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简释(二)
发布日期:2025-09-09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耶稣宣讲天国的使命遭到以法利塞人为首的犹太人的反对(玛112-12:50),即使在他的家乡,人们也不接受他(13:54-58);耶稣用比喻给群众宣讲,因为他们心硬,不愿接受天国的道理(13章);犹太宗教领袖与耶稣的冲突继续发展(15:1-2016:1-12);门徒们也同样难以理解耶稣的比喻和他的使命,所以耶稣预言自己的苦难时,就遭到伯多禄的反对。玛16:21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地方开始,福音开始讲解默西亚一定要遭受痛苦,但会从死者中复活。

 

1、第三部书(11:2-13:53

 

这一部书讲述耶稣和宗徒的传教活动,招致犹太领袖的反对。耶稣派遣门徒出去传教后,福音并没有讲述门徒们的传教活动,而是直接讲述耶稣“在他们的城里施教宣讲”(11:1)。这样的省略表明耶稣是与被派遣的门徒们一起福传。玛窦通过耶稣对洗者若翰问题的回答,巧妙地总结了他们的福传活动(11:5)。

 

a) 耶稣的身份(11:2-6

 

洗者若翰的问题事关耶稣的身份,他想知道耶稣是否就是要来的那一位(11:3)。其实,当时读者听众都知道,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而洗者若翰在耶稣受洗时就已经知道了(3:11-15)。为何他仍要问这问题呢?原因在于:洗者若翰是在他被囚的时候提出的。他在监狱里,听到了耶稣(以及他的门徒)所行的,就开始有疑问。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因为信仰而被迫害囚禁时,我们也可能产生怀疑:如果耶稣真是要来的那一位,为什么追随他的人反而遭受不幸?像若翰一样,我们的信仰也会受到动摇。

 

耶稣并没有给若翰一个直接的回答,他只是肯定若翰所听到的,有关耶稣所做的一切。耶稣所做的,就是先知预言的默西亚将要做的,当中最典型的就是“那时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聋子的耳朵要开启;那时瘸子必要跳跃如鹿,哑巴的舌头必要欢呼……”(依35:5-642:18)。这些事迹玛窦在8-9章已经报告过了,所以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耶稣给若翰的回答,同时也是给我们的回答,因为基督徒也会有类似的疑惑。

 

当生活的挑战让我们对救恩感到困惑时,玛窦为我们指出,那位曾经施行神迹的默西亚时时都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有疑问时,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救恩;正好相反:我们的疑问正显示对救恩的渴望。只要我们对救恩开放,聆听耶稣的话语(11:15),我们就会得到耶稣带给我们的天国福音。

 

b) 若翰的身份(11:7-15

 

群众曾追随若翰,接受他的洗礼。在福音里,耶稣问群众,他们往旷野追随若翰,是为身穿细软的人,还是一位先知(11:8)?耶稣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反问,因为群众都知道若翰是一位先知(玛11:914:521:26),因为若翰就像厄里亚(列下1:8;玛3:4),但是耶稣接着说若翰比先知还大(11:9),原因很简单:若翰不只宣布了默西亚将要来临,他也是天国来临的一个重要角色,因为他就是旧约预言中,默西亚的前驱(出23:20;拉3:1;玛11:10),而按福音的理解,就是耶稣的前驱了。

 

若翰所预备的不是一个群众都渴望的繁荣富强的国度,他更不是一位身穿细软,住在宫里的现世君王。他所预备的,是由耶稣开始的天主国度。天国将要遭受到尘世王国的暴力反对。这应该就是难以理解的11:12节的意思,即“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这句同时也暗示了耶稣很快就会面临迫害。若翰是旧时代和耶稣开始的天国之间的分界线。他既不属于前者,也没有成为耶稣的门徒,所以在天国里最小的,也比他大(1111)。遗憾的是同时代的人却既不认识基督的先驱,也不认识基督自己。

 

c) 与现世的冲突(11:20-12:14

 

耶稣在这一部分里,谴责那些拒绝天国福音的人。首先是加里肋亚一些城镇的人,对耶稣的神迹异能视若无睹,毫无悔改之心。当时的读者听众都明白旧约经文也有类似的谴责(参亚1:3-23;依13-23;耶46-51;则25-32)但是要留意的是,耶稣并没有谴责外邦人的城市,反而是犹太人的城市遭到他的谴责。即使是提洛、漆冬和索多玛所受的惩罚,都比不上苛辣匝因和贝特塞达将要受的惩罚(玛11:2124)。

 

耶稣住的城市葛法翁(4:12-139:1)丝毫没有接受福音的心,反而要把自己举到天上去(11:23)。他们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得到他的医治,但是却不接受他的福音。总结以上种种,我们要明白:耶稣的谴责是要唤醒人,不要只是接受他的医治,更要接受天国的福音。

 

其次是犹太宗教的领袖,特别是法利塞人,反对耶稣。他们虽然受过犹太宗教的教育,是“智慧和明达的人”,但是他们并不明白天主的启示,因为他们没有像小孩子一样纯洁的心。在关于安息日的争论中,耶稣的理解显然与法利塞人对法律的生搬硬套,相去甚远。像达味一样,耶稣知道法律的真正目的是对贫穷饥饿者的仁慈。耶稣是达味之子,但是他又超越达味(玛22:41-46)。如果达味可以因为人对食物的需要而吃了他们不可以吃的供饼,耶稣更加可以允许他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因为他就是仁慈的天主。

 

耶稣允许门徒做安息日不允许做的事,不完全是基于人的需要,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人子是安息日的主(12:8)。所以,教会规定主日瞻礼要守安息,并不视为法律,却更应视为对天主的重视和回爱。这两段福音提醒我们:在主日瞻礼施行仁慈比不工作更能光荣天主,有时我们需要在做善事和不工作之间,做明智的选择。

 

d) 上主的仆人(12:15-21

 

面对法利塞人的阴谋,耶稣没有选择反击,而是退让。这不是因为他胆小害怕,而是因为他是上主的仆人,要顺从天主的圣意。耶稣没有以他的权能来征服及统治人类的骄横暴力,他要的是,以十字架上的牺牲来回应法利塞人的迫害。耶稣是这样教训人的(5:38-48),他也会这样做的(26:50-54)。他是上主的仆人,“他不争辩,也不喧嚷,在街市上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12:19),所以他不让人们传扬他行的神迹(12:16)。在动机上,耶稣要人守秘,与马尔谷福音里默西亚的秘密,有所不同。

 

耶稣在这一段引用了依撒意亚先知关于上主仆人的预言(依42:1-4)。这个引用是福音中最长的,是对耶稣传教生活的一个总结。耶稣仆人的形象与福音开始时受洗的耶稣对应,两者都是天主所钟爱的,都蒙天主喜悦,都有天主圣神(3:16-1712:18)。上主的仆人是良善的,他不折断已压破的芦苇,不吹灭将熄的灯芯,虽然这两样东西已经都是无用之物,应该被丢弃。在整部福音里,耶稣也做了仆人所做的,而且他是良善心谦的(11:29),愿意与被社会所遗弃的人为伍,治愈那些因病魔而没有尊严的人,让他们得以重返社会,重获尊严。上主的仆人要向外邦人传布真道(12:1821),耶稣的福音也是向外邦人开放的(28:18-2025:31-46)。上主的仆人终将会胜利的,而耶稣也会以他的复活宣布胜利。

 

总结这段经文,我们可以说:耶稣就是上主的仆人。这段安插在耶稣与法利塞人的冲突中的经文,指出了耶稣的传教活动到目前的结果,同时也为冲突的最终发展和耶稣十字架上的死亡,做了准备。耶稣以仆人的良善心谦,贯穿他的传教活动,来对待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以及迫害他的人。

 

e) 冲突的继续(12:22-50

 

耶稣和法利塞人的冲突继续发展。他们诬陷耶稣靠贝尔则步驱魔是福音里非常关键的一个情节,因为这其实是天国和魔鬼国度的冲突。耶稣靠天主圣神驱魔,并有审判的权柄,而以法利赛人为代表的黑暗国度,将要被耶稣摧毁。其实,法利塞人对耶稣的诬陷,也是他们对玛窦的基督徒团体的攻击,而这是一个严厉的迫害,故此圣史也有很强烈的反应:福音说法利塞人的诬陷亵渎了圣神,是不可宽恕的。12:37更特别指责法利塞人漠视耶稣的言行及他们对耶稣的荒谬指控,他们本来应该从耶稣的善言善行里,认识到他是凭圣神在驱魔。这一段经文也邀请人在天国与魔鬼国度的冲突当中,选择跟随耶稣,因为天国必要得胜。

 

面对耶稣的指责,法利塞人负隅顽抗,向耶稣要求一个征兆。耶稣借用约纳先知的故事,指出复活是他的唯一征兆,可是他们还是不信,相信的反而是外邦人(比如说南方的女王),尽管耶稣面对强烈的反对,但是还是有人信从耶稣,他们遵行在天之父的旨意,形成了一个属于天国的团体。

 

2、天国本质的比喻(13:1-53

 

这是福音里耶稣的第三篇言论,是关于天国的比喻。在这段经文之后,玛窦说耶稣家乡的人拒绝相信他(13:54-58),而12:46-50说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是耶稣真正的亲属。这就形成了一个包围的结构,把耶稣的这段言论包括在其中。这部分所述说的比喻的中心是默西亚正在建立的天国,有很强的基督信仰在里面。在撒种者的比喻里(13:18),那撒种的人就是耶稣基督(13:37),他永远与教会同在(28:18),并且,他就是那些出去传播福音的人(10:40),建立了教会(16:18),最终他还会审判这个世界,把义人同恶人分开(13:41-43)。

 

撒种者的比喻告诉我们,天国一定会建立,因为这是天主的工作,而天主是信实的,强而有力的。默西亚已经撒下了这种子,在不知不觉间,这种子就已经发芽、生长和结果。另一方面,撒种和收割也会有种种阻力。撒种者既然已经警告过这阻力,基督徒就不必面对阻力而惊慌,但是他们当谨慎作一块好的田地。

 

莠子的比喻说仇人在夜里乘人睡觉时,把莠子撒在麦子中间。睡觉是个比喻,指人信德不深,疏于灵修的一种状态(谷13:36;得前5:5-8)。读到这段比喻时,读者自然会反省自己是莠子的种子,还是麦子的种子。这两类种子代表着两个国度的对立,就是天主之国和魔鬼的国度。

 

芥菜籽非常小,这些种子可以长成到两三米高的茂密的灌木,但是他们不会长成高大的树。耶稣比喻说芥菜籽最终会长成大树是有引申的意义在里面。大树和栖息在树上的鸟,代表天主许诺给达味的国家和天国(咏104:16-17;达4:7-9)。所以芥菜籽长成大树是末世的一个许诺,天国一定会屹立人间。这许诺为玛窦的团体是重要的,因为它激励他们的信仰。虽然天国是由一个谦卑的仆人开始的,他也被钉死了,他建立的教会也正遭受诸多的迫害,但是在末日时,教会一定会兴盛,天国一定会来临,就像帝王庭院的大树那样极富生命力。

 

酵母的比喻也有相同的意思。酵母本是败坏的象征,但是天主可以从酵母的败坏中生出甜美的面包。比喻说酵母是被藏在面粉里的,这是指教会可能由于迫害而不能公开,但是基督徒不必害怕,因为天国的酵母一定会生出面包,他们最终会在天国的宴席上,分享放进面粉里的酵母的成果。

 

这部书的最后三个短小的比喻:宝贝、珍珠和撒网的比喻。宝贝和珍珠的比喻表示信从福音的人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价值。他们是天国的子民,为了天国他们会变卖自己曾经珍惜的财产。撒网的比喻是关于末世的审判的,到时恶人和善人将被分开。

 

3、 天国和教会(13:54-17:27

 

13章的结尾部分,述说耶稣在本乡不受欢迎,这预示着耶稣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度,一个遵行天父旨意的团体(12:46-50)。玛窦福音的第四部书阐述这个新的团体的形成,同时针对耶稣的敌意也更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的经文以16:21为转折点,从那以后,耶稣开始教导门徒,他将要经历的苦难以及他的苦难对新生教会的意义。

 

a) 迫害继续(13:54-16:12

 

在讲述了耶稣受到本乡的拒绝后,玛窦告诉读者听众,洗者若翰被斩首了,这是福音里唯一一个同耶稣没有直接关系的故事。玛窦把这个故事包括在福音中,因为洗者若翰的遭遇,就是耶稣苦难的前奏。洗者若翰对黑落德的指责,导致他被处死,同样地,耶稣与犹太宗教领袖的冲突,最终也导致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为福音来说,洗者若翰和耶稣二人,与现世政治宗教的冲突,就是天国和魔鬼国度冲突的一部分。为了这个目的,玛窦省略了洗者若翰这个故事里,一切与目的无关的字词,亦因此,与马尔谷福音相比,玛窦笔下的洗者若涵的故事非常简短:在思高圣经中,马尔谷用了586个字,而玛窦只用了317字。

 

在天国与魔鬼势力大冲突的前提下,耶稣和洗者若翰都是天主的先知,他们也像其他先知一样被迫害,因此玛窦在福音里特别指出,群众都认为若翰是位先知(14:5),有强化耶稣先知身份的作用。马尔谷福音用了插叙的手法来讲述若翰的死亡,这段经文在马尔谷福音里,与上下文没有什么联系,它的出现只是为了连接耶稣派遣十二位宗徒和耶稣增饼的神迹这两段经文的。但是,在玛窦福音里,若翰被害发生在耶稣被本乡拒绝的后面,这编排是别具深意的。耶稣因为是先知而被拒绝(13:57),若翰也是因为是先知而被杀害的(14:5),并且,他们都会像历史上的先知一样被迫害(玛5:1223:37)。

 

洗者若翰反对黑落德与他兄弟的妻子黑落狄雅的婚姻,这也是若翰与耶稣相似的另外一点。梅瑟的法律并没有禁止休妻,若翰反对黑落德的婚姻是因为他的婚姻触犯了洁净的法律,按照肋未纪的记述,不允许近亲之间的婚姻(18:1620:21)。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读者听众都知道黑落德也违反了耶稣的教训,因为耶稣不准休妻和再婚(5:31-37)。这段福音也是关于黑落德的家庭关系,他因此而受到洗者若翰的指责,我们不难想到,这与上文耶稣所说的真正的亲属是个非常鲜明的对比。

 

洗者若翰在黑落德的死亡宴席上被斩首,要留意福音的编排,这个场面与紧接着的耶稣增饼,喂饱千人的宴席,正好相对立,而这是天国和魔鬼之间的冲突的继续发展。当耶稣面对魔鬼势力的威胁时,他再次选择了离开(玛12:1514:13),这是在福音里呈现的一种耶稣基督性的本质,也是天国的本质。

 

耶稣增饼有好多的象征意义,比如说天主在旷野用玛纳喂饱以民(参出16:2-3),天主像牧人一样牧放羊群(参咏23)等,但是这个神迹最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天国的宴席,这可以从几点看得出来:参加的人数众多,食物也非常多,剩下了十二筐。要记住,十二并非一个真实的数量,在圣经里,这个数字往往表示“多”和圆满的意思。这个神迹的天国宴席的象征意义,也特别表现在它与最后晚餐的许多相似之处,以下是两者的对比:

 

词句的重复

最后晚餐

14:15 到了傍晚

26:20 到了晚上

14:19 拿起那五个饼

26:26 拿起饼来

14:19 祝福了

26:26 祝福了

14:19 把饼掰开,递给门徒

26:26 掰开递给门徒

14:20 众人

26:26 门徒

14:20

26:26

 

所以增饼奇迹是天国的象征,是教会的象征。然后到了耶稣步行海面(14:22-28),这一则奇迹是耶稣天主性的表达,也是耶稣的新团体艰难生存的一个表现。

 

在这个神迹中,耶稣打发十二宗徒出去。而载有十二宗徒的船,等同于教会,在敌对的狂风大浪中挣扎。这一次海上的奇迹不同于上一次(8:23-27),因为耶稣不在船上。玛窦没有像马尔谷那样说门徒艰苦地摇橹,强调门徒的努力(谷6:48)。相反,他说门徒在船里受着波浪的颠簸(玛14:24),强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所以,耶稣步行海面,也是天国与魔鬼斗争的缩影,透过耶稣步行海面的神迹,给与宗徒坚定的信心,天国一定会战胜魔鬼的。伯多禄在水中的呼喊:“主,救我吧!”这同样是教会像主发出的呼喊。教会对耶稣的信仰在经过考验后终将更加坚定,教会将会像宗徒那样朝拜耶稣说:“你真是天主子”(14:33

 

之后,玛窦重新回到犹太宗教领袖与耶稣的冲突这个主题。法利塞人和经师质问耶稣为什么门徒不遵守饭前洗手的习惯(15:1-20),要知道,这习惯是法利塞人自己强加给民众的,并非梅瑟的法律,所以耶稣拒绝这些强加的法律。他更进一步指出,天国的法律是关乎内心的,是人内心的邪念使人不洁,而不是没有洗过的手。与此同时,耶稣又一次选择离开,这一次他到了外邦人的地方,并在那里治好了一位客纳罕妇人的女儿(15:21-31)。

 

16章继续描述耶稣和犹太势力的冲突。这一次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一起要求一个征兆(16:1-4)。这一段和12:38-40有相同的地方。在这福音里,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在一起的情景只有两次,另外一次是3:7。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两组不同的人本来互不相干,却为了试探耶稣而走在一起。另外,玛窦把他们放在一起,也许是因为以他们为领导的犹太人,已经把基督徒排除在会堂之外。再者,撒杜塞人的出现,也是为耶稣的苦难做准备的。他们一起刁难耶稣,代表的是魔鬼势力和天国之间相互冲突的延续。从这些经文中,读者听众也可推测到,当时玛窦团体所面临的来自犹太教团体的反对。

 

b) 耶稣基督(16:13-17:27

 

伯多禄认主这一段很重要,这标志着教会的建立,尽管魔鬼的势力一直在阻挠耶稣的使命,同时,耶稣也很清楚地指出,跟随他的代价和意义。在马尔谷福音里,伯多禄认主时,门徒是第一次认识到耶稣的默西亚身份(8:27-30),但是在玛窦福音里,门徒已经对耶稣的天主子身份有所认识(14:33),故此在询问门徒时,耶稣也又一次表明自己是人子(16:13)。我们可以说,伯多禄认主这段经文,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以默西亚,天主子为中心的基督徒团体。

 

这一段里面(16:13-19),耶稣给伯多禄的祝福有特别的意义,虽然伯多禄有时也会怀疑,有时也会软弱,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伯多禄不只是代表门徒,他更是代表新建立的教会,接受这个祝福。这个祝福不是因为伯多禄个人的努力,反而完全是因为天父的启示,这启示就是天国的奥秘。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个由耶稣基督建立的新教会,如同旧约里与天主立约的雅威天主的会众,不同之处在于,这个新教会与天主的盟约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所以这个教会将要超越犹太会众。在此,耶稣许诺说阴间的斗决不能战胜这个教会,这个许诺实质是要说明,教会与敌对势力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同时也是表明,教会一定能取胜,因为她是由耶稣建立在磐石上的。

 

16:21是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耶稣就向门徒说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受死,并要在第三日复活。直到18:1,耶稣都是单独和门徒们在一起,除了一个驱魔的神迹(16:14-21)。耶稣十字架上死亡,以及他的门徒要跟随耶稣背十字架,关于天主的特别启示,也是教会成立的基 础和使命,而迫害耶稣和他的教会的,是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所组成的联盟(16:21)。从这里可以看出,为玛窦这个团体来说,是犹太教会的领导层要对耶稣十字架上的死亡负责,而非所有的犹太会众。另一方面,在此刻,伯多禄还不明白基督的使命,所以他谏责耶稣,不让他去受死。当然他也还不明白,跟随基督就是要像他一样,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耶稣的挑战不只是来自魔鬼的敌对势力,也来自像伯多禄一样善意的劝阻,虽然伯多禄刚刚宣认耶稣为基督,并受到耶稣的祝福。

 

耶稣预言自己的苦难和复活,是为了让门徒明白默西亚的使命和跟随他的条件。同样地,耶稣显圣容,也是要向门徒和所有的基督徒,展示耶稣原有的光荣。他是天主的爱子,这是由天主亲自宣布的(17:5),但是耶稣光荣的另一面是他作为人子所要受的苦难。所以当梅瑟和厄里亚隐去时,只有耶稣留在原地,光华就褪尽。门徒下山之后,他们也要像耶稣一样忍受苦难,也就是在下山的路上,耶稣告诉门徒说人子将要受苦受难(17:9)。没有见证耶稣的苦难和复活,就无法明白耶稣显圣容的意义。从耶稣显圣容经文中,基督徒可以明白耶稣的基督身份和他十字架上的使命。

 

耶稣是在伯多禄、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171)面前显示圣容的,这三位宗徒代表整个教会,在山顶上见证了耶稣的光荣。马尔谷福音没有“兄弟”这个词,而玛窦特别加上“兄弟”一词,并不是要指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是要强调在这个新的教会团体里,基督徒之间兄弟姊妹一样的关系(12:49)。耶稣显圣容的细节也与梅瑟面见天主相对应,比如说6天(参出24:18),在山上(参出24:13),云彩出现(参出24:18)等等。这表示教会是一个建立在盟约基础上蒙召选的团体,而这个盟约就是基督所流的圣血(26:28)。

 

耶稣显圣容也与耶稣受洗的情景相对应。耶稣是天主的爱子(3:17),是有权能的,他也是天主所喜爱的受苦仆人(参依42:1)。这段经文又一次回答了伯多禄的疑问,由于人性的限制,伯多禄无法明白耶稣的天主子和仆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身份(16:22)。基督徒也因着洗礼成为天主的爱子和仆人,我们有来自天主的能力,同时会经历仆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十字架。

 

耶稣治愈附魔儿童(17:14-21)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耶稣的权能,而是要强调基督徒团体常有的信德。在马尔谷福音里,这个神迹的记载很详细(9:14-29),但是在玛窦的笔下,只有一句话是描述耶稣驱魔的(17:18),其他的经文都是关于信德的。为玛窦的团体,门徒处于一个无信的时代(17:17),虽然耶稣已经给了他们权柄(10:1,8),但是门徒由于小信德而无法驱魔(17:20)。玛窦通过这段经文,劝勉基督徒在困难面前,保持对天主的信德,这是面对魔鬼势力的有力武器。

 

4、 新团体:教会(18:1-19:1

 

这部分是属于第四部书的言论。到目前为止,耶稣致力于建立教会。教会既已建立,耶稣在这一章就教训基督徒的相处之道。这一章可分成两部分:对待最小成员的态度(18:1-14)和宽恕的精神(18:15-35)。

 

a) 天国中谁最大(18:1-14

 

马尔谷福音里,相对应的经文并没有“天国”这个字眼(参谷9:33-37)。玛窦加入“天国”,就把天国和现世区分开来,所以这段经文是在继续描绘天国的画面。门徒问在天国里谁最大,在玛窦笔下,他们这样提问,是假设他们已经能够进入天国,但是耶稣指出,如果他们不变成像小孩一样,他们是进不了天国的。他们已经是成人了,如果要变成小孩,无异于重新开始。他们要把自己的人情世故,生活经验,独立自主等特性都放弃,要变得像小孩一样的谦卑自下,心地纯洁,相信别人,相互依赖。这是进入天国所必须的,也是与天父建立关系的不二之道。所以教会和人间社会是截然不同的。

 

当门徒接待一个小孩的时候,他们其实就是放下了自己的身份而且不求回报,因为一个小孩子对一切的慷慨行为都无以为报。也就是说,在接待最小的成员的同时,门徒要严于律己。在这里,耶稣还提到一些近乎不可能的要求(18:8-9),但这正表明天国的不同,基督徒蒙召,是要像天父一样美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当人努力向善时,就自然疏远了那些被这个社会判定为有罪的人,正如法利塞人指责耶稣与罪人税吏在一起,也是基于这样的心态。正是在这个情况下,耶稣讲了这个亡羊的比喻(18:12-14),目的是要提醒基督徒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罪人拒绝在教会的门外,因为这不是在天之父的意愿。

 

b) 爱的团体(18:15-35

 

上一部分涉及教会团体当中的,处在迷失边缘的人,这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处理不悔改的兄弟姊妹的问题。根据福音,是受到伤害的人主动同伤害人的弟兄姊妹和好。玛窦并没有说明是何种伤害,但是从处理的严重性来看,这些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尽管这种伤害是私人之间的。福音显然要求基督徒在处理严重问题时要谨慎小心,避免让个人问题扩大,所以先要两个人私下沟通。如果不行,则再请证人一起处理。如果还是不行,就要让整个教会一起定夺。

 

但是教会是一个爱的团体,不是一个奉行法制唯一的团体,所以在讲完教会内必要的纪律之后,福音立刻要求基督徒无数次地宽恕他人(18:21-22)。耶稣要求伯多禄宽恕得罪他的兄弟姊妹七十个七次,这个要求远远超出了伯多禄所想的七次。其实这段经文讨论的不是次数的多少,而是完全的宽恕。如果一个人计算他宽恕人的次数,那他还没有真正宽恕人。

 

这一部分是以一个宽恕的比喻结束的(18:23-35)。在比喻当中,国王和仆人的关系就是天主和基督徒的关系。在当时来说,一万塔冷通相当于一个工人十五年的工资。所以耶稣说仆人欠国王一万塔冷通,是要强调这个仆人没有偿还债务的可能,他只能完全依赖国王的仁慈宽恕。这个仆人的同伴欠他一百德纳,这是一笔不大不小的钱,相当于一个人三个多月的工资。这两种情况其实不可以相互比较的,因为仆人欠国王的债务是不可能还的清,而他的同伴欠他的债务是可以还清的。福音把这两种情况放在一起,为说明天主的宽恕是不可思量的,而基督徒也要努力宽恕得罪自己的兄弟姊妹,因为只有宽恕人的人才会被宽恕。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玛窦福音简释(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