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西默盎
发布日期:2025-09-18   |    作者:李建刚

   一、《路加福音》仅在耶稣呈献于圣殿的情节中提到西默盎(参2:25)。其名字来源于希伯来语词根“שׁמ”(意为“听”),在圣经中解释为“上主已垂听了”(参创29:33)。

   二、在旧约中,同名的著名人物为雅各伯的第二个儿子西默盎,其母为肋阿。他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的始祖。该支派的定居地可能位于贝尔舍巴以北的乃革布地区。然而,在历史时期,该支派似乎鲜有影响力。在《创世纪》中,其名字(与肋未同列)与狄纳被侵犯及对舍根人的复仇故事有关(参34:1-31)。《路加福音》中献耶稣于圣殿的故事属于该福音独有的素材。根据叙述,西默盎居住在耶路撒冷,被描述为“公义且虔诚”(路2:25),因而被纳入旧约的重要人物谱系中。与该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如,匝加利亚与依撒伯尔)一样,他深植于以色列宗教传统。

   西默盎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期待“以色列的安慰”,因此充满默西亚盼望。圣神将他定位为一位先知性人物。当西默盎接过耶稣时,受圣神感动,他吟唱赞歌(参路2:29-32)。赞歌开篇类似虔诚犹太人的临终祈祷。文中所用的“释放”一词(参2:29)在新约中亦用于囚犯得释放,可能暗示参与上主全面救赎计划的含义。西默盎在耶稣身上看到了向他所应许的应验(参路2:26),同时也看到向外邦人显明的光,使以色列得荣耀(参路2:32)。文中“为外邦启示之光”和“为你子民以色列的荣耀”表达了熙雍神学的元素。西默盎的观察表明,随着耶稣进入圣殿,先知对末世所预示的列国齐聚熙雍的预言已开始实现;路加通过赞歌从天主的视角解释世事,强调信耶稣为基督是对犹太救恩盼望的正当回应。西默盎的预言(参路2:34-35)可能指向耶稣将遭遇的阻力与受难,同时提示以色列需作出的决断。文本通常将西默盎描写为老年人,这一形象源自“在看见主基督之前不得见死”(路2:26),但并非绝对。该故事很可能来源于犹太基督徒在犹太地区的传统。

   西默盎的赞歌在教会时辰祈祷(晚祷)中占据固定位置,被广泛视为“基督徒晚祷”。伪经使其成为匝加利亚的继任者或耶路撒冷圣殿的司祭。古代教会将其奉为圣人,其节日自4世纪起有记载,按埃杰里亚(Egeria)的《圣地朝圣记》(Itinerarium Egeriae)记载,于主显节后第40日庆祝(民间称“圣母献耶稣于圣殿”)。西默盎的遗物自6世纪起受到崇敬,最初在君士坦丁堡,后迁至达尔马提亚。在拜占庭的圣像画中,献耶稣于圣殿是常见的创作题材;从中世纪早期至巴洛克时期(如鲁本斯、伦勃朗)的众多画作显示其在民间虔诚中的重要性。将《路加福音》中的西默盎与希勒尔的同名之子及迦玛列一世(Rabban Gamaliel I)的父亲等同起来的观点,学界普遍认为不太准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