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爱了我们》通谕 连载十九
发布日期:2025-08-24 | 作者:石磊恭译第五章 以爱还爱
164.在圣女玛利亚·玛加利大的灵修经验中,除了耶稣那炽爱的宣告,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召唤我们奉献生命。知道自己蒙爱,并把全部信任都寄托在这份爱上,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尽力奉献自己,或抛弃用我们那微小有限之力作出回应的真挚渴望。
哀叹与请求
165.自第二次显现开始,耶稣向圣女玛加利大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因为祂对人类那伟大的爱“换来的却只有忘恩负义、冷漠”“冷淡和拒绝”。主说:“这比我在受难时所遭受的一切更感痛苦。”[162]
166.耶稣诉说祂渴望被爱,显明祂的心不会漠视我们的回应:“我渴望,我热切渴望在至圣圣体中被世人所爱,这渴望如火焚心。然而我竟找不到任何人,按我的期盼,以爱还爱来解我干渴。”[163]耶稣所求的是爱。当信徒的心领悟这一点,他的回应,绝不是苦苦寻求牺牲或咬牙履行某一繁重义务,而是自然而然爱的流淌:“从我的天主领受了圣爱的特殊恩宠;我急切渴望还报,以爱还爱回应祂。”[164]良十三世曾写说:藉圣心的形像,基督的爱“催迫我们以爱还爱”。[165]。
在弟兄中拓展祂的爱
167.我们必须回到天主圣言中,为能发现对祂圣心之爱的最佳回应,就是爱弟兄;为了以爱还爱,这是我们能献给祂的最好的行动。天主圣言对此说得极其明确:
“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
“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内:‘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迦5:14)
“我们知道我们已出死入生,因为我们爱弟兄们;那不爱的,就存在死亡内。”(若一3:14)
“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20)
168.对弟兄的爱不是工厂的产品,亦非我们自然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转化我们自私的心。于是产生了这句著名的祈祷词:“耶稣,求使我们的心相似你的心。”正因如此,圣保禄的呼吁不是“努力行善”,他的呼吁非常确切:“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2:5)。
169.值得追忆的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许多穷人、外邦人及被遗弃者从基督徒身上获得了尊重、关爱与照顾。这解释了叛教者朱利安皇帝的困惑——他诧异基督徒为何备受尊敬且有众多追随者,他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致力援助被帝国忽视且遭受鄙视的穷人及外邦人。对这位皇帝而言,无法容忍的是:他的穷人没有得到他的救助,而“那些可憎的基督徒,不仅供养自己人,连我们的穷人也照顾”。[166] 在一封信中,他特别强调要建立慈善机构以抗衡基督徒、赢取社会尊重:“在各城里要广建客舍,使外地人感受到我们的仁厚[…]要教导希腊人习惯行善。”[167]然而他未能如愿,究其根本,在这些善举背后缺乏基督徒的爱——承认每个人拥有独特尊严的爱。
170. 将自己与社会最弱小的群体认同(参玛25:31-46),“耶稣带来无与伦比的创新:承认每个人的尊严,尤其是那些被贴上‘不配’标签的人。在人类历史中这是前所未有的原则——人越是脆弱、贫穷、饱受苦难,甚至失去‘人的样子’,便越值得被尊重和爱——这原则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由此产生了各种机构,为照顾处于困境的人群:弃婴、孤儿、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绝症或严重残疾者、以及流落街头者。”[168]
171. 从圣心的伤痕来看,注视那位“承担我们的脆弱,背负我们疾病”(玛8:17)的主,帮助我们更关注他人的痛苦与需求,使我们有力量参与祂的救赎工程,成为传播祂爱的工具。[169] 若我们默观基督为众人奉献一切的奥迹,便会自问:为何我们不能为他人付出生命?“我们所以认识了爱,是因为祂为我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也应当为弟兄们舍弃生命”(若一3:16)。
脚注
[162] 圣女玛加利大·玛利亚·亚拉高,《自传》第55节,罗马1983年版,第134页。
[163] 同作者,《第133号书信》第10段:《自述文集》,罗马1984年版,第182-183页。
[164] 同作者,《自传》第92节,前引书第180页。
[165] 通谕《圣年》(1899年5月25日):《宗座文献集》31卷(1898-99),第649页。
[166] 尤利安,《致加拉提亚主教阿尔萨基乌斯第49号书信》,美因茨1828年版,第90-91页。
[167] 同上。
[168] 圣座教义部《无限尊严宣言》(2024年4月2日)19条:《罗马观察报》,2024年4月8日。
[169] 参见本笃十六世,《致耶稣会总会长书:纪念〈你们将汲水〉通谕颁布50周年》,2006年5月15日:《宗座公报》98卷(2006),第4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