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默祷 | 谁能进天国?
发布日期:2025-08-17 | 作者:玛迪谁能进天国?
默想:耶稣真的反对财富吗(玛窦福音19:23)?为什么祂要对富人(以及我们这些渴望致富的人)发出如此强烈的警告?我们知道耶稣本身并不反对财富,也不反对富人。祂有很多富裕的朋友,包括一些臭名昭著的税吏!其中一位甚至成为了使徒!耶稣的警告重申了旧约的智慧:“行为纯正的贫穷人,胜过行事乖僻的富人”(箴言28:6;另见圣咏37:16)。“不要劳碌求富,要明智止步”(箴言23:4)。
我们都是需要天主的可怜乞丐
耶稣似乎在说,富人几乎不可能成为天国的子民。在耶稣生活和传道的地方,骆驼被认为是犹太人所知的最大动物。 “针眼”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以比喻为城墙上狭窄低矮的城门,夜晚城门紧闭时,行人便会从那里进出。正常体型的人必须“俯下身子”才能进入那扇门。骆驼则必须跪下匍匐前进。除非我们谦卑地跪在主面前,承认我们完全需要并完全依赖祂,否则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平安、安全和幸福,来支撑我们现在和永远的生命。唯有天主才能满足我们最深切的需要和渴望。
希波的奥古斯丁提醒我们,我们都是天主可怜的乞丐。
即使你拥有很多,你仍然是贫穷的。你拥有丰富的物质,但你缺乏永恒的事物。你倾听一个凡人乞丐的需要,但你自己却是天主的乞丐。你对待那些向你乞讨的人,就是上帝对待他的乞丐的方式。你既充满又空虚。用你的丰盛去填满你空虚的邻居,这样你的空虚才能被天主的丰盛填满。”(讲道 56,9)
财产会让人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和独立感
耶稣为何对财富如此谨慎?财富会让我们变得虚假独立。老底嘉教会曾被警告,要警惕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和虚假的安全感:“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默示录 3:17)财富也会让我们陷入有害的欲望和自私(参见弟茂德前书 6:9-10)。看看耶稣关于财主和他的儿子拒绝帮助穷人拉撒路的教训(参见路加福音 16:19)。他们忽视了侍奉天主。只有那些信靠天主、依靠祂、并与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所有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安全和幸福,从而在天主的国度里获得永生和喜乐。
你的财宝在哪里?
圣经给了我们一个悖论——我们失去我们所拥有的,而我们得到我们所放弃的。慷慨将得到丰厚的回报,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箴言3:9-10,路加福音6:38)。耶稣赐予我们无与伦比的珍宝,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是贼偷不走的。我们最珍视的,就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除非我们保守我们的心,将我们的珍宝放在天主和他永生永乐的国度里,否则物质财富会像被捆绑的奴隶一样,将我们束缚在地球上。你的珍宝在哪里?
自由地生活,还是执着地生活?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人的一生。因为一个人可能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体验过自由的姿态,但之后却安于不愿离开的确定性。
这呼应了昨天的福音:这位富有的年轻人悲伤地离去,因为他太执着于自己的财产。他对满足的渴望看似真诚。但他对安全的渴望胜过了对自由的渴望。
从此,耶稣鼓励我们活出与他同样的生活方式,拥有绝对的自由,脱离一切,脱离任何人,靠着父而活,为所有人而活。他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妻子,离开了儿女,离开了土地。他每天在各种境遇中,得到了百倍的恩典,直到永恒,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
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仍然需要那些超脱一切、超脱任何人、为他人而活的人。教会里的所有基督徒,无论生活状态如何,都被召唤去做这样的事。同时,度献身生活的男女、传教士、神父等等,都被召唤将此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耶稣一样。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容易——真正的生活方式真的存在吗?——它需要持续不断的祈祷和他人的支持来维持,尤其是在十字架降临的时候。当这“百倍”以天主所喜悦的任何方式降临时,我们也会心存感激。
主啊,求祢使我们脱离物质,脱离世人的辖制。
主啊,求祢继续赐下教会,
使信徒也过着与祢相同的生活,
为祢和天主的国舍弃家园、亲人和土地。
主耶稣,祢已俘获我们的心,为我们开启天上的宝藏。愿祢永远是我的珍宝和喜乐,愿任何事都阻止我将我的一切都献给祢。
早期教父每日箴言: 谁能进入天国?作者:约翰·克里索斯托姆,公元 347-407 年
那么基督究竟说了什么呢?‘富人进天国是何等的难啊!’他批评的并非金钱本身,而是那些被金钱俘虏的人的意志。如果富人进天国尚且困难,那对贪婪的人来说岂不更是如此!因为,如果吝惜自己的财富是进入天国的障碍,想想看,掠夺他人的财富会招致何等的烈火。但为什么他要对那些一无所有、一贫如洗的门徒说富人进天国是难的呢?他教导他们不要以贫穷为耻,并且仿佛在解释为什么他不允许他们拥有任何东西。在说了难之后,他还指出了不可能,而且不仅仅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夸张了的不可能。他用骆驼和针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骆驼穿过针眼,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呢。”因此,基督表明,富人若能克己奉行,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祂也说,这必定是天主的作为,为要表明,任何想要达到此境界的人都需要极大的恩典。(摘自《玛窦福音》,讲道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