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简释(一)
发布日期:2025-09-06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福音对耶稣诞生的描写是为表明耶稣来是为所有人,他要实现天主对整个人类的救恩,这就是为什么耶稣的族谱里有四个非犹太人妇女的原因。耶稣的山中圣训阐述了天国的义德,并要求基督徒对达味之子当怀有信德,因为他要战胜邪魔恶鬼的势力。当然经历了耶稣的能力后,基督徒要走出去,为耶稣基督在人前作证,传扬福音。耶稣警告宗徒说福音会遭遇各种阻力,但是不要害怕,因为天国已经临到了。
1、耶稣的童年(1:1-2:23)
玛1-2章讲述耶稣的童年,是耶稣传教生活的序言。这两章表明耶稣是救恩史的实现,他就是达味之子,他为所有人带来救恩,因为他就是厄玛奴耳。
a) 耶稣的族谱
亚巴郎之子
玛窦福音开宗明义地指出耶稣是亚巴郎之子,因为耶稣继承天主在旧约中对亚巴郎的许诺(创12:1-3;17:5)。亚巴郎是个外乡人,在天主召叫他之后,就成为我们信仰的祖先。通过亚巴郎,天主祝福整个人类,要他成为万民之父,因为天主的许诺是给所有人的。玛窦圣史每次提到亚巴郎,都表示天主的许诺不仅是给犹太人的,更是为所有人的(3:9;8:11;22:32)。天主许诺的普世性,可以说已经暗含在东方贤士来朝的故事当中了。
达味之子
耶稣也是达味之子。天使向若瑟预报耶稣的诞生确认了耶稣是达味的后裔,因为若瑟是达味的后裔。他行使父亲的权利,给耶稣起名字,抚养耶稣,视耶稣为己出,所以耶稣是达味之子(罗1:3;默22:16),他将开始天主所许诺的永远的国度。耶稣的这两个称号和他的默西亚身份是他的族谱的中心所在。
十四代的含义
耶稣的族谱并不是要给读者听众一连串祖先的名字,而是要将耶稣的生活放在天主对整个人类的救恩计划中。耶稣的族谱是一个信仰的宣告,并不与历史人物完全吻合。福音里,耶稣的族谱可以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包括十四代(1:17)。十四是数字七的两倍,而七是个代表完美的数字。十四代就表示天主的计划的完成和延续。耶稣作为亚巴郎之子,达味之子,他要完成天主的计划。
全人类的救恩
耶稣的族谱里,值得注意的是塔玛尔、辣哈布、卢德和巴特舍巴。她们都是外邦人,而且是女性,可是她们都被写入耶稣的族谱。玛窦这样写是因为天主的许诺是给全人类的,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男人和女人。
因圣神受孕
我们要再留意的是,与族谱里其他人相比,耶稣的出生是不同的,因为他是出于圣神(玛1:20)。在圣经里,天主的圣神是生命的源泉(则37:1-14;约27:3;依42:5)。耶稣的诞生是天主圣神孕育生命的一个具体例子,于此同时,耶稣诞生的故事亦表明天主是人类历史和救恩历史的动力。人类的行为只是配合天主的计划,迎接天国的来临。总括来说,圣母的童贞怀孕就是不可见的天主圣神的可见工作。
厄玛奴耳
天使在梦中告诉若瑟,将要诞生的耶稣是厄玛奴耳,就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的意思(1:23)。要知道的是,天主与我们同在是旧约的一个主题。比如说,出6:7就说:“你们做我的百姓,我是你们的天主”,可见早在旧约里,天主与我们同在,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但是在旧约里,“天主的临在”这概念,超出人的想象,因为天主是不可见也不可触摸的,所以在旧约里的先知,也不知道天主将怎样与他的选民同在,就像撒罗满所说的:“天主实在住在地上吗?看,天和天上的天尚且容不下你,何况我所建造的这座殿宇呢?”(列上8:27)依撒意亚谈及天主与选民同在时,也只是说:“厄玛奴耳啊!他展开的两翼,将掩盖你广阔的疆土!……因为天主与我们同在”(依8:8-10)。
耶稣厄玛奴耳的诞生实现了旧约里天主对选民的许诺:“由雅各伯将出现一颗星,由以色列将兴起一权杖(户24:17)。”耶稣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居住在我们中间,我们都看见了他的光荣(玛2:2;若1:14)。我们也都听见过,看见过,瞻仰过,触摸过(若一1:1)玛窦福音透过耶稣的命名,要告诉我们的是:透过耶稣,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天主与我们同在。
b) 耶稣的出生
若瑟的义德
在玛窦笔下的耶稣诞生故事,圣母并不是一个主要角色。相反,若瑟担任主要的角色。福音说,若瑟是个义人,不愿公开羞辱未婚怀孕的聘妻玛利亚,有意要暗暗休退她(玛1:19)。在当时的环境下,义人是指遵行犹太宗教律法的人。根据法律,若瑟要带圣母去司祭面前,让她吞下苦水以验证她自己的清白(户5:11-31)。另外,圣母未婚先孕已成事实,根据法律要用石头砸死(申22:20-21)。可是若瑟并没有根据法律来处理玛利亚未婚先孕的事实,他想悄悄地把她休退。虽然如此,玛窦仍然称他为义人,因为若瑟的爱德胜过他的义德,在天主面前,他是一个真正的义人。
三王来朝
耶稣的出生是旧约的实现。玛窦说耶稣在白冷出生,应验了米该亚先知的预言(米5:1-3);他由童贞玛利亚所生是应验了依撒意亚的预言(依7:14)。再者,玛窦也报告说东方的贤士来朝拜耶稣,而按今天学者的推测,这些贤士可能来自波斯或者巴比伦。这些贤士可能是解梦者、星宿家或者是术士。随着教会历史的发展,这些贤士的身份,渐渐被理解为君王,而他们君王的身份,可能是受到咏72:10、依49:7和依60:10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他们一共有三位,这个数字可能是根据他们所呈献的三样礼物得来的。这些贤士代表外邦人,其中的一位,今天甚至被认为是来自非洲的黑种人。他们从天象得到启示,知道有一个全人类的君王要诞生了,就不辞辛苦地来朝拜他。
诸圣婴孩
与这些外邦的贤士相反,犹太人的统治者黑落德却因为新君王的诞生而寝食难安,他要把这个君王扼杀在摇篮中。他和犹太的司祭以及经师一同寻找耶稣,要除掉他。因为他们找不到耶稣,就屠杀了白冷及其周围地区两岁以下的婴孩(玛2:1-18)。按照福音的描述,耶稣的这种遭遇和梅瑟的遭遇一样。梅瑟一出生就面临被杀害的危险(出1:8-2:25)。而耶稣也是一出生就受到追杀,更不幸的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小孩也都惨遭杀害。他们都有在埃及的经历,都是要把救恩带给天主特选的人。
遭受迫害
耶稣诞生不久就经历的迫害,是他整个生活的写照,这就是他要面对的苦难、死亡和复活。犹太的政治和宗教领导人对他的迫害,贯穿整部福音,于此相反,外邦人却接纳他并朝拜他。读者应当小心留意的是:玛窦描述犹太领袖对耶稣的迫害,并不是刻意反犹太人的言论,而是耶稣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实际情况,也是玛窦团体当时的经验和他们对这种境遇的解读。所以,这些经文不能也不应当成反对犹太人的依据。
2、 第一部书(3:1-7:28)
在把玛1:1-2:23耶稣童年经文简释后,我们开始进入五书中的第一部。第一部分是耶稣传教生活的准备和他宣讲的内容。耶稣领受若翰的洗礼后,就开始在加里肋亚教导人悔改,并彻底贯彻福音的精神。
a) 洗者若翰和耶稣公开生活的开始(3:1-4:25)
福音关于洗者若翰的记载是要突出耶稣绝对优越的身份,我们可以从比较中看到这个意图,如马尔谷福音说若翰宣讲的是悔改的洗礼,为得罪之赦(谷1:4),但是玛窦却省略了这句经文,就是要强调耶稣罪赦的权柄。另外,在耶稣受洗时,玛窦加进去的那段对话(玛3:14-15),足以表明耶稣的身份和权能都超越洗者若翰。
三退魔诱
受洗之后,耶稣在旷野受到魔鬼的试探。这段经文进一步表明耶稣就是天主子。魔鬼三次诱惑耶稣,两次都说“如果你是天主子”(4:3,6),而耶稣坚定地拒绝了魔鬼,正因为他确实是天主子。再者,魔鬼也引用圣咏91篇,指出天主一定会保护义人(4:6)。 换言之,如果耶稣没有被保护,那他就不是义人。这样的写法,是有其深意,为的是反驳当时部分人,对天主子耶稣死于十字架而产生的怀疑,而福音告诉我们,这正好是一种诱惑,而我们不应因此被迷惑的。最后一次,耶稣拒绝魔鬼引诱他做世界的君王,这是为了纠正人们当时对默西亚的期待。作为默西亚,耶稣不会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带兵打仗,建立世上的王国,因为那不是天主的旨意。
受试探之后,耶稣回到加里肋亚开始传教,招收门徒,施行神迹。
b) 山中圣训(5:1-7:28)
在上文里,我们读到耶稣拒绝做一个英雄式的默西亚。接下来,在山中圣训中,耶稣教训人如何承受他所要开始的国度。在第四章里其实已经为耶稣山中圣训的言论做了铺垫。在玛4:17中圣史说到耶稣宣讲天国临近,并且要求人悔改,并以招收门徒来分担他的使命(玛4:18-22)。他教导人,宣讲天国的福音,为人治愈疾病(玛4:23)。贫苦和有需要的人都涌向耶稣(玛4:24),面对群众,他就开口教训他们(玛5:1-2)。玛窦告诉我们,耶稣不仅行事有能力,他说话有权柄,但是他所宣讲的天国与人们期待截然不同,所以人要进入天国,就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思意念,这就是第四章为山中圣训带来的伏笔。
及至山中圣训,我们根据主题,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真福八端,新旧法律,追求天国的仁义。
真福八端(5:1-12)
真福八端所表达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肯定天国子民已经得到了天主的祝福。与真福相对的,并不是没有福气,而是可诅咒的。虽然真福八端有间接劝告的意思,但是真福八端不是劝告人追求真福,而是宣告已经实现的天主的祝福。那些受到天主祝福的基督徒,也再次被邀请继续追求天主的国,玛5:17-7:12就详细列举了他们应当如何顺从天主的旨意而生活。
真福是没有条件的,因为真福八端并没有说“如果你怎样,那么你就是蒙受祝福的”。相反,真福八端说“你怎样,你是蒙受祝福的”所以,真福八端是福音,而非法律,它不是提出一些条文让你遵守,而是谈到一个人的状况:真福八端不是进入天国的要求,而是对天国子民受祝福的身份的宣告。
真福八端不是对个人义德行为的肯定,因为它们与一般人的处世之道相反,与旧约法律的精神也格格不入。在旧约里,现世的荣华和成功是天主的降福,而贫穷和痛苦是天主对罪人的惩罚。与之相反,真福八端肯定了天主对“罪人”的偏爱,而这些“罪人”,包括穷人和受压迫的人,正是耶稣传教和服务的对象。需要指出的是,真福八端不是关于八种不同人的描述,而是针对所有的基督徒说的。每一位基督徒都是蒙受祝福的,他们具有真福的八个方面,他们是属于天国的人民。
真福八端的句式一样,每一个真福的前半句肯定跟随基督的人在现世是受祝福的,后半句则说他们在将来,在末日所要得到的恩典。这些对将来的许诺表示,天主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国度,而基督徒要以基督的教训来生活,等待天国的完全实现。所以真福八端不是生活的哲学,不是告诉人如何事业有成,它告诉人要以基督的谦卑、正义与和平的心来等待天国的实现。尽管受天主祝福的人,往往在世人眼里是愚蠢的,但是天主给了他们天国子民的身份。
新旧法律(5:17-48)
对于玛窦来说,耶稣是天主子,所以山中圣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在表明耶稣是天主旨意的最有权威导师。通过耶稣,人对天主的旨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旧约时代天主的旨意已经通过梅瑟法律显示了出来,但是现在天主子耶稣给与了最彻底和最完整的解释,他说:“我来不是为了废除,而是为成全”(5:17)这也反映了玛窦的团体可能面对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继承了梅瑟的法律,另一方面早期基督徒团体也终止了一些犹太的法律,比如说割礼和祭献。
玛5:17所说的法律是指梅瑟五书,先知则包括从若苏厄到玛拉基亚所有先知书。这些书籍是当时公认的犹太正典圣经。玛窦把法律与先知相提并论是因为圣经是一部完整的启示,法律与先知都指向末世和默西亚将要建立的国度。耶稣没有废除旧的法律,但是他也没有墨守成规,所以,他对六条具体的旧法律做了新的要求,这表示耶稣是天主旨意的最终诠释者,基督徒应该聆听耶稣,并践行他的教训。
对六条法律的新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句式:“你们一向听说过……,我却告诉你们……”。耶稣重新解释法律,表明法律和先知的权威,如今完全转移到耶稣的身上。每一条法律的新解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旧法律,耶稣新的解释,基督徒在生活中的应用。耶稣对旧的法律作出了更加激进、彻底的要求。法律只是要求人外在的行为,但是耶稣对法律所做的解释,要求人内心的悔改和皈依,因为基督徒要用诚实的心神来侍奉天主。
耶稣对于旧法律的解释是以梅瑟的法律和先知作为基础,因此他并不否定法律:但是,他的出现,为法律带来另一个幅度,就是宣告天国的来临。基督徒生活在这个既已来临,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的默西亚国度当中。不完美的基督徒在每日的生活当中,要努力做到像天父一样完美,以便能进入已经来临的国度里。这种完美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所以耶稣所举的例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说与兄弟和好、勿休妻和勿发虚誓等等。耶稣知道他的追随者很难做到遵守所有的法律,所以他为基督徒指出,在触犯法律后应该采取的行动,比如一个人如果向自己的兄弟发怒,就要受到公议会的裁判,还要同兄弟和好(玛5:22-24)
追求天国的仁义(6:1-7:28)
这一部分讲论教会内的仁义及善行,就是施舍、祈祷和守斋。这些是来自犹太宗教的传统,显然,早期教会特别是玛窦的团体,继承了这些传统。在这段讲论里,耶稣的讲论不仅只停留在人实行天国仁义的表面现象上,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两种人实行天国仁义的动机。第一种是为了别人的称赞,第二种是为了天父的恩许,而这种应许,是在暗中才会呈现的。“假善人”一词,在希腊文里有“舞台表演者”的意思,而我们应当小心,不要认为假善人就必然是指犹太人,忽略了它可以指任何只顾外在的人。这段经文不是要比较早期教会和犹太宗教的优劣,而是要告诉我们实行仁义要有真诚的动机。
施舍、祈祷和守斋是信仰生活的三大支柱,当中又以祈祷为核心,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玛窦在此用较长的篇幅讲述耶稣关于祈祷的教训,当中包括了主祷文,可见祈祷的重要性及其中心地位。耶稣教导人不要像假善人那样在会堂十字街头祈祷。耶稣这样说,并不是要禁止人在犹太会所里祈祷。因为会堂本来就是祈祷之所。他这样说是告诫人,不要为了别人的称赞而祈祷。另外,十字街头不是祈祷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祈祷,显然是为了别人的称赞,显然是不应该的。总之,祈祷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向暗中的天父祈祷。祈祷的地点不重要,重要的乃是祈祷的动机。
主祷文
主祷文是山中圣训的中心。这段祈祷文在形式上与当时的犹太祷文类似,而耶稣是用阿拉美文教导门徒这个祈祷文的。比如说,只有阿拉美文会用“阿爸”一词,如在希腊文则用“父亲”(pater)。同犹太的祈祷文相比较,主祷文是非常简短的祈祷经文,这正好呼应耶稣如何教导门徒祈祷的态度。玛窦福音本身深受主祷文的影响,福音的一些主题都包含在主祷文里,比如说天国的来临、奉行天主的旨意、罪过的宽恕。主祷文也成为教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现在。祈祷是人信赖、依靠天主的一种表达,每个人都需要祈祷,所以耶稣并没有命令人要去祈祷,他只是教导人如何去祈祷。通过祈祷,我们承认人的有限以及天父无限的慈悲。
守斋
守斋也是人信仰的一种表达,像施舍和祈祷一样,守斋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称赞,而是为了那在暗中的天父。旧约只要求犹太人在赎罪节守一次斋(肋16:29),后来发展到在新年和圣殿摧毁纪念日守斋。守斋时要身穿麻衣,头上抹灰的,也不会洗脸,表示忏悔。这种外在的形式,可能导致人为了别人的称赞而守斋,所以耶稣要门徒守斋时,不仅要洗脸,还要用油抹头。天主教延续了守斋的传统,特别是在四旬期间。当我们守斋时,可以反省一下这段经文。
玛6:19-7:12是更多的关于履行天国正义的教训。基督徒应当信赖天主的恩赐,不要为物质财富的需要而忧虑,因为人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金钱。这部分的教训同智慧书的经文有相类似的地方,因此,有可能来自智慧书的传统,而玛窦重新编排解释这些材料,把它们放在耶稣的讲论里面。因此,这些原本是具智慧的处世之道,但它们在玛窦的巧妙编排下,成为基督徒为继承天国而应有的信仰态度。这些圣训让基督徒建立一种正确的态度,好在世界里活出信仰,以及明白正确追求天主的方法,而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天主建立更深的关系。
玛7:12是属于一条黄金法律,是这些圣训的总结:“凡你们愿意别人给你们做的,你们也要照样给人做。”耶稣并不是以一个智者的身份讲这句话的,他是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身份,命令每一位基督徒要做的事。这法律的目的,是要基督徒把福音的精神生活出来,所以,它并非人间的法律,而是对天国子民的要求。
山中圣训教导人,世界的末日是天国的胜利,这是要凭信仰来相信,而这个信仰是建立在耶稣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之上的。由于这个信仰,俗世的价值观已经失去意义,也因此,山中圣训强调用行动来实行最高的,就是爱的诫命,唯有这才有意义。
发自内心的爱
如果我们明白以上的解说,不难明白为何耶稣在山中圣训结束时,毫不含糊地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但是,要留意的是,耶稣的教训不是要我们做什么狂热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爱。耶稣新法律的最后一条非常明白地说:“你们当爱你的近人,当为迫害你的人祈祷”(5:4),这才是山中圣训的精粹,因为天主的爱是没有条件,没有限制的(5:45)。这条诫命贯穿整部福音。
山中圣训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教导,是建立在天主和人的关系之上的。不能报复,并要爱自己的仇人,并不是一个空想的境界,而是福音的中心,对我们行为的指引:这对我们充满暴力和战争的世界无疑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正确方向,只是不容易做到。山中圣训也让我们明白天主的本质是无条件的爱,不因人的功过而改变(玛5:45-48),正如天主照顾了鸟儿和野花,他当然会更加爱护我们(玛6:25-32),所以,耶稣的跟随者要对天主的爱怀有完全的信任(玛7:7-11)。
忠于福音精神
如何活出山中圣训,实践那份爱德,一直是教会所面对的一个挑战。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理想,也有人认为它们只适用于耶稣的时代。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在那个非常时期,人也许可以做到绝对的、完美的、无条件的爱。实际上,这两种理解都不完全正确,因为山中圣训不是要告诉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去做,它也不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山中圣训的核心,是要教导我们忠于福音的精神,而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理解这些教训,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对天主的信仰上,那么,天主的恩典会让我们的人生从此不同。
3、 第二部书(8:1-11:1)
耶稣的山中圣训表明耶稣讲话的权威。福音的第二部书即以耶稣的神迹异事开始,表明他行事的能力。福音在此处采用马尔谷福音的叙事顺序。有学者认这一部分的十个神迹与出谷纪中天主惩罚法郎的十个灾难对应,我们也可以在以下的叙述中,加以留意。
a) 耶稣的神迹(8:1-9:38)
玛窦把耶稣的神迹三个一组地编排在一起,中间加以其他的经文。玛窦这样编排是为了表达特定的神学思想,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分开来理解,反而应该宏观地认识。
耶稣为边缘人施行奇迹(8:1-17)
第一组神迹都是为那些被社会所遗弃的人施行的,而癞病人就是第一个被耶稣医治的人。癞病人在犹太社会里往往是被孤立的。按法律,他们不可以同其他人有任何接触(肋13-14章)。即使他们被治愈后,也要有司祭的证明才可重返社会(玛8:4),可见他们当时的处境是多么恶劣。在绝望中,这个癞病人请求耶稣治愈他。从他这个举动,我们可以看到这癞病人即使面对困境,也没有向社会、宗教的禁锢屈服。相反,他勇敢地向耶稣伸出了求救之手。
另一方面,耶稣也没有墨守成规,他同样勇敢地做了法律所不允许的,就是伸手抚摸这个癞病人,并治好了他。同时,耶稣要求这个被治愈的癞病人按照法律去让司祭检验,以便能重新返回人群当中。在这个神迹中,耶稣既遵守又违反了梅瑟的法律,这个矛盾,我们可以视为福音的主题表达:法律的圆满。违反法律并不是要打破它,而是要圆满它。
耶稣治好百夫长的仆人这一段经文由Q源流的两部分组成。这个人不仅是一个外邦人,还是一个罗马军队的头目,而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受犹太人欢迎的。可是在玛窦的笔下,他却是一个信德的楷模。首先,他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为自己的仆人着想,想办法为他治病。其次,他是一个军队的领导,但是他却非常谦卑,他甘愿请求一个周游四处的犹太人帮助他。作为一个外邦人,这位百夫长在耶稣面前表现了极大的信德,他相信耶稣话语的能力。他对耶稣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会好的”(玛8:8)
我们可以说,他能突破自己与耶稣之间数重隔阂,向耶稣提出请求,正显出他莫大的信德,也因为这样的信德,耶稣治愈了他的仆人,并且表示,与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国里坐席的,将是这样的外邦人。福音这样描述,并不是要说犹太人不得救,而是说天国的救恩不局限于犹太人;只要相信耶稣的人,都能够进入天国,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第三个神迹是耶稣治好伯多禄岳母的热病。相比马尔谷福音1:29-34的叙述,玛窦对这个神迹的描写非常简洁。马尔谷福音里,有一段是门徒告诉耶稣伯多禄岳母的情况,但在玛窦福音里,只有耶稣一个人,他就是整个神迹的全部,没有其他人的参与。
玛窦这个写法,目的是要强调救恩是来自耶稣的,是耶稣首先把救恩给了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他带给我们的救恩,玛窦总结耶稣的这三个神迹说,他的话语有驱魔治病的能力(玛8:16)。尽管玛窦还没有描写耶稣驱魔的神迹,他在此处提到耶稣驱逐恶神。这写法是为下文做铺垫,因为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天国和魔鬼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跟随耶稣,进入天国(8:18-9:17)
上面这三个神迹的主题是耶稣的能力,接下来的三个神迹,则是关于跟随耶稣的。门徒跟随耶稣的信心还不是很彻底,他们中有一个要回去埋葬死人(8:21)。所以对许多人来说,跟随耶稣的召叫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一次又一次下决心跟随主。当我们在跟随耶稣的路上犹豫时,往往代表,我们的灵性生命已经濒临死亡,从灵性生命来说,我们都需要耶稣的治愈,而不只是那些身体患病的人。
福音要朝向外邦人
耶稣与门徒一起坐船到加里肋亚湖的对面,外邦人的地区。在湖面上,他们遇到了大风大浪(8:23-27)。这个神迹表示耶稣的福传要开始一个新的阶段,他要到对岸的外邦人的地区。门徒非常害怕航行中所遇到的风浪,因为他们的信德还不够大。这个平息风浪的神迹,除了展示耶稣的能力外,也是当时教会的一个写照。早期的基督徒在如何对待外邦人的问题上存在困惑,我们相信,玛窦的团体同样面对这个抉择的问题,而福音视接待外邦人的过程,是一个不容易度过的风浪,是教会发展的一个危机,所以玛窦要他的团体在危急时刻保持对耶稣的信德。
耶稣来到对岸时,他就碰到两个附魔的人。跟马尔谷福音5:1-20叙述这故事相比,玛窦笔下的相同故事来得更简短,马尔谷用了20节的经文,而玛窦在8:28-34只用了7节,原因是玛窦把枝节删掉,以突出耶稣的中心地位。在驱魔过程中,耶稣并没有像在马尔谷福音中那样,与魔鬼对话,他只是答应魔鬼的请求,允许它们进入到猪群里。在天国和魔鬼的对决中,耶稣将要成为决胜者,而在强有力的耶稣面前,面对任何的困难都不必害怕。
在治愈瘫子的神迹里(9:1-8),玛窦的描述依然简单,他省略了一些细节(参谷2:24)。在这个神迹里,瘫子前来是要求治愈,可是耶稣并没有立刻治愈那个瘫子,而是赦免他的罪。玛窦这样写是要告诉读者:耶稣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天主在借着耶稣,实现他的工作。耶稣赦罪的行动,令经师认为他亵渎了天主,所以这个神迹为下文耶稣和经师法利塞人的冲突,做了铺垫(玛9:34;12:24)。另外,因为耶稣有权赦罪,所以天主的国已经在他身上实现了,而周围的人也已经尝到了天国的甘怡。
对耶稣的信德(9:18-38)
在耶稣复活小女孩的神迹中,玛窦说她是一个首长的女儿,马尔谷说她是一个会堂长的女儿(5:22-43)。玛窦没有用会堂长一词,可能跟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推想,玛窦的团体当时已经被犹太会堂拒绝,所以在玛窦福音里,耶稣从来没有给犹太会堂长行神迹,因为这样的表达,有助玛窦的读者听众把自己放进故事中,再深入理解福音。
另外,当耶稣触摸了那个患血漏病的妇女后,他就变成了不洁的。在没有洁净自己之前,他就与犹太人接触,并且进入会堂长的家里,这显然不是被犹太人所接受的。玛窦没有说小女孩的父亲是会堂长就避免了这个实际问题,这也足以说明,这故事并不为支持犹太传统的人而设。
这个神迹夹杂着一位患血漏的妇女被治愈的神迹。就像癞病人、附魔者和税吏,这位妇女因为自己的病,同样是被社会所拒绝的人(参肋15)。留意在玛窦福音里的叙述,耶稣是一个人,不像在马尔谷福音里那样,有很多人围着他。耶稣独自一人的形象更彰显他的能力,而这里的两个神迹,均表明耶稣的伟大能力。这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玛窦福音里没有默西亚的秘密,因为他要直接表达复活基督的光荣和大能,而早在这里埋下伏笔。
在这个故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找到玛窦修改马尔谷福音的迹象。马尔谷福音里,门徒和一大群人簇拥着耶稣。在这种情况下,患血漏病的妇女只能从后面悄悄地摸一下耶稣的衣裳。在玛窦福音里,并没有人簇拥着耶稣,所以那个妇女没有必要从后面摸耶稣的衣裳,可是玛窦仍然保留了马尔谷的这个细节。
治愈两个瞎子的神迹
玛9:27-31是耶稣治愈两个瞎子的神迹,这个神迹在玛窦福音里出现了两次,玛9:27-31和玛20:29-34。玛窦福音把其中一次放在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之前(玛20:29-34),与谷10:46-52一致,而把另外一次移至福音较前的位置即9:27-31。为什么玛窦要这样编辑呢?我们相信,这是为了证明耶稣应验了先知依撒意亚的话:“瞎子的眼睛要复明,聋子的耳朵要开启”(依35:5),因为在玛窦福音里,耶稣应验先知的预言是重点之一。
还可以留意“达味之子”的出现(9:27),这是早期教会在耶稣复活后的信仰宣告,称耶稣为“达味之子”就是承认耶稣是主,故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被治愈之前,两个盲人已经相信,成了耶稣的门徒,因为他们称耶稣为“达味之子”,而这个神迹,也该视为是一个跟随耶稣的故事。这也许是在告诉跟随基督的人,即使是跟随了基督,还是会有看不到的时候。但这并不可怕,只要呼求“达味之子”,他就会让他们看到。
在这组神迹的最后一个是耶稣治愈一个附魔的哑巴(9:32-34)。像上面瞎子复明的神迹一样,这个神迹在玛窦福音也出现了两次(9:32-34;12:22-24)。玛窦在此编排这个神迹是因为耶稣要应验先知的预言(依35:5)。同时,这也是为耶稣回答洗者若翰的问题做准备(11:5)。尽管耶稣已经驱过魔(8:28-34),但是那个神迹是在外邦人的地区行的,玛窦在此用这个神迹强调以色列——特别是宗教领袖们——反对耶稣,指控他靠魔王驱赶这个哑魔。这组神迹里,对耶稣神迹的反应由坚强的信德(9:18-26),到不遵守耶稣的命令(9:27-31),到最后法利塞人指控耶稣以魔驱魔(9:32-34)。
b)耶稣的言论:教导宗徒传教(10:1-11:1)
耶稣的第二部言论是他对宗徒的教导,宗徒将要继续耶稣的使命。在玛窦福音里,十二位宗徒只是被派往以色列迷失了的羊群那里去,耶稣不许他们到外邦人或者是撒玛黎雅人的城(10:5-6)。要留意的是,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并没有这样的禁令,相反地,在这两部福音,耶稣曾带领门徒到撒玛黎雅做短暂的福传(参路9:52-56;若4:3-42)。但是,在玛窦福音的结尾,复活的耶稣派遣宗徒向万民宣传福音(28:19-20),可见玛窦团体接受救恩的对象,是有发展性的;而最后,团体意识到,他们要向所有的人传报马上就要来临的天国,包括外邦人和撒玛黎雅人。
做耶稣所做的
耶稣给宗徒权能,他们要做耶稣所做的:宣告天国的来临(4:17;10:7),施行同样的奇迹(8:1-9:35;10:8),度同样贫穷的生活(8:20;10:10),对人们的反应应该像耶稣那样泰然处之(7:28-29;8:16;9:8;10:11-15)。这些门徒的教导,正是这个阶段耶稣对门徒的要求,同时也为若翰的疑问做准备(11:4-6)。
遭受迫害
与此同时,耶稣警告宗徒,他们将遭受迫害(10:16-26)。门徒被派遣,就像羊被派遣进入狼群一样(10:26)。这句话暗示门徒正在和将要经受来自犹太宗教的迫害(10:17-19)。按照福音的叙述,门徒被派遣,他们要与迷失的羊为伍(10:16;15:24),而犹太宗教领袖就是迫害基督徒的狼群。耶稣对门徒的警告很详细,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迫害并不是在耶稣时代发生的,而是五六十年后玛窦的团体所经历的。玛窦其实是根据基督徒团体当时的环境,对耶稣的言论加以解释,并把他自己的这种解释记录在福音里面。事实上,我们要明白,每一部福音都包含了圣史自己对耶稣的解释。
按福音的观点,基督徒遭受迫害是末世的一部分,是天国来临时必然发生的事,而耶稣本身已经过这些迫害,故此玛窦要表达的是:在天主眼里,他们的苦难也和耶稣的苦难一样有价值。依撒依亚预言上主的仆人受难时说:“上主却把我们的罪过归到他身上(依53:6)”,这就是说耶稣被交到公议会,被带到总督和君王前(10:17-18),是出于天主的旨意,他受的痛苦有赎罪的功劳。像耶稣一样,基督徒经受困难,也是天主救世工程的一部分。当然,耶稣并没有留下基督徒独自受苦,他许诺天主圣神会在危难之中帮助他们(10:19-20)。
对耶稣保持忠贞
为玛窦的团体来说,只有在迫害中保持坚贞的基督徒可以承受天国的产业,那些在迫害中退缩的要受地狱的处罚。除了这些劝诫外,耶稣的言论也充满了天国马上就要来临的紧迫感,他说:“直到人子来到时,你们还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10:23)。我们已经知道,玛窦福音是在耶稣被钉死后50至60年的时间写成,也就是说,虽然半个多世纪后,耶稣所说的再次来临没有实现,玛窦却仍然保留耶稣即将再来的言论。为什么如此?这可能是因为玛窦并没有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耶稣再次来临的言论。对于玛窦来说,人子已经降临在于人间了,他通过基督徒的传教活动而临在于教会中了,因为耶稣说:“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28:20)如果玛窦是这样理解耶稣末世的言论,那么在这部分里有关耶稣再来的言论(24,25),也应该这样去理解。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玛窦福音简释(二)
玛窦福音简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