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撒乌耳
发布日期:2025-09-13 | 作者:李建刚一、“撒乌耳”(希伯来文,“שָׁאוּל”)意为“所祈求(于上主者)”或“所请求的”。这一名字在古代近东的语境中亦有见证。除个别情况外(如厄东王[创 36:37-38;编上1:48-49]、西默盎的一个儿子[创46:10;出6:15;户26:13;编上4:24]、一个肋未人[编上6:9]——在思高版圣经中译作“沙乌耳”以示区分),旧约中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扫罗几乎是该名的唯一承载者。七十贤士译本中该名出现了373 次;约瑟夫称其为“Σαοῦλος”。新约中,撒乌耳仅一次在宗13:21 被点名提及。此外,《宗徒大事录》还八次使用“扫禄”称呼使徒保禄(参9:4‚17;22:7‚13;26:14),其希腊化形式“扫禄”(Σαῦλος)同样只在《宗徒大事录》中出现了(共15次),作为保禄的别名。
二、撒乌耳的出现标志着以色列文学传统中王权制度的开端——这一制度始终存在争议。其生平事迹见于撒上9-31章,整体上是一部因背离上主而导致悲剧性毁灭的故事。在旧约叙事中,神学阐释与文学虚构往往掩盖了可能存在的历史回忆,致使我们难以确切重建其历史事迹,且缺乏直接的圣经以外的证据。学界通常将其在位时期置于公元前11世纪末(约前1030-1011年)。
根据撒上9-10章的叙述,撒乌耳为本雅明支派克士之子(参撒上10:2),外貌俊美,身材高大,受上主拣选并经先知撒慕尔为他傅油立为以色列王。他的统治承接了“民长”制度,逐步发展为定制化的君主制,以基贝亚为都城。他的军事使命在于解救以色列脱离培肋舍特人(参撒上9:16)。然而,因其在对待阿玛肋克人之战中的不顺服(参撒上15:10-23),上主弃绝了他,并使恶灵侵入(参撒上16:14)。自此,他的性格被描绘为反复在忧郁、惧怕、狂躁与嫉妒之间摇摆。他对达味的敌意尤其显著:起初赏识达味(参撒上16:14-23),后转而追杀。其子约纳堂则在二者之间扮演调和者。达味多次饶恕撒乌耳性命(如在恩革狄洞中,参撒上24)。撒乌耳的结局是在基耳波亚山战役中自杀身亡,其子约纳堂亦同时阵亡(参撒上31)。叙事上,这一衰亡过程与达味的崛起密切交织。
在后来的旧约传承中,撒乌耳仅在编上10章得到简要记载,强调其败亡源于悖逆与求问交鬼。新约仅在宗13:21节提及撒乌耳,其语境为保禄在丕息狄雅的安提约基雅的讲论,回顾以色列历史并指向达味。此处强调撒乌耳为“克士之子,属本雅明支派”,并称其为王四十年——旧约未明载此数,但见于约瑟夫《犹太古史》(卷六,14:9,378段;另有“二十年”的说法,卷十,8:4,143段)。
三、犹太传统中对撒乌耳评价颇为正面,拉比文献中亦多有美化其形象的倾向。约瑟夫将其描绘为理想化的希腊化君主。早在公元3世纪的杜拉欧罗普斯(Dura Europos)会堂壁画中,便已出现撒乌耳生平场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中,他的地位较弱;自文艺复兴起,相关题材渐多。最常见的艺术主题包括达味为撒乌耳弹琴(参撒上16:14-23)、撒乌耳的受傅油(参撒上9)、掷矛攻击达味(参撒上18:10-13)、访问恩多尔的招魂女巫(参撒上28)。音乐领域以清唱剧为主(如亨德尔)。近现代文学亦常取材于其悲剧性人物特质(如里尔克)。20 世纪,奥地利画家科科施卡(O. Kokoschka)还以石版画系列再现了撒乌耳与达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