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局内人与局外人,不可怀疑天主的慈悲
发布日期:2025-08-22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局内人与局外人,不可怀疑天主的慈悲

达尼尔神父

我们对天堂和地狱的所有认知,都源于从人类日常经验中提取的意象。除了但丁的想象之外,我认为最有冲击力的地狱场景是本周日福音书中的描述。你以为自己受邀参加一场宴会,抵达后却被主人拒之门外。永恒之火的意象已足够可怕,但被自己认定归属的地方永久排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令人畏惧的前景。

耶稣将这一宴会聚集的意象又推进了一步。他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就是邀请税吏赴宴,阐释了——或者说,更贴切地展现了——他所宣扬的天主的统治。天主的统治如同宴会,这一意象是耶稣讲道和使命的核心。看来,他从《依撒依亚书》中汲取了这一意象,并将其化为己有。依撒依亚说:在这山上,万军的上主必为万民摆设盛宴,有肥美的食物,精选的美酒,醇厚的佳肴,纯净的佳酿……祂必永远消灭死亡(《依撒意亚》25:6-8)。这描绘了天主的救赎图景——一种普世的平安(万民),以选民为中心(这山即熙雍),且是终极的(祂必永远消灭死亡)。然而,正如在所有庆祝天主最终胜利的描述中那样,好消息总会伴随着对抵抗天主统治之人的坏消息:因为上主的手必停在这山上,摩阿布必像被践踏在泥泞中的稻草一样被踩在脚下(《依撒意亚》25:10)。

本周日选自《依撒依亚书》最后一章的经文,围绕末日熙雍普世性聚集的意象,采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在此语境中,滋养并非以宴会为喻,而是以母亲怀抱婴儿哺乳这一更为亲密的画面呈现。同样,其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外邦人与离散的以色列子民一同归家,有些外邦人甚至能担任圣殿祭司。但这段经文的大背景中也包含着一种区分:普世人类都要来朝拜上主,而得救者必出去,观看那些背叛我的人的尸体(《依撒意亚》66:23-24)。

耶稣将这一宴会聚集的意象又推进了一步。他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就是邀请税吏赴宴,阐释了——或者说,更贴切地展现了——他所宣扬的天主的统治。当掌权者对这种行为提出质疑时,耶稣讲述了迷途的羊”“失落的硬币两个儿子的比喻来为自己的做法辩护(《路加福音》15章及后续章节,其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以一场宴会庆祝,而长子却缺席了)。与《依撒依亚书》中的描述一样,宴会的邀请面向所有人,但受邀者的回应会导致一种区分:幸福的局内人与被排斥的局外人。耶稣在天国筵席的比喻(《路加福音》14章及后续章节)中对此作出了清晰说明:那些最初受邀的人以空洞的借口缺席,而宴会最终与从各条路上被请来的贫苦人一同分享。

本周的福音着重讲述了那些因未能回应邀请而成为局外人的人的命运。被排斥并非源于天主无限仁慈的匮乏。人们正从四面八方涌入,而那些站在门外的人,实则是狂妄的作恶者。

耶稣描绘的这一鲜明意象是一记警钟。天国的好消息伴随着这样的警告:若我们拒绝福音的恩赐与使命,就可能永远错失良机

 

慰藉之望,窄门前的祈祷。

若望神父

 

我认识一位善良而蒙恩的女士,如今已八十多岁,有时她会对自己死后的事情显得有些不安。有一天她说:我希望自己不要在睡梦中死去,我不确定醒来后会到什么样的地方。或许我的感觉有误,但我从她身上察觉到一种忧虑,这种忧虑和其他有德行的人对自己永恒命运的疑惑并无二致。

据说,大多数年轻人都相信存在地狱,却觉得没人会坠入其中。还有许多人,或许是成年人,认为地狱里大多是自己的仇敌。而在老年人中,有些信徒会忐忑地担心,地狱里会不会有像自己这样的人。他们有时就像圣保禄一样,怀着恐惧和战栗思索自己的救恩问题。

他们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有人问耶稣,得救的人是否很少,耶稣的回答并不怎么让人安心:你们要努力从窄门进去。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那家主似乎并不理会那些站在门外敲门恳求进入的人,即便他们曾经与他同在。更有甚者,那些被拒绝的人将会发出可怕的哀号和切齿

伪善之人拒绝真理时,便注定了自己的命运。如果这就是《希伯来书》(第二篇读经)所提及的磨练,那么即便有劝勉,人也难免会灰心。毕竟,想到自己可能无法得救、无法进入基督的天国,又有什么安慰可言呢?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提到了窄门,将自我毁灭的硬心与救赎性的悔改作了对比(福音)。那些信仰贫瘠、毫无生气的人,伤害的只是自己。伪善之人拒绝真理时,便注定了自己的命运。那些憎恨耶稣的人,连同黑落德一起,将救赎的大门狠狠关上。那些拒绝被耶稣聚集的人,就像小鸡不被母鸡聚集一样,只能独自漂泊。

古城的窄门,宽度足够一个人通过。这扇门的大小如同一个人,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人。耶稣就是那窄门,是任何人都能借此进入天城的道路。

在所有关于谁会得救、会有多少人得救的争论中,在我们思索自己永恒命运的过程中,有一个事实值得铭记,它虽令人不安,却也带来平静。我们大多数人所应得的命运,很可能远不如天堂那般荣耀。毕竟,如果没有他,我们不都会迷失吗?但通过他这扇窄门,所有人都能进入乐园,在救赎的漫长进程中,一个接一个地进入。

我们无法确定,但在诵念救赎主生平的玫瑰经奥迹时,人们常说的那句古老祷文里,或许蕴含着一种远超我们想象的宽厚智慧:

法蒂玛祷词吾主耶稣,请宽恕我们的罪过,救我们免地狱永火,求你把众人的灵魂,特别是那些需要你怜悯的灵魂,领到天国里去。

这是向窄门发出的祈祷,这扇门虽然狭窄,却足以让所有人进入,即便那些在睡梦中离世的人也不例外。

 

天国之门前,你能拿出什么?

福利神父

 

或许你还记得耶稣两周前讲的那个比喻。有个人半夜敲响朋友的门,想借些面包。朋友在里面喊道:

别烦我了,门已经锁上了,我和孩子们都已经上床睡了。我没法起来给你拿东西。

耶稣回应说:

我告诉你们,即便他不会因为友情起身给他面包,也会因为对方的坚持而起身,给他所需要的一切。我告诉你们,你们求,就会得到;你们找,就会找到;你们敲,门就会为你们打开。

知道持续的祈祷能让门打开,是不是感觉很好?

天主让门敞开的时间,远超任何人的预期。

不过,先把这种感觉放一放,来看看本周日的福音。这里又有人在深夜敲门,却什么也没得到。家主说:

我不知道你们从哪里来。敲门的人回答:可是我们曾与你一同吃喝,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

仔细琢磨这些话:很明显,这些求助者即便算得上认识,也只是泛泛之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喜欢你做的事,现在还想得到更多!

家主说:

我不知道你们从哪里来。

你们这些作恶的人,都离开我去吧!

哎呀,那求就得着又怎么说呢?仿佛是要加重这种对比,耶稣说:

当你们看见得救的人——

亚伯拉罕、依撒格、雅各和所有先知

从天上俯视你们,

而你们却被驱逐出去时,

你们就要哀号切齿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耶稣心情不好吗?我们知道,他讲这个比喻的时候,正往耶路撒冷去,径直走向十字架,所以或许他只是有些焦虑。

但要注意,在上周的比喻中,尽管主人开门只是为了制止噪音,但制造打扰的是一位朋友——虽然有些无礼——他为了自己的需求,一直不停地请求。那个比喻告诉我们,要不断向我们的朋友天主祈求所需,即便他可能有些不耐烦。

然而,在本周日的比喻中,门外的人显然不是朋友,事实上,他们和家主毫无关系。这个比喻表明,他们对家主的了解,仅仅来自聚会和街头。他们听过他讲道,却毫无行动。他们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到他家里去,建立起友谊。

再多的半夜敲门,也无法弥补这一点。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呢?天主让门敞开的时间,远超任何人的预期,一直到最后一刻。但如果我们忙着寻欢作乐、跳舞狂欢,那么最终,他也无能为力。他只能接受我们选择留在门外的决定。

这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现在就去认识天主吧。不要拖延,等到生命尽头,站在天国之门时,却毫无可以表明自己的东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