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简释(三)
发布日期:2025-09-11   |    作者:圣言童牧

 

1、导论

 

玛窦福音简释(一)(二)解析玛1-18章的经文和背景,即玛窦前四部书的内容,本文接续解析玛窦福音的第五部书(19:2-26:1)和耶稣的受难和复活(26:2-28:20)。福音讲述耶稣在犹太境内和耶路撒冷的活动(19:2-22:46),要进入天国就必须做最小的,因为天国和现世的国度不同。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及随后的活动,表明耶稣的权柄。同时,犹太宗教领袖与耶稣争辩,给耶稣设陷阱,耶稣在第五篇言论里痛斥法利塞人的虚假,也劝勉基督徒警醒守候末世的来临(23:1-26:1)。到了26:227:66则讲述耶稣的苦难,其中情节复杂,人物对比鲜明,有极强的神学思想。耶稣复活的经文(28:1-20)突显了生命战胜死亡的必然性。最后,耶稣许诺永远与他的教会在一起,并要门徒把天国的喜讯带给万民。

 

2 耶稣在犹大和耶路撒冷的活动(19:2-22:46

 

在福音第五部书的开始,耶稣进入犹大境内时,就有法利塞人来试探耶稣(19:30),这预示着耶稣在从此以后的传教活动中,将要面临更多的反对,而耶稣也以自己的言行来说明天国的道理。

 

  1. 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教导门徒(19:2-20: 34

 

在这部分,耶稣继续教导门徒们天国的道理,并巩固基于信仰的新团体。但是,这里的教导并不容易为人所接受,于是,耶稣以身作则,把新的教训生活出来,而且天父也终会为他的教训作证,因为他最终要从死者中复活(19:17-19)。

 

婚姻是天作之合

关于婚姻的经文,反映了当时父权社会对婚姻的理解。但是耶稣的教训与这种社会文化相反。他说婚姻是天作之合,人不可拆散(19:6)。婚姻不仅是人的行为,更是天主对人的旨意。这段经文同样给丈夫限制,不许他们休妻另娶,所以它同时在保护妻子,让妻子不必再担心被丈夫随意休掉,变得无依无靠。在19:8-9中,法利塞人说梅瑟的法律允许休妻,但是耶稣的诫命要超越梅瑟的法律,就像他在山中圣训当中所要求的那样(5:31)。在福音里面,耶稣和他的跟随者代表天主的国,而法利塞人作为反面人物,代表的是邪魔势力。所以,关于婚姻的不同观点,在玛窦福音里,也是天国和魔鬼之间冲突的一部分。

 

富有的青年

接下来的富有年轻人的比喻告诉读者听众,什么条件让人可以进入天国(19:17)。这个年轻人是个所有堂区都愿意要的人:年轻、富有、守法、又追求天国。耶稣告诉这个年轻人为得永生,就要遵守梅瑟的法律(19:18-19;出20:13-16;申5:17-20)。这再一次表明玛窦的团体是一个亲犹太人的团体,他们依旧遵守犹太的法律。我们根据社会的标准和世人的评断,这是个优秀的青年,可是他自己觉得还有一些东西没有做到。耶稣指出他要做的就是变卖一切财产,施舍给穷人,然后跟随耶稣。这样的要求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所以门徒才会问:“这样,谁还能得救呢?”(19:25)有人解释这段经文,认为遵守法律是要求一般的基督徒做的,变卖一切来跟随耶稣,是要求神职人员和宗教人士做的。这样的理解不正确,因为这段经文与耶稣一贯的劝勉一致,他要求基督徒像天父一样成全(4:19-229:9)。耶稣所要求的“成全”不仅仅是守法,不犯罪的意思,更是成熟、完全的意思(参玛5:48)。

 

富少年听到这话就忧闷地走了(玛19:22),因为就像前面的经文所说的:“这话不是人人所能领悟的,只有那些得了恩赐的人,才能领悟”(玛19:11)耶稣知道没有人能做到为成全而舍弃一切,所以耶稣给门徒信心,说:“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19:26),而且为跟随耶稣而舍弃一切的门徒,将来会得到百倍的赏报,因为在先的,要成为在后的;在后的,要成为在先的(玛19:29-30)。耶稣的这些话告诉我们:天国与现世正好相反,我们不能以人的思维来考虑天上的事。

 

最初的和最后的

佣工的比喻(20:1-16)就给读者听众描绘了一个与常人做法相反的家主。家主与首先雇佣的工人议定了一天的工资,一个德纳。但是后来雇佣的,他只说要按照公义给他们应得的工资。这个比喻的关键是在发工资的时候,那些后来雇佣的,反而先领到一个德纳的工资,而那些首先雇佣的,在最后也只领到一个德纳的工资,就像家主和他们议定的那样(20:2)。尽管那些首先雇佣的工人得到应得的工资,可是他们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后来的工人的工资,居然和他们的一样。他们愤愤不平,因为他们还是以常人的思维来考量天上的事。天国是人间的一个大逆转,人不能用自己的逻辑来衡量天国。那些先来的根据公义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些后来的由于天主的恩慈得到了与先来的人一样的工资,他们也变成了先来的。天主的恩慈是个礼物,人无法预测,也不能以人间的价值来限制这个礼物。

 

耶稣作为默西亚却要经受十字架的死亡,就是天国大逆转的中心,耶稣就在他去耶路撒冷的路上第三次预言自己十字架上的死亡,并教导门徒说,他们也要饮他的爵(20:23),可惜门徒还是不明白他的教导。玛窦紧接着用耶里哥的瞎子被治愈的神迹(20:29-34),表示只有在耶稣赐给门徒光明之后,他们才能认出耶稣基督的身份,才能做耶稣真正的门徒。

 

  1. 最后的冲突(21:1-22:46

 

荣进耶路撒冷

耶稣荣进耶路撒冷显示了他作为君王的光荣,但是他是一位谦卑的君王。玛窦引用先知的话,以此强调耶稣就是将来要的君王(21:4-5;匝14:4)。耶稣君王向世人显示了一个完全不同君王的形象。耶稣的君王身份也正与他达味之子的身份相符合。根据福音的叙述,耶稣这是第一次来耶路撒冷,所以耶路撒冷的居民询问:“这人是谁?”(21:10)耶稣的身份是一个人们一直在问的问题(16:13-1511:2-6)。一直跟随耶稣的人群说耶稣是一个先知。虽然这个回答没有道出耶稣最根本的身份,但是为玛窦的团体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因为耶稣对以犹太人为主的玛窦的团体来说,耶稣就是他们等待的像梅瑟一样的先知(申18:15-18)。当然,对于读者听众来说,福音明确地告知耶稣是默西亚,天主子。

 

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轰动场面,表明他就是在末世将要来临的默西亚,并且这是一个骑在驴驹上的默西亚。人们的欢呼并不能说明他们跟随耶稣,因为就在上文,他们还斥责那两个呼求耶稣达味之子的瞎子(2029-34),他们的斥责有违耶稣的教导。他们既不接受耶稣的教导,也不会接受被钉死的耶稣作他们的君王。玛窦其实早在耶稣诞生时,就为人们反对耶稣的行为写下了伏笔,福音说整个耶路撒冷都因为新生的君王而惊慌(2:3)。民众欢迎耶稣入耶路撒冷的欢呼和将来他们要钉死耶稣的喊叫,是一个对比鲜明的讽刺。

 

从这些冲突中,读者听众可以认识到耶稣的基督身份。他作为基督的权威也表现在他驱逐圣殿商人和顾客的事迹里。耶稣指责商人把圣殿当成了贼窝(耶7:1-11),可能是指他们不诚实的行为,但更主要是指来圣殿祭献的人的错误信仰。他们认为即使他们做了不正义的事,只要来到圣殿祭献,就可免于天主的义怒,并且得到天主的保障。耶稣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对天主仁慈的滥用,其实旧约的先知依撒意亚和耶肋米亚都曾经如此谴责过当时的犹太子民。

 

净化圣殿

驱逐商人和顾客的同时,耶稣又欢迎那些被宗教和社会抛弃了的人,他治愈了那些在圣殿里的瞎子和瘸子,孩子们也都拥护他,称他为达味之子(21:14-15)。在玛窦福音里,耶稣接纳身处社会边缘的人,是他作为默西亚的一贯表现,同时,玛窦借孩子的口告诉读者听众,耶稣就是基督,不幸的是,犹太宗教领袖不能接受耶稣达味之子的称号,他们其实没有因为耶稣驱逐的商人和顾客而指控他,但是当孩子称耶稣为达味之子时,他们就愤怒地指控耶稣。耶稣是达味之子,可是他又不同于达味。达味靠武力建国,而耶稣将以自己的十字架建立天国。耶稣接受了孩子口中呼喊的达味之子的称号,他引用圣咏8说:“你由婴儿和吃奶者的口中,备受赞美”(21:16)。达味为以色列人民建立了国家,而耶稣将要为所有跟随他的人建立一个教会,一个属于天主的国度,玛窦的团体对此感同身受。

 

谴责宗教领袖

宗教领袖们不能接受耶稣的权柄,所以他们质问耶稣,凭什么做这些事。接下来的三个比喻:二子的比喻、园户的比喻和婚宴的比喻,都是耶稣讲给宗教领袖听的,这些比喻言辞犀利地指责这些宗教领袖不信耶稣,反而迫害耶稣致死,他们终将咎由自取,遭受审判。耶稣的这些比喻更加激起了宗教领袖的仇恨,他们遂刁难耶稣,轮番问耶稣他们自认为难以回答的问题,可是耶稣均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他们的阴谋,以致没有人敢再问他(22:46)。

 

3 七祸哉和末世的言论(23:1-26:1

 

从玛23章开始,耶稣的听众不再是犹太宗教领袖,他开始向他的门徒和民众指责经师和法利塞人,所以这些言论的目的,是要劝告基督徒团体以实际行动去执行天主的法律,因为当时也有基督徒没有实行他们所相信的法律。许多读者听众误以为耶稣完全反对法利塞人,其实耶稣赞同法利塞人有关法律的教导,比如在23:23-33,耶稣也为法利塞人所相信的复活而辩护;更早的5:17-48也说耶稣是来成全法律的,可见耶稣并不反对法律。他只是指责法利塞人没有身体力行他们所教导的,所以耶稣要求人遵守法利塞人所说的(23:3),却不要如同他们这样言而不行。

 

七祸哉

其实这部分言论与第一篇言论,山中圣训相对应。两篇言论都是在山上宣讲的,都是耶稣的门徒和群众说的:在结尾,耶稣都对那些说:“主啊!主啊”的人,表示“我不认识你们”(7:21-2725:11)。相比之下,七祸哉的言论与真福八端正好相反,这些言论继续上文耶稣与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基督徒团体与以法利塞人为首的犹太教之间的冲突。七祸哉的言论也见于马尔谷和路加福音,但是玛窦福音所记载的七祸哉是最完整的。七祸哉的言论之后是耶稣关于末世的言论(24:1-26:1)。这两部分言论由23:37-39联系在一起。这些言论的启示都是针对当时的基督徒所讲的,耶稣劝勉他们度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生活,活出天主的正义及仁慈。

 

末世言论

末世的言论描述人子再次来临之前的一系列事件,这一段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始阶段的战争、饥荒和地震(24:1-8),但是这些还不是末日来临的征兆;第二部分是天主子民经受痛苦考验的阶段(24:9-28);而第三部分才是人子最后来临的时刻(24:29-31),这也是末世言论的最高峰。末世言论并不是要描述基督再来时的情景,而是要厘清人对于末世的误判,所以耶稣清楚地解释末世将会发生的事,并且警告人不要受骗,而在24:30里,清清楚楚地说末世最后阶段的记号就是人子的再度来临。

 

这一部分言论的模式与马尔谷福音的末世言论一致。马尔谷福音给人的感觉是基督马上就会再来,但是当玛窦写福音时,他已经意识到基督不会像初期信友所想的那样马上就来。因为这原因,往后的几个比喻,都是关于人子再来的延迟,其目的是劝勉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专注人子的再次来临。仆人的比喻警告基督徒团体的领袖在等待基督再来时不可懈怠(24:45-51);十童女的比喻是关于那些没有为延迟的基督再来而做准备的基督徒(25:1-13);塔冷通的比喻鼓动人积极准备基督再来,不可消极等待。结尾部分(25:31-46)是这些比喻所蕴含的真理的总结;公审判是基于人对穷人的爱心帮助,因为穷人就是基督,他将要再来审视我们是否有实践他的教导。

 

4 耶稣的苦难和复活(26:2-28:20

 

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分界点,它划分开罪与死亡的旧时代与基督教会的新时代,教会替代了旧的以色列。伯多禄的背叛和十字架下妇女的勇敢,对基督徒是有力的提醒。玛窦在这一部分里,把基督、教会和信仰生活揉合在一起,所以这一部分的结构复杂,不易分段,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对其加以分段讨论。

 

  1. 星期三到圣周四晚(26:2-75

 

主动受死

只有在玛窦福音中,耶稣才有第四次预言自己的苦难(26:2),他说自己会在逾越节期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表示耶稣完全明白并且掌控着将要发生的事。不过,犹太的领袖同样认为他们掌控着时局,他们说:“不可在节庆期内,免得民间发生暴动”(26:5)基督徒应当明白耶稣不是被动受死,他是主动受死的,因为正如他所预言,结果他就是在逾越节被钉死的。如果耶稣不选择十字架,犹太领袖是无法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的。

 

唯有在第四次预言自己受难时,耶稣明确地指出他受难的时间是逾越节,即梅瑟带领以民逃离奴役,得到拯救的日子。犹太人在这个节庆簇拥到圣城朝圣,他们宗教热忱激昂,民族情绪高涨。为防意外,罗马总督在这个节庆内会从他居住的地中海岸的凯撒勒雅移居圣城,并增兵驻扎,严防不测。耶稣在逾越节期间被杀充满讽刺意味,因为这一天犹太领袖谋杀了默西亚,而这位默西亚远远超过梅瑟,因为他能带给他们真正的救恩(1:21)。

 

犹达斯的负卖

为耶稣傅油的妇女,与犹达斯及犹太领袖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位不知名的妇女因为爱主深切,刚刚为耶稣敷抹了贵重的香液,耶稣也劝勉门徒不要因为钱而责难这个妇女。与她这种为主而近乎奢华的行为相反,犹达斯为了三十块银钱就出卖了耶稣。这正反映了天国和现世国度的不同:天国子民因为爱而不惜一切,现世国度的子民却被私心和贪欲控制(6:24,33)。另外,当耶稣在晚餐时预言自己将被出卖时,忠信的门徒称耶稣是“主”,这是基督徒对耶稣的称呼,是信仰的表达,但是犹达斯却称耶稣为拉比(26:21-25),这是局外人对耶稣的称呼,这说明犹达斯不是真正的门徒,不相信耶稣是主。在犹达斯带领圣殿的士兵来到革则玛尼山园逮捕耶稣时,他也是称耶稣为拉比的,而耶稣也称犹达斯为朋友(26:49-50)。朋友是一个礼貌的,对陌生人的称呼。这些称呼,表明犹达斯为了银钱远离了基督的团体,他已经变成一个天国的局外人。

 

圣体圣事

晚餐时,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26:26)。耶稣所用的阿拉美语里并没有“身体”这个词,阿拉美语只有“自己”、“自我”这个词。所以耶稣的原话应该是“你们拿去吃吧,这就是我自己”的意思。耶稣的这句话告诉教会,他通过圣体圣事永远与教会在一起,但是门徒却无法陪伴耶稣,尽管门徒之长伯多禄信誓旦旦地许诺要和耶稣一起受死。

 

在革则玛尼山园

耶稣在革则玛尼山园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祈祷。”(26:36)这句话与依撒格被祭献时,亚巴郎所说的话相呼应(创22:5),所以耶稣的苦难、死亡完全是自愿为人牺牲的祭献。他虽然带了三位门徒同他一起,可是他们却无法清醒地陪伴耶稣。在苦难、死亡的叙述当中,耶稣完全掌控着整个事件的发展,这从耶稣命令犹达斯做他所要做的事,又命令门徒不许暴力抵抗,要把剑放回原处,都可以看到。这也是耶稣身体力行他山中圣训的具体行为,是他牺牲性命忠于天父的具体表现。耶稣受审的过程表明他是无辜的,他是圣咏所预言的将要光荣降来的人子(咏110)。大司祭质问耶稣是否就是默西亚,天主之子。他的这个问话颇具讽刺意味,因为福音已借着伯多禄之口告诉我们,耶稣就是默西亚,天主之子。

 

悔改的力量

耶稣在人前承认自己是天主之子的勇敢,与伯多禄三次否认主,和犹达斯卖主并自杀的行为,对比鲜明。对于玛窦的团体来说,虽然伯多禄是宗徒之长,是教会的领袖,他仍然会背叛耶稣。耶稣说过在人前否认他的,他也必会在父前否认他(10:33),但是当人悔改时,即使是背主的行为,耶稣也愿意宽恕,这是一个信仰的道理。所以,我们当保持一颗悔改的心,对耶稣的仁慈常有信心,永远不要绝望。伯多禄的痛哭是他内心彻底悔改的标志,28:16说到他和另外十位宗徒重归耶稣的名下(他们都在耶稣受难时抛弃了他),肩负起扬传基督福音的使命,正好代表,我们悔改就能得到天主的接纳。

 

  1. 圣周五早上到圣周六(27:1-66

 

公议会审讯了耶稣一晚之后,就把耶稣押送到比拉多那里,玛窦在此插入了马尔谷福音所没有的犹达斯自杀的片段,这在宗徒大事录有记载(宗1:15-20)。通过这个故事,玛窦告诉我们三个主题:耶稣的预言都是真实的(玛26:21-25),犹太领袖应对耶稣无辜的死亡负责(玛27:25),天主已经知道犹达斯卖主的行为,并且将其纳入救恩计划当中。(27:9-102:17

 

在审讯中,默西亚被误解为政治意义上的犹太人的君王(27:11-26)。群众必须选择巴拉巴(意为父的儿子)或者耶稣,永生天主之子。就在此时,比拉多的妻子在梦中得到启示,就像外邦人的贤士一样(2:12)。她警告比拉多不要介入谋害耶稣的罪行当中。对于玛窦的团体,犹太人选择了巴拉巴,预示了日后以色列人选择暴力反抗罗马而导致圣城的毁灭。至于罗马士兵对耶稣的讥讽(27:27-31)和他们在耶稣死后承认耶稣是天主子的经文(27:54),则预示着外邦人也会皈依耶稣,天主之子。

 

西满背十字架

除此之外,玛窦也特别指出另外一个外邦人西满,他被罗马士兵强迫帮助耶稣背十字架。在马尔谷福音里,西满是个基肋乃人(今天非洲的利比亚),是亚历山大和鲁富的父亲,那天他刚刚从田里回来(参谷15:21)。玛窦删去了亚历山大和鲁富,显然这是因为玛窦的团体并不认识这两个人。玛窦也没有说西满刚从田里回来,他只是说西满是个基肋乃人(27:32)。玛窦保留有关西满的描述,目的在于对比:耶稣的门徒,特别是宗徒之长西满,在最需要的时候背叛了耶稣,而一个外邦人西满却帮助耶稣背十字架,这就突出了门徒的软弱和耶稣众叛亲离的惨境,同时,又一次说明救恩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顺服父的旨意

耶稣被钉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身份:君王和天主之子。“如果你是天主之子”(27:40)与魔鬼引诱耶稣相呼应,就像魔鬼和伯多禄(16:22-23)一样,犹太领袖妄图说服耶稣相信天主之子应该免于苦难,并拥有现世的权威和胜利。但是耶稣在最后一次的诱惑中,他以自己的行为告诉世界,天主之子乃是要顺从天父的旨意,并为此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异象(27:51-54)。

 

死亡赋予生命

裂成两半的圣殿的帐幕,预告了圣殿将被毁灭,圣殿的祭献也已废除,因为耶稣已经一次而永远地完成了祭献(玛26:28;希10:10)。耶稣的死亡颠覆了旧的世界,引发了地震,坟墓裂开了,长眠的圣者复活了,所以厄则克耳所预言的死者复活,因着耶稣的死亡实现了(则37:12)。因此,耶稣的死亡赋予生命,即使是死者也因此复活。耶稣死时的地震也与耶稣复活时的地震相对应(28:1-10),这标志着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末世的开始,百夫长和士兵因此承认耶稣是天主子(27:54),这也是福音一直要强调的一点,因着耶稣的死亡,以色列子民和外邦人一同得救,同归基督徒团体。

 

  1. 主的复活(28:1-20

 

愿你们喜乐

来到坟墓的两位妇女也是耶稣下葬的目击者(27:61),她们前来的目的,只是为仰瞻耶稣的坟墓,不是来敷耶稣的尸体,因为她们知道,坟墓被大石封上了。玛窦笔下的复活事件充满了末世的迹象,发光的天使代替马尔谷福音中的年轻人,他在地震中由天降下,打开了坟墓,宣布耶稣的复活和天主的胜利,我们由此得知,天使复活的宣布实现了耶稣的预言。这里的妇女表现亦不同于马尔谷福音,她们既惊又喜,跑去把喜讯告诉门徒。福音在此再叙述耶稣在路上显现给妇女的事迹,进一步证实他复活的真实性,而他也恢复了他与十一位门徒的关系,称他们为弟兄(参12:46-50),这是教会的开始,是门徒福传的开始。

 

教会是新以色列

随即是有关谣言的问题,这里可以看到,复活的喜讯与坟墓被盗的谎言相反。同犹达斯卖主的行为一样,金钱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士兵接受了金钱,听从了犹太领袖的谎言,对复活的事视而不见,这个谎言一直在犹太人中间流传(28:15)。“犹太人”通常是外邦人用来称呼以色列子民的,玛窦在此用了“犹太人”,表示本为选民的他们,已经被基督的教会,新以色列,取代了。

 

永远与教会同在

福音结束时,耶稣派遣门徒往普天下去传播福音(28:16-20)。复活的耶稣降临到门徒中间,他的教会当中,因为他是在末世要在光荣中降来的人子。与路加福音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描述耶稣升天,这代表他没有离开教会,所以他永远与他的教会在一起,这也是玛窦福音没有特别记述圣神降临的原因。

 

在山上与门徒重聚

十一位门徒重聚加里肋亚,在指定的山上,与复活的耶稣相遇,这与耶稣在外邦人的加里肋亚开始传福音的经文对应(玛4:15)。在福音里,耶稣总是在山上显示自己在末世的权能,宣告父的旨意(玛4:85:18:115:2917:1,924:328:16),所以山具有神学的意义,与地理意义上的山无关,这也就是为什么玛窦并未特别指明是哪座山。

 

尽管门徒们已经看到了复活的基督,他们中有些人此时依然将信将疑(28:17),然而,他们不够坚固的信德已经足够将福音带到世界的地极,这一点为大部分基督徒来说,都是一种鼓励。因着天主的恩典,教会就是这样凭着不完美的信德把世人带到基督的信仰里。

 

福传的大使命

耶稣的宣布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死亡复活,耶稣成为宇宙的主宰,在天上地下都有权柄。这些内容实现了达尼尔先知书7:14所预言的,人子在战败魔鬼后享有的权柄(达4:14),也实现了耶稣在26:64作的人子坐在大能者右边的预言。第二,因为耶稣的这个权柄,他有权开始一个面对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福传使命。门徒要遵行耶稣的派遣,将所有人通过洗礼带到由基督所创立的教会里,这个教会是以耶稣的教训为指导的(28:20),所以耶稣的五篇言论相当重要。第三,耶稣最后许诺要与教会同在,直到他再次来临,直到永远。耶稣那厄玛奴耳(玛1:2318:2028:20)的特质,给教会能力广传福音,以等待他的再来。犹如昔日天主派遣了圣祖和众先知,耶稣许诺给信德不深的门徒,他将要给他们力量并永远与他们同在。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

 

玛窦福音简释(一)

玛窦福音简释(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