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爱的烈怒(三篇道理)
发布日期:2025-08-15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爱的烈怒

福利神父

那年避静,我坐在威斯康星州一座带纱门的门廊上,听着一场瓢泼大雨畅快淋漓的声响——雨滴飞溅,重重拍打大地。

可为何如此猛烈?它的初衷想必是好的,可又为何具有这般破坏力?毫无疑问,倘若我们敢踏出户外,这场暴雨定会将我们击垮。若它的狂暴主要源于急需将雨水尽快从天空送入大地,那它是否有意伤害万物?

我心头掠过一丝恐惧,尤其为圣路易斯担忧,那里的暴雨已引发洪水。

那晚,雨水对我的疑问置若罔闻。事实上,它变本加厉,声响愈发浩大,仿佛一阵汹涌的掌声。仿佛在说:干得漂亮。

来,是要把火丢在地上,这火已经着起来了!

我明白,某种力量正试图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带来福祉。在这温柔又猛烈的冲击中,慰藉发出深沉的叹息。粗壮的树枝低垂头颅,接受这场涤荡与滋养。

为何如此狂暴?若初衷是美好的,又为何能造成伤害?难道是严厉的爱让这颗星球绽放生机?这颗可怜的星球还能存续多久?

霍普金斯曾这样呼求天主:

你这拧动心弦的慈父与爱者:

你那幽暗的降临,

恰是最仁慈的时刻。

在本周日的福音中,耶稣正走向这样一场幽暗的降临。他前往耶路撒冷,深爱这座城与城中的百姓,渴望如那晚的雨水般将丰盛倾泻于他们。但他愈发清楚,耶路撒冷会将他——不仅像士兵对待耶肋米亚先知那样扔进枯井,不仅是驱逐出城门与城墙之外——而是径直推入死亡的监牢。他说,这是一场洗礼,而他甘愿承受。他向门徒呼喊:我来,是要把火丢在地上,这火已经着起来了!

我的心甚是忧伤,直到这事成就。他说。他被天主的圣神充满,迫不及待要让这圣神流淌。

但同时,这圣神也知晓,他必须置身于那可怕的暴雨之中,不能逃避。他将义无反顾地走进一场远未达至顶峰的风暴。

难怪他心烦意乱。爱,并非仅有甜蜜与光明,亦包含幽暗与滂沱的雨水。人们会对他发出强烈的拒绝。

不妨想想第一读经。在那里,耶肋米亚分明陷在淤泥中。他屡次真实地预言事件,君王便将他扔进一口空井,井中淤泥足以让他深陷。在那样的境地,他怎能再预言?

而耶稣又怎能从罪犯的十字架上宣讲天主的圣言?

那晚,雨不停地下着。忽然,我望见湖对岸一盏孤灯,穿透雨幕闪耀。那是一盏迎宾的门廊灯!我的灵魂得到些许慰藉。

可当我凝神细看,那盏灯却显露出原形——不过是一片旧的白色树叶,挂在我的纱门上。它的光亮来自于我这边的灯。

于是我玩了个游戏:抬眼望向纱门,它是一盏灯笼;低头细看,它只是一片残叶。来回观望,它究竟是什么?

我从中得到慰藉,因为它显然两者都是。基督在近处与远方皆能安身。赞美天主。

 

耶稣,信德的成全者

达尼尔神父

 

和平之王、在真福八端中宣讲非暴力讯息的耶稣,怎能说出今日福音中这般严厉的话语?你们以为我来,是为给地上带来平安吗?不是的,我告诉你们,而是为带来分裂。

随后,耶稣进一步预示了最令人痛苦的分裂——发生在家庭内部,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这些言论能够彼此调和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明白:这些关于分裂的描述,并非耶稣的使命本身,而是其使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教会这一新家庭的建立,所引发的拒绝与接纳往往同样强烈。

他的使命会导致分裂性的结果,这并不令人意外。回想西默盎在耶稣献于圣殿时的预言:看,这孩子被立,是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路2:34)。而这的确是耶稣公开生活的影响——从纳匝肋会堂的拒绝,到十字架两旁强盗对他的不同回应,皆为明证。

教会这一新家庭的建立,始终引发着同等程度的拒绝与接纳,甚至导致家庭的分裂。然而,当今日的读经向我们展现这一艰难图景——先知的使命从耶肋米亚到耶稣,再到我们,始终遭人拒绝时,《希伯来书》的片段却为我们带来慰藉。

在那里,《希伯来书》的作者将耶稣本身呈现为基督徒在艰难挑战中坚守的榜样,为了那摆在前面的喜乐。作者斗胆称耶稣为信德的成全者——换言之,正是耶稣自己的信德,彰显了何为真正的信德。这一表述如此惊人我们蒙召去效法的,正是耶稣对天父本身的信赖。这份信德支撑我们度过任何形式的拒绝。

 

令人不安的信仰

若望神父

 

我曾收到一位年轻神学生的来信,他在信中说,自己渴望全心践行福音。但他坦言,主要的阻碍是几位长者的劝告,他们提醒他不应过于狂热。

这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刚加入会时,第一次认真研读福音的情景。福音中蕴含的激情与炽热,足以点燃人的心火。福音所宣告的,是何等有力的愿景,何等奇妙的革新。

福音总让审慎的头脑与温和的心灵感到棘手。

我也曾听过审慎之人的劝告:别太投入,我们不希望你走极端。这只是我第一次收到这类建议——尽管是出于善意,却似乎想驯服我每次读福音时内心涌动的那份不羁。毕竟,没人想耗尽自己,更不想惹是生非。

但这正是福音的作用:它在我们心中燃起火焰,它制造麻烦

福音总让审慎的头脑与温和的心灵感到棘手。相较于耶肋米亚对那些想置他于死地(只因他动摇军民之心)的首领们的威胁,福音对世俗权威或教会权威的威胁无疑更大。

他们把耶肋米亚扔进枯井,让他成了陷入泥潭的典型。而耶稣,不过是十字架上的一根木杆。我们把他描绘成虔诚、和善、温良的模样,绝不是什么麻烦制造者或煽动者。

可他当真如此吗?我来,是要把火丢在地上,我多么盼望它已经燃烧起来……你们以为我来是为在地上建立和平吗?不是的,我来是为带来分裂。(路12:49-51

当然,我们知道这并非故事的全貌。毕竟,他被称为和平之王,还应许了一种世界不能给予的平安(14:27)。

至于带来分裂——若真是如此,他在大司祭祈祷文中为何祈求我们能在他内、彼此间合而为一(约17:21)?更何况,福音中满是爱的诫命。

我认为,问题在于基督所给予的爱与合一,与我们所炮制的仿制品格格不入。若基督的平安在我们心中扎根,它会带来一种内在的自由,使我们变得危险且具有分裂性——尤其当我们既不为利益所诱,也不为威胁所惧时。

对于任何要求以道德妥协为代价的人或文化而言,他的合一之道令人反感;对于那些认为仁爱始于家(却狭隘局限于此)的人而言,他的爱显得碍眼。他的平安,从不是廉价可得的。

事实上,在跟随基督这件事上,若合一的代价是欺骗,即便是家庭也可能分裂。无论是血缘至亲,还是信仰团体中的弟兄姐妹,都可能因此对立。

爱的诫命会点燃冲突的火焰——无论是与他人的冲突,还是我们内心的挣扎——关乎金钱、领地、家庭与族群。爱本身,远比转瞬即逝的激情火花更为强大且持久,它是盟约与忠诚的炼火。

平安与合一终将到来,但这并非靠熄灭信仰之火,或与邪恶缔结虚假的休战协议,而是要将目光聚焦于那位最初点燃爱火者。

我们应将目光固定在耶稣身上,他是创始者……

你们要记念他,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奋斗。

(希12: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