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胎生的瞎子
发布日期:2025-08-18 | 作者:李建刚一、在福音书所记载的众多盲人治愈事迹中(参谷10:46-52;谷8:22-26;玛9:27-31;玛12:22-23;若9章),若9:1-41节中那位生来就瞎的人格外突出(参10:21;11:37)。尽管他不像巴尔提买那样拥有自己的名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相反,在这段详尽而清晰刻画的叙述中,他的个人特征被有意淡化,使他成为一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一个发现并走上信仰基督之路的人的原型。这条道路在他“信仰历程”中以深刻而生动的方式得到了展现——通过一系列场景,福音作者以戏剧性的结构和部分象征性的手法加以描绘。
二、开篇的描写就已表明,这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案例,不只是个人疾病与其治愈的问题。这位“生来就瞎的人”(参9:1‚19‚20‚32),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处境。他身上显明出,从《若望福音》的神学角度来看,人“本性上”,即从出生起就是如此。作为“瞎子”,他无助而贫穷(参第8节);他的境况既无望又无路可走。他尚未真正“看见世界之光”。他需要“重生”,正如若3:3-7节所教导的那样。
在这绝望的黑暗中,耶稣“看见”了这位生来就瞎的人。由此,人们开始在他身上看见人与耶稣相遇所带来的可能性。这位瞎子的痊愈成为一段伟大的“启示故事”,而他自己也仿佛被“工具化”:他被带到舞台上,是“为了使天主的作为在他身上显明出来”(第3节)。他成为见证启示的工具与亲历者。这启示在耶稣身上实现,如同一次新的创造。第4节提到的“白日”与“黑夜”、第5节中耶稣自称为“世界之光”、乃至第7节提及的水池,都让人联想到创1:1-5节中第一日的创造。而第6节中耶稣用泥和唾沫的动作,则隐约呼应创2:7节中天主用地土造人的记载。如同起初的始祖(参创3:7)一样,这位生来失明者的眼睛得以打开(参若9:10‚14‚17‚21‚26‚30‚32及10:21和11:37)。但他所得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更新的认知。不仅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盲目,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对耶稣的救恩性认识。这种认知是逐步推进的,是一段持续的“启蒙过程”:他先是把耶稣当作一个名叫“耶稣”的人(第11节),接着认他是先知(第17节),再进而视他为敬畏天主、履行天主旨意的人(第31节),由天主派来者(第33节),人子(第35‚38节),最终称他为“主”,并以信仰跪拜于他(第38节)。直到他“看见了他自己”(第37节),即人子(或抄本异文中“天主子”),并信从他、在信仰中作出宣认(参第22节):“主啊,我信”(第38节),那时他才真正得到了痊愈。因为他信,所以他看见(参第7‚37‚38节)。这位生来失明的人正是在信仰中获得了光明与视力。
然而,若第9章的叙述从未将这位生来失明的人孤立呈现,而是始终将他置于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中。不仅是与医治他、赐光明的耶稣相对,还包括他身边的人:邻居、熟人、父母以及宗教权威人士(参第8‚9‚13‚16‚18)。这些人都被卷入那使盲人得见之“光”的影响之中。然而,这一场景并没有因此全面被光照亮。这次治愈引发了强烈的对立反应。这位被治愈者陷入一种模糊地带,落入社会边缘,被置于对立冲突之间。他所看到的,与大多数人所见并不相同。人们对他的看法(从而对耶稣的看法)意见分歧(参第8‚9‚16‚24‚28‚29),大多数甚至与他的立场背道而驰。于是,那些原本与他有关联的人逐渐成为他的对比角色;他自己则越来越显得孤立,仿佛一场具有审判性质的“公案”中的孤独一方。他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根本性地改变了他的处境,但这种改变并非没有冲突。相反,这种新局势对所有相关者来说都变得“紧张”,并最终导致“分裂”(参第8-9‚16‚39-41)。随着他“受光照”的程度日益加深,反对他的一方却愈加顽固与蒙蔽。法利赛人代表着那种尽管拥有神学知识(参第16‚24‚29),却始终无法认清真理、最终陷于敌意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他们代表着若望团体所在地与时代的犹太团体中的官方宗教权威。而那位生来失明的人则以模范的方式体现了这些基督徒群体的经验与领悟。他的父母则表现出另一类“典型人物”:在面临危险时“谨慎自保”、对权力者仅作无关痛痒回答的人(参第18-23)。
然而,在这危急情势中,那位生来失明者展现出一个真正“成长中的人”(参第21‚23)。在耶稣的光照与力量中,他有勇气面对各种敌意。治愈之后(第9节),他坚定地说出:“是我”(“ἐγώ εἰμι”)。这是《若望福音》中通常只有耶稣才使用的自我宣示形式。在两次讯问中(参第13-17节;第24-34节),他聪明而清晰地为“光”作证(参若1:7)。他甚至反转了原本的角色格局,用一句意味深长的问题挑衅对方:“莫非你们也想做他的门徒吗?”(第27节),甚至教训起这些拥有权威的教师(参第27-34节)。他因此被逐出会堂(第34节;22节),但他甘愿承受这一结果——作为他与耶稣的相通、并对他怀有信仰的代价。
三、若第9章的影响史很早就关注一个问题:那位生来失明者的治愈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对基督徒洗礼的象征性描绘。早在2世纪,洗礼就已被称为“启蒙”或“受光照”(希腊语“φωτισμός”),例如在犹斯定的《护教篇》第61:12节中(参希6:4节)。这一诠释的线索也可以在文本本身中找到:例如“池子”和“洗净”(参第7‚11‚15节)、“出生”的主题(第1节)、“抹泥”的动作(参第6‚11节),尤其是“光”的母题。尽管文本本身与后来的解释历史并非完全可以分离,但若第9章并非是在描述一个具体的洗礼仪式,而是更像是在描绘一种存在的转折,即人在初次皈依时所经历的那种生命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