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道理译文(23主日):吾心之思,天主第一。
发布日期:2025-09-04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吾心之思,天主第一。
若望神父
本周我们将探讨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已被无数次提及!让我们来聆听基督的答案。
依首篇读经所述:
“世人的筹算何其胆怯,我们的计划何其不确定。肉体重压灵魂,尘世拖累心神……即便触手可及之物,我们也难以寻得。”
这番话听来,仿佛作者正经历不顺之日。然而,这些话语实则适用于所有人的生命。我们面临抉择,亦遭遇困境,当如何行之?
“求天主赐我宁静,
接纳我无力改变之事;
赐我勇气,
改变我力所能及之事;
并赐我智慧,
辨别此二者的差别。”
这尘世的生命,即便充满胆怯与重负,其要义仍在于谦卑。
上述便是《宁静祷文》,此祷文广为人知,或许在有些人看来略显寻常。但它向我们揭示了谦卑的本质:安于本位,不卑不亢。对于自身无力成就之事,全然信赖天主;放手交托,让天主掌权。
由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答案:这尘世的生命,即便充满胆怯与重负,其要义仍在于谦卑。
第二个答案便是爱——那真实的、尽心竭力的、不辞辛劳的爱。
且看第二篇读经中提及的宗徒保禄:这位曾性情炽热、充满激情的保禄,如今已年迈,且身陷囹圄。我们此刻所读的,是他写就的一封私人书信,收件人是费肋孟。原来,费肋孟的奴隶敖乃息摩逃跑后,来到了保禄的牢房。保禄待他如亲子,引领他皈依了基督信仰。如今,保禄将敖乃息摩送回费肋孟身边,并非视其为奴隶,而是“作为一位弟兄,在主内”相待。
请细听保禄所用的言辞:“我如今把他送回你那里,他实在是我‘自己的心’。”敖乃息摩不再是奴仆,保禄将这位他视若珍宝之人称作“自己的心”,足见其珍视之情。
这便是真实的人际之爱,亦是这尘世生命的核心要义所在。
第三个答案,正如福音所启示的,是要端正我们的价值观。耶稣说,祂期望我们:
“恼恨你的父亲、母亲、子女、兄弟、姊妹,
并你自己的性命,
放弃你所有的一切财物,
背起你自己的十字架,如同祂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般。”
请稍安勿躁,不必惊慌。这些话语听来或许刺耳,但让我们仔细省察其深意:
“恼恨”一词,极有可能是一种修辞表达,实则意为“按主次秩序去爱”。若你将对天主的爱置于生命首位,你所挚爱的家人自然也会在这爱中得享其位;反之,你终将失去他们。此处的“恼恨”,意为不可让家人在你心中占据超越天主的不当位置。
“放弃你所有的一切财物”:若你受诱惑而将物质财富奉为至上,那么就当舍弃它们。你当以天主为至高的爱慕对象,其他一切事物,皆应按适当的次序去爱。
为何我们应当背起十字架?只因我们极易自欺,佯装这世界并无真实的痛苦,仿佛无人正在承受苦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都在承受着深重的苦楚。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意味着我们与耶稣一同走向世界,帮助他人背负他们的十字架。
而这,正是对首篇读经中所提出问题的真实且最终的答案。这尘世的生命,其意义究竟何在?在于谦卑自守,在于真诚地爱人如己,更在于以天主为至高的爱慕对象。
若你知晓这些真理,那么,你若能践行它们,便是蒙福之人。
谁是你的主保?
达尼尔神父
我们很少听到保禄致费肋孟的书信,它每三年才在主日读经中出现一次,所以当它出现时,值得我们停下来细细品味。或许,这封简短的书信(只有25节)比新约中的其他任何文献都更能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阅读保禄的书信时,我们读的是别人的信件。就像大多数私人信件一样,写信人假定收信人知道很多事情:例如,保禄的位置(在狱中,但具体在哪里?),费肋孟的所在地(哥罗森书4:9称敖乃息摩为“你们中的一位”),奴隶逃跑的背景(纯粹是为了自由?还是因为害怕因管理不善而遭到报复?)。原来的读者或听众知道的很多事情,我们只能猜测。
对于费肋孟来说,敖乃息摩归信基督的结果是,这个逃跑的人不再仅仅是一个奴隶,而是“在主内的兄弟”。其他事情也很清楚。费肋孟在家里定期主持教会聚会。敖乃息摩是费肋孟的奴隶,他逃跑了,这在罗马帝国是一项死罪。保禄把他送回去,不仅期望他们和解,还期望有更多的事情(比如释放奴隶?)。虽然这封信的很多内容听起来像私人信件,但它实际上是一份非常公开的文件。保禄在信中称自己和弟茂德为写信人,他还提到另外五个被囚禁的基督徒兄弟知道他在写这封信。这封信的收件人不仅是开头提到的三个人,还有“在你家中聚会的教会”,这提醒我们,一世纪的作品通常是由读者口头为一群人朗读的。
很难想象保禄会对他的狱友路加和马尔谷说:“你们知道吗,伙计们,这是一封多么好的信啊。我打赌有一天他们会把它列入圣经。”然而,致费肋孟的书信稳固地位列新约正典的二十七卷书之中。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它是圣保禄写的吗?但新约不仅仅是一份遗物。是因为敖乃息摩被释放去传教,最终成为五十年后安提约基雅的依纳爵提到的厄弗所的主教敖乃息摩吗?有可能,但我们不能确定。
它被列入正典的最佳理由很可能是这封信(隐含地)关于洗礼、归信和基督教会的教导。注意保禄在整封信中使用的亲属称谓:弟茂德被称为“兄弟”,费肋孟是“亲爱的”,阿斐雅是“我们的姐妹”,敖乃息摩是“我的孩子”,是保禄在狱中“生育”了他(因为保禄“培育”这个奴隶进入了基督信仰的新生命)。对于费肋孟来说,敖乃息摩归信基督的结果是,这个逃跑的人不再仅仅是一个奴隶,而是“在主内的兄弟”。
在这种家庭语言中,我们找到了保禄在《迦拉达书》3:28中提到的原则的生动而具体的表达:“不再有犹太人或希腊人,不再有奴隶或自由人,不再有男人和女人,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内都是一个”。受洗归入基督的身体创造了一种尊严的平等,超越了基于种族、法律甚至性别的区别。保禄没有呼吁废除奴隶制,在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中,作为一个小团体的成员,这是超出最狂野想象的前景,但他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几个世纪后终于结出了果实。
这封敏感而巧妙的求情信很好地说明了本周日福音的要点。当耶稣提出令人震惊的教导,即跟随他需要准备好背弃家人时,他指出了一个与好消息相伴的严峻后果:在耶稣里找到并跟随天主的旨意,使我们成为一个比血缘更深(更广)的新家庭的一部分。这对费肋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敖乃息摩来说是一个风险。对我们来说仍然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这封原本是“别人的信件”的书信被列入了圣经。
恒常警醒,背着十字架跟随
若望神父
“即便触手可及之物,我们也难以寻得。”(智9:16)
许久之前——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我曾参与一场关于核弹的电视辩论。与我对辩的女士辩论技巧极为出色,节目制作人提前三次致电于我,确认我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局面。他似乎对我仍愿坚持参与辩论感到诧异。
她的辩论直击要害,而最令我受挫的论据竟源自圣经。“耶稣亲自,”她说,“告诉我们:‘哪一个君王,要去同另一个君王交战,岂不会先坐下来考虑,若自己有一万兵,能否抵抗那带两万兵来攻打他的君王呢?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差遣使者去求和。’”
我记得《路加福音》中的这个故事,可尚未理清其上下文,对手便抛出了致命一击:“你主张放下武器、奉行和平主义,当然容易。你没有妻小要照顾。若是你有,你必会为核弹感谢天主。”
这一切竟构成了如此微妙的悖论。《路加福音》中那个关于战事的比喻,实则是在告诫我们:作基督的门徒,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尤其要学会舍弃那些我们视之为己有的尘世之物。
除了基督,无人能拯救我们。正因如此,耶稣在故事结尾说道:“同样,你们中谁若不放弃自己的一切所有,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3)这番话与支持战争的福音精神毫无关联,却与执着于人和物、将其视为己有的危险息息相关。耶稣劝勉我们警醒,切勿陷入占有欲,这番教导出自新约中最严厉的段落之一,且与家庭生活相关:“若有人来就我,而不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反之,我们必须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以门徒的身份跟随祂。
显然,耶稣在此是要我们舍弃将所爱之人视为“所有物”或“阻碍我们奔向救赎十字架”的心态。我们永远无法占有他人(这正是保禄在《致费肋孟书》中驳斥奴隶制的缘由——他坚持认为敖乃息摩并非奴隶,而是亲爱的弟兄)。更何况,我们不能将他人奉为神明,他人也无法成为我们的救主。除了基督,无人能拯救我们。我虽无配偶与子女的亲身经历,但我深信耶稣的话语中蕴含着一个深刻而悖论的真理:若我们将子女视作自己的所有物或神明,不仅无法跟随基督,也无法真正爱他们。我们若将他们紧握不放、视作己有,只会扼杀他们;若将“拯救我们、使我们快乐”这一不可能的重担加诸他们身上,只会压垮他们。
“世人的筹算何其胆怯,我们的计划何其不确定……我们对尘世之事尚且难以揣测,即便触手可及之物,也难以寻得。”(智9:14、16)
那场辩论我或许输了,但我却寻得了更为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