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十字架---羞辱的刑具成为光荣的标记
发布日期:2025-09-05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十字架---羞辱的刑具成为光荣的标记

 沙漠教父有句名言说:时代来到,人类会渐变疯狂。那时,当注意到别人没有发疯时,却说:「你疯了!」因为他与众不同。保禄曾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别人认为是疯子。「的确,犹太人要求的是神迹,希腊人寻求的智慧,而我们所宣讲的,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格前1:22-23)。真正的智慧在哪里?十字架的逻辑与世界的标准不同。人生在世上,并受世界逻辑思维的影响。人们认为「十字架的逻辑是愚妄」,这在世人眼中是再正常不过了,人总在怀疑与不确信中坐下反思自己所选择的事情。

我们寻找生命,不寻找死亡。我们希望可以避免带给我们牺牲的痛苦和十字架,但这并不是救恩的标记。一些外在的克苦、牺牲、悔改、守斋、补赎等,对理解耶稣的要求「背起十字架」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基督徒不渴望痛苦,而是渴望爱。当然爱到尽头时,爱彻底时(若13:1),就是奉献生命的时刻。这就是为什么十字架由死亡的标记变成生命的象征。

直到公元第三世纪末,基督徒的标记都是鱼、鱼钩、渔夫,而不是十字架。只有到第四世由圣厄肋拉(ELENA)所发现钉死耶稣的刑具 — 十字架才成为胜利的标记。当然不是战胜敌人君士坦丁堡皇帝的胜利,而是战胜死亡与一切带来死亡的胜利。选择十字架就意味着选择生命,但这些却是不容易理解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求你赐给我们心灵的智慧。

 

读经一 智 9:13-19

《智慧书》的第九章包含向天主祈求智慧的祈祷。读经一是取自其第三部份与最后一部分。 《圣经》中所讲的智慧,并不是指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知识、理解能力,与渊博的知识。

《智慧书》的作者是位充满智慧的人,曾经学习过科技知识、算术、物理、星球运动行的规律、动物的行为学、治愈疾病的方法(智7:16-21)。即使这样,他仍然觉得有必要向天主祈求智慧,因为只有从天主那里才能获得唯一的智慧。

正如与培养动物、种植田园一样,科技可以带来很大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很严峻的挑战与很多问题。可见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需要承受技术带来的后果。因为由这些效果可以决定一个人生命的成功或失败,这些后果有时又是技术所想象不到的。我们该怎样评价财富、成功、社会地位、家庭与职业的价值呢?它们的存在意义可能被忽略,但同时也有将其置于偶像崇拜的危险。为了谨慎与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价值,需要来自天主的智慧。因为正如读经一所说的,人如果只跟随自己的思想与意识,不能发现真正的价值,也不能正确认识上主的旨意。因为人的思想常常是不确定的,被腐朽的思想所压抑。既然人不能正确认识地上的事物,那又怎能发现天主的旨意呢(13-16节)。

人的选择与理智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限制:受到的教育、传统、接触到的广告宣传、有权力的人的影响、公共意见等。如果天主不从高处光照人的理智,不向人传递自己的智慧,人就不容易做出自由与智慧的决定,不容易走在正道上(17-18节)。

人的思想常常是软弱与不确定、空洞与没有基础的。那么,人多次违反天主的话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经二 费 9-17

如果哥罗森人怀着热忱遵守着保禄对他们团体的要求,那么意味着即使这封信非常短, 但它也很宝贵。这封信的内容令人感动,只要注意一下在这封书信开始时,保禄充满着情感、热忱与激情的问候语就明白了:「我这年老的保禄,如今且为基督耶稣作囚犯的,宁愿因着爱德求你」( 9节)。我们可以看出保禄对他们的爱是何等深!

经过亚细亚省,保禄遇到了一位富有的青年人费肋孟,使他皈依了基督信仰,且成了基督徒的榜样。保禄称他为「合作者费肋孟」(费1节),并用以下的话表扬他:「因为,听说你对主耶稣,和对众圣徒所表现的爱德与信德」(5节)。 「弟兄,我由于你的爱德,确实获得了极大的喜乐和安慰,因为藉着你,圣徒们的心都舒畅了」(7节)。

费肋孟结了婚(在第2 节中提到的名字阿丕雅可能就是他的妻子)。他有工人,并拥有一个足够大的房子,以容纳整个团体的聚会和每周的庆祝圣祭(费2节)。一天,他的一个奴隶敖乃息摩(意思是「有用的」)偷了他积攒下来的钱,然后逃跑了。奴隶逃跑是间中会发生的事情,一般来说,他们最终会在一个大城市中掩盖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施舍或盗窃生活,尽量不让主人认出来,而被再次带到主人家里。因为如果这样,就有可能被处死刑。

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遇到保禄的,因为保禄宗徒被关押在厄弗所的监狱内。可能是这样:敖乃息摩到了亚细亚这座大城市里,也许他被迫去做一件不明不白的事,然后被逮捕;被关押在监狱中,遇到了保禄。

他们在监狱中相遇,度过几天后,彼此讲述自己被关押的经过,发现他们彼此都认识哥罗森同一个人。于是他们成为了朋友,保禄以上主的名义为敖乃息摩讲话。几个月后,敖乃息摩请求领洗,当他获得自由后,他想返回到自己的主人那里去,但却缺乏勇气。于是,保禄为他的原因写了这封信,要他带给费肋孟与在那里的整个团体。

这就是今天《费肋孟书》的起始原因

保禄邀请自己的朋友与哥罗森的基督徒团体,不按人的思维去看待敖乃息摩,不要认为他的悔改是出于机会主义。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有时是内在的报复思想,而以外在的温柔形式出现。保禄叮嘱他们,并要求善待敖乃息摩,好像对待他自己的儿子一样(10节)。以自己的心对待他(12节),待他如亲爱的兄弟(16节)。与丢失了钱相比,获得一个兄弟的喜乐更大(17-18节)。对那些犯错误的人,不能时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一生。

敖乃息摩最后的结局是怎样?我们没有确切的结果,但是所有一切都好像指示他获得了很好的接待。因为在几年后,保禄在《哥罗森人书》中以这样的方式称呼他:和他同去的,还有忠信亲爱的弟兄敖乃息摩,他原是你们的同乡;他们会把这里的一切事报告给你们(哥4:9)。五十年后,安提约基雅的依纳爵记得一位敖乃息摩,厄弗所的主教。他可能就是在《费肋孟书信》中所说的同一个人。

 

福音 路 14:25-33

在宗教领域里,统计学、百分率、心理投射、调查,如果可以帮助人去反思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可以提醒人再次在《福音》的光照下反思自己在教会内的选择,那么它们就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只有当将人从享乐主义、世俗主义与俗化主义,及一切失败的后果中释放出来后,这些现象才是可以讨论的。当给人带来骄傲、自我欣赏时,就象是为人带来有害的毒素,使人沉浸其中。

在面对「一大群人」,「数不清的人」跟随自己时,耶稣并没有感到高兴与喜悦,却担心他们。将自己的门徒比作「小小的羊群」(路12:32)、「地上的盐」(玛5:13)、「酵母」(玛13:31)、「芥子」(玛13 :31)。这样,即使在面对今天的福音片断时,对于「有很多群众来到耶稣跟前」也不要再感到惊奇(25节)。也许在这里,人们误解了耶稣的话语,使耶稣的话语变得模糊不清。耶稣于是开始解释成为自己的门徒的意义是什么(25节)。

耶稣提出三点非常难的要求,但是都以同样的话语结束了这样的要求:「不能成为我的门徒」(26,27,33节)。让人觉得耶稣愿意远离人群,而不是让人群接近自己。这段福音也时常被用在「度隐修圣召」的生活上。但实际上这些话是对所有跟随耶稣的人,对所有想成为基督徒的人而讲的。

现在我们从具体的要求开始。耶稣说:如果谁来就我,而不是「谁愿意在后面跟随我」(26节)。虽然只是文字上的区别,但却显出《福音》作者的注意力。福音作者愿意将师傅的话通传给在自己的团体,那些被耶稣的人格与信息所吸引的人,他们想将「福音」变成自己的工具,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愿。

跟随耶稣的条件是清晰无疑的,没有讨价还价与商榷的余地。

第一个条件:如果谁来就我,而不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门徒(26节)。

当向人介绍基督徒圣召的要求时,耶稣时常用很严厉的图像来表示,衪不想人对此怀有各种幻想。几个星期前,我们听到耶稣对那些想跟随自己的人说过:「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另一个人说:「你跟随我吧!」那人却说:「主,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给他说:「任凭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于你,你要去宣扬天主的国」。又有一个人说:「主!我要跟随你!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耶稣对他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57 -62)。另外有一次,耶稣说,如果脚与眼睛阻碍自己进入天国,就要将脚砍掉,将眼剜出来(谷9:43-47)。即使这样,但没有说要憎恨自己的亲属,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怎么可能这样?因为基督徒是要连敌人也要爱的人。

有人这样解释这类难题,说:在耶稣的语言中,「憎恨」这个词的意思是爱得少,将爱放在次要位置。这是真的,但这不是正确的解释。首先,爱是没有界限的,也是没有限制的,甚至爱的越多越好。天主不像人一样嫉妒,不要求人以天主爱人的方式回报天主的爱(玛25:40)。即使夸大,也不要感到害怕。另外,将天主的话语的可怕程度减少到最小,也会带来对天主话语的理解程度:爱的多,爱的少。说明对天主的话语还不理解。

当耶稣说「恼恨」这个词时,是直截了当地在对人说,需要时常对福音保持忠信。 「恼恨」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为了保持对福音的忠信,有时甚至需要与最亲的人断绝关系,因为这些关系可能成为自己跟随耶稣的障碍。这是对路加的团体发出的邀请,邀请他们放弃与反对所有一切与福音精神不相符的行为与行事方式;即使有时这样行事可能与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产生分歧,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放弃妥协的机会。如果这样行事,似乎是「恼恨」,但却是真正的爱的勇敢行动。

第二个条件: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27节)。

这句话时常被理解为邀请基督徒忍受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冲突,有时甚至被认为是邀请自我牺牲,在生活中多作克苦。

耶稣并不是要求自我否定,而是随时准备为福音与信德作证,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殉道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随时都有的。它是通往「真福生命」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却与常人所想的不一样,人的理智一般难以接受。谁对它不理解,或者认为它会危害社会秩序与宗教组织。那么自然而言,会对别人施予暴力。也许这些暴力仅仅是口头上的(如污辱、毁谤、流言蜚语、嘲笑与坏名),当然也可以是种族歧视,使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歧视宗教信仰者,张贴布告等;甚至也有可能像耶稣所遭遇的一样,面对人身攻击。

这就是门徒们必须要承受的十字架。

在引出第三部分之前,耶稣叙述了两个简短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一个人想保护自己的收成免受强盗的偷窃,决定建造一座塔来防守。在开始建筑之前,必须先要坐下来计算它需要的费用,看自己手中的钱是否可以完工;否则就要停止建筑(28-30节)。

第二个比喻是,一个国王想与另外一国交战,他也必须先评估自己军队的实力(31-32节)。有一句俗语说:在与狮子搏斗之前,先拿上你的长枪,将它制服在地上。如果你不能制服它,就请放弃你的计划,因为狮子比你有力得多!

这两个比喻,好像是在邀请人放弃基督徒的召叫;而实际上,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邀请人反思基督徒召叫的严肃性,且需要为之付出代价,反思自己的选择。对那些已经听到福音的人,不要幻想自己就已经是基督徒。只有刚开始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时常坚持与恒久的信心。

第三个条件:同样,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33节)。这并不是说只要有施舍行为就够,而是需要舍弃所有一切。这不是笑话!

为了更好实践这个要求,有人设想了一个不太理想的解释方法,于是开始讲述「完美的组织」(宗教人士、隐修士、修女)。这些人以发愿的形式,努力实践耶稣的要求;而那些平信徒,却可以继续拥有且使用世界上的财富,但是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是「完美的基督徒」。总之,「放弃一切财富」并不是对所有基督徒的要求,只是对那些想做英雄式人物所提出的要求。他们决定努力实行,只是「选择」的要求。

这其实是头脑发热者的想法。实际上,「舍弃一切」并不只是对某些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来就耶稣的人。为了不想引起误解,福音作者多次重复了耶稣的这个要求(路12:33,18:22)。

师傅的要求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宗徒大事录》中,路加介绍了在基督徒团体中没有一位是穷人,因为大家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人分享(路2:44-45;4:32-35)。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选择跟随基督,与这个世界的财富的关系发生完全与全新的转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