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梅瑟
发布日期:2025-08-22 | 作者:李建刚一、梅瑟是希腊语“Μωϋσῆς”对希伯来语“מֹשֶׁה”的音译,该名字源自埃及语。仅从新约中“梅瑟”被提及多达80次这一事实(主要出现在福音书和《宗徒大事录》中),便足以显示这位卓越的圣经人物在耶稣宣讲及初期教会信仰中的特殊地位。
二、在旧约中,梅瑟在五书的叙事和法律传统中具有核心意义。他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天主显现的经验(参出3:6),带领以色列民脱离埃及的奴役,并成为天主话语与律法的传递者。在五经之外,先知书和圣咏等亦不断追忆这位以色列早期历史中的伟大领袖。申18:15-18节中梅瑟的应许——“上主将兴起一位像他一样的先知”——在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古木兰文献(如《大马士革文献》6:7)亦为此提供了佐证。
在对观福音中,梅瑟的形象主要出现于三个层面:
(a) 耶稣承认梅瑟的权威,并表明自己的使命与梅瑟律法相一致,例如治愈痲疯病人(参谷1:40-4)。
(b) 梅瑟成为耶稣与犹太权威对话的话题,例如与撒杜塞人关于复活的讨论(参谷12:18-27)。
(c) 在耶稣显圣容的场景中,梅瑟与厄里亚一同出现(参谷9:2-10)。此时自天上传来的声音“你们要听从他!”(谷9:7)正呼应了申18:15节梅瑟对百姓的吩咐。由此,耶稣被视为梅瑟所应许的先知。
在《宗徒大事录》中,路加特别以申18:15-18节的应许来描绘梅瑟的形象。伯多禄在圣殿广场的讲道(参宗3:22)直接引用此段经文,并在斯德望的长篇讲论中(参宗7:17-44)得到进一步发挥。该讲论将梅瑟的生平划分为三个“四十年”的阶段,强调他虽被以色列民拒绝和弃绝,却仍被天主拣选为拯救者。这样的梅瑟形象预示了耶稣的受难命运以及借由他所实现的救恩。
《若望福音》则在七个重要脉络中提及了梅瑟:序言指出“法律是借着梅瑟赐下的”(若1:17);斐理伯见证耶稣即是“梅瑟在法律和先知书中所记载的那一位”(若1:45);耶稣在与尼苛德摩的对话中引用铜蛇的传统(参若3:14);在辩护演讲中,他宣称梅瑟已为他作证(参若5:46);“生命之粮”的论述中提及了玛纳(若6:31-58);在帐篷节期间,耶稣以梅瑟为依据回应反对者(参若7:19-24);在治愈胎生瞎子的事件中,对手自称“梅瑟的门徒”(若9:28-29)。整体来看,若望的梅瑟观展现了以下特征:梅瑟作为律法中权威的先知,曾与天主对话,成为救恩历史的中介(铜蛇、玛纳);犹太人自认是梅瑟的门徒并寄托希望于他;然而梅瑟与律法最终都指向耶稣,见证并印证他的使命。
在保禄书信中,梅瑟的形象既是解释耶稣救恩奥迹的重要参照,也是以色列得救问题的关键(参罗9:15;10:5‚19)。在格前10:1-6节中,出谷事件被解读为预示基督所带来的新救恩;格后3:4-4:6节将梅瑟与基督徒对照,借其西乃山天主显现的经验(参出34:27-35)来比拟基督徒的神秘体验——即在基督内真实地经历天主的临在。
《希伯来人书》中多处提及梅瑟(参3:1-6;11:23-28;12:18-24),并总是将其与耶稣作比较。在《希伯来人书》中,梅瑟是忠信的仆人,而耶稣则是超越梅瑟的“儿子”,在荣耀上远胜于梅瑟(参3:1-6)。在信德的榜样中(参11:23-28),梅瑟“宁愿与天主的子民同受苦难”,并把“为了基督而受的耻辱看作比埃及的财富更宝贵”,由此预示了耶稣作为大司祭与救赎者的受苦使命。最后,在12:18-24的对照中,梅瑟在西乃山上经历的可畏的天主显现,与基督徒在熙雍——即新耶路撒冷——的经验并列且进行了对比,表现出预表与超越的双重关系。
《默示录》中,梅瑟是唯一被具名提及的旧约人物(参15:1-16:1)。得胜者在“玻璃海”上歌唱“梅瑟之歌与羔羊之歌”(参15:3),这不仅呼应了出谷渡过红海后的凯旋之歌(参出15:1-19),也将以色列的拯救与羔羊耶稣的最终救恩相联系了起来。
综上所述,新约总体上确认了梅瑟作为律法中介的绝对权威,但同时其人物与命运也被重新诠释:他既是基督的先知性预表,也是信德的典范。通过梅瑟的天主显现经验(燃烧的荆棘、西乃山),基督徒亦被引入对天主临在的新理解之中,即在耶稣基督内与永生天主的相遇。
三、梅瑟的形象在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中均有丰富的传承与发展。在犹太教的伪经与次经(如《禧年书》、《梅瑟升天记》)中,他被描绘为额外启示的接受者与传递者;在希腊化犹太教中则高度理想化,斐洛甚至称其为“在各方面都是最伟大、最完美的人”(《梅瑟传》卷一,1)。在基督教传统中,梅瑟的形象亦在艺术与礼仪中被不断呈现:如杜拉欧罗普斯会堂壁画(3世纪)、罗马早期地下墓穴壁画,以及罗马圣萨比纳教堂木门(5世纪)上的雕刻等。梅瑟之多元而深远的影响,使得基督徒确信:唯有与梅瑟的传统进行深刻对话,才能正确理解耶稣的身份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