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精明处世,智慧行善(三篇)
发布日期:2025-09-19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精明处世,智慧行善。
福利神父
问题:你是否精明?你能否化困境为转机,为己所用?
若你回答“是”,这是否意味着你违背了基督宗教教义?
毕竟,我们难道不应致力于行善,始终给予他人帮助吗?至少,这是人们对基督宗教,乃至犹太教的普遍理解。那么,“精明”又与此有何关联呢?
我们先来看读经一的内容。天主看到商人竟“校准天平以行欺骗”!这已然恶劣,而他们甚至还决定购买穷人,用银子,甚至一双鞋,就能买下穷人和他们的性命!
上主因雅各伯的尊严起誓:“他们所行的一切,我决不忘怀!”而福音中的管家,即便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也未曾轻视穷人。
如今,这种奴役制度在一些国家已不复存在,真是值得庆幸!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都正被奢华所收买吗?你难道没发现,商业社会总想用各种事物收买你——有线电视、敞篷汽车、处方药、房地产计划、减重服务、美牙项目、时尚轿车、高端轮椅,甚至清新口气的口香糖(其广告还借性暗示来推销产品)?
天主的态度十分明确,我们也应如此回应。
天主憎恶这种行为。
然而,福音中的一则比喻,却呈现了天主截然不同的态度。主人归来后,发现他的管家正在挥霍自己的财物。主人自然打算解雇他,从这一点来看,他与读经一的立场完全一致——欺骗行为绝不可容忍。
但接下来,情节出现了转折。这位仆人被描绘成一个精明的人。他想出了一个计划:既然我即将被解雇,不如多结交些朋友,以免日后无家可归。既然在我交账之前,我仍是管家,那我就去拜访主人的每一位债务人,跟他们达成协议——只要你们偿还所欠债务的一半,我就在账簿上记为全额付清。
主人得知此事后,竟然称赞了他的这个计划!主人对仆人说:“你为自己预备将来的住处,做得很精明!”
为何主人对待这位不诚实的仆人,与对待读经一中不诚实的商人态度不同?答案就在主日的《圣咏》第113篇中,其中写道:
“你们要赞美上主,因为他提拔了穷人!”
你认为读经一中的商人是在“提拔穷人”吗?他们分明是在买卖穷人,甚至用“一双鞋”就能买下穷人的性命,不是吗?
而福音中的管家,即便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通过与穷人结交朋友),也未曾轻视穷人。他为主人收回了部分债务,既没有买卖穷人,反而通过减免一半债务,让穷人的生活稍有改善;同时,他也通过减少主人的财产损失,赢得了主人的好感。
由此可见,他确实精明。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做了善事:其他仆人感到高兴,主人感到满意,他自己也保住了工作。最终,善得以彰显,而非恶。
或许,主日要传达的真正寓意便是:行善时,要懂得运用智慧。
实在之底蕴:召唤我们回家的天主
若望神父
沃克・珀西在《迷失于宇宙》中,以讽刺的口吻思索后现代人的奇特命运:他们耗费数百万资金试图让黑猩猩开口说话,又斥资数十亿建造太空站,专注地监听可能存在的外星信号,期盼能有外星生命与我们交流。
与此同时,我们对人格化天主存在的可能性感到羞怯,且极力怀疑天主是否有重要的话要对我们说。更奇怪的是,人类甚至怀疑彼此之间是否有什么有意义的话可说。在这个人格解构的时代,我们仿佛与天主一样,显得贫乏空虚。一些高薪学者甚至武断地宣称,既无作者,亦无文本。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关于宇宙问题的答案。万物的根本是什么?是受熵增定律支配、毫无情感的机械运转?还是以剧烈变动、进化偶然和最终停滞为特征的自然无尽循环?
我们三位一体的信仰在漫长历史中的逐步彰显,是关乎人类意义与命运这场激烈斗争的核心所在。
《申命纪》中的梅瑟这样回答:“曾有过这样伟大的事吗?曾听闻过这样的事吗?有哪个民族曾像你们一样,听见天主从火中说话,还能存活呢?”那绝对者不仅拥有声音,更是我们的慈父与慈母、保护者、养育者及引导者。我们并非沉默万古的衍生物,也不是宇宙及其大地的赘生物,我们是天主的子女。
保禄在致罗马人书中写道,我们面对宇宙及其起源时,无需在物质与历史的非人格力量面前沦为奴隶或心怀恐惧,而是要像对慈父般呼唤“阿爸”。天主本可不必如此待我们,却甘愿亲密地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因此成为祂的全权继承人。或许正因如此,养父母最能彰显天主的无限恩宠与慷慨,祂将自己的生命丰沛地倾注于我们身上。
我们基督徒与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弟兄姐妹一同敬拜一位会言说的天主。然而,我们信仰的独特标志,在于天主言说的方式及所传达的内容。
我们朝拜的天主,在耶稣身上以人身彰显圣言。由此启示我们:天主是具有关系性的存在,是人格化的实在。在天主内,存在着认知与爱慕、被认知与被爱慕的相互性。作为具有对知识与爱无限渴望的人,我们被收纳进天主这种人际性的实在中,并蒙召与他人分享这一实在。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世界的终结。”(玛28:18-20)
玛窦福音结尾处给宗徒们的这一使命,虽可能是后期添加到最早期文本中的内容,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句式,类似保禄在两封致格林多人书中所提及的“圣神、主、天主”。从犹斯定到圣巴西略的赞美经文中都能找到类似表述,在公元二至四世纪的祷文及宗教圣物上也有相关体现。直到四世纪末,“三位一体,一体三位”的完整教义才正式形成。八至九世纪时,法国与意大利地区开始出现相关的敬礼活动及感恩祭典。十三世纪,多玛斯・阿奎那为该教义作出了精妙的理论阐释。而罗马教会直到1331年才正式批准设立三位一体瞻礼。
如今,这一教义既体现在我们古老的洗礼仪式用语中,也包含在感恩礼的问候语里:“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天主的爱,圣神的共融,与你们众人同在。”(格后13:13)
我们三位一体的信仰在漫长历史中的逐步彰显,是关乎人类意义与命运这场激烈斗争的核心,也是争夺人类思想归向的重要力量。
“存在性”“事物性”、物质与力量,是存在的终极范畴吗?抑或另有其他?另有他人?另有多位?宇宙是沉默无声的吗?还是它以天主的声音向我们言说?
珀西在《迷失于宇宙》的结尾处描绘了这样一个幻想:地球这艘宇宙飞船确实收到了外星生命的讯息。一段持续的信号向我们发出质问:
“重复。你们能接收到吗?能接收到吗?你们陷入困境了吗?你们如何陷入困境的?若陷入困境,你们寻求帮助了吗?若寻求了,得到帮助了吗?若得到帮助,你们接受了吗?你们的意识具有怎样的特质?你们有意识吗?你们有自我吗?你们知道自己是谁吗?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们有爱吗?你们知道如何去爱吗?你们被爱吗?你们有恨吗?你们能接收到我的讯息吗?回应我。重复。回应我。回应我。回应我。”
我们对三位一体的敬礼,不仅是信理上确认:一个人格共同体是存在的根本。这也是对我们本源与目标的铭记:我们所来自的人格化天主,以及召叫我们回归家园的天主。
在天主眼中,我该如何精明地使用我所经管的财富呢?
达尼尔神父
长期以来被称为“不义管家”的这个比喻,或许是耶稣所有故事中最令人困惑的一个。由于它似乎将一个不道德的人树立为榜样,这个故事曾被基督宗教的反对者用来诋毁耶稣作为导师的形象。但有一种解读方式能让这个故事焕发出深刻的意义。
不可否认,这个管家被称作不义之人,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榜样。但他究竟在哪些方面不义,而他的性格或行为中又究竟哪一方面值得效仿呢?让我们仔细研读这个故事。
有一位富有的地主,发现自己的管家挥霍了他的财产,便要求管家上交账目。关于管理不善的具体情形,文中并未详述。值得注意的是,管家并未被监禁,只是被“解雇”了。在交出账目之前,他仍然有权管理那些租地的人。他抓住主人仁慈解雇他(没有将他投入债务人监狱)这一机会,去讨好那些租地人。他迅速采取行动,“放宽”他们的年度租约(租地人根据自己的收成以实物缴纳租金,即一罐罐橄榄油或一蒲式耳一蒲式耳的小麦)。例如,他告诉种植橄榄树的农夫,今年的租金将减免50%;而种植小麦的农夫只需缴纳原来租金的80%。他让租地人亲手修改租金数额,因为这是正式确认租约的常规方式。
租地人并不知道管家已被解雇,他们会以为是管家说服主人同意了这些更优惠的租金条件,因而会欣然接受新租约,不会提出任何疑问。他们还会因主人如此慷慨而对他大加赞赏。当地主发现管家的所作所为时,不得不对他表示佩服。管家这一聪明举动不仅让他自己赢得了租地人的好感,还为地主赢得了荣誉,地主若想反悔,反倒显得不明智了。
如果你是光明之子,就当将最终的信任寄托于天主,而非钱财。
《路加福音》16:8暗示,管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榜样:“因为这世界的人,在他们的世代中,比光明之子更为精明。”
显然,若按字面意思去效仿管家,即采取欺骗手段行事,那不过是效仿这世界的人的做法。光明之子需要做到的并非如此。耶稣劝勉那些努力践行天国之道的光明之子:“你们要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好叫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能接你们到永远的居所去。”(路16:9)这显然与前面的比喻相呼应:耶稣劝勉我们要以这样的方式使用财富,以赢得那位既是最终的主顾、又是至高地主的天主的喜悦。耶稣着重强调了管家那种善于把握机会的精明。对“光明之子”而言,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他们也应当成为精明的机会把握者,以耶稣在别处所倡导的方式利用资源——周济饥饿的人、给赤身露体的人穿衣服、借贷给人而不指望偿还。
接下来的四节经文通过一段关于钱财的论述阐明了这一点。钱财是一个阿拉美语词汇,意为财富或财产。它与我们熟悉的另一个闪族语词汇“阿们”有关联。其词根“mn”构成的动词表示“信赖”或“相信”。财富正是大多数人(“这世界的人”)所依赖的保障。如果你是光明之子,就当将最终的信任寄托于天主,而非钱财。
一旦我们聚焦于“可信赖之物”的词根含义,就能从第11至14节中领悟到一些意味深长的双关语:“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信,谁还会把真实的财富托付给你们呢?倘若你们对属于别人的东西(即至高的主人的东西)不忠信,谁还会把属于你们自己的东西(即“永远的居所”中的一席之地)赐给你们呢?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人……你们不能又事奉上主,又事奉钱财。”这正是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社会伦理的根基:世上的财物皆属天主,人类是这些资源的管家,应当为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管理这些资源。
从钱包里拿出十元,沉思这样一个问题:“在天主眼中,我该如何精明地使用我所经管的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