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11) 一封启示性的信
发布日期:2025-09-07   |    作者:意鸣子

教父(11)

一封启示性的信

文:文祖贤神父

译:姚子汶

《致刁臬督书》(Epistle of Diognetus或Epistle of Mathetes to Diognetus),据说写于公元第二世纪(次宗徒时期)。它是现存最早的基督宗教护教书,并以书信的形式出现。这些护教书信,匿名作者均向其他异教徒解释了这个新的宗教。

整部书信一共有12个简短的章节。作者首先向其朋友刁臬督(Diognetus)致函;刁臬督当时正查询有关基督宗教的问题。信中写道:「你如此仔细、恳切地询问有关他们的问题:他们所相信的天主,以及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形式,究竟是甚么令他们蔑视这个世间、轻视人世死亡?为何他们反对希腊的神明和犹太教的迷信?他们彼此间的感情又是如何?为何如此新兴的团体及其习俗现在才出现,而非一早便出现?」

他解释了异教的错误(第二章)和犹太人的迷信(第三至四章)。然后,他揭示了基督徒生活的方式,以及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第五至六章),接着又谈到默西亚的来临(第七至九章)。最后又谈到信仰、知识和属灵生命(第十至十二章)。我们对他如何描述初期基督徒特别感兴趣,因为这继续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个行为模式。

这封书信证明,「基督徒与其他人的区别,并不在于国籍和语言,更不在于他们所遵守的习俗。因为他们既不居住在自己的城市里,也不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火过一种有任何特殊性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希腊和异教徒的城市,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已确定在衣着、饮食和其他日常行为等,均遵循当地人的习俗」。换句话说,基督徒融入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他们的外表和生活方式,与其他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他们的态度使他们与异教徒分别出来。

「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国家,但只是作为旅居者。作为公民,他们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却又像外国人一样忍受一切。对他们来说,每一个异国之地都是他们的故乡,每一个出生地都是他们的异乡。与其他人一样,他们结婚,生儿育女,但他们不会毁掉自己的后代。他们有共同的桌子,却没有共同的牀。他们在血肉中行事,他们不是按照血肉而生活(参阅格后10:3)。他们在地上度日,但他们是天国的子民,他们的家乡原是天上(参阅斐3:20)。他们遵守规定的法律,同时以自己的生活超越法律。他们爱所有人,也受所有人迫害。他们默默无闻,却被定罪;他们被待死,却又活着(参阅格后6:9)。他们贫困,却使许多人富足(参阅格后6:10)。他们缺乏万物,却又富于万物。他们受屈辱,却在屈辱中得到荣耀。他们被人说尽坏话,却能称义;他们被人辱骂,却送上祝福。(参阅玛5:44;路6:28)他们被侮辱,却以荣誉来报答侮辱。他们行善,却像作恶者般受惩罚。」

正如圣施礼华在解释主业团的时候,不时以初期基督徒作为参照点:「若你想作比较,理解主业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初期基督徒的生活。他们认真地履行基督徒的使命,恳切地追求领洗的召叫,度成圣、朝往圣德的生活。从外表上看,他们并没有作出任何有别于同胞的举动。」(《与施礼华蒙席对话》24)

但他们对社会产生甚么影响呢?作为「地上的盐」(玛5:13),他们为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增添了色彩,使其免于腐败。《致刁臬督书》证明了这一点。

「以一句话概括——灵魂在肉体里是甚么,基督徒在世界中便是甚么。灵魂分散在肉体内的各个肢体中,基督徒则分散在世界各个城市里。灵魂住在身体里,却不属于身体;基督徒住在世界上,却不属于这个世界。无形的灵魂被有形的肉体守护着,基督徒确实在世界,但他们的敬虔却看不见。尽管肉体本身没有受到伤害,但肉体憎恨灵魂、与灵魂作战(参阅伯前2:11),因为它被阻止享受快乐;尽管他们并没有受伤,但世人也憎恨基督徒,因为基督徒摒弃享乐。灵魂爱憎恨自己的肉体,也爱肢体;基督徒同样爱憎恨自己的人。灵魂被囚禁在肉体内,却又与肉体团结一致;基督徒被囚禁在世上,就像被囚于狱中,却又与世界团结一致。不朽的灵魂住在凡人的帐幕里;基督徒就像旅居者一样,住在可朽坏的[肉体]内,期徒着天上不可朽坏的居所。当缺乏食物和饮料时,灵魂便会变得更好。同样,基督徒虽然日复一日地遭受惩罚,但他们的人数却在增加。天主给他们这个显赫的地位,他们放弃的话则成为不合法律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