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条目:避雪所(位于云南省维西县白济汛乡的建筑物)
发布日期:2025-08-30 | 作者:百度百科一份来自滇西北的邀请:2025教会禧年,与我们重走这条“传教士之路”
25年3月 至 10月,我们的预留行程档期安排 | 滇西北小众旅行
咨询行程:15133676127(同微信)
——————————————————————————————
下文转载自百度百科“避雪所”条目,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链接。
本页面责任编辑:于博(15133676127)。
避雪所位于维西县白济汛乡施底行政村岩瓦社与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乡交界的交通要塞上,当地傈僳族称其为“洋人房”,由传教士于1935年主持修建。遗址分为相距约80米的一号点和二号点,二号点位于高出一号点20米的雪山垭口,据记载作为客栈供建筑工人和过往牧师使用 [1]。
一号点建筑现存未完工的两层石砌墙体;二号点为一层建筑。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茶马古道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西方天主教在迪庆传播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并证明茶马古道维西段是连接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1]
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1933年至1952年,瑞士的圣伯纳德修会先后派出13名传教士分4批来到云南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并流区域,跨越云南省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3个地州),在德钦和维西地区传教。”
“避雪所”就是在这一时期,由这里的传教士李自馨和国尊贤两位神父利用茶马古道的通往优势主持修建。至于“避雪所”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传教士开采金矿和铜矿所需而修建的“洋人房”;另一种说法是传教士来往于迪庆与怒江两州之间过往歇脚的地方。
茶马古道维西段是迪庆州内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一段茶马古道之一,是“滇藏驿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集中央王朝和地方势力(指禾娘、王氏土司时期)交往、茶马贸易为一身,为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研究云南马帮文化和民族文化珍贵的实物资料。
如今,“避雪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这条古道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研究西方天主教在迪庆传播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也进一步证明茶马古道维西段是一条连接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1]
现状
一号点,海拔3661米,建筑遗存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布局。西面二层墙体基本建盖完毕,保存尚好,东面二层墙体未建完成。
两层墙体的每层层高2.2米—2.3米,整个墙体厚度由2米左右向上收缩至1米左右。一层建筑面积为547.76平方米,共有7个开间,其中遗址东北角的开间最大,有85.84平方米。建筑中间由廊道隔离,形成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廊道成“十字架”造型上西下东向摆放。
进入遗址有两道半弧顶石门,门宽1.27米,高2.4米。每个房间开有窗户或是未打通的窗口,大小尺寸为高1米,宽0.75米。在遗址东北角外墙基础上有 “十字架”内容石刻图案。整个建筑基础入地1.3—1.5米,用原石垒砌,做工巧妙,坚固别致。
在遗址墙基正北面有一口1.5米见方的水井口,初步判定是日常用水的水井;东面有5堆备用石料,多数堆放整齐。整个建筑遗址结构紧凑、工程做法严谨、造型独特、庄重大方,风格素净古朴。从遗址判断,此工程尚未完成,就停止了建设。
二号点:海拔3681米,占地面积126平方米。为一层建筑,但已发生严重坍塌,共有3个同等大小的开间,各开三道门,门宽1米,高2米;南北各开一扇窗户为高1米,宽0.75米。
根据相关记载:“1935年6月,牧师们开始用石头和石灰建造一座简舍,作为客栈,成为建筑工人和过往牧师的栖身之所。”所以,这个建筑在1935年已经修建完毕,并开始使用。 [1]
文物保护
茶马古道维西段由茶马古道猴子岩段、吉岔段、岩瓦段和众多的遗迹构成。其中,岩瓦段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施底行政村岩瓦社至怒江州贡山县普拉迪乡腊咱村之间,全长约35公里。2012年,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做好2018年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储备和推荐工作,掌握茶马古道维西段沿线的历史遗迹状况。 6月25日至28日,由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发起,迪庆州文物管理所组织,德钦县文物管理所、香格里拉市文化遗产管理所、维西县康普乡文化站共同参与,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查,在茶马古道维西段岩瓦段古道沿线发现了两座历史遗迹:“避雪所”。
这两座“避雪所”具体位置位于维西县白济汛乡施底行政村岩瓦社与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腊咱乡交界的交通要塞上。 [1]
参考资料
- 1 茶马古道维西段“避雪所”遗存.云南考古 [引用日期2019-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