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爱了我们》通谕 连载十七
发布日期:2025-08-22 | 作者:石磊恭译安慰圣心的敬礼
151. 涌流活水的圣肋之伤,在复活的基督身上依然敞开着。长矛刺开的伤口及茨冠造成的伤痕——常常出现在圣心像上——与圣心敬礼密不可分。透过这些标记我们默观耶稣的爱,完全给出自我的大爱。复活基督的圣心存留着这些彻底自我奉献的标记,——为了我们祂承受了剧烈的痛苦。因此,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信徒不仅渴望回应这浩瀚的大爱,也愿回应基督为爱而甘心忍受的痛苦。
与祂同在十字架上
152. 我们有必要重拾“热切渴望安慰祂”的灵修,这是围绕基督圣心敬礼发展起来的灵性经验。我现在先不探讨做“补赎”的善工。我会在下一章,结合圣心敬礼的社会幅度,再一并展开论述。在此,我愿意专注于充满爱火的信友在默想耶稣苦难奥迹时,心中常会涌现的渴望。他们不仅追忆这奥迹,更藉着恩宠亲临其境,或更确切地说,我们被神秘地带到那救赎的时刻。既然挚爱者最为重要,那怎能不想去安慰祂呢?
153. 教宗比约十一世为这种经验寻找基石,他邀请我们认识下面的真理:藉基督苦难实现的救赎奥迹,因天主恩宠,超越所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既然祂在十字架上已为将来的罪,为我们的罪做了奉献,那么我们今日为安慰祂所作的奉献,亦超越时空触及祂受伤的圣心:“如果耶稣的灵魂,因预见我们未来的罪,而忧苦至极;那么,毫无疑问,当‘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路22:43)安慰祂忧苦的心灵时,祂亦预见了我们的补赎而获得慰藉。所以,即便在今日,以奇妙而真实的方式,我们能够且应该安慰这不断被忘恩者的罪过刺伤的至圣圣心。”[156]
心灵的理由
154.如此表达的敬礼,看似缺乏足够的神学支持。但事实上,心灵有其自身的理由。信友的信德意识觉察到,这里有超越我们人性逻辑的奥秘,基督苦难并非只是过去的一个事实——我们能够藉着信德参与其中。对虔诚的信友而言,默想基督十字架上的自我奉献,远比简单的回忆更深邃。这种信念在神学上有坚实的基础。[157],再加上,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罪,祂拿去背在自己受伤的肩上;并发现自己实在不配祂的爱,这永远无限超越我们的大爱。
155.无论如何,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能与复活的、充满喜乐的基督建立关系,同时又在祂的苦难中安慰祂?我们要考虑,复活的圣心保留着伤痕,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且恩宠的行动引发一种超越时间顺序限制的经验。这两种信念让我们承认:我们面对的是一条神秘的道路,超越了理性,却表达了天主圣言给我们的启示。教宗比约十一世写道:“如何能说荣耀的基督在天上为王,同时又能从我们补赎行为中得到慰藉呢?让我们用圣奥斯定的话来回答:‘一个懂得爱的灵魂,她将会明白我所说的'(《若望福音注释》26,4),这正切合我们的主题。其实,任何一位被天主爱火点燃的灵魂,回首过往,在默想中看见并凝视为人受苦的耶稣,在极度的痛苦中饱受折磨;祂‘为了我们人类和我们的得救’,倍受忧伤、苦楚、耻辱和压迫;‘被我们的罪孽压碎’(依53:5),而祂则以祂的伤痛治愈我们。虔诚的灵魂越深入默想这些事,愈明了人类在任何时代所犯的罪孽和过犯,都是天主圣子受难受死的原因。”[158]
156.比约十一世的这一训导,应谨记于心。事实上,圣经指出,那些不按信仰生活的信徒:“他们亲自又把天主子钉在十字架上”(希6:6);或者,为他人忍受苦痛时:“我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1:24);又或者基督在受难时不仅为当时的门徒祈祷,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而信从我的人”(若17:20)祈求。这些经文都在突破我们有限的固有的思想框架。它向我们揭示:虽然人类的理性无法解释,但确实存在超越时间先后的内在联系。福音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反省和回忆,更需要在爱德的行动或内在的体验中将之生活出来,这一点,对基督死亡与复活的奥迹,尤为重要。我们思维中惯用的时间划分,似乎难以承载这种信仰经验的真谛——在这经验中,与受苦的基督结合的同时,我们也享有复活之主的力量、安慰和友谊。
157.由此我们看到逾越奥迹的整体性,其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彼此辉映。这独一无二的奥迹,借着恩宠,临在于两个层面;当我们努力向基督奉献,为安慰祂时,我们自身的苦难反而被爱的逾越之光所照亮并转化。本质而言,是我们在具体生活中参与这个奥迹——因为此前基督就主动参与了我们的生命,愿意作为元首,预先经历了祂的身体教会将要经历的一切,无论是伤痛还是安慰。当我们在天主恩宠中生活时,这种相互的参与便成为一种灵修经验。归根结底,是复活的主,通过祂恩宠的运作,使我们能够神秘地与祂的苦难结合。那些活出复活喜乐的信友,他们的心了解这一点,与此同时,他们渴望参与主的命运。他们愿意透过生活中的痛苦、疲惫、灰心与恐惧来参与。而他们并非在孤独中生活这个奥迹,因为这些伤痛同样是基督奥体命运的一部分——旅途中的基督奥体,即天主的圣民,在历史的每一时间每一地点,都承载着基督的命运。安慰主心的敬礼并不是抽象或脱离历史的,它在教会的旅程中是有血有肉的实际行动。
脚注
[156] 通谕《至慈悲救主》(1928年5月8日):《宗座公报》20卷(1928),第174页。
[157] 当信德指向基督时,灵魂不仅触及某些记忆,更进入祂神圣生命的实存(参见圣多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II-II, q.1, a.2, ad 2; q.4, a.1)。
[158] 比约十一世,通谕《至慈悲救主》(1928年5月8日):《宗座公报》20卷(1928),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