一样说灾难马上就要来临。这就从侧面反映了马尔谷团体所经历的危机以及他们所怀有的希望。概括来说,耶稣末世言论的重点是天主的最后胜利。在末世,人子要同他的众天使光荣地来临,聚集被选的天主子民。

 

c)耶稣的苦难

 

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苦难的叙述是所有部分当中最长的,因为耶稣的苦难是福音的重心。马尔谷非常详细地描述耶稣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在世人眼里,耶稣任人宰割,但实际上他是胜利的君王。耶稣的敌人以为他们为犹太人除去了一个极端分子,但是他们这样做却让耶稣完成了他的救赎使命,这一切都在天主的计划之中。耶稣的死亡,是他传教活动的结果,显示了他作为天主子的光荣。

 

最后晚餐(14:1-31

马尔谷福音所记载的耶稣苦难史发展节奏很快。开始时,公议会密谋杀害耶稣,而在一位妇女为耶稣用香液敷抹身体之后,犹达斯也背叛耶稣,要把他交给公议会。最后晚餐是耶稣被捕前的重要事件。耶稣和门徒一起吃逾越节的晚餐,这是为纪念天主带领以民逃离埃及时,死亡天使击杀了埃及人的长子,却越过了选民涂抹了羔羊血的门楣(出12:13)。在晚餐结束时,耶稣赋予逾越节崭新的意义,他说那饼就是他的身体,那葡萄酒就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流出来的”(谷14:24)。这一切都指向十字架上的死亡,而我们还得留意,有关耶稣在最后晚餐时建立了圣体圣事,马尔谷的描述和早于他的保禄的描述非常相似(格前11:23-26)。

 

整个晚餐的中心是耶稣的死亡,而马尔谷用耶稣的两段预言包夹晚餐的叙述。第一个关于犹达斯出卖耶稣的预言已经实现了(14:10-11)。这就暗示着他的第二个预言也一定会实现,就是门徒会逃散,伯多禄也会背主。在苦难的叙述中,耶稣除了预言外,并没有施行其他的奇迹异事。因此,在福音的描述里,耶稣是一个无助的,受迫害的人。

 

最后晚餐的一些情节,在先知书和圣咏里已经有所预言。耶稣说有一个同他一起吃饭的要负卖他,而在圣咏41:10中有言“吃过我饭的人,也举脚踢我。”正是预言此事。耶稣分饼和酒给门徒,象征他们要分享耶稣的苦难,其实就是象征着依撒意亚先知所描述的天国酒宴(依25:6-8);耶稣说他的门徒会四处逃散的预言,不就是呼应匝加利亚所言:“刀剑,起来攻击我的牧人,攻击那作我同伴的人——万军上主断语。打击牧人,羊群就要四散,然而我要向弱小的羊伸出我的手”(匝13:7)。耶稣晚餐后去了橄榄山的革则玛尼,而匝加利亚先知书曾说雅威要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橄榄山上,打击以色列的敌人。(144

 

山园祈祷(14:32-42

耶稣的苦难是在橄榄山下的革则玛尼山园开始的,就在圣殿的东面,耶稣和他的门徒在最后晚餐后,就到了那里。耶稣的山园祈祷表明他不会显示自己的神能,他要像普通人那样,像洗者若翰那样,经历苦难和死亡。耶稣带了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远一点的地方,陪伴自己祈祷。这让我们想起这三位门徒曾在大博尔山看到了耶稣的圣容,因此,同样在山上,他们本该在耶稣的祈祷中,看到天主子的光荣。可惜的是,这三位门徒没法子保持醒悟,坚持清醒地陪伴耶稣祈祷,而他们这种软弱,既呼应耶稣此刻的人类软弱,也呼应门徒在上半部分的一贯状况:对耶稣苦难的不解,在上半部,伯多禄已有两次否定了耶稣预言的苦难(8:31-3314:29),而在山园祈祷的开始,伯多禄还信誓旦旦地说不会背弃耶稣(14:29),结果,连坚持下去陪伴他祈祷都做不到。同样地,雅各伯和若望为了得到耶稣光荣宝座左右的高位,曾说要饮耶稣的苦爵(10:39),但是现在连保持清醒都做不到。虽然如何,读者仍然不用灰心,因为他们明白,耶稣的祈祷一定会蒙天主聆听,因为他的预言都实现了,正如耶稣说:只要祈祷,就一定会得到(11:23-24)。

 

耶稣的山园祈祷告诉我们:天主子一定要受苦,而耶稣也心甘情愿受此苦。他的苦难和死亡不是魔鬼的胜利,因为天主最终会拯救他的正义仆人。虽然如此,将要发生的事情又让耶稣恐怖不安。希伯来书也表示早期的基督徒明白耶稣接受苦杯时的挣扎(希5:7-10)。这表明,虽然耶稣十字架上的死亡是天主计划中的,但是这个计划仍然需要耶稣心甘情愿舍弃自己,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当门徒昏昏沉睡时,耶稣必须一个人面对将要来到的折磨,人无法想象他的痛苦和沮丧。对于马尔谷的团体,身心倍受煎熬的耶稣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的信德也要经受考验试探。尽管耶稣祈求天主免去羞辱和折磨,他还是顺从了天父的旨意。虽然耶稣被天主舍弃,他还是保持着孩童对父母的信赖,在痛苦中依然称天主为“阿爸”(谷14:36

 

耶稣受审(14:43-15:19

马尔谷对耶稣苦难的叙述展现他的写作技巧。耶稣对伯多禄的请求(14:37-38)和他否认耶稣(14:66-72),与耶稣在犹太公议会和大司祭前受审,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对比;同时,伯多禄背主竟证明了耶稣预言的真实性。这样的写作无形之中让读者对耶稣的其他预言坚信不疑,包括他的复活(14:28)和他的再次来临(14:62)。

 

伯多禄对耶稣的三次否认,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一次,伯多禄说不明白大司祭使女的讲话(14:68),第二次,他否认是耶稣的跟随者(14:70),第三次,他发誓说不认识耶稣(14:71)。伯多禄第二次否认耶稣后,就“走出去,到了门厅”(14:68),这表示他想逃离现场,伯多禄当时所受的压力非同一般,鸡叫第一遍时,伯多禄显然没有听到。当鸡叫第二遍时,他想起了耶稣给他所说的,就放声大哭起来。(14:72

 

当马尔谷的团体遭受迫害时,他们也一定面临同样的挑战。他们中可能也会有人否认耶稣,他们无疑从伯多禄身上得到了悔改的希望。在当今的社会,有很多的人因为信仰正遭受讽刺、凌辱和迫害。本来,基督徒应当挺身而出为天国的正义作证,只是这并不容易,因此才有伯多禄的不认主。另外,魔鬼的势力也通过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社会现象彰显出来,如果选择沉默,则有如不认主的伯多禄,会对基督的信仰造成伤害。所以,放声痛哭的伯多禄就是我们需要悔改的提示。

 

马尔谷巧妙地比较了伯多禄因恐惧而背主的行为,与耶稣在公议会前确认自己是默西亚,并且进一步指出,自己要坐在大能者右边做审判者(14:62)。只有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明确地承认自己的默西亚身份。马尔谷这样写是为了强调耶稣作为默西亚的本质是谦卑、服务、牺牲,而基督徒要得救也要有这样的本质(谷10:45)。就像希伯来书所述的大司祭一样(希2:9-115:7-10),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天主子的身份,在他的勇于作证一事上,得到完美的诠释。

 

作为胜利的君王,耶稣经历了野蛮的戏弄和折磨(14:6515:15-20),被门徒背叛(14:50),连天主也舍弃了他(15:34

 

耶稣被抓之后,就遭到连夜审问。许多人控告他,但他们的证据却不一致。有一些人指控他要拆毁圣殿,三天之内要另建一座非人手所造的圣殿(14:58)。人手建的圣殿和非人手建的圣殿在古时是个很普通的话题,犹太人强调天主居住在天上,有别居住在人手修建的殿宇里的外邦人偶像(宗17:24-25)。所以这项对耶稣的指控根本没有什么依据,而且指控他的人也没有提及天上的圣殿。当耶稣说他要在三日内修建一个非人手所造的圣殿,他是指他自己复活的身体。若望福音也提及复活的耶稣就是新的圣殿(2:19-22)。福音所以提及这一点,有可能是马尔谷的团体认为,他们的团体就是非人手修建的圣殿,因为他们是建立在复活的耶稣身上的。

 

最高司祭指控耶稣说亵渎的话(14:61-64),在犹太法律里面,该项指控不是死罪。也有历史学者指出,一个人说自己是天主的受傅者或天主子,这并不是亵渎的话,即使他这样的说话毫无根据。在福音里,马尔谷要他的读者知道耶稣就是天主子,因为天主就是这样宣布的。

 

定了耶稣的死罪后,他们就折磨耶稣。耶稣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任人唾侮凌辱,没有任何反抗。他们讽刺耶稣预言自己会乘云降来(14:62),还用拳头打他,让他猜是谁打的。在耶稣被定死刑后,罗马士兵也同样的讽刺讥笑耶稣作为犹太人的君王的身份(15:16-20

 

星期五一大早,全体公议会就召集会议,这就暗示对耶稣连夜的审问是不合法的,他们也不能定耶稣死罪。犹太地区的罗马总督比拉多在逾越节期间进驻耶路撒冷,严防以民有任何反抗。公议会就把耶稣送到比拉多那里,要求他处死耶稣。比拉多不同意公议会对耶稣亵渎天主的指控,但是他很重视耶稣是犹太君王这个称号,因为在罗马帝国这是死罪。除了肯定比拉多对他关于以色列君王的质问,耶稣在比拉多审讯中一句话都没说。耶稣这样做是为应验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依53:7

 

在马尔谷福音里,比拉多不想处死耶稣,他是因为司祭们给他施压后,才定耶稣的死罪。他甚至想救耶稣,就问人群是要释放耶稣还是巴辣巴。人们选择了巴辣巴。巴辣巴是个强盗,领头组织民间力量来推翻罗马的统治,而现在,这恰恰是比拉多钉死耶稣的罪行,由此可见该事完全是黑白颠倒,真正的强盗被释放,而无辜的耶稣却被枉判为强盗而钉死。但是,巴辣巴就此成为耶稣十字架死亡的第一个被“拯救”的人。

 

耶稣经过连夜的被审讯,鞭打,头带茨冠,体力不支而无法自己背十字架。罗马士兵就强迫基勒乃人西满帮耶稣背十字架(15:16-21)。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哥耳哥达(骷髅地)被钉死。他的十字架上写着他的罪状“犹太人的君王”,可这正是他的真实身份(15:22-32

 

耶稣被钉死

在往骷髅山的路上,罗马士兵强迫西满帮助耶稣背十字架。福音用他的两个儿子来解释谁是西满,这可能是因为马尔谷的团体认识他的两个儿子。不过在若望福音里,耶稣是自己背着十字架上骷髅山的(若19:17)。马尔谷三次重复写说他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15:24-27),每一次都加入一个耶稣被钉死后的景象,而周围的群众都讥笑耶稣。他们重视耶稣关于拆毁圣殿于三日后重建的语言(15:29),这与公议会对耶稣的指控向呼应(14:58)。司祭长也可以控告耶稣的罪名“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1532)。罗马的士兵也一起嘲笑他。

 

耶稣在经历无法想象的痛苦后,大喊一声,断了气。至圣所的帐幔也从上而下裂成两半(15:37)。福音并没有说裂成两半的帐幔的象征意义,这可能表示天主从此不再在圣殿安居,或者是人从此不再需要通过圣殿,就可以直接见到天主的临在。不同于十字架周围的旁观者,一个罗马士兵的百夫长看到这一切,就说耶稣真是天主子(15:39)。我们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特别的景象,让他说出这样的话,这确实令人深思,但他的证言与福音开始的第一句话相呼应(谷1:1)。

 

耶稣死后,旁观者仍然期待看到奇迹,他们说看看是否厄里亚会来把他的尸体卸下(15:36)。对他们来说,如果奇迹发生,就会证实耶稣的预言和他天主子的身份。可是福音的读者知道,这不会发生,因为洗者若翰就是厄里亚,而他已经被杀害了。与那些冷嘲热讽的人期待的不同,是一位公议会的议员若瑟,他将耶稣的尸体卸下(15:43)。

 

对于马尔谷来讲,耶稣的苦难有两个意义。一是天主的计划因人类的罪恶而实现。另一个是鼓励基督徒勇敢面对苦难,就像耶稣一样。耶稣断气前说:“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15:34)这一句出自圣咏第22首,耶稣引用这一句表示他完成了旧约的预言。对于没有信仰的旁观者,耶稣真的是被天主所舍弃的;可是对于耶稣的追随者,耶稣通过他自身的死亡,带给世界救恩。基督徒要分享耶稣的苦难,同样他们也要分享耶稣复活的光荣。

 

安葬耶稣(15:42-47

门徒都逃走了,没有人来收敛耶稣的尸体。其实即使他们在场,恐怕也很难得到准许,为耶稣安葬。因为他们需要靠上层犹太人的关系,才能得到比拉多的许可。这时候,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突然出现,他是公议会的一员,认识比拉多。虽然身为犹太上层人士,可是他期待天国的来临,是耶稣的秘密支持者,正如反对耶稣的经师中,也有一位对耶稣很友好,正如上文所言,耶稣说他离天主的国不远了(谷12:34)。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不但请求将耶稣的圣尸从十字架上卸下来,而且买了殓布,把耶稣的尸体简单地埋葬了,而这就为复活事迹做准备了。如果没有他,耶稣就会被埋到乱葬岗里。

 

就像其他三部福音那样,玛利亚玛达肋纳是耶稣安葬和复活的主要见证人。她和另外一位妇女在旁边观望耶稣安葬的过程,她们需要知道耶稣安葬的确切地点,以便安息日后,再去按照礼仪,用香料敷抹耶稣的身体。她们不认识阿黎玛特雅人若瑟,所以只在一旁观望,而在叙述里,她们没有照惯例那样以痛哭来悼念耶稣。

 

  1. 耶稣复活(16:1-20

 

读者知道死亡不可能是耶稣生命的终结,因为他曾数次提到自己会从死者中复活。每一次他预言自己的苦难、死亡时,他都会说自己要在第三日复活(8:319:3110:34)。他在最后晚餐时,也对伯多禄说在复活之后,他要到加里肋亚会见门徒(14:28)。耶稣的这些预言让读者期待他复活之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在福音里,叙述不仅要说明这个信仰的事实,也表达信仰团体的反省。

 

a)空坟(16:1-8

 

按福音的记述,耶稣是在星期五下午被钉的,而犹太的安息日由当天太阳落山开始,所以妇女们不能给耶稣的尸体抹香料以下葬,因为她们要守安息日。星期天一早,当妇女们到了坟墓时,墓门的大石头已经挪开了,耶稣的尸体也不见了,只有一位身穿白衣的年轻人在那里。

 

当他们听到白衣少年的讲话后,妇女们非常害怕,她们就逃走了,什么也没有给人说(16:8)。妇女们不明白眼前发生的一切,就像当初门徒们不明白耶稣所谈论的他的复活一样(9:9-10)。福音就这样在恐惧和沉默中结束了,并没有提及耶稣复活后的显现。

 

因为恐惧,妇女们逃离坟墓并且保持沉默(16:6),她们并没有把天使的话传给门徒。妇女的反应与福音中门徒的形象一致,他们也曾抛弃耶稣,否认耶稣。门徒的恐惧是源于他们对耶稣的信德不够深,正如耶稣平息风浪,行走水上时,他们的反应是恐惧(4:40-416:50-52),又如伯多禄在耶稣显圣容时,因为害怕而不知所言(9:6),以至耶稣预言自己的苦难、死亡导致他们害怕(9:3210:32)。恐惧与害怕把门徒孤立起来,他们没有办法理解耶稣。这些妇女也一样,恐惧阻止了他们去执行天使的话,她们把自己孤立起来。

 

这样的结束,属于开放式的收结,目的是让读者反思自己对默西亚的信仰,究竟有多深厚。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基督复活的讯息,反而对这个超越常理的救恩感到畏惧,那么,就需要好好反省了。

 

b)较长的结尾(16:9-20

 

按照原文批判学者的研究,较古老的版本里,马尔谷福音就停在16:8。但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也许在马尔谷所在的团体里,很容易明白以及有所感受,但是后来的福音抄写者,可能觉得不能接受。也许为了这个原因,马尔谷福音的结尾增加了一段叙述。所有最古老的保存完整的手抄本的结尾都说妇女们因为恐惧逃走了,并没有把复活的喜讯告诉伯多禄和其他门徒。后来的手抄本渐渐地加上了耶稣复活后的显现(16:9-20),这样马尔谷福音就与其他两部对观福音一致。

 

另外,这一部分经文也有自己特别的用词和文学形式,与福音整体的风格不同。学者推测,它们是在第二世纪时加上去的。这一部分的材料主要来自路加福音24章,也有一些材料来自若望福音第20章。这些材料包括: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在路上显现给两位宗徒,显现给正在进餐的门徒,派遣门徒们福传,以及耶稣升天。虽然这一部分可能不属于原文,但是教会认可的圣经正典,包括了这一部分。

 

c)耶稣的复活与再次来临

 

从较原始的版本来说,马尔谷没有描述耶稣的复活,也许是因为他相信耶稣很快就会再次来临。有些学者认为,对于马尔谷来说,耶稣的光荣是指他的再次来临,不是复活,因为马尔谷相信政治和社会的混乱以及犹太人的反抗,会以耶稣的再次来临而终结。耶稣被钉死十年后,马尔谷的团体可能相信他们的苦难马上就要结束。他们将跟随耶稣穿越约旦河,到达加里肋亚,耶稣许诺的国度(16:6

 

另一方面,马尔谷福音里面的空坟墓可能是为了强调耶稣的消失不见了:耶稣不在坟墓里,就是说他不受死亡的束缚,他也还没有光荣地再来,但是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就生活在福音书和他们的团体里。

 

参考书籍:《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更多关于马尔谷福音学习教材:

马尔谷福音背景

马尔谷福音简释(一)

新约查经练习:马尔谷福音学习大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