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道理译文(常22主日):让爱存续,让生命改变。
发布日期:2025-08-28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让爱存续,让生命改变。

若望神父

圣经上说,我们是照着天主的肖像和模样而受造的但有时,这一点似乎很难令人信服。

试想那些能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肖像与模样吧。就说婚姻这一制度,它不仅孕育着婚姻中脆弱的后代,更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如今却沦为一种临时的安排,只是暂时如此,随后便是离婚。

在我们内心深处,若能效法耶稣,我们是否有能力为这样的爱留出空间?而你是否也认同,西方世界的性道德正一步步彻底脱离承诺、责任与关怀的考量?

我们难道没有受到诱惑,沉迷于便利、娱乐、网络、酒精、毒品、享乐、色情等等事物吗?

还有那些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他们摧残了别人的生活,其中一些知名人士在仍宣称献身于那位说没有比为朋友舍弃生命更伟大的爱了的主之时,却仍在从别人身上获取快感,这又该作何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我们也必须将善纳入考量。但当如此强大的邪恶混入其中,人类身上天主的肖像还能剩下多少呢?

诗人卡明斯曾写过一首极具力量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基督君王啊,这世界满是裂痕,

这里没有任何救生器具,

唯有敢于以自称的那位,

才能在这波涛之上行走。

当然,卡明斯笔下的,指的是人类;而他在这首诗中所提及的那位,确实成为了一个人,一个名叫耶稣的人。祂任由自己的被摇晃、被毁坏,最终沉没。随后祂复活,行走在波涛之上,并继续行走在我们这动荡不安、濒临沉沦的世界的风浪中。

祂是照着天主肖像和模样而有的一人。

在耶稣内心深处,在那至关重要的地方,祂对爱有着全然的开放。祂让爱进入自己心中,也让爱流向他人。

你我是否敢于与这样一位人类的肖像合一?在我们内心深处,若能效法耶稣,我们是否有能力为这样的爱留出空间?倘若我们逐渐允许,道成肉身的爱能否在我们身上活过来?

是的,能。

道成肉身的爱渴望在天主那深厚的肖像与模样中与我们合一。我们正是为这肖像与模样而受造的。

倘若我们反而沉迷于外物,或是如耶稣在福音中所说的那样自高自大,我们的灵魂便会被一层又一层的虚妄所包裹。我们会试图成为自己所拥有的财物,试图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成为世俗操控我们成为的样子。

毕竟,我们生命的小舟实际上是经得起风浪的。只要我们不把它们当作能随意攫取所欲之物的远洋巨轮,我们便能以谦卑的心行事(读经一);我们便能允许天主爱我们,并居住在我们内。

届时,我们便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我们将成为天主宽容的肖像与模样,闪耀光芒。

 

 

谁是你的庇护

达尼尔神父

 

若前一周的福音着重讲述耶稣借用《依撒依亚先知书》中的宴会意象,来描绘末日的聚集,那么本周的福音则展现耶稣运用这一喜庆隐喻,阐释我们当下生命的宴会中应有的天国行事之道

在一个极为看重宴会中尊贵席位的文化里,耶稣劝勉宾客要选择最低的座位,好让主人主动请自己到更高的席位,以此彰显对自己的尊重。要注意的是,耶稣并未质疑这种尊贵席位体系,甚至似乎也没有质疑人们对尊贵席位的渴望。显然,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帮助人获得更高的席位。

你会发现有些注释者认为,耶稣在此并非以比喻的方式讲话,而是实实在在地给出一种宴会座位的成功指南,教人如何在宴会上赢得尊重。然而,这种解读与耶稣在别处的教导(例如在法利塞人和税吏的比喻中)很难契合——在那些教导中,耶稣明确指出门徒当自谦自卑。

即便谈到自谦自卑,耶稣似乎仍将获得提升视为目标。若将这一教导单纯看作实用建议,就会凸显出一个明显的矛盾:提及自谦时,耶稣似乎仍以获得提升为最终目的。换句话说,他劝人践行谦卑的行为,却将其作为获得尊荣的途径。他确实是这样说的吗?从字面来看,是的。但要注意,耶稣正在转变尊荣的来源。他承认,人皆渴望尊荣,但他同时促使人们认识到:在生命中,真正能赋予人有价值尊荣的庇护,是天主。这正是那句教导的真谛:凡自高的(在人面前),必被贬抑(即被天主贬抑);凡自卑的,必被高举(即被天主高举)。这无关谄媚讨好,也不是社交上的操控手段,而是要寻求那位其认可具有真正价值的庇护的悦纳。

在这一教导中,耶稣呼应了第一篇读经的内容:我的孩子,你行事要谦逊,这样你将比施予恩惠的人更受人爱戴。若只看这句,听起来甚至像是安・兰德斯(注:美国知名专栏作家,以提供生活建议闻名)的风格。但下一节经文则拓展了视野,指向耶稣所分享的愿景:你越伟大,越要自卑,这样你才能获得天主的恩宠。(德3:17-18

 

 

命运的逆转,真正的谦卑是也。

若望神父

 

希伯来圣经中有一种传统,尤其在智慧文学中,常着重凸显期望倒置的反讽性。因此,《德训篇》中的智者教导我们:施予时方能体会爱,而非接受时;谦卑中方能彰显伟大;智者更善于聆听,而非空谈。圣咏则告诉我们:天主是无家可归者的居所,是囚徒的自由,是枯干心灵所渴求的甘霖。

耶稣是否在劝我们利用穷人,将他们当作登上天国高位的踏脚石?

《希伯来书》也带有同样的悖论色彩。许多人或许认为,天主如同高不可攀的山峰,或是燃烧着烈怒的熔炉,或是深不可测的黑暗深渊,又或是声音轰鸣可怖、让人宁愿从未听闻的存在;但《希伯来书》所描绘的天主,却是慈爱的父亲。天主的山是熙雍,充满生机,光芒闪耀,洋溢着喜庆。天主的声音,便是耶稣的声音——借着祂,我们伤残的肢体将得以痊愈。

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完全承袭了这一悖论式逆转的口头传统。祂在一场有上等律法师和法利塞人参与的宴会上所宣讲的智慧教导,实则借鉴了《箴言》中的劝勉:被请说请上坐,强如在王子面前蒙羞(箴25:7)。

耶稣所讲的比喻中,那些争抢尊贵席位的人,最终却被要求挪到较低的位置,满面羞愧。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

这乍听之下,竟有些像戴尔・卡耐基(注: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著有《人性的弱点》)的处世建议——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就戴上谦卑的面具。但显然,耶稣所讲的绝非单纯的社交礼仪,而是关乎生存的根本真理:凡自高的,无论暗中还是公开,必被贬抑;凡自卑的,必被高举。

不只是宾客有抬高自我的问题,主人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希腊罗马时代,还是如今,上等人家的宴会,总会因受邀的权贵名流而显得体面。但这样的世俗智慧,同样被耶稣颠覆了。祂说,我们倒不如邀请那些被人厌弃、遭人遗弃的人赴宴;即便他们无法回报我们,我们也当喜乐——因为我们的报偿,将在天国中。

这便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悖论:耶稣是否在暗示,我们践行谦卑,只为能得升为高?祂是否在劝我们利用穷人,将他们当作登上天国高位的踏脚石?

我认为并非如此。耶稣这番话,是对一群蓄意设陷阱陷害祂的人说的——这些人似乎只懂得自我抬高的逻辑。即便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看,他们的手段最终也只会弄巧成拙:无论尝试何种自我标榜的伎俩,终将失败。

在天国中,假装卑微无法换来伟大。路加并非在提供一套博取认可的策略,而是在重申玛利亚早已宣认的真理:天主驱散心中骄傲的人,推翻世上的权贵,却举扬卑微的人(路1:52-53)。在这类关乎生命的事上,伪装是毫无用处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