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的身份
发布日期:2025-09-02 | 作者:圣言童牧
序言
耶稣充满了圣神,天主的能力在他身上做工。人们对他的所言所行都非常惊奇。本篇文章主要分析《谷》中耶稣的各样身份以及人们对耶稣的认识,后半部分主要解析《谷》中耶稣与犹太宗教领袖的冲突和他的苦难、死亡。耶稣的称号虽然多,可是只有一个耶稣。他的这些称号都指向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因为这才是他的使命所在,是他的身份的根本。
1. 耶稣的身份角色
马尔谷福音是一部关于信仰的书籍。马尔谷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宣讲信仰的真理。一方面,他所讲的故事是建立在历史的真人真事上面。另一方面,他运用文学的手法把整个叙述中的人物、事件、情节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听众更加容易领会福音中的基督信仰。所以福音并不能视为纯粹的历史记录。
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是中心和焦点,充满圣神,并在地上开始天主的统治。耶稣所做的一切都显示了天主赋予他的能力和权威。他所说的一切,表明他是怎样理解天主的救恩计划,以及自己在这个救恩计划中的角色。对于耶稣的言行,人们的评价和反应不尽相同:有人惊奇,有人愤怒,有人跟随他,有人反对他。不同的反应,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耶稣的形象和他的使命。
马尔谷对耶稣的形象的描写贯穿整部福音。在他的笔下,耶稣有多种身份。他是个师傅(1:21-22;4:38;9:5;10:51;11:21;14:14,45)、一位先知(8:27-28)、驱魔者和治愈者(1:32-34),也是天主的圣者(1:24)、达味之子(10:47)、默西亚(8:29)、天主子(15:39)。但是,他同时也自称为服事人的人子(10:45)。耶稣的这些身份给我们提供了阅读马尔谷福音的方向,我们在读经时,不妨留意一下,马尔谷是如何在福音中为我们呈现耶稣不同的身份。比如说,某个称号出现的频率,出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上下文,是谁这样称呼耶稣的。这样有主题线索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对耶稣的传教活动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基督。
师傅(拉比)
马尔谷提到耶稣教训人们,所以人们,包括他的门徒,称呼耶稣为师傅或拉比(犹太人对老师的尊称)。耶稣到处施教,有时在犹太会堂,有时在加里肋亚海边,有时在村庄里,他也在圣殿里教训人。他教训人,是因为他怜悯人,因为人们好像没有牧人的羊群谷(6:34),就从巴勒斯坦各地都聚集来,要听他的教训。
耶稣的教训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教会仍然适用,因为他的教训不是理论或抽象的概念,而是对天国来临的见证,说明天国已经真真实实地临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天国的来临要求人做出相应的回应,那些接受天国福音的人,要以实际行动迎接天国的来临。福音里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耶稣站在船上,从加里肋亚湖面,用比喻教训人群。这样的场面是要表示,人需要耶稣的教训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而非纯粹聆听一番教训和道理。
马尔谷用三个种子生长的比喻,来举例说明耶稣教训的内容和需要实践这讯息,而这些比喻依然适用于今天的读者听众。撒种的比喻提醒基督徒,他们在接受天主的话语时所面临的障碍和危险,但是尽管有这些问题,这个比喻指出天主的圣言一定会生根,发芽,并结出丰富的果实。这个比喻的解释劝告人固然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触天主圣言的种子,但是,只是聆听是不够的,还要实践天主的圣言,按此而生活,这也是随后有关光不能放在昏暗的角落的比喻和中心思想。(雅1:22-24;若13:17)
我们不妨进一步了解各个比喻的含义,这有助我们明白耶稣拉比的身份。种子自长的比喻表明天主的力量(4:26-29),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发芽生长并结果。同样地,天主的圣言也会在天主特定的时间,在基督的跟随者当中发芽生长,并结果。
芥子的比喻表明了天主国旺盛的生命力。当天主的国全面实现之时,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栖息之地。天国刚开始时像种子一般微小,但是终会长大,并拥抱全世界,这同时也是教会福传的一个写照。当教会逐渐向全世界发展时,天国的临在才变成实际的,成为有形可见的。马尔谷把耶稣关于天国的比喻用在教会方面,教会成为天主临在的地方,因为耶稣永远同教会在一起。
虽然耶稣被称为拉比,就像其他的犹太老师一样,但福音同时要指出,他显然与他们不同,因为在福音里,人们都惊奇他的教训,因为他不像其他的经师们一样(谷1:22)。当耶稣驱赶一个邪魔时,众人都惊奇地互相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新的教训,并具有权威,他连给邪魔出命令,邪魔也听从他。”马尔谷没有告诉我们耶稣如何教训的内容,他只是说人们是如何接受耶稣的教训的。
总括来说,与其他的福音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马尔谷并没有多讲耶稣作为师傅(老师),如何教训门徒的内容,尽管耶稣在多处被称为师傅(老师),倒是耶稣的苦难,马尔谷做了详尽的叙述。对于马尔谷来说,耶稣的生命和死亡才是他教训人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他教训人的目的所在,因为耶稣以自己将要经受的苦难和复活来教训他的门徒(谷8:31;9:31)。这些教训只有在耶稣的苦难和复活的光照之下才可以明白。
传道者
福音在开始就提到耶稣来到加里肋亚,宣讲天主的福音(谷1:14-15,38-39)。显然,宣布天国的来临和宣讲天国的喜讯是耶稣传教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于此紧密相连的是耶稣驱魔的奇迹行动,因为驱魔代表的是外在的行动,也是天国来临的可见标志,原因也很简单:耶稣要建立天主的国,就一定要先摧毁魔鬼的统治。不仅从行动来表达,耶稣也用言语清楚表明,天主的国和魔鬼的势力相互对立,格格不入。他说:“一国若自相纷争,那国就不能存立”(谷3:24)。
不只是耶稣的驱魔,他治愈疾病也是天国来临的标志。因为对当时的人来说,人间的疾病痛苦就是魔鬼肆虐的结果。在耶稣治愈疾病的过程,人能看到本来无形的、不可见的天主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传播天国的喜讯,耶稣也从门徒当中挑选了十二位宗徒,赋予他们宣讲和治病的权柄,并把他们派遣出去。宗徒传教活动的成果非常明显,他们使人悔改,不仅驱魔,也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谷6:12-13)。尽管耶稣不让人宣传他治愈疾病的惊人效果,但是他治愈疾病的消息还是传得很远。他也到外邦人居住的地方,为非犹太人治病(谷7:24-37)。耶稣在外邦人当中的活动,预示天国的喜讯是面向整个世界的,福音终将传到世界各地的。
我们要留意的是,无论驱魔或是治病,都只是标记,耶稣本身的目的是传教,让人认识天国已经来临这一讯息,这才是身为传道者的任务。因此,基督徒也要效法耶稣的榜样,做一个福音的传播者。尽管耶稣宣讲和治愈活动的范围并不大,而且他也小心翼翼,不让人宣传他治病的能力,但是这无损他宣讲的影响力,因此天国的喜讯注定会传到地极。
治愈者
在一个安息日里,耶稣在葛法翁的犹太会堂里教训人完后,就驱魔治病。马尔谷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来报告耶稣的活动。他说人们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人都带到耶稣面前,耶稣就一一治好了他们,也为他们驱魔(谷1:32-34)。马尔谷特别提到的几个例子有西满的岳母、癞病人、瘫子和一位一只手干枯的人(1:29-3:6)。后来被治愈的人还有革辣撒的附魔人、患血漏病的妇女、雅依洛的女儿被耶稣复活(5:1-43)。这三个治愈之后是另一个总括性的话,人们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凡摸到耶稣的病患就都痊愈了(6:56)。这之后,耶稣又治愈了客纳罕妇人的女儿,一个聋哑人、一个瞎子、一个附魔的儿童和耶利哥提买的失明的儿子巴尔提买(7:24-37;8:22-26;9:14-29;10:46-52)如此,不难发现耶稣的治愈奇迹,贯穿他的公开生活,直到他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
通过这些治愈故事,马尔谷给读者听众描绘了耶稣的一个重要形象:他既有驱魔的能力,又有治愈的能力(谷5:30;6:56)。福音里关于耶稣治病驱魔的总结性句子,表明这些神异的行动,是耶稣日常福传活动的一部分。被治愈的人,重获天主在起初就给予他们的尊严和祝福。耶稣的治病驱魔象征着默西亚时代的开始,因为耶稣把救恩带给了那些深受病魔折磨的人。对马尔谷来说,耶稣的治病驱魔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救恩(依35:5-6)。马尔谷这样写道:“大家知道后都不胜惊奇,说道:“他所做的一切都好:使聋子听见,叫哑巴说话。”(7:37)
按照马尔谷福音的叙述,我们看到,耶稣的行动,说明天主能将痛苦和疾病由人间铲除,而且福音进一步发挥,这不只是以色列子民的救恩,连外邦人也同样得到了天主的这种救恩,比如说,马尔谷提到的革辣撒的附魔人和客纳罕妇人的女儿都是外邦人。
再者,在马尔谷的笔下,耶稣不单是个施行奇迹的人,也更是天主的使者,因为天主的能力通过他分施给了周遭的人。由于耶稣这个特殊的身份,并不容易为人所明白,所以耶稣常要求被治愈的人保持沉默,但是他们总是将耶稣治愈的事迹传扬出去,因为在天主的能力面前他们不能保持沉默。矛盾的是,人却不理解从耶稣身上分施出来的能力(6:2-3),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患血漏病的妇女悄悄地摸了耶稣的衣衫,就有能力从耶稣身上出来。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罢!你的疾病必得痊愈。(5:34)这位妇女的信德让她得到了治愈的奇迹,所以信德是治愈的前提。同样地,耶稣对一位父亲说为相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位父亲的孩子被魔鬼缠绕,他向耶稣说:“我信!请你帮助我的无信罢!”(9:14-29)教会也继承了耶稣治愈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信德和祈祷的基础上的(9:29)
耶稣治病驱魔的事突显了天主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耶稣对受苦人的同情和仁慈。耶稣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和天父的亲密关系,他是天主子,他有来自父的能力(7:34)。但是,治愈者所以能够被治愈,与人的相信,有莫大的关系,这为我们来说,是要特别留意的。
行奇迹的人
除了治病驱魔,耶稣也行了别的奇能异事,比如耶稣平息风浪,为喂饱人群而增饼,行走于水面上,以及他在宗徒面前显露自己的圣容。在后两个奇迹里,耶稣的天主性就特别明显地彰显出来了。
早在若翰为他授洗时,读者听众就已经知道他是天主的爱子(1:11)。在耶稣显圣容时,天主又一次向在场的宗徒们宣布耶稣天主子的身份,并要他们聆听他(9:7)。作为天主子,耶稣在尘世中行走并宣传天国的喜讯,他教训人,为他们治病驱魔。但是他天主子的光荣和能力要在复活的时候才完全显现出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显圣容之后,才能把这个奇迹讲出去(9:9),因为耶稣的光荣和能力固然在奇迹中得到彰显,但要等到复活时,这些行为的涵义,才完全明确地显示出来。
耶稣平息风浪(4:35-41)和行走水上(6:45-52)的故事也显示了耶稣的天主性。在旧约里,天主由洪水中拯救人(咏114:7),祂也行走于水面上(约9:8)。在新约里面,耶稣身上同样要展现出天主控制混沌深渊,超越自然的能力。当宗徒们将要被狂风巨浪吞噬时,耶稣命令风浪平息下来,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耶稣有这种超越自然的能力,因为他是真天主,所以他能平息风浪,行走海面。
两次增饼的奇迹,除了显示耶稣超自然的能力之外,更加突出了耶稣对于饥饿人群的爱心。耶稣不忍心人们挨饿,而决意要给他们有饼可吃。同样地,耶稣在最后晚餐建立了圣体圣事,分饼给他的门徒吃,因为我们都需要耶稣圣体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而在尘世中的教会更加向往着将来在天堂的羔羊晚宴。
可惜的是,对于耶稣的奇能异事,他的门徒也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心还是迟钝的。(6:52;8:17-21)
先知
耶稣在福音里也被称为先知。在谷6:4节,耶稣在纳匝肋被同乡拒绝时,就暗示自己为先知。另外两节的经文6:14-16;8:27-28也表示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
在耶稣的公开活动中,马尔谷已经暗示耶稣先知的身份。福音里,耶稣的出现是伴随着天主圣神的,如在耶稣的受洗时(1-9:11),还有耶稣由圣神带领在旷野受试探(1:12-13)。在旧约的传统里,天主圣神常常伴随着先知出现,比如三松、撒乌尔,人们也相信厄里亚是由于圣神的提拔而升天的。因为旧约这种对圣神和先知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当时福音的读者听众自然会认为,耶稣也是一位先知。即使到了初期教会,仍保持这看法,认为圣神在天主所拣选的人身上也同样地工作(宗8:39;格后12:2)。
另外,耶稣的传教活动和先知厄里亚以及厄里叟的使命非常相似。他们都行走在加里肋亚各地,把天主的讯息带给人。他们都行过类似的神迹,比如说治愈癞病人(列下5),增饼(列上17:8-16;列下4:42-44),复活死人(列上17:17-24;列下4:18-37)。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人们认为耶稣就是他们期待的先知厄里亚(6:15;8:28)
在圣经里面,先知常常被迫害,耶稣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就如厄里亚、梅瑟和若翰都会在旷野居住,而耶稣也在旷野40天之久。为耶稣铺路的若翰,像众多先知一样被处死,而他的死就预示着耶稣也将会被迫害致死。福音第六章说耶稣因为他的传教活动而名声远扬,在此处马尔谷插入了若翰被杀的场景,这无疑更加肯定了耶稣将被处死的命运,也代表耶稣与先知的命运的一致。
虽然耶稣是位先知,和其他的先知有相似之处,但是马尔谷其实并不常用先知来称呼耶稣,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先知,更是默西亚,天主的受傅者。马尔谷在福音一开始就借若翰的口指出耶稣超越众先知,因为他更有力量,所以若翰说他不配为耶稣解鞋带(1:7-8)。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时,门徒对耶稣关于他身份的回答,表示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先知(8:27-28),但是伯多禄却称耶稣是默西亚(8:29)。作为教会的领袖,伯多禄的宣认就是教会对耶稣基督的宣认。耶稣超越先知身份的这一事实,经由他的复活证实了。他像先知一样死了,但是与先知不同的是,他从死者中复活了。
冲突的人
耶稣的传教活动导致他与当时的宗教领袖的冲突。福音开始时,马尔谷就阐述了五个这样的矛盾冲突(2:1-3:6)。在这些冲突当中,耶稣总是胜过那些所谓的宗教领袖。当耶稣告诉瘫子,他的罪已得到赦免时,在场的经师们感到愤怒,他们窃窃私语,认为耶稣说了亵渎的话。但是耶稣马上治愈了瘫子,从而证明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2:1-12)。当耶稣在肋未家里吃饭时,法利塞人的经师质问他们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坐席吃饭,耶稣加以反驳,指出自己是为召叫罪人,而不是义人,因为天主对罪人是宽仁慈悲的(2:13-27)。又如旁人质问耶稣没有像若翰的门徒和法利塞人般禁食,耶稣直接指出,旧时代已经过去,他开始的救恩是喜乐的,人们理当庆祝,而当他被劫去时,人们就会禁食(2:18-22)。在接下来的治愈奇迹中,法利塞人更加变本加厉地攻击耶稣,因为耶稣在安息日治愈了枯手的人,于是,法利塞人就伙同黑落德党人,图谋除掉耶稣(3:1-6)。
耶稣与宗教领袖的冲突越来越恶化,甚至惊动了耶路撒冷的经师,他们也来指责污蔑耶稣(3:22-30)。他们恶毒地指控耶稣附有贝耳则步,是靠魔王驱魔(3:22)。但是耶稣反击这些错谬的指控,并且警告他们,这种指控是否认圣神的工作,是亵渎圣神的话,因为魔鬼是不会驱逐魔鬼的。耶稣的驱魔显然是圣神的工作。
不只是当时的宗教领袖,耶稣的亲人和他的同乡也不认同耶稣的所作所为,也与耶稣起了冲突。先是他的亲人前来阻止耶稣,要把他带回去,不让他继续天国的工作(3:20-21);后来与耶稣同村的人也对他起了反感(6:1-6),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可以行奇迹异事的耶稣,他们只能接受一个像他们一样普通的耶稣。耶稣此时面对的反对是巨大的,因为他的本乡本族不但不支持他,反而要制止他。他的亲人无法理解耶稣为弱势者的付出和牺牲,所以他的本乡虽然惊奇于他的宣讲和奇能,但是无法相信他;同样地,耶稣也惊奇于他们的不信。相信耶稣的人和不相信耶稣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表面上看,耶稣对罪人的爱心和牺牲,成为人们分裂的原因,但是分裂实际上是源于人们对于耶稣所作所为的态度。
与本乡本族的冲突之后,马尔谷又回到耶稣与宗教领袖的冲突。这一次是关于洁净的法律(7:1-13),这关乎他们对信仰条例的不同理解。从耶路撒冷来的经师指责耶稣的门徒用不洁的手吃饭,耶稣则为门徒辩护,指责经师拘守他们的传授,实则是废除了天主的诫命。他举例说,经师们如何用他们“科尔班”的传授为借口,结果废除了天主要人孝顺父母的诫命。所以耶稣说,由口进入身体的食物不会导致不洁,而是从人内心生出的恶念让人污秽。接着耶稣就给门徒解释内心的恶念如何引发恶事。由此可见,耶稣的教训,与犹太人对法律的理解相去甚远。
冲突这一主题继续着,法利塞人和耶稣辩论,并要求耶稣给他们一个来自天上的征兆,以证明耶稣施教和行奇迹的权利(8:11-13)。耶稣拒绝他们的这个要求,并警告门徒要“谨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8:15)。但门徒们并不了解警告的含义,也不明白耶稣所行奇迹的意义。他们还是忧虑没有饼吃,还是受限于人的思虑(8:16-21)。
当耶稣一步一步地走向耶路撒冷时,他与宗教领袖的冲突也越来越加剧,他也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苦难和死亡。他三次预言自己的受难和复活(8:31;9:31;10:33-34)。马尔谷用耶稣对无花果树的诅咒,表达耶稣同犹太宗教领袖的尖锐冲突(11:12-14,20-21)。在这段经文中,马尔谷用夹心的手法嵌入了耶稣驱逐商人,洁净圣殿的故事(11:15-19)。耶稣对无花果树的诅咒和驱逐圣殿里的商人的行为,属于先知性的反抗,是以先知的身份反抗圣殿僵化的法律和礼节。以色列,这棵上主栽种的无花果树,因为没有结果而被天主所诅咒(耶8:13)。耶稣引用依撒意亚先知书56:7说:“我的殿宇将被称为万民的祈祷之所”。这就暗示耶稣的教会是向万民开放的。基督徒要对天主有坚定的信德,以坚韧和宽恕的心结出爱的果实。(谷11:22-26)
司祭长和经师无法接受耶稣先知性的行为,他们就设法要除去耶稣(11:18)。他们也质问耶稣做这些事的权柄。耶稣没有回答他们,反而问他们若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人来的,而他们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恶园户的比喻(12:1-12)是耶稣对犹太领袖的又一次攻击,因为他们迫害扼杀天主的使者。比喻中,当恶园户杀害园主的爱子时,他们和园主的冲突达到了极点。对于马尔谷福音的读者来说,这个比喻的意义再明显不过了,犹太宗教领袖因敌视耶稣而处死了他。现在天主要把葡萄园由他们手中夺去,并交给别人,就是由耶稣建立的教会。耶稣就是天主的爱子,因着他的苦难和死亡,他变成了天主新圣所的基石。
接下来的经文是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的继续发展。他们用难题来刁难耶稣,企图抓住他说话的把柄(12:13-37)。这些难题包括纳税、复活、法律上最大的诫命,还有达味之子的问题。耶稣对于这些难题的解答,不只让挑战他的人颜面扫地,也是他对基督徒的教导,特别是关于最大诫命的教导,因为爱是基督徒的标记。耶稣是达味之子,却又超越达味,因为天主通过圣神向他讲话:“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脚下(咏110:1)”。耶稣与犹太宗教领袖的冲突很快恶化,以致他们要置他于死地。
2. 耶稣的苦难和死亡
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的冲突持续发展并贯穿整部福音,并且在福音的最后部分,发展到高潮。在议会上,大司祭审问耶稣说:“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14:61)耶稣很清楚地答说:“我是,并且你们要看到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在公议会前,耶稣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默西亚,并且说自己是人子。在场的犹太宗教领袖都明白耶稣的话是引用圣咏110:1和达尼尔先知书7:13。耶稣引用这两处经文是新约基督论的根据,而大司祭听到耶稣宣认自己是天主子,立刻撕裂自己的衣服,指控耶稣说了亵渎的话。
对于马尔谷来说,耶稣是天主子,默西亚,他就是达尼尔先知所预言的人子。根据达尼尔先知书,人子将会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他被授予权能和光荣,要统治万邦。耶稣的基督身份在他被审判时就彰显出来了,而他就是万民期待的,与天主生活在一起的基督,他要把救恩带给所有的人,所有信从他的人都期待他光荣地再次来临。
但是,这个身份又正是耶稣要遭受苦难以至死亡的原因。马尔谷关于耶稣苦难的叙述有几点非常突出,包括长篇的描述犹太公议会彻夜审讯耶稣、比拉多审判耶稣和耶稣遭受酷刑。这一切,都是回应耶稣曾经所作的预言。耶稣早已三次预言了自己要忍受的这些痛苦,在三次预言中,耶稣明确地指出自己就是将要受苦,被拒绝,被出卖的人子;同时,耶稣在公议会前受审时,也再次肯定了自己的人子身份和他要承担的苦难(14:62)。门徒们的软弱和人子的言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门徒们临阵逃跑,伯多禄更是三次背主;另一方面,人子却心甘情愿地拥抱苦难和死亡。耶稣的心甘情愿,表明苦难、死亡是通向光荣复活的唯一途径。由此可见,苦难与耶稣的身份,有密切的联系。
最后,耶稣的苦难和跟随耶稣是密切相连的。这一点,耶稣已经给群众和门徒讲得非常清楚。他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8:34)基督徒当听从耶稣的教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服事别人(10:35-45)。基督的教会也一样要跟随耶稣,服务,牺牲,走十字架的路。当我们在感恩圣祭中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分享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
当门徒将要面临考验时,耶稣劝勉他们要醒悟祈祷(14:38)。耶稣对宗徒的劝勉也是对我们的劝勉,因为我们是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耶稣的死亡使一个新的救恩团体——教会——得以诞生。圣殿里由上而下裂开的帐幔就是一个标记(15:38),旧的礼仪已成过去,新的教会诞生了(11:17)。基督徒正如耶稣一样,要为自己这身份而付出代价,受苦以至死亡,但是又正如基督一样,将会得到复活的赏报。
本文摘录自《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