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谷福音中的基督论
发布日期:2025-09-03   |    作者:圣言童牧

 

序言

 

马尔谷福音一开始即说:“天主子耶稣基督的福音的开始”(1:1)。这句话包含了耶稣在教会团体中享有的名号。本文讨论耶稣三个名号的含义:天主子、人子和默西亚。这些名号在犹太宗教文化中已经存在,它们有其固有的含义,但是,当时教会将这些称号用于耶稣时,这些称号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马尔谷通过自己的福音告诉读者听众,耶稣就是天主子,因此他在世上有治病、驱魔、赦罪的权柄,这是天主子大有能力的一面。但是耶稣也向人展示了天主子谦卑服从的一面。天主子是要服从天主的旨意,直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在第三日复活。

 

耶稣也自称人子。达尼尔先知曾经预言在末日时,人子将会以大能统治世界,但是耶稣作为人子要先经历苦难、死亡和复活,而在末日,他会再次来临,审判世界,并实行自己的统治,只是,人子的统治不像犹太人所期待的地上的达味王权那样。

 

福音里,耶稣三次预言了自己的苦难,重新给默西亚下了定义。所以耶稣各种名号的基础乃是他的苦难和复活。

 

耶稣在通篇福音里都不愿人宣扬他的名号,学者们称这个现象为“默西亚的秘密”。这也许是因为耶稣不想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个政治性的默西亚。与耶稣最亲近的宗徒们也不明白默西亚的使命,并因此遭到耶稣的斥责。他们要到耶稣复活以后才完全明白默西亚的本质。

 

  1. 基督论

 

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的形象是逐渐展开的。在福音的开始时,耶稣是一个说话和行动都有能力和权威的人,但是随着福音故事的发展,他被人攻击,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的死亡并不是马尔谷福音的结束。因为他从死者中复活,本来埋葬他的坟墓变成一座空坟。所以说,按照基督的形象,马尔谷福音可以被分为两大部分,而这两部分以伯多禄宣认耶稣是默西亚为转折点。在第一部分,马尔谷突出描写耶稣作为天主子的能力和天主的国在世界上的开始。在第二部分,马尔谷笔下的耶稣是一个因为服从而受苦受难,死而复活的人子,并且在世界末日时要再次光荣地降来。

 

马尔谷这样一步一步树立起耶稣的形象。这种写法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耶稣的真实身份和他所要传达的真理。他是具有权能的天主子,但他心甘情愿服从天主的旨意而被钉死。

 

  1. 天主子

 

耶稣在马尔谷福音里有八次被称为天主子,(1:1,11;1:24;3:11;5:7;9:7;13:32;14:61-62;15:39),另外还有与天主子类似的称号,比如说1:24中的天主的圣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不是福音本身独创的名称,而是初期的基督徒团体,在福音写成之前,就称耶稣是天主子了。但是,福音在运用这个名号时,不仅是由于当时的惯用方法,而是有其编辑上的理由。那么马尔谷通过耶稣天主子的名号要向我们表达什么样的神学思想呢?

 

纵观以上八次使用天主子名号的地方,我们不难发现,马尔谷总是在关键时刻称耶稣为天主子。第一个关键时刻,是当耶稣开始他的公开生活时,接受若翰的洗礼,而在洗礼之后,刚从水里冒出来,就有天上的声音,宣布他是天主的爱子(1:11)。第二次是耶稣在大博尔山显圣容时,他最亲近的门徒有机会听到天上的声音宣布耶稣天主子的身份(9:7)。第三次关键的时刻是当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天父的旨意时,耶稣天主子的名号由一个罗马人的百夫长讲出来:“这人真是天主子”(15:39)。事实上,整部马尔谷福音是以耶稣天主子的名号开始,又以天主子的名号结束的(1:1;15:39)。这样整部福音的叙述就是以耶稣天主子的名号作为框架。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说马尔谷福音其实是对天主子身份的一个解释和呈现,而耶稣的所言所行,都应该放在耶稣天主子身份框架下来理解。

 

在耶稣受洗后,圣神有如鸽子一样降在他上面,有从天上来的声音宣布了耶稣天主子的身份:“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1:11)如果我们结合旧约里有关天主子的经文,比如说创世纪22:2和圣咏2:7,我们就会对“天主的爱子”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马尔谷说天开了,圣神好像鸽子一样降在他身上。在旧约里,天主突破诸天降下象征天主统治的来临(依63:19)。依撒意亚先知所描述的情景,在耶稣受洗时实现了,因为圣神从裂开的天空降在他身上。所以耶稣的受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那标志着天国在地上的开始。

 

另外,依撒意亚先知书说:“吾主上主的神临到我身上,因为上主给我傅了油。”(61:1)所以,天主神圣的降临就是天主的傅油(依11:2)。因此圣神从裂开的天空降临在耶稣身上,正意味着耶稣是受傅者,默西亚。不过默西亚耶稣与旧约的默西亚不同,虽然耶稣如同旧约里的默西亚一样,是上主的仆人,但是他首先是天主的爱子,与天主有着不一样的亲密关系。耶稣是默西亚,但又超越了默西亚(12:35-37),因为他远远超越当时的犹太人所期待的默西亚。身为天主的爱子,耶稣要驱逐魔鬼,挑战反对势力。所以马尔谷在福音的一开始就向他的读者听众明确地指出耶稣是天主子,而以耶稣的这个身份为整部福音奠定了基础。对耶稣天主子身份的认知,有助于读者听众明白耶稣施行奇迹异事的能力,以及他宣讲福音的使命。魔鬼知道耶稣的天主性和他的能力,以及他宣传福音的使命。但是耶稣严厉地禁止他们,不准魔鬼讲出他天主子的名号,因为他们与天主敌对,阻扰天国在人间的建立。

 

耶稣作为天主子的使命,在葡萄园户的比喻里已经阐明了。受难前,耶稣在耶路撒冷讲了这个比喻,一个葡萄园主派人去收取园中的果实,但是租户却拒绝交付果实,并且打伤了派来的人。园主多次派人征收果实,都没有成功,租户甚至把派来的人杀了。最后园主派遣他的爱子去,结果也被租户杀了。比喻中,园户的爱子是指耶稣自己,因为天主称他为爱子(1:11;9:7)。天主爱子的命运通过这个比喻表达出来了。

 

耶稣讲完这个比喻后不久,就被犹太的宗教领袖迫害。这样天主的爱子进入了苦难和死亡的奥秘,就在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罗马人的百夫长认出了耶稣真是天主子(谷15:39)。犹太宗教是不会接受一个受人迫害致死的天主子。但是对于有基督信仰的人来说,一个被钉死的天主子正是天主的计划。耶稣天主子受圣神的带领一步步走向十字架上的死亡,但是天主让他从死者中复活了,这个伟大的奇迹,就是天上的声音邀请我们要听从他的原因(谷9:7)。

 

要留意的是,在13章关于末世的经文里,天主子和天主父是有分别的,因为只有父知道那日子和那时刻,而天主子并不知道(谷13:32)。马尔谷在这段言论里讲到基督很快就会再次来临,但是再次来临的时间却只有天父知道,是属于天主的秘密。这好像与耶稣天主子的身份不相符。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对于马尔谷来说,耶稣既是天主子,也是人。耶稣作为人一定要完全地服从并降伏于天主父。

 

后来,当大司祭审讯耶稣时,他把默西亚和天主子等同起来。他问耶稣说:“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14:61)大司祭这样问,是基于犹太人对圣咏2:7的理解,他们认为默西亚是天主的继子。对此耶稣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纠正了大司祭对默西亚的理解。他说他是人子,并且要坐在大能者的右边,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14:62)。耶稣以天主子的身份在地上实行天主父的旨意,他充满天主圣神和来自天主的能力,但是作为天主的仆人,他愿意服从至死。他用自己的生命显示了天主子的秘密,向人彰显了天主子和天主父的关系。天主子的身份是马尔谷福音对耶稣的最基本的认识,尽管人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1. 人子

 

耶稣人子的名号在整部福音里出现了14次(2:10,28;8:31,38;9:9,12,31;10:33,45;13:26;14:21,41,62)这个名号与他在地上的行为相对应,他的苦难和死亡,还有他将来的荣耀。人子这个名号每一次都是由耶稣自己讲出来的。耶稣自己是怎样理解这个名号的呢?在福音里,马尔谷非常清楚地告诉读者听众:人子就是耶稣,耶稣就是人子,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在马尔谷的笔下,人子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又是怎么样帮助他描述耶稣的形象的?天主子和人子,两个名号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福音有8处把人子放在耶稣将要面临的苦难和死亡的经文当中。根据旧约思想,苦难和死亡都是天主的旨意,是必须发生的。耶稣三次预言受难时都提到人子一定要经历死亡,才能从死者中复活(8:31;9:31;10:33-34)。所以根据天主的旨意耶稣必须死亡,然后要从死者中复活。人子要遭受迫害而死,但是他是无辜的,他是正义的。就像耶稣说的“人子固然要按照指着他所记载的而去,但是负卖人子的人是有祸的!……时辰到了,看人子要被交付在罪人手中了。”(14:21,41)

 

除了人子一定要经历将要来临的苦难之外,有关的经文也提到人子将有的荣耀。在他受难时,天地会有异象,之后人子会乘云降来,召集他在尘世所召选的人(13:26-27)。这段经文暗指达尼尔先知关于人子的预言(7:13)。达尼尔先知在异象中看到人子将被赐予一个王国,他要代表圣民统治万邦。但是较后写成的旧约伪经明确地指出人子不是代表圣民来统治万邦,是他自己被赋予统治的王权。这种思想对于初期教会关于耶稣人子身份的理解很重要,他帮助早期基督徒更明确地认识人子的角色。当耶稣预言人子将要光荣地来临时,他是肯定自己人子的身份,指出再次来临时,人子要彰显自己的大能,他要审判万邦,统治万民。对于早期的基督徒团体,人子的这种光荣和大能已经在他的复活当中显现出来了。

 

耶稣人子的身份把他的生平和他的再次来临联系起来。他的这个身份让我们更加明白天主在他身上的计划。因为他是人子,所以他要经历苦难、死亡后,得以复活。因为他是人子,所以在末日他会再次来临,召集被选的人。

 

马尔谷福音的其他经文描述了人子在地上的其他活动。他赦免瘫子的罪并治愈了他,为叫人知道人子有赦罪的权柄(2:10)。因为只有天主有赦罪的权柄,所以耶稣的这个奇迹表明人子的天主性。另外,当耶稣为他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而辩护时,他说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2:28)。作为具有天主性的人子,耶稣凌驾于犹太人对法律的解释。他不仅有赦罪的权柄,也有权解释安息日的法律,因为他有权重新定义习以为常的信仰习惯(7:14-23)。

 

上面所提及的这些人子的形象,与当时人所习惯的人子的概念不尽相同,而人子的形象在福音里的继续发展,更让当时的读者听众无法接受,因为他们不能接受一个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人子。但是耶稣却说:“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做赎价。”(10:45)人子通过自己的谦卑成为放弃权利和牺牲自我的典范(10:42-44),而典范的最高点就是为众人倾流自己的血。所以在福音里耶稣说:“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流出来的。”(14:24)人子所代表的谦卑和赎罪的牺牲是马尔谷福音中基督论的一部分。耶稣在地上的人子形象即是谦卑的,又是有尊威的。

 

总而言之,马尔谷福音里的人子包括三部分:他充满光荣和能力的再次来临;他的苦难和死亡;以及他在地上的工作。但是很明显,对于马尔谷来说,人子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苦难、死亡和复活。天主教继承了早期教会对人子的信仰,期待末世时期将要来临的审判和救赎。人子既已死而复活,他一定会在光荣中再次来临。

 

  1. 默西亚

 

马尔谷福音里,耶稣的其他名号包括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犹太人的君王,达味之子。这些名号都非常地相近,基本上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这些名号当中最重要的当属伯多禄宣认的耶稣默西亚的名号,但是耶稣却禁止门徒向任何人谈及他的这个名号。耶稣禁止他们最明确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人对默西亚的错误理解,因为当时的人都认为默西亚是一个现世的政治性人物,他会重建以色列王国,在关于末世的教训中,耶稣警告人要小心假默西亚,因为他们会藉着人们热情高涨的政治希望而把人带入歧途(13:21-22)

 

福音里其他地方提到默西亚时,也是指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默西亚。大司祭要陷害耶稣,所以他质问耶稣是不是默西亚(14:61),对此耶稣说是(14:62)。耶稣承认自己的默西亚身份,实则就是对当时政治宗教制度的否定,因为默西亚应该是掌权者和审判者。换句话说,审判者应该是耶稣,圣殿的司祭应该是被审判者。司祭长和经师也以此来嘲笑耶稣,因为他们心目中的默西亚是强有力的,根本不可能是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囚犯。他们讽刺耶稣说如果他真的是默西亚,就从十字架上下来(15:31-32)

 

根据犹太人的理解,默西亚应该是达味之子,以色列的君王,他要打败以色列人的敌人,重建以色列王国。很明显,这些称号是政治上的头衔,而耶稣并不符合他们所期待的默西亚。在比拉多前,人们控告他为犹太人的君王。对这个指控,耶稣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你说的是”(15:2)。耶稣这样的回答,是因为他虽然是君王,却不是他们心目中那种政治性的君王,所以他不愿正面回答。稍后,罗马士兵也拿耶稣犹太人君王的身份来耻笑他。给他穿上紫红袍,戴上茨冠,向他致敬说:“犹太人的君王”(15:18)。他十字架上的罪状牌子也说他是犹太人的君王。

 

为什么福音会这样描述耶稣的默西亚身份呢?对于马尔谷和早期的基督徒团体来说,耶稣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天主子。为了避免读者对听众对默西亚有这种误解,马尔谷在叙述中,强调默西亚的苦难、死亡和复活,让读者明白,默西亚就是要听命受死的人子,这个默西亚形象替代了要在地上重建以色列王国的达味之子的形象。按照福音的叙述,在耶稣的苦难和复活之前,即使是耶稣的门徒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奥秘,即耶稣是默西亚,不是因为他是达味的后裔,而是因为他是天主子。他愿意服从父的旨意,为了在罪恶之中救赎人类,他必须受苦,死亡,从死者中复活,最后还要以人子的形象光荣地降来。关于这一点,福音谷14:61-62是首把耶稣基督的几个重要名号糅合在一起,透过对话,巧妙地把默西亚、天主子和人子这三重身份,同时表达,而当时的人的不明白,正好衬托后来的基督徒的认信。

 

对于马尔谷来说,默西亚的使命就是要去传播天国的福音,经历痛苦、死亡之后复了活。既然耶稣是默西亚,所以他会履行天主给他的使命,四处传播福音,忍受苦难、死亡,最后光荣地复活。他的默西亚身份决定了他的命运。但是,要留意的是,按照福音的记述,我们不可以说因为耶稣经历了苦难、死亡和复活,所以他是默西亚,这并非福音的真实含义。关于这一点,在《基督论》里会有教义上的探讨,而在这里简单地说,就是按福音的记述,耶稣本身已经意识到自己是默西亚的身份,所以他必须按照天父的旨意,做默西亚的工作,而这个过程,他的所言所行,虽然没有满足传统的犹太人对默西亚的期待,却给世人显示了天主的受傅者的一个全新形象。

 

福音里,耶稣真实的身份与当时的犹太人所等待的达味之子相去甚远。当耶稣荣进耶路撒冷时,热情高涨的人群的欢呼,表达了他们对将要建立的达味之国的殷切希望(11:10),但是他们这个政治国度的期望,并不能在耶稣身上实现,因为耶稣不是他们所想的达味之子,反而是超越他们的祖先达味,在另一个层次的光荣之子,建立一个永恒的国度。耶稣的高超地位在门徒于安息日掐麦穗的那段经文里表露无疑(2:23-38)。达味做了安息日的法律不许做的事,所以耶稣更加可以做安息日不准做的事,因为他是安息日的主。后来耶稣在论及达味之子时,他也说他的达味之子的身份,远超越犹太人对达味之子的期待。

 

在另外一处经文里,盲人巴尔提买向耶稣高声呼喊:“达味之子,可怜我吧!”(10:47-48)巴尔提买对达味之子的理解和其他人对达味之子的理解并无两样。耶稣回应了巴尔提买的呼求,为他治好了病,使他复明。福音这样的记载,并非表示耶稣接受人对于达味之子的传统理解。因为“达味之子”这名号,正如耶稣所接受的其他名号一样,并非耶稣身份的全部,只是部分真理的反映。

 

  1. 其他名号

 

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称号是“主”。耶稣在12:36-37讲到自己是达味的主,耶稣的光荣复活就是耶稣是主的证明。在耶稣的福传生活当中,人们也多次称他为主。当时的人这样称呼他是出于对他的尊重,但是福音的读者听众都知道“主”的名号包括更深的意义。当耶稣治好了革辣撒的附魔人后,就叫他到亲属那里传述“主”为他所做的大事,但是他却在十城区传扬耶稣为他做的大事。耶稣是主的身份,在他的传教活动中并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要等到他坐在天主宝座的右边时,他的身份才完全展现出来。

 

当他回到他的家乡纳匝肋时,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先知的命运作了比较(6:4)。要留意的是,如果我们只把耶稣当作先知中的一位(8:28)。这就不完全符合耶稣自己所显示的身份。他是先知,但同时又超越先知,所以他接受伯多禄称他为默西亚,正好说明,他的身份超越先知这身份。所以对马尔谷来说,当时传统的犹太称号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耶稣的真实身份。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天主子、人子和默西亚的含义后,我们才能明白耶稣通过他的生命、死亡和复活所显示给我们的真实身份。

 

  1. 默西亚的秘密

 

初次聆听或阅读马尔谷福音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耶稣的言行有一种神秘感。学者称之为默西亚的秘密。默西亚的秘密有三个层次。第一,耶稣下令为他的默西亚身份保密,这包括他驱魔之后命令魔鬼不要出声,因为他们知道耶稣是谁(1:25,34;3:11-12),也命令被治愈的人不要宣传他所行的奇迹(1:44;5:43;7:36;8:26),以及他也不让紧随他的宗徒说出他这个身份(8:30;9:9)。所以,默西亚的秘密是关于耶稣的身份所引起的。

 

耶稣另外两个层次的默西亚的秘密,同样与耶稣的身份有关。第二个层面,是指耶稣身边的人并不理解他的身份,因此成为一个秘密,这包括时刻与耶稣一起生活的门徒们,即使福音多处提到耶稣常常在私下里,给他们讲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意义,但是门徒们仍然无法理解当中真实的意义,以至他的默西亚身份的含义,又或是误解耶稣。同宗徒们一样,耶稣的家人和邻居也都熟识耶稣,同样地他们也不理解耶稣。至于第三个层次,是指反对耶稣的犹太宗教领袖,他们不仅不理解耶稣,还迫害他。有关他们迫害耶稣的经文贯穿整部福音,直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福音经文当中的人物,包括宗徒、耶稣的家人、群众和犹太宗教领袖,他们都不明白默西亚的秘密,但是读者听众明白,因为有福音作者的解释。在马尔谷的笔下,耶稣的默西亚身份是一点一点展开的,而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最完美地阐释了默西亚的本质。在这部福音里,耶稣治愈病人之后,都要求对方不要宣传治愈的神迹,但是人们还是会把神迹宣传出去。耶稣也禁止被驱逐的魔鬼透露自己的身份,或者宣称他天主子的名号。有一些治愈神迹的经文没有提及默西亚的秘密,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周围的人很多,要求保守神迹的秘密,不合常理也没有意义。尽管耶稣想要保守秘密,但是要想不让群众知道治病驱魔的神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怎样,默西亚的秘密是马尔谷基督论的一部分,尽管这是个公开的秘密。

 

看得出来,马尔谷想要隐藏默西亚的身份直到耶稣复活之后,但是他的福音也保留了耶稣传教生活的一个重要片段,就是耶稣在大博尔山向宗徒们显示了自己的圣容和身份。即使在耶稣的自我显示当中,他还是不让宗徒们把他们所看到的说出去(9:2-8)。所以福音会偶然透露一下耶稣的默西亚身份,但是直到耶稣被钉死之前,还没有完全的、真正的基督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命令魔鬼不要出声,禁止他们说出他的名号。耶稣不让魔鬼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魔鬼所做的与耶稣的使命恰恰相反,他们要阻扰耶稣的工作,阻止天国的来临。默西亚的秘密其实是一个矛盾,一方面耶稣在地上的所作所为影响巨大,名声远扬,另一方面他要隐藏自己的默西亚身份。在伯多禄宣认他的默西亚身份后,他要求宗徒们保守秘密(8:30)。好像一次警告不够,耶稣在显圣容之后,又一次警告宗徒们不要告诉任何人(9:9)。伯多禄对耶稣默西亚身份的确认,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耶稣是要建立地上的达味王国的默西亚,而这种误会,在载伯德的两个儿子的要求中得到了印证,他们想要坐在默西亚宝座的左边和右边(10:37)。

 

耶稣不能接受这种对他默西亚身份的误解,所以他禁止宗徒们公开自己的默西亚身份和在大博尔山显的圣容。在福音的下半部分,耶稣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的宗徒们,他作为默西亚是要经历痛苦和死亡的。只有在人子从死者中复活时,才能公开默西亚的秘密。按照马尔谷福音的编排,它要表达的重点是:耶稣的复活是他默西亚身份的显扬。只有通过耶稣的复活,人才能明白他真正的默西亚身份。所以,我们可以说,耶稣要求宗徒们保守默西亚的秘密,是为了等待他复活的到来。

 

  1. 宗徒

 

马尔谷福音好像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就是耶稣总是和他的门徒在一起。在他公开传教的一开始,耶稣就召集了门徒来,他们亲身经历见证了耶稣的传教生活,常常同耶稣一起。宗徒们也分享耶稣赐给他们的治病驱魔的权柄,和传扬天国的使命。跟随基督在马尔谷福音里仅次于基督论的一个主题。但是宗徒们在福音中的表现,却成为释经学上的热门话题。尽管他们是耶稣传教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耶稣也对他们言传身教,一次一次地为他们讲解,可是他们好像不明白耶稣的教训,对耶稣的福音宣讲显得非常迟钝。

 

马尔谷在第四章比喻经文的结尾部分总结说:“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里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福音的其他地方也提到耶稣避开群众,在家里给门徒讲解。比如,7:17说:“耶稣离开群众,回到家里,他的门徒便问他这比喻的意义。耶稣就给他们说……”类似的经文还有9:33;10:10。

 

尽管门徒有耶稣私底下的讲解,但是他们还是不理解或者是误解耶稣。相反,对于读者听众来说,耶稣的讲解却又那么清晰易懂。门徒的迟钝在他们议论没有饼吃的时候,更加明显。那是在耶稣刚刚行完第二次增饼奇迹,喂饱四千人之后,他们却马上就担忧没有饼吃。耶稣因此就质问他们说:“为什么你们议论没有饼?你们还不明白;还不了解吗?你们的心仍然迟钝吗?你们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吗?你们不记得……?”(8:17-18)

 

马尔谷笔下的门徒的这种迟钝和负面的形象,不只是让福音的读者听众感到诧异,就是对福音的另外两位作者玛窦和路加也不能完全接受。他们在福音里会修改或者省略掉这些批评门徒的话语。比如在上面提到的经文里,马尔谷形容门徒迟钝的心时,引用了人们都熟悉的旧约的经文:你们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玛窦在他相对应的福音里面就没有引用这句尖锐的旧约的经文(16:5-12)。相反,玛窦在他福音的另外一处却用同样的旧约经文形容群众,说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13:13)。而对于门徒,玛窦则强调门徒理解耶稣的教训:“但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见”(13:16)玛窦和路加福音是在马尔谷之后写成的,这两位圣史对门徒形象较正面的描写,反映当时的基督徒团体对门徒的印象,与马尔谷团体有别。不过,玛窦和路加对门徒的描写,更加突出马尔谷福音里门徒的负面形象。

 

门徒负面形象还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他们不让小孩子们到耶稣跟前,自然地,耶稣非常生气,他说:“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10:14)尽管耶稣给门徒驱魔的权柄(3:15;6:7),但是他们有一次却没法驱魔(9:18,28)。不仅如此,当有人以耶稣的名字驱魔时,他们竟然还禁止那人(9:38)。在耶稣被捕时,马尔谷特别说门徒都撇下他,逃跑了(14:50)。那时,只有一个披着一块麻布的年轻人“跟随”耶稣。这个年轻人差点被抓,也撇下他披着的麻布逃跑了。这一切都显出门徒的无能。

 

即使把焦点放在个别门徒身上,同样的叙述态度依然适用。马尔谷福音第一个提到的宗徒是西满伯多禄,他在宗徒名单上列第一位(3:16),但是就是他在耶稣首次预言受难时阻挠耶稣,结果耶稣毫不留情地斥责他,说他是“撒殚”(8:33)。后来,伯多禄三次否认耶稣(14:66-71)。

 

学者对于福音里门徒的这种负面形象,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马尔谷这样写是为了纠正当时的人对福音的错误理解,也就是说,当时的基督徒可能对耶稣的认识有错,把耶稣视为一个可以行各种奇迹的英雄式领导人。马尔谷福音为了纠正他们对耶稣片面的认识,所以特别强调门徒的负面形象,间接指出当时基督徒的迟钝无知。耶稣所遭遇的与他们期待的不一样,他走得不是一个强力、胜利和光荣的路,而是谦卑服从的十字架的路。

 

也有人认为门徒代表当时保守的犹太基督徒,他们可能是耶路撒冷团体领导。马尔谷的非犹太基督徒团体可能和他们有矛盾而对他们加以批评。早期的基督徒团体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哥罗森书和宗徒大事录都有提及雅各伯、伯多禄和保禄之间的分歧。不同的是马尔谷福音并没有提及类似的矛盾,所以这种解释也只是一种猜测。

 

不管学者们对门徒形象作何种解释,读者听众如果留意阅读聆听福音,就可以发现门徒的形象仍然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已经提过,耶稣常常和门徒在一起,给他们详细解释他的教训,这代表一个亲密的关系,而在福音的一开始,已经可以看到:西满、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都为了跟随耶稣而放弃自己的渔网。雅各伯和若望应当是成功的渔夫,因为他们有佣工,但是他们仍然放弃了自己成功的事业,还有他们的父亲载伯德(1:16-20),跟随耶稣,并且随即跟随耶稣走遍了加里肋亚地区,宣传福音(1:21,29,36-38)。在关于禁食的争论里(2:18-20),他们也有非常正面的形象。门徒没有禁食,但是洗者若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却都有禁食,但是耶稣为门徒的行为辩护,把他们比作是和新郎一起的伴郎(2:19),新郎还在时,伴郎自然不宜禁食。耶稣以此做比喻,表达了他和门徒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接下来的经文里,法利塞人质问耶稣为什么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2:23-28),耶稣又一次和门徒站在一起,为他们辩护。及至第三章,耶稣给了十二宗徒驱魔的权柄,派他们出去宣讲,这工作正是耶稣所做的。同样的,在6:7-13,耶稣又派他们出去,做福传的工作,包括宣讲、治病和驱魔。马尔谷也强调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成效(6:12-13)。福音里,门徒不仅与法利赛人的角色相对立,他们与群众也有区别。耶稣只讲比喻给群众,那些比喻好像是谜语一样不易理解,因为群众是圈外人(4:10-12)

 

所以在马尔谷福音里,门徒的形象不只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我们读经时要二者兼顾,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固然,学者们对门徒的负面形象给了不同的解释,但是马尔谷写福音时也一定想到他所属的基督徒团体。我们在第一单元里已经讨论过马尔谷的写作对象,以及他们当时可能面临的迫害。也许在迫害中,他们感到软弱迷茫,不能明白他们的处境。福音里,门徒和他们一样软弱和困惑,马尔谷这样写也许是要他的基督徒团体明白跟随基督的意义。鼓励他们在任何情况都要跟随耶稣。就在软弱困惑的门徒身上,当时的基督徒正好可以看到了自己,体会到门徒的软弱就是他们的软弱,门徒的困惑就是他们的困惑。读过福音之后,我们都知道软弱的门徒最后都得到基督的原谅,他们也因此能够恢复与基督的亲密关系。

 

参阅《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请点击阅读以下关于《谷》的系统学习资料

马尔谷福音的背景

马尔谷福音简释(一)

马尔谷福音简释(二)

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的身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