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窦福音中的神学思想
发布日期:2025-09-14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本文从五个主题来探讨玛窦福音的神学思想。首先,圣史玛窦告诉我们耶稣的天主子身份,福音一开始就这样讲述耶稣(玛1:23)。玛窦不单宣告耶稣天主子的身份,也描述子与父之间的亲密关系:子服从父的旨意,父肯定子的选择。其次,天主子来到这个世界乃是要打败魔鬼的势力,实现天主对世界的统治权。天主已把天国交给了那些承行他旨意的人,基督徒要背负起耶稣的轭而走进天国。第三,天国是天主白白赐给基督徒的一个恩典,因天主的救世工程得以实现,源于天主的义德;基督徒当以自己义德的行为来回应天主所赏赐的这个礼物。第四,基督徒组成了耶稣亲自建立的教会。就像旧约里天主临在于以民的聚会一样,天主子耶稣也与他的教会同在,特别是在她处于危险当中的时候。最后,教会是以宗徒为领导的,可是教会的领导不同于人间的领导,他们要服事人,要做众人的仆人。当然,耶稣对宗徒的教导也是对所有平信徒义德行为的指导。每个基督徒都要做仆人,都要去服事人。
1) 天主子
玛窦福音中的基督论里,天主子是耶稣的最高名号。这在马尔谷福音中也是一样,马尔谷在福音的开始和结束时,明确地指出了耶稣的天主子身份,可以说整部福音就是对耶稣天主子身份的一个解释。马尔谷开宗明义说天主子耶稣基督的福音(谷1:1);在他受洗时,天父宣布耶稣为他的爱子。随着福音的发展,马尔谷一步一步向读者听众展示了耶稣的天主子身份;在福音结束时,百夫长也认识到耶稣真是天主子(谷15:39)。通过阅读聆听整部马尔谷福音,我们也一步一步地认识到耶稣真是天主子。
圣神的大能
玛窦并没有采取马尔谷这样渐进的展现天主子的福音情节,他保留了马尔谷福音中耶稣受洗的经文,耶稣显圣容,耶稣在公义会前的回答和百夫长信仰的宣认,但是玛窦也说耶稣是由圣神受孕,由童贞玛利亚所生(玛1:20)。在旧约里,天主圣神是天主的能力;当圣神临于以民的先知领袖时,天主的大能化工就以强力、特别的方式彰显出来,并完成天主的计划。梅瑟因着天主圣神的能力,领导以民由奴役走向自由(依63:11-14);在厄则克耳的神视中,天主圣神给所有的以民生命(则37:1-14),这生命将要惠及所有有血肉的人(岳3:1-5)。玛窦福音1:23正说明了天主圣神赋予所有人生命的这种能力,是因为将要出生的婴儿,他被称为厄玛奴耳,天主与我们同在。
旧约的预言
耶稣就是欧瑟亚先知所预言的,那个从埃及被天主召回的儿子(玛2:15)。玛窦引用欧瑟亚先知的话,是把耶稣比作以色列,天主的儿子。因为天主永远的慈爱,他在昔日把他的儿子以色列从埃及解救出来,同样天主也把他的圣子耶稣由埃及召回。以民在旷野流浪四十年之久,天主子耶稣也在旷野四十天接受试探。耶稣受试探就像以民在旷野四十天接受考验一样(申8:3;6:16,13),不同的是:以色列在考验中没有保持对天主父的忠信,耶稣却服从天父,战胜了魔鬼的试探。
称耶稣为主
与马尔谷福音相比,玛窦更详细地展示了耶稣天主子的身份。马尔谷只说耶稣教导人群并治好人们的病,玛窦却告诉我们耶稣教导的内容(耶稣的五个言论)和耶稣行的十个神迹(玛8-9章)。马尔谷福音里,门徒对耶稣真实身份的认识非常迟缓。在耶稣平息风浪的神迹中,门徒责斥耶稣不关心他们时,称他为老师(谷4:38);但是在玛窦福音的同一神迹中,门徒呼求耶稣救他们,并称耶稣为主(玛8:25)。玛窦这样写是因为门徒已经认识到了耶稣天主子的身份。除了门徒认识到了耶稣天主子的身份外,群众也都认为他是天主子,因为他的教导好似有来自天主的权威(玛7:29)。
你真是天主子
耶稣步行水面的神迹(玛14:23-34)也是他天主子身份的显示,因为旧约里只有天主可以控制海水,拯救风浪危险中的人(咏107-23-30;65:7;77:20;89:10;约9:8)。当门徒看到耶稣行走水面时,他们都害怕起来,耶稣安慰他们说不要害怕(谷6:50;玛14:27),就像天主在旧约里多次显现给人时所说的那样(创15:1;21:17等)。当见证了这个神迹后,马尔谷福音里的门徒都恐惧惊奇(谷6:51),因为他们还不认识耶稣天主子的身份;相反,在玛窦福音里,他们却都朝拜耶稣说:“你真是天主子”(玛14:33)。宗徒都已知道耶稣是天主子。
在玛窦福音里,伯多禄也要求耶稣让他在水面行走到耶稣面前,可是他却因为怀疑而沉入水面,耶稣就质问他为什么怀疑(玛14:31)。虽然伯多禄看到了天主子的能力,他还是怀疑。这也让我们想到在玛窦福音的结尾,耶稣天主子已经复活了,可是面对复活的天主子,他们中还是有一些人心中怀疑(玛28:17)。
信仰宣认更完整
同马尔谷福音相比,伯多禄在斐理伯的凯撒勒雅对耶稣的宣认也更加完整。马尔谷福音里,伯多禄只是宣认耶稣是默西亚(谷8:29);但是在玛窦福音里,伯多禄宣认耶稣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16:16)。所以玛窦笔下的门徒不但早于马尔谷笔下的门徒认识到耶稣天主子的身份,他们对耶稣身份的认识也更加完整。
亲密的父子关系
耶稣天主子与父的亲密关系非常明确,玛窦福音有多处关于天主父和天主子的经文,这些经文集中在两个主题上:天主子完成父的旨意,以及天主父接受并肯定子的决定。天主子以及跟随天主子的人必须承行天父的旨意,耶稣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7:21)他们要实行主祷文所说的:“愿你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同在天上!”(玛6:10)再者,耶稣教导人遵行父的旨意的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实践天主的旨意。他是遵行天父旨意的完美榜样,这从他为了天父的旨意,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十字架上的死亡,就可以明白(玛26:39-44)。
父子一体
天父接受并肯定子的决定,于是耶稣为了天主的救世工程而圣死在十字架上。另外,父子一体的经文也表示父对子的肯定。在派遣门徒传教的言论里,耶稣说:“凡在人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认他;但谁若在人前否认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认他”(玛10:32-33)父子一体的关系也表现在有关最后审判的经文里,福音说子将要在光荣中,与天使一起降来,在光荣的宝座上审判万民,他要宣布说:“我父所祝福的,你们来吧!”(25:34)这经文正好表示父子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拥有能力和权威,这也是较后写成的若望福音的神学思想,若望写道:“父不审判任何人,但他把审判的全权交给了子,为叫众人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那派他来的父”(若5:22-23)
耶稣是天主的智慧
阐述父子密切关系最清楚的一段经文是11:26-27,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来喜欢这样。我父将一切交给了我,除了父之外,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外,也没有人认识父。”这段文字表明了父子的亲密关系。根据旧约,特别是智慧文学的神学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父子的关系。智慧文学常常把智慧比作是天主在人间的化身,天主通过智慧把自己启示给人,人也通过对智慧的追求而认识天主。同样地,人认识了子就是认识了父,与子建立了关系就是与父建立了关系,因为父子本是一体。另外,旧约一直认为智慧只是启示给了那些简单而又谦卑的人,这也正是玛窦所说的:“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只启示给了小孩子”(玛11:25)。从这意义上来看,耶稣就是天主的智慧,与天主有亲密的关系。
耶稣也说自己是智慧,他(智慧)天主子必藉自己的工程彰显自己的正义(玛11:19)。耶稣也许诺他要居住在门徒们中间(玛18:20;28:20)。同样地,旧约里天主的智慧也居住在人间,比如箴言8:31说智慧欢跃于尘寰之间,乐与世人共处。对于相信的人,天主子耶稣是厄玛奴耳(玛18:20)。天主与我们同在我们的教会里,指引并保护我们直到永远。耶稣既是天主子,他也通过圣事在教会内与我们同在,继续他的救世工程。玛窦福音的这些经文处处都表明了耶稣的天主子身份。
2) 天国
天国是玛窦福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洗者若翰和耶稣都宣告天国临近了(玛3:2,4:17)。宗徒也被派遣去宣讲天国的来临(玛10:7),基督的教会也继承了宣讲天国的使命(玛24:14)。与天国相对抗的是魔鬼的国度(玛12:26;4:8)和现世的国度,后者以犹太的政治宗教领袖为代表。比如大黑落德企图杀害耶稣(玛2:1-23),分封侯黑落德处死了洗者若翰(玛14:1-14)。现世的国度与天国的对抗是福音发展的主要线索。
奉行天主旨意的团体
福音宣讲的天国显示了整个宇宙存在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天主创造了天地万物,他有绝对的统治权。但是这个世界已经被与天主对抗的邪恶势力控制,站在天国的对立面。尘世的我们不仅是有罪的,我们也反抗天主的统治,而这种状况并非天主统治的本意,所以在旧约里,他把统治的王权交给了选民,交给了那些愿意负担天主之轭的人,于是选民在西乃山接受了天主的法律,与天主订立了盟约。在玛窦所处的时代,天国不仅指天主的统治,也指在尘世中奉行天主旨意的团体。犹太人每天诵念经文(申6:4-9)就是他们在西乃山与天主立约的重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天主把天国交付给了以民(玛21:43),因为他们接受并服从天主的旨意。教会每天举行的感恩祭是天主子与教会所立盟约的重演,但是这个盟约是通过天主的羔羊的血,由天主亲自与人订立的。因着这个盟约,教会成为天主的子民。不过,天国最终的实现是在将来,因为一个服从天主旨意的教会只是天国的开始,不是天国的完全实现。
结出相称的果实
对于玛窦的基督徒团体来说,魔鬼就是对抗天主的头目。这个恶势力在人世恣意妄为,是与天国势不两立的魔鬼国度(玛12:26)。耶稣基督要在人间建立天国(玛12:26-28),他的诞生预告了魔鬼国度的末日。基督因着服从担负了天国的轭(玛5:17-48;28:18-20)。这样,天国就给了基督的教会,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玛21:43)。教会所期待的天国完全实现,就是人子的再来,他要在末日建立天主绝对的王权。因为耶稣通过谦卑服从而战胜了魔鬼(玛11:28-30),教会也要效法耶稣的榜样,以谦卑和服从来等待天国的来临。天国的来临意味着天主旨意在所有受造物中得到实行(玛6:10;26:42),当然基督徒要以实际行动结出与天国相称的果实(玛3:8-10;7:16-20;12:33;13:23;21:19,43)。
不过,天国不是静止不变的,天国是由天主开始的实实在在的救恩行动。天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一直在实行着这个救恩计划。所以我们不应该问天国什么时候开始,因为天国已经来到了,只是还没有完全实现。如此看来,天国不是一个抽象不变的概念。我们应当小心不要片面的理解天国,或把天国局限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
3) 义德
义德(Righteousness)在玛窦福音里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比如义(玛5:10)、义德(玛5:20)和任义(玛 6:1)。为简单起见,本文统一用义德。
对于犹太人来说,义德就是遵守梅瑟的法律。玛窦的基督徒团体是一个亲犹太人的团体,所以在福音里他数次提到义德(玛3:15;5:6,10,20;6:1;21:32),因为法律是犹太人生活的中心,耶稣也说他来是要成全法律(玛5:17),但是另外两部对观福音却基本上没有用到这个词。
遵守律法
在福音里,义德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人遵守法律的德行,这是福音中义德的主要意思。比如玛5:10说:“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20说:“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法利赛人的义德,你们绝进不了天国。”玛6:1说:“不要在人前行你们的仁义,为叫他们看见”。
义德的第二个意思是天主的义德,即天主的救世工程。比如玛5:6说:“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足。”另外两处经文与洗者若翰有关,玛3:15说“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若翰的洗礼不属于梅瑟法律的范畴,所以此处的“义”并没有个人德行的意思,特别是耶稣完全不需要洗礼,因为他是位大义人。同时,“完成”一词是指在天主的救世工程中,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另外玛21:32说:“若翰来到你们这里履行了正义,你们仍不相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了”这里的正义也是指天主的救世工程,该句是指若翰在天主救恩史中的角色。
义德是恩赐
玛窦福音中,天主的义德与保禄所说的天主的正义(罗1:17),意思相同,都是指天主的救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主的义德,对于玛窦和保禄都一样,都是天主白白恩赐的礼物,不是人义德的行为可以赚来的。救恩首先是天主赐予的,是天主首先开始的,人义德的行为是对天主的义德的一个必须的回应。虽然真福八端要求人有义德的行为,其实它首先是一个天主救恩礼物的宣告。天主把真福赐给了那些接受天国的人,天主的这个救恩,并不是单凭人的德行就可以赚得的。
以义德回应
天主的义德先于人的义德行为,就像以民和梅瑟的法律,以民不是因为遵守法律而变成天主子民的;相反,因为他们是天主的子民,所以他们遵守法律,他们义德的行为是对天主召选的回应。同理,基督徒义德的行为是对那些接受天国的人的要求。天主的义德(天国)是个礼物,人义德的行为是接受这个礼物之后的回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福音强调说耶稣常常与罪人在一起(玛11:19),他也说:“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3)耶稣来不只是要求人按法律行义德,他首先是向罪人宣布宽恕,宣布天主的救恩(玛4:27)。福音在一开始就说耶稣要把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玛1:21),所以才说耶稣要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做赎价(玛20:28),这正好代表人要先获得天主的义德,才有义德的行为。
宽恕是本质
在山中圣训的言论里,主耶稣就要求我们请求天主的宽恕(6:12),而教会也时时诵念主祷文,祈求天主的宽恕。人犯了罪,没有实行义德,可是天主早已宽恕了人无义德的行为。罪的宽恕是天主义德本质的一部分,所以宽恕在玛窦福音中很重要(另见9:2,6;12:31)
耶稣有两个比喻都是关于宽恕的主题的,在宽恕之道的比喻里(玛18:23-35)君王赦免了一个仆人的巨债,这表明罪过的宽恕就是福音的中心所在;但是在被天主宽恕的同时,人也要宽恕别人(玛6:14)。在葡萄园雇工的比喻里(玛20:1-16),家主并没有按照被雇佣的人所认定的正义支付工资,那些后来被雇佣的工人得到了和先被雇佣的工人同样的工资,家主没有按照他们劳动时间的长短来支付工资的。耶稣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义德行为的多寡并不会左右天主的救恩,因为这救恩本是天主白白恩慈的礼物。
当然天国的福音并没有废除对人义德行为的要求,因为天主子来是要成全法律(玛5:17),但是福音向人展示了义德的另外一层在旧约里没有的含义:天主的义德,就是救恩工程是天主先开始的,是天主首先把他的义德赐给了人。当人接受了天主的义德后,一定要以义德的行为来回应天主的恩慈,否则他们不能得到天主的救恩,因而也与天国无缘。
4、教会
玛窦是唯一一位用了“教会”(ekklesia)这个词的圣史,尽管只有三次(玛16:18;18:17两次)。耶稣整个的福传活动致力于召集门徒到这个新生的教会里,他复活之后也派遣门徒去宣讲福音,建立教会。玛窦第一次用这个词是在凯撒勒雅的斐理伯,耶稣说伯多禄是磐石,他要在这个磐石上建立他的教会(玛16:18)。另外,ekklesia有聚会,聚会的意思。在福音里,玛窦好像有意识地用这个词来表明基督的教会,代替旧约里以色列子民的聚会,所以这一段经文不仅是关于基督论的(玛16:16),它也是关于教会学,因为耶稣指定伯多禄领导教会。
天主的临在是教会的核心
天主子民聚会的核心是天主的临在。在旧约里,天主的临在先是在旷野的会幕里(出33:7-11),后来是在圣殿里,当圣殿完工时,云彩(象征天主的临在)充满了整个圣殿(列上8:10-13)。相应地,基督的教会也是以天主的临在为核心的,这也是整部福音的主题:玛窦福音开始时,天使预言人们将称耶稣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玛1:23);福音结束时,耶稣许诺要与教会同在直到永远(玛28:20)。在耶稣关于教会的教导中,他说只要两个或三个人,因他的名聚在一起,他就会临在于他们的聚会中(玛18:20)。耶稣有建立并开始教会的权柄,因为他是天主子,他比圣殿更大(玛12:6),耶稣以及他的教会是替代旧以色列的新以色列。
教会跟随耶稣
耶稣平息风浪的神迹也是耶稣临在于教会的一段经文(玛8:23-27),含意是特别当教会处于危险时,更能显出耶稣的临在。在玛窦的笔下,教会就是那艘在风浪中颠簸的船,但是当教会转向时时与她同在的耶稣,她就能得到平安。在这个神迹的上一句,耶稣邀请他的门徒跟随他(玛8:22),而描述这个神迹的第一句话,就说门徒跟随着耶稣,就像教会跟随耶稣一样。在危难中,门徒向耶稣呼救说:“主!救命啊!我们要丧亡了。”(8:25)这里,门徒称耶稣为主,这是一个信仰的称呼,不同于马尔谷福音里门徒称耶稣为师傅(谷4:38)。另外,在风暴中门徒向耶稣呼救,就像约纳在波涛巨浪的绝望中呼求天主一样。天主没有遗弃约纳,耶稣天主子也不会抛下他的教会不管。
耶稣训斥门徒的小信德,而且是在他平息风浪前责斥的。但是在马尔谷福音里,耶稣是在平息风浪后质问门徒为什么没有信德。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玛窦福音里,门徒就是一个相信耶稣的教会,虽然他们的信德很小。另外,如果我们从福音的情节看,我们也可以发现门徒(教会)的呼救和耶稣的同在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根据情节,这段经文可以作如下的结构分析:
A门徒(教会)
B 风浪
C生命危险
D耶稣睡着了
E向耶稣呼救
E’耶稣向他们讲话
D’耶稣起来
C’责斥风浪
B’海面大为平静
A’众人的反应
耶稣的言论,特别是第18章,教导门徒如何度跟随基督的教会生活,直到他光荣地再来。教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团体,而是一个由“坏人和好人”(玛22:10)组成的团体,所以教会需要管理的权柄(玛16:18-19)和制裁的措施(玛18:15-18)。 就像割损礼和梅瑟的法律是旧以色列生存的依据;洗礼和耶稣的教导是教会保持忠信的保证:如果有得罪人的兄弟姊妹不听教会的劝告而不认错,就可以把他们排除教会,把他们当作外邦人或税吏。
教会要宽恕罪人
紧接着,耶稣说你们在地上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玛18:17-18)。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教会对有罪的兄弟姊妹的耐心劝勉(玛18:12-13)。耶稣也用恶仆的比喻(玛18:21-35)强调教会要有宽恕的精神。治愈瘫子的神迹也表明天主宽恕罪人的慈怀,而且他也把这个权柄赐给了人(玛9:8)。所以不仅耶稣有赦罪的权柄,他的教会也有。耶稣并没有要求教会纯洁无罪,他要求教会宽恕罪人。
5、宗徒
玛窦没有明确地说教会的组织架构和领导方式,而福音提及的领导性人物有教会的先知、义人(玛10:40-41)、经师、贤哲(玛13:52;23:34),但并没有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宗徒在教会中显然有很重要的领导地位,这从福音对他们的描述可以看出来。上文已经提到玛窦笔下的宗徒认识并相信天主子耶稣(玛14:33),他们也明白耶稣的教导(玛13:51),虽然他们也有人心存怀疑(玛14:31;28:17)。对于宗徒的特殊位置,耶稣说他们是新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头。在人子坐在自己光荣的宝座上时,他们也要坐在十二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玛19:28)。另外,宗徒也分享天主子赦罪的权柄(玛9:8;16:19),参与耶稣喂饱众人的增饼神迹(玛14:19-21)。当玛窦这样描写耶稣的宗徒时,也是指当时的基督徒团体里,那些宗徒的继承人。
当然世世代代的教会也继承了宗徒的这种特殊地位,但是这种职位并没有给他们特权,反而指出他们应当做的是服事人。当若望和雅各伯的母亲向耶稣提出请求时,耶稣说他们中为首的要做奴仆来服事人(玛20:25-28)。当耶稣责斥经师和法利塞人时,他也教导宗徒如何在教会中服事:他们不能让人称他们为拉比,因为他们只有一个老师,而且彼此是兄弟姊妹;并且他们当中最大的要服事人。
教理讲授
耶稣对宗徒的教导也是对所有的基督徒说的,如玛窦福音里的五篇言论都是耶稣对基督徒生活的指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教会的教理讲述会以玛窦福音为主。耶稣劝勉基督徒度一个圣善的生活,以好的言行生活出天主的义德来(玛5:10,20;6:1)。耶稣在五篇言论里,特别是在山中圣训中,教导人该如何生活。这些言论包括一般的要求,比如不生气、爱仇人等;也有一些针对特殊事件的要求,比如不可休妻,不可发誓等。对基督徒义德行为的强调是因为玛窦团体对梅瑟法律的继承。耶稣的这些言论可以当作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团体时的教理讲授。
因此,玛窦并不像保禄般强烈反对犹太法律,在玛窦笔下的耶稣,基本上赞同这些法律所要求的义德的行为(玛5:17-20)。实际上,他对法律有更严格的解释,他要求人从心里遵守这些法律(玛5:21-48),他更加注重法律的内涵,比如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玛22:34-40;19:18-19),己所欲施与人的黄金律(玛7:12),要仁慈,不要祭献(9:12;12:7),以及公义、仁爱和信德(23:23)。耶稣的教导指出人的内心是善和恶的根源,我们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之后我们自然会有圣善的行为(15:1-20;5:21-30)。
爱主爱人
所以耶稣新的教训是基于法律上最大的一条:“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玛22:37-39)。这是耶稣教训的核心,也是解释法律的根本依据。当法利塞人指责耶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时,耶稣引用欧瑟亚先知说,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玛9:13)。总之,严格地遵行法律没有错,但是必须尊重并遵守法律的精神,因为法律的精神比法律条文更加重要。换句话说,为了更重要的事项,有些法律条文是可以不遵守的(玛23:23)。
遵守耶稣的言行
基于法律的精神,耶稣废除了一些特别的法律,比如休妻、发誓和报复(玛5:31-39)。这表明基督徒义德的善行不是基于梅瑟的法律,耶稣的话语才是基督徒义德的根据。福音在结尾时也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复活的耶稣命令宗徒给万民施洗,教训他们遵守耶稣所吩咐的一切(玛28:20),不管耶稣的教导与梅瑟的法律相符与否。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耶稣不仅通过言论教导门徒,他的行为也是基督徒义德的模范,他是天父的爱子和仆人(玛4:1-12),是基督徒生活的最完美的榜样。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