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宗徒大事录——6.向外方传教
发布日期:2025-09-09   |    作者:意鸣子

6.向外方传教

扫禄也赞成杀死斯德望。我们在《宗徒大事录》第七章看到了七人之一斯德望被处死的故事;斯德望是希腊化团体、就是讲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的领袖之一,是会堂里的权威人物,因此,被审问、判罪、处死。

 

奇怪的是,公议会判了死刑,并立即执行。我们还记得福音中的记载,就在斯德望事件几年前,同一个公议会,同一个大司祭盖法,在决定判处耶稣死刑时,他们把祂带到比拉多那里。比拉多叫他们审判,他们回答说:“我们没有权力判死刑”。他们需要罗马的总督支援这个判决,事实上,耶稣是被罗马当局判处死刑的,处死耶稣的方式,是典型的罗马刑罚,就是钉在十字架上。而斯德望是用石头砸死的,也就是按照犹太人的法律,他被石头砸死了。或者是由于群情激奋,我们可以说是由公议会认可的私刑,或者—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找到证据,确定斯德望被杀的时间。

 

事实上,在公元36年夏天,犹太总督般雀·比拉多,被指控管理不善,被召回罗马;并没有被撤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收到了法庭的传票,不得不出庭为自己辩护。他不信任罗马的同僚,就把管理耶路撒冷一切事务的权力托付给公议会,他原以为很快就能回来。但罗马法庭却判比拉多有罪,被放逐,从此销声匿迹。

 

36年深秋,犹太新总督上任,就是马塞勒斯(Marcellus),上任后第一个行动,就是罢黜盖法的大司祭职务,让一个亲戚代替他。因此,在公元36年那段短短的时间里,公议会全权代理。盖法是耶路撒冷的最高权威,不需要依附罗马总督,所以他们利用这个机会,攻击基督徒团体。前几年,比拉多还在那里时,公议会只能逮捕宗徒、殴打、威胁他们,用这种方式让他们停止争辩。

 

比拉多不在时,公议会拥有最高的权力,他们就试图消灭最危险的人物。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除掉伯多禄和若望,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危险人物。他们除掉斯德望,因为他们认为,他是有知识的人,有潜力,是会堂的权威人物,可以为耶稣门徒的宣讲立下大功。他们怒不可遏。别人被赶走了,但主要的受害者是斯德望。

 

《宗徒大事录》第八章,记载了这次痛苦的迫害。“就在那一日(斯德望被处死的时候),发生了严厉迫害耶路撒冷教会的事;除宗徒外,众人都逃散到犹太和撒玛黎雅乡间。”宗徒们留下了,其他人都逃走了,这里说的宗徒们,并不只是十二人,很可能是十二人带领的讲希伯来语的基督徒团体。其他人都被打发走了,就是讲希腊语的人,也就是“那七位”带领的人。可以说,对于讲希腊语的人来说,皈依基督的讲希腊语的人,留在耶路撒冷很危险。斯德望被杀,其他的人(斐理伯、仆洛曷洛、尼加诺尔、提孟、帕尔默纳及尼苛劳)被打发走了。宗徒们却没有离开。“十二人”留在耶路撒冷。

 

“虔诚的人共同埋葬了斯德望,也为他大哭了一场。扫禄想摧毁教会,进入各家,连男带女都拉去,押到监里。”很明显,这不是乌合之众发起的偶然事件,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而扫禄就是其中一个负责人。他进入各家,逮捕成为基督徒的希腊人。这是一场迫害,以激烈的方式消灭相信耶稣是基督的人。

 

这种背井离乡、四散奔逃的情况,其实是在撒种。显然,那些被迫流落到耶路撒冷之外的人,感觉这是不幸的事,是生命中的痛苦时刻,因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在耶路撒冷的正常生活,不得不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但是,多年以后回顾这件事,他们意识到这次迫害自有天意。

 

这次机会,主将传福音的人派遣到耶路撒冷之外。其中提到了两个邻近的地区:犹太和撒玛黎雅。是否还记得,《宗徒大事录》第一章第8节,作者提到耶稣说的福音传播过程:“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第一阶段,在耶路撒冷已经开始,现在开始第二阶段,宗徒的宣讲离开圣城,开始传到其他地方,即生活在犹太和撒玛黎雅的人。

 

希腊化基督徒团体中的领袖,七位中的第二位,斐理伯,就到撒玛黎雅去宣讲。第八章专门讲述他的使命,他没有在耶路撒冷处理、分配爱德物品,而是成了被派到外方的传教士,在耶路撒冷之外宣讲福音。因此,他的任务就是宣讲。在《宗徒大事录》后边的部分,他被称为“传福音者”(evangelist)。

 

有意思的是,在新约圣经中,唯一一位获得雅号“传福音者”的人,就是这七人之一、撒玛黎雅的传教士,斐理伯。“斐理伯下到撒玛黎雅城,给他们宣讲基督。群众都留意斐理伯所讲的话,都同心合意地听教,并看到了他所行的奇迹。因为有许多附了邪魔的人,邪魔从他们身上大声喊叫着出去了。有许多瘫痪和瘸子也被治好了。为此,那城里的人皆大欢喜。”

 

伴随着斐理伯的讲道,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耶稣行过神迹,宗徒们行过奇迹,现在,宗徒的门徒,也在行奇迹。这位斐理伯不是十二宗徒之一。宗徒中有一位斐理伯,是另一个人。这一位是第二代门徒,他没有直接认识耶稣,耶稣在世时,他不是门徒,他通过宗徒的见证认识了耶稣,他自己也成为宣讲者,不仅用言语,也有行为。而斐理伯的行为,不是简单的分发食物或衣服,而是把人从邪神中、从瘫痪中、从疾病中释放出来。

 

传教之初的这些奇迹,都是恩宠的果实,正是为了让人信服,用不可否认的事实表明,耶稣的话能医治人;能医治人类,使人能以新的方式生活。在撒玛黎雅城中,人们皆大欢喜。斐理伯的到来,给大家带来了喜乐。宣讲福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然后讲述了一个特别的事件,在那里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叫西满,专门施行魔法。我们知道他是“术士”西满,“使撒玛黎雅的百姓惊服,并称自己是一位大人物。所有的人,从上到下,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神的大能者”。他有超常的能力,或者说高超的技艺,让人相信他有大能力,也许是想用诡计引诱追随他的人,或许是用这些法术赚钱。他对斐理伯的能力感到震惊,想购买倾注圣神的能力。

 

西满信了耶稣基督的名。“连西满自己也信服了。他受洗以后,常随从斐理伯;他看到所显的奇迹和大能,称奇不止。”当时,在耶路撒冷的宗徒,听说撒玛黎雅接受了天主的圣道,便派遣两位代表,也就是两位首席大宗徒,伯多禄和若望,从耶路撒冷出发,代表宗徒们;他们想看看现状,因为当时在耶路撒冷以外,还没有建立基督徒团体,撒玛黎雅人坚信福音圣道,这是重要的消息。

 

宗徒们到了,验证了斐理伯的工作,并给门徒们覆手,他们就领受了圣神。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有深刻的内涵。天主教的传统从宗徒给人覆手这个描述中,看到宗徒给别人施行坚振圣事,主教,或获得授权的神父施行坚振圣事。

 

斐理伯在前边传教,开辟了一条新路,向那些有点奇怪的外邦人传教,他们是外邦人,是被耶路撒冷人鄙视的混血儿。他在这群人中间建立了基督徒团体。然而,培育尚未完成。他们由斐理伯领了洗,但藉着伯多禄和若望宗徒的覆手,才领受了圣神。这件事引起了术士西满的渴望,他想得到赐予圣神的能力。为了得到这个能力,西满愿意付金钱。这就是在中世纪常说的“西满罪”的起源,与这个术士西满有关。“西满罪”指的是用经济手段,付钱,或者交换权力,想在教会内购买神权,以某种方式获得授权;比如购买主教或修道院长的职位,不是因为他认为适合主教或修道院长的圣召,而是因为他想得到与该职位有关的权力。

 

术士西满想得到授予圣神的能力,他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事,一种超常的能力。伯多禄对这个要求的反应非常激烈:“愿你的银钱与你一起丧亡!因为你想天主的恩赐可用银钱买得。”与阿纳尼雅和撒斐辣的情况一样,涉及到金钱,涉及到基督徒生活的堕落。耶路撒冷的那两个人无缘无故地撒谎,假装好人;术士西满是受洗的人、跟随耶稣的人、是信徒,但他的信仰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竟然想用金钱买真正的恩赐。他被拒绝了,他的例子被用以警告基督徒团体内的这种企图。

 

斐理伯的传教使命还在继续,之后,就讲了非常著名的事件,斐理伯被派遣,去见一个厄提约丕雅人(又译为:衣索比亚。译者注),是厄提约丕雅女王的大臣,一位太监,去耶路撒冷朝圣后正在返回的路上。场景设置在加沙沙漠,去往埃及的路上。斐理伯顺从圣神的指引,在上主天使的催促下,出发到达那人那里,跑去见他,那人正在读《依撒意亚先知书》。斐理伯以可能不太礼貌的问题开始跟他谈话:“你明白所诵读的吗?”厄提约丕雅人虽然对《圣经》很感兴趣,但他承认读不懂,并邀请斐理伯上他的车,想看看是否斐理伯能帮他理解那段圣经。

 

这个场景很重要,基督的宣讲者与一个对圣经感兴趣的外国人同行,上了他的车,与他坐在一起,与厄提约丕雅人一起读《依撒意亚先知书》中,讲到的“受苦的仆人”那一段,并从这一段出发,宣讲耶稣这个人。耶稣就是那位被迫害的仆人,也是生命之源。斐理伯的话燃烧了厄提约丕雅人的心,他主动提出愿意受洗。他让车在有水的地方,他们一起下到水边,斐理伯给那厄提约丕雅人施洗,让他独自继续他的旅程。他信了耶稣,满心欢喜。

 

这位外国人回到厄提约丕雅。根据传统的说法,他作为受洗的人,到处宣讲福音,成了非洲该地区的第一位传播福音的人。如果我们想一想,斐理伯和厄提约丕雅人的故事与《路加福音》第廿四章的叙述非常相似,复活的耶稣与厄玛乌的两位门徒同行,解释经文,使他们的心火热,高峰是圣事。祂同他们进去,在擘饼时,他们的眼开了,认出了祂,但耶稣却消失了。他们欢欢喜喜地回到耶路撒冷,从他们的故事开始,宣讲福音。

 

现在斐理伯在耶稣的位置上。这位第二代基督徒、宣讲者,开始拓宽视野,将福音带给一个厄提约丕雅人,而这个厄提约丕雅人又将耶稣的真道带到遥远的非洲地区。福音开始从耶路撒冷走出去。斐理伯本来可以留在耶路撒冷,但是他没有得到允许,他被派遣出去。我们可以说,幸亏他出来了,这样一来,福音就传到了犹太、撒玛黎雅,并且即将传到了地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