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认清自己的身份
发布日期:2025-09-18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认清自己的身份

「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世界和其间的居民,属于上主」(咏24:1)。人生在世上是一位朝圣者,生活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走在旷野中的漂泊者:脚踩很多尘土,但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的。
人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天主委托管理世界的仆人与管家。教父们不断地这样的肯定与教导。例如圣巴西略(BASILIO)教导说:「当你把这些委托给你的世上财富,当成自己的财富时,难道你不是一个强盗吗?请记住,你只是一个管家而已。」
在耶稣所说的比喻中,「管家」出现过多次。耶稣曾经讲过「忠信与明智」的管家,从来不单独行事,而是按照主人的意愿管理委托给自己的财富:使别的仆人得到饱饫。另一个比喻说:当主人不在时,浪费主人给予的机会;滥用自己的权利,将自己当作主人,贪吃饮酒(路12:12-48)。
也有一些胆大妄为的仆人,不善尽自己的职责,只顾自己的利益;好逸恶劳,懒散,这样就会为自已招来主人控诉的危险。 (玛25:31-46)。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有更狡诈的仆人,就是今日福音中所叙述的。上主委托给每一个人一份财产,就看人怎样运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财富不能满足人心。
读经一 亚 8:4-7
在第四世纪时的一位教父,克里斯多夫若望,写了一部有关「如何使自己致富」的著作,总结了一句话:富人就是盗贼,或是盗贼的子女。这样说法或许令人不快,说得过于激烈。但是,今日读经一似乎肯定了这样的说法。
在公元前750年,北国以色列处在于极度辉煌时代,物质发达,经济繁荣。其疆土从埃及直到黎巴嫩的山脉,生长着很多雪松树;这些宝贵的树木,被砍伐去建造船只与宫殿,运用新农业技术建筑。雅洛贝罕二世是位很有政治能力与智慧的国王,愿意通过商业上的往来,与周围的人民发展友好关系;使在自己国内的大地主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出产,如葡萄酒、橄榄、小麦等与别人在生意上往来。
当时宗教敬礼也达到了顶峰,在圣殿里充满了来自各地的朝圣者,祈祷与奉献全燔祭。服侍于圣殿内的司祭们享受着主权者的供奉,并领受着高薪。因为在各方面都获得丰厚的收入,因此他们都需要向天主献上感恩,向国王表示感谢。
这时,有一位不愿意与宫廷内的人一起赞颂雅洛贝罕王的人,就是来自白冷南部,靠近旷野的特科亚的牧人亚毛斯先知。他带着谩骂及可怕的威胁向人说话,
他说虽然国家活在富裕与繁荣的时代,但是财富只属于少数人。穷人受压迫,而他们也去压榨、剥削比自己更弱的人。「为了以色列再三再四犯罪,我不收回成命,因为他们为了银钱出卖义人;为一双鞋,出卖无辜的人。他们把穷人的头踏在尘土里,侵夺卑微人的权利;儿子与父亲走近同一少女,以致亵渎了我的圣名」(亚2:6-7);在法庭上,那些卑微与贫穷的人时常受到有权势者的审判,因为「他们憎恨在城门口主持公道的人,厌恶讲真话的人」(亚5:10)。他们怎样积攒自己的财富呢?与世俗人的方法一样,是偷窃而来的。
亚毛斯仔细描写他们偷窃的细节。在一周内,一般人都期待安息日,因为在那一天,他们可以聆听天主的话语、休息、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聚、欢庆;而那些商人却不喜欢安息日、节日与新月节,因为在这些日子里,他们要停止生意运作。他们没有能耐等侯时间恢复其谷物和小麦的销售,于是他们就减少计量标准,上调价格,用假天秤,以次充优;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将人当一只鞋的价格卖掉(5-6节)。大约五十年后,米该亚先知也这样宣布说:「然而他们恶善好恶,从平民身上剥下他们的皮,从骨头上剔下他们的肉」(米3:2)。在公元后四世纪时,巴西略主教批评那些剥削别人的人:你们剥削穷人,从别人的眼泪中赚取财富,勒死那些赤身裸体的人,压迫飢饿的人。
亚毛斯所讲的话是针对那些运用诡计而诈骗人的商人。天主在这问题上做了甚么﹖当然祂做了一些事就是今天读经一的最后部分(7-8节)。先知声明自己的想法:那里没有正义,软弱的人受到剥削与压迫,人们的痛苦被忽略的地方,那里的宗教敬礼就是虚伪的。
面对受到压迫的穷人,上主发怒了。向那些压迫他人的人宣布恐怖的审判:「我永不会忘了你们的所作所为。」
读经二 弟前 2:1-8
在保禄写给弟茂德的书信中,列举了在基督徒团体中该怎样祈祷,叮嘱他们要为一切人恳求、祈祷、转求和谢恩;并为众君王和一切有权位的人,为叫我们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庄,度宁静平安的生活(1-2节)。
基督徒团体的祈祷是大公性的:为善人与恶人、为朋友与仇人,向天主所作的祈祷。在这样的祈祷中,门徒们显示自己的心是何等的伟大,不再以种族、民族、国籍、社会地位与财富为基础和区分的标准。在自己同样的思想中反映着在天之父的心意,因为衪愿意所有的人都认识真理,并得到救恩(4节)。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个词在书信中出现过很多次。
这段读经以一个叮嘱结束:我愿意男人们在各地举起圣洁的手祈祷,不应发怒和争吵(8节)。基督徒不能以不洁的手向上主献上祈祷,就是以加害自己兄弟身上所做的一切邪恶献上祈祷(参玛5:23-25)。
福音 路 16:1-13
这个比喻经常引起一定的尴尬,因为很明显地,这个不忠信的管家受到赞扬,而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可能推荐给基督徒也同样做。为了明白它的意义和每个细节的意义,需要仔细分析这个管家怎样在某种程度上欺骗自己的主人。
传统的解释认为,这个管家为了感谢那些负债主,就篡改了他们欠债的数字;而另外的圣经学者认为,在他被解僱前就改了别人欠帐的数字。这个解释似乎比较符合逻辑,也是大家公认可以接受的一种,现在就按照第二种意见解释。
与其说耶稣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倒不如说衪是按照时间顺序报导。有人在主人前控诉一位管家,说他滥用主人所委托的财富,且不知如何管理,以致主人的财富大量流失。于是,主人召叫他来,并要求他交出所有的账目。事实是如此的清楚,这个管家也不想为自己寻求任何的理由去解释,也不故意装作糊涂。自己马上要被革职,他在想,可以做什么呢?可怕的是,未来不会再有工资,因此需要为自己的未来早做作打算。
在《路加福音》与《宗徒大事录》中,「我们可以做什么」是很多人提出的问题。人群、税吏与士兵们问:「我们必须做什么?」那个富人却自言自语提问:「我可怎么办呢﹖因为我已没有地方收藏我的物产」(路12:17)。在五旬节,听伯多禄讲话的群众询问说:「诸位仁人弟兄!我们该作什么」(宗2:37)﹖这是所有人在生命中遇到决定性选择时,都必须要提出的问题。
这个不义的管家知道思考的时间非常少。正如那个愚蠢的农场主人所做的一样,他现在开始反思一切。他知道自己既没有耕田的力气,也拉不下脸面去讨饭。 《德训篇》说:与其行乞,还不如死去(德40:28)。
在去见主人前,他必须向主人准备好账目,还有很多债主必须要还他们的债。他细想后,衡量对自己有利与无利的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后,觉得有发现,忽然高兴地跳跃说:「我明白了,现在应该做什么」(4节)。他并没有询问任何人的意见,因为他知道所有从商者的招数。他明白自己现在应该怎样选择,并马上行动。
他将所有欠债人召集起来,询问他们所欠的债。对第一个说:「你欠多少?」那人回答说:「一百桶油。」这个管家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将账单撕掉,坐下,立即写只欠五十。(将欠大约4500升橄榄油的账单改写成2250升)。」省去的部分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然后第二个债户来了,他必须还一百石麦子(相当于42公顷地的出产)。与第一个一样,也是坐下来,将账单改写,减少了二十石。这没有什么不好。
当然,这对债户来说,当然觉得这个管家很大方,因此觉得有义务将他接纳到自己的家中。那个主人,甚至包括耶稣在内,也夸赞那个管家做的好,值得效法。
也许我们渴望一个不同的结局,即耶稣应该对门徒们说:「你们不可这样不忠信,要做个忠信的人。」相反的,耶稣赞同这个管家所做的一切。这就是令人不解的地方,为什么将这个不忠信的管家当成众人的模范呢?在解释它之前,需要注意的是,赞赏一个人的精明并不代表同意其所做的一切。一个强盗放火焚毁所有窗户,好藉机逃跑。这种聪明值得表扬,虽不赞同做法,但却是个机智的人(5-8节)。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比喻,这个困难就不会存在。我们不设想这个管家因减少别人的债务而使主人大怒。但是主人赞赏这个仆人所做的一切,这意味着即使管家这样做,主人也没有损失什么。我们必须假设,这一次,这个管家放弃了他以往为自己囤积财富的行为。也就是说,管家必须向主人交某种定额租金,除此之外,多余的才归自己拥有,而且多余的数量可以很大。这也是税吏借收取很高的税而使自己富有的途径。
比喻中的这个管家做了什么?他并没有因使债户走投无路,而是舍弃了在债户身上剥取的利益。如果这样理解,无论是主人,还是耶稣对他的赞赏都合情合理。耶稣说,这个管家很精明,因为他明白最重要不是财富,不是债户必须要偿还的债务,不是这些容易朽坏和消失的东西,而是友谊。他知道舍弃前者而赚得后者。这就是他的精明之处,这就是重点所在。
耶稣在比喻之后有几句关于运用财富的教导。首先衪说:「这些今世之子应付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为精明」(8节)。耶稣在欣赏了这个管家的精明后,告诉人怎样运用自己手中的财富。这些光明之子在经营经商,或者做别的事件时,都不如那些世俗之子精明。
应该是这样,也必须是这样。当世俗之子只在不违反法律,或者至少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尽心去赚取世上财富的话,那么基督徒应该相反行之,保持行为正直,光明磊落,避免任何阴谋诡计与圈套。
真有这样的事发生吗?或许有些基督徒与世俗之子进行商业竞争,而有损基督徒的形象。这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
今日福音较为重要的一句话是:「我告诉你们:要用不义的钱财交结朋友,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好叫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9节)。这句话,总结今日福音的讯息。
我们注意到老师对富人的严厉审判,称之为「不义」,「以不诚实的手段赚取」。这一理由在读经一中,亚毛斯先知的宣讲中已写说出了。旧约中的一位智者也这样说:「像木橛插在两块石头之间,罪恶亦钻进买卖之中」(德27:2)。这并不是批评现世的财富,也不是邀请人去毁灭财富,或者将之视为不洁而从其中将自己释放出来;而是一个意见:在囤积财富方面,总会有些不义、剥削与挪用。耶稣教导怎样去掉积攒财富过程中的「杂质」。这个管家无疑是这方面的模范,因为他具有卓见。如果他征求同伴的意见,他们肯定会劝勉他除了提升工资外,就是抓住机会,直到任职的最后一天。
他却反其道而行:他明白财富容易腐朽,只有友谊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耶稣称赞他的理由,他的这个决定是对的,并保证了他以后的生活有着落:那些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总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当有一天,财富不再有其价值时,他们将成为我们善行的见证人。
这里并不是有关拥有者将全部给与的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行为,是不合道德的。它不仅对穷人无益,而且是变相地增加他们的痛苦,并有利于懒惰者。耶稣愿意让人知道,唯一善用世界财富的途径,就是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并做别人的朋友。这些人将是在我们生命中欢迎我们的人。
福音的最后一部分(10-13节)是耶稣的一些教训。只要明白其中的一些词语,就可以明白这些话的意义。 「少量」(10节)、「不义的财富」(11节)、「别人的财富」(12节)指示不属于我们且不能带走的世俗财富。正如圣盎博罗削所说:我们不可将这个世界的财富据为已有,到最后我们必须放下不属于我们的财富,因为它是别人的。
将来的财富,即天国的财富,却被称为「很多」(10节)、「真正的财富」(11节)、「我们的财富」(12节)。只有像在福音中那个管家一样,在放弃了我们所斤斤计较的财富后,才能获得天国的财富(路14:33)。
在福音的结语,耶稣声明说:「一个人不能同时事奉两个主人」,即天主与财富;而我们却愿意取悦两者。星期日服务天主,平日忙于赚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都是有要求的主人。在人的心中,他们之间不可能为对方留有空间,甚至二者相互矛盾。一个说:分施你的财富,帮助有需要的兄弟,宽恕你的仇人与欠你债的人;而另一个却说:只想你自己,只顾及你自己的利益,想尽一切方法赚钱,积攒财富,将所有的一切都握在手中。因此,我们不能同时事奉两个主人:要是爱这个而恨那个,要是依附这个而放弃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