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简释(一)
发布日期:2025-09-20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在福音的序言里,路加指出他写作的目的是要证明信仰的真确。由耶稣的诞生开始,路加已表明他是天主子,因为圣母是由圣神受孕的。当圣母在圣殿找到耶稣时,他说他应该在他父亲——天主那里。耶稣要公开传教之前,魔鬼也以他天主子的身份来诱惑他(路4:3,9),企图让他产生怀疑。耶稣赦免罪人,治愈病人的行为也招致法利塞人的敌意,他们不能接受耶稣天主子的身份。同时,门徒也对耶稣认识不深,伯多禄虽然承认耶稣是天主的受傅者,但是他还不理解(路9:45),所以不能接受一位受苦受难的基督。
天主的救恩是为全人类的,所以耶稣的使命并不局限于犹太人。他也去外邦人的地方传扬天主的福音,因此他也遭到他家乡人们的反对(路4:24-30)。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反对,耶稣并没有退缩,相反他招收了门徒,教训他们并派他们出去宣讲天国的福音。人们也都来聆听耶稣的教导,并求他治好他们的疾病。
- 序言(1:1-4)
路加的序言告诉读者听众,这部作品的内容和重点,就是“所完成的事迹”、“亲眼见过,并为真道服役的人”和“正确无误”(路1:1-4)。“所完成的事迹”把耶稣的福传使命放在自起初已开始的救恩史当中,这就是为什么路加要把耶稣的诞生放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当中(路2:1),而耶稣的族谱也追溯到亚当,天主的儿子(路3:38)。路加在福音中也强调了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实现(路1:20;4:21;9:31;24:44)。换句话说,天主的救恩在耶稣身上完全实现了。这就是路加写作的内容。而且这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因为它们都是由见过耶稣并为福音服务的人所传下来的,他所写的是来自宗徒们的传授,因此我们自当信从路加所要传授给我们的真理。
- 耶稣的诞生(1:5-2:52)
路加是唯一一位同时记载了若翰和耶稣诞生的圣史。他们的诞生是天主救恩计划的一部分。因着他们的诞生,天主的救恩开始了一个新篇章。耶稣诞生的经文给了整部福音一个基调,表明福音是旧约的延续和实现。福音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司祭匝加利亚在圣所献香,而众人则在外面祈祷。这是一个源自旧约的虔诚团体,他们在祈祷中等待着天主许诺的救恩。然而,这个旧约团体所等待的,因为一位天使出现而开始实现了,他们等待的救恩将要来临。此外,天使预报的经文和旧约里预报的情景类似,比如依撒格(创17:1-3)和三松(民13:2-23) 的诞生。他们的父母都是没有子嗣,都在期待天主的恩典。匝加利亚司祭的反应也像旧约里其他见到神视的人一样,他非常害怕,也不相信他所听到的。他像亚巴郎一样向天主要求一个征兆(创15:8,路1:18)。这表示若翰也是因盟约而生,就像依撒格一样。
圣母领报也和旧约的神视类似。当她听见天使时,惊慌不安,就像其他神视中的人一样。她并不认为天使的预报可以实现(匝加利亚也不认为依撒伯尔可以怀孕)。当天使向她指出上了年纪的依撒伯尔已经怀孕六个月时,她就相信了,并说: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路1:38)。从圣母领报,天主向我们启示了他对贫穷弱小者的偏爱。他愿意自己的圣子通过一位少女降生成人,他拣选了居住在纳匝肋的圣母玛利亚。她名不见经传,连她的故乡纳匝肋也不被人看得起,那是一个外邦人地方(依8:23),在那里是不会有什么好事的(若1:46)。圣母平凡的像我们中最小的一位那样,除了原罪。可是她是天主特选的,因此天使称她为“万福,充满圣宠者”。
圣母的恩宠和我们一般所想象的恩宠不同。我们认为天主的降福就是诸事顺利,心想事成。可是被称为万福的圣母却要面对人们质疑的眼光,和对天主计划的困惑(路2:19),她的心也会被一把利剑刺透(路2:35)。即使如此,圣母仍在平凡、困惑和痛苦中对天主说一声“是”,让天主的救恩得以实现。我们作为天主的子女,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该怎样来承受耶稣所许诺的真福。
耶稣的诞生也与人们所期待的不同。路加说凯撒奥古斯要所有的人都回本乡登记户口,耶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耶稣作为天地的君王,与世界的君王凯撒不同。他出生卑微,路加更是三次提到他出生在马槽中(路2:7,12,16)。天主子就这样来到了他的子民当中,那些穷苦的牧羊人当中。天主的救恩首先在这些不被社会重视的人们当中实现了,甚至是在他们还不知道的时候救恩就临到了。耶稣诞生的故事以凯撒开始,却以牧羊人结束。所以穷苦人在福音里有特殊的位置。我们想进入天国,也要有谦卑的精神。只要我们有了谦卑的心,救恩自然也会临于我们。
- 耶稣使命开始的准备(3:1-4:13)
路加描写若翰被召的形式和旧约里对先知蒙召的描写一样,包括五个要素:天主的话/天主的召叫、蒙召者本人、蒙召者的父亲、地点和时间(路3:1-3;耶1:1-5)。所以,福音第三章的开始就把若翰描绘成一个旧约的先知。他是所有先知的总结,因为他要为耶稣的到来做准备,为他修直途径。群众、税吏、军人都来接受他的洗礼,并询问他们该做什么来回应这个洗礼。税吏和军人都是当时公认的罪人,但是福音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凡有血肉的都要看到天主的救援(路3:3-6),只要人愿意悔改。若翰就把所有人都带到耶稣面前来,包括毒蛇的种类。这样,福音在一开始就为我们指出救恩是为所有人的,即使是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人和罪恶产生的地方,也有天主的救恩。我们不能把天主的救恩局限在我们认可的范围。
按犹太的传统,当人们悔改时,他们会身披麻衣,头上抹灰或者祭献。但是若翰宣讲的悔改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和行为的转变,是完全地按照圣经的教导去生活,爱人如己(肋19:18)。所以普通百姓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分施给那些有需要的人:税吏不能为了谋私利而多收税款;军人不能仗势欺人勒索钱财。若翰没有要人去革命,以武力夺取自己需要的。相反,他要人改变自己的内心,自愿地把物质财富分施给有需要的人。这是悔改的本质,这才是与天国相称的果实。
众百姓受完若翰的洗礼后,耶稣也受了洗(路3:21)。耶稣受洗是他准备公开福传的一部分。路加对于耶稣受洗的描写与玛窦有所不同。在路加福音里,圣神是在耶稣祈祷的时候降临的,而不是像我们一般认为的发生在耶稣受洗时。天父也是在耶稣祈祷的时候,肯定了他爱子的身份。所以耶稣在开始他的使命时,向天父祈祷,以寻求天主的旨意。在祈祷中,他得到了圣神和圣父的肯定。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路加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耶稣以祈祷开始他的使命,天父也肯定他的身份和使命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喜悦”(路3:22)。当耶稣完成使命,在十字架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向天父祈祷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路23:46)。前后比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十字架救恩的使命以祈祷开始,也以祈祷结束。天父首先肯定了爱子的使命(路3:22),而最后爱子以十字架的牺牲承行了天父的旨意(路23:46)。基督徒的圣召和使命也是天主向我们发出的邀请。我们既然领受了基督的洗礼,也当像基督一样履行天主给我们的使命,以十字架的牺牲来传扬基督的福音。
耶稣在祈祷中肯定了自己的爱子身份和使命,接下来的耶稣族谱的经文(路3:23-38) ,进一步阐明他的身份。虽然人们都以为耶稣是若瑟的儿子,可是我们知道他是天主子。同玛窦福音的族谱不同,路加笔下的耶稣的族谱,不单只包括亚巴郎,以色列共同的祖先,路加追溯耶稣的祖先,一直到亚当,天主的儿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经文进一步理清了耶稣的身份,肯定了他是天主的儿子。相应地,因为亚当是所有人的祖先,所以耶稣的救恩是为所有人的。
耶稣为他的使命所做准备的最后一部分,是在旷野里接受魔鬼的试探。虽然这一部分经文是对耶稣身份的进一步描述,因为魔鬼两次试探耶稣说:“你若是天主子……”(路4:3,9)。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魔鬼说如果耶稣听他们的,那他就是天主子;可是我们都知道魔鬼是撒谎者,人不能上魔鬼的当。所以,耶稣对魔鬼诱惑的断然拒绝就是他天主子身份的表现。只有保持对天主完全的信任,我们才可能战胜魔鬼的诱惑。
- 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使命(4:14-9:50)
- 耶稣传教的开始
耶稣开始传教时,名声就传遍了加里肋亚各地,而在自己的家乡纳匝肋同样获得称赞。可是,路加的笔锋一转,却是耶稣告诉纳匝肋人说,他们不会欢迎耶稣,而他要把救恩带给外邦人,就像厄里亚和厄里叟一样(路4:24-26)。这里耶稣好像显得不合逻辑,但路加这样写,是为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听众,天主的国是没有界限的,所有的人都是天国的一部分。
纳匝肋人因此非常愤怒,就把他赶到城外的山崖上。当他们要把耶稣推下去时,路加说耶稣却由他们中间走过去了(路4:30)。这段经文显示,耶稣在福传的开始,就遭到了他本乡的反对。其实在耶稣受洗之前,路加就告诉我们,耶稣的前驱若翰被囚禁在监里了,这就暗示着耶稣也必会遭到人们的反对(路3:20;路2:34-35)。这里“走过去了”在原文中是“继续向前行”的意思。这一段经文不是说耶稣靠着神迹摆脱了本乡人的围困,而是说耶稣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继续自己的使命,虽然他一开始就面临着本乡人的反对,但是他坚持不放弃自己的使命,直到最终被钉死。
耶稣下到葛法翁和其他的城(路4:31,43)宣扬天国的喜讯。路5:1说有许多人都来听他讲道。因为人太多,耶稣不得不上了一条船。面对这么多饥渴慕义的人,耶稣宣传福音的使命需要有人来分担,所以他就召叫伯多禄和他的同伴们来跟随他。伯多禄在这个捕鱼的神迹之前一定已经认识耶稣,因为在之前的经文中,已经说耶稣到了他的家里,并治好了他岳母的热病(路4:38-39)。这表示耶稣住在伯多禄的家里,并以此为自己的家。伯多禄和他的同伴也看到了耶稣的宣传对众人的影响力,可是他们当时还不能放下一切跟随耶稣,直到耶稣亲自来召叫他们。
在福音里,耶稣召叫伯多禄和他的同伴的经文有三个部分。路加巧妙地把它们编织在一起:耶稣在船上向人群讲道(谷4:1-2)、捕鱼的神迹(若21:3-8)和耶稣的召叫(谷1:16-20。耶稣向人群宣讲完了之后,他就命令伯多禄和他的同伴撒网捕鱼。伯多禄是个渔夫,他虽然彻夜捕鱼,但却一无所获。要他听从外行人耶稣去捕鱼,需要谦卑和开放的心,而伯多禄具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他说“我要遵照你的话撒网”( 路5:5)。伯多禄是凭着信德去撒网,因为耶稣的话有大能,只要遵照执行,就有丰富的收获。伯多禄又一次亲眼看到了天主圣言的能力,他认识到耶稣就是天主的圣者,所以他说“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路5:8)。
路5:1-11的中心,是伯多禄和同伴抛弃一切跟随了耶稣。他们本是渔夫,但是他们被耶稣“捕获”,并派遣出去,为天国“捕获”更多的人。在旧约里,捕鱼常常有召集人受审的含义(亚4:2;哈1:14-15;耶16:1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门徒要召集人到天主面前受审,这也是洗者若翰宣讲的目的(路3:7-9)。所以门徒的使命会有末世的色彩,就是把所有听从基督的人召集到天国里。
- 耶稣与法利塞人的冲突(5:17-6:16)
因着耶稣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以法利塞人为代表的反对者的声音也日益增强。路5:17-6:11包括四段反对耶稣的经文。5:17-26讲述耶稣治愈瘫子的神迹。经文一开始说法利塞人从各个地方(包括耶路撒冷)来听耶稣施教。读者听众可以猜测得,到他们并不是要聆听耶稣的讲道,而是要刁难他,读者可以从事态的发展看出来。
由于耶稣名声远扬,一大群人围着他,以至于那个瘫子无法接近耶稣,他的朋友只好从房顶上凿了个洞,把他放到耶稣面前。耶稣看到他们的信心,就说“你的罪赦了”(路5:20)。耶稣首先赦罪而不是治病,是基于当时大众对病的理解。犹太人认为人的疾病和痛苦是天主对人的惩罚。如果人得罪了天主,就会受到天主某种形式的惩罚。如果有人遭受疾病痛苦的折磨,那么一定是得罪了天主。比如约伯虽然是个义人,但是因为他遭受了损失,所以他的友人都劝他悔改,向天主认罪。(约11:14-16;咏145:20)
犹太人相信只有天主可以赦免人的罪,所以法利塞人认为耶稣赦免瘫子的罪是亵渎天主。固然认识耶稣的天主性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法利塞人因为心硬,即使他们看到“出奇的事”(路5:26),他们也不承认耶稣就是天主子(路3:22;4:34;9:35;22:70)。为了向人展示自己有赦罪的权柄,耶稣治愈了那个瘫子,命令他拿起自己的小床回家。
这个神迹告诉我们,神迹不是得救的根本,罪过的赦免才是真正的喜讯。其实耶稣在其他地方也同样纠正民众这种对罪与罚的因果认识(若9:2-3),因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为光荣天主的,虽然我们常常没有办法理解。在这段经文的结尾,人们也说:“我们看见了出奇的事”(路5:26)。“出奇的事”在原文里有“矛盾,不可理解的事”的意思。耶稣来是为告诉我们天父已经宽恕了我们的罪,他一直在等待我们回到天父的家里(浪子的比喻,路15:11-32)。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为我们还生活在恐惧中。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路加在马尔谷福音的基础上,对这一段经文作了修改,使之更符合读者的生活实况。马尔谷福音说抬瘫子的四个人拆开了房顶(谷2:4),但是路加说他们是从瓦中间把瘫子放到耶稣面前(路5:19)。这是因为一般巴勒斯坦地区的房顶是用麦秸和黏土混合制成的,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民(路加的写作对象)是用瓦片来修盖房顶的。此外,在路加福音里,人们说我们看见了出奇的事(路5:26);在马尔谷福音里,他们说“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事”(谷2:21);而在玛窦福音里:“他们都害怕起来,遂归光荣于天主”(玛9:8)。这正好看到各位圣史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对路加来说,重点是耶稣属可以施行神迹并赦罪的人子;马尔谷却是要强调耶稣施行神迹的特殊能力;而玛窦是通过耶稣的神迹来赞美天主的权能。
第二个冲突是由召叫税吏肋未并与他吃饭引起的。当时,税吏是公认的罪人,而法利塞人自诩为虔诚忠信的。可是耶稣却召叫了罪人,并与他同席。福音里,耶稣常常与罪人一起进食(路7:29,31-34;14:1-24;15:1-2;19:1-10),而初期教会也以一起进餐为纪念耶稣的形式(不是禁食守斋)。耶稣愿意与罪人同席,但是法利塞人拒绝接受耶稣,反而寻找机会,刁难耶稣。
第三个冲突,是当门徒在安息日摘麦穗吃时,法利塞人就质问他们为什么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路6:1-5)。耶稣引用旧约达味吃供饼的经文(撒上21:1-6)来为门徒辩护。路加把耶稣与达味放在一起,是因为耶稣是达味之子(路1:27,32;18:38-39;20:41-44),更是安息日的主,为给人们生命,包括肉身的生命,所以他的门徒可以在安息日掐麦穗吃。
最后的冲突也是安息日引起的。法利塞人等着耶稣治愈枯手的人,好控告他(路6:7)。耶稣是主,他知道法利塞人的阴谋,所以他质问他们说:“安息日是许行善呢?还是许作恶呢?”(6:9)耶稣医治枯手人,并不违反安息日的法律,因为安息日要行善。相反,法利塞人虽然自认为他们遵守了安息日,可是他们实际上却违反了天主的法律,因为他们作了恶。他们在安息日商议怎么样来对付耶稣(6:11),也就为自己定了罪。
这两段关于安息日的经文表明耶稣深谙法律的精神,他知道爱天主必须以爱人开始。可惜法利塞人固守成规,对耶稣“全新”的教导听不进去。
法利塞人不仅仅只是拒绝接受耶稣的福音,他们还想除掉他;另一方面,众人都跟随耶稣,聆听他的教导。面对这种形势,耶稣就上山,彻夜向天主祈祷(路6:12)耶稣。路加福音里,耶稣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向天父祈祷。同样地,耶稣在此彻夜向天主祈祷,也代表这是他福传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我们不知道耶稣祈祷的内容,但是我们知道他祈祷的结果,因为他祈祷完之后,不但没有向法利塞人退缩,反而从门徒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路6:13)。现在不仅是他一个人在履行天主赋予他的使命,更有一个十二人的团体来和他一起履行天主的使命。
既然法利塞人拒绝天国的福音,他们就不配做天国子民的领导(路5:36-39)。十二位宗徒是新天主子民的代表,他们要来带领耶稣所开始的新教会团体,这个团体将要取代蒙召的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这也就是为什么路加把耶稣拣选宗徒的经文放在耶稣与法利塞人冲突的结尾。
- 教导门徒(6:17-49)
玛窦福音里,耶稣是在山上教训人的,但是在路加福音里,耶稣的圣训发生在平原上。路加说很多从犹太、耶路撒冷、提洛和漆冬来的群众,这表明追随耶稣的人已经不局限于加里肋亚的犹太人,现在连远处的外邦人也来听道,天主的国在迅速扩展。同玛窦福音的山中圣训相比,耶稣在路加福音中的教训更简洁。没有包括玛窦福音里关于犹太法律的教导,比如玛5:17-48,因为这些经文与路加的外邦人团体没有关系。路加也特别强调实际的贫穷,而不是像玛窦那样把贫穷精神化。路加重新编排另外一些玛窦福音的山中圣训的内容,把这些经文安排在其他地方。
耶稣的圣训既是针对门徒的,也是针对群众的。他对这个新成立的团体的教训,与世界的文化完全相反,因为他宣布天国是属于穷人的,富人与天国无缘。这与现实生活不尽相同,人们很难接受这样的圣训,所以玛窦把贫穷改成了“神贫”。当然耶稣并没有美化贫穷,他只说天主偏爱穷人,天国来临时,穷人和富人的角色将会互换(路16:19-31)。耶稣强调天国的末世性,他在圣训中四次说到“你们现今”(路6:21,25),现今受苦的将来会享受天国的福乐,现今欢乐的将来要遭受痛苦。
耶稣对贫穷人的肯定,与先知的传统一致。先知在旧约总是站在穷人的一边,向他们许诺天主的祝福(依66:5)。同时,耶稣的这个教导也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团体所面临的迫害(伯前3:14;4:14;雅2:7)。这样的迫害有救恩的效果,天主一定会悦纳基督徒为信仰所作的牺牲,并邀请他们参加天国的宴席。饥饿的人将在天国的宴席上得到饱饫,这也是救恩的象征,因为圣经常常用宴席来描述天国的来临(咏107:9;依25:6).
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耶稣对贫穷人的许诺。我们较少经验到绝对贫穷,因此很难体验到在困境中,对天主完全的信赖和交托。生活的富裕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可能会自以为是,而觉得自己不需要天主。耶稣的教导是要我们对天主完全的信赖和感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除了贫穷之外,耶稣也要求跟随他的人积极地以爱的行为来生活。耶稣所讲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对什么人,基督徒都当以爱德行事。在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人的现代社会里,这无疑是个非常极端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跟随基督的人,都应该求天主给我们力量和智慧,他一定会帮助我们效法他的成全,彻底地去爱人,包括我们的仇人(路6:27-49)。
- 将要来的那位(7:1-9:18)
在上一段,耶稣以言语教导他的门徒,可是他的教导难以实行。在第七章一开始,路加通过一个神迹让我们看到耶稣话语的能力(路7:1-10),因为耶稣的一句话,就治愈了百夫长最喜爱的仆人。这里要表达的是:不管耶稣的教导(话语)有多难,都一定能实现,正如经文里的百夫长是有权势的人,他可以向仆人发号施令(7:8);耶稣是主(7:6),他有绝对的权势,他的话语一定要实现,所以我们教友要切实执行耶稣的圣训。
这个外邦人的百夫长既谦卑又尊重犹太人文化(路7:5),这是犹太长老对这个百夫长的评价,同时这个百夫长的行为也表明了这一点,因为他不敢请耶稣到自己的房舍里,他担心耶稣因此而染上不洁。这个百夫长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对耶稣的信德,他相信耶稣只要说一句话就够了,这也是路加要他的读者听众相信的(路4:36,39;5:13,24;6:10;7:7)。耶稣肯定了这个百夫长的信德,他的仆人也随即被疗愈。玛窦福音(8:5-13)和若望福音(4:43-54)也有相同的神迹。在这两部福音中,这个人亲自到耶稣面前来请求耶稣施行治愈的神迹;但是在路加福音中,这个百夫长并没有见到耶稣,他是委托犹太长老为他求情的。出于谦卑,他没有亲眼见到耶稣,却对耶稣有如此大的信德。我们也当怀有和他一样的信德:耶稣是主,他的话大有能力。
主耶稣的话语可以治愈疾病,也可以让死人复生(路7:11-17)。耶稣的这个神迹与厄里亚让匝尔法特寡妇的儿子复生类似(列上17:17-24)。在福音里,耶稣就是先知,他的话语和行为都大有能力。当然耶稣比先知更大,因为厄里亚(洗者若翰)先来,也只是为主耶稣铺路(路1:17)。与厄里亚不同,耶稣没有呼求天主,他也没有三次伏在孩子身上,他只是说“青年人,我对你说,起来吧!”(路7:14)青年人就复生了。两段经文比较之下,更突出了耶稣话语的能力。
在这段经文里,福音第一次直接称耶稣为主(路7:13),在此之前的经文都是在人物的对话中称耶稣为主的(路5:8,12;6:46;7:6)。耶稣是主,不仅仅是因为他让这个寡妇的独生子复生,更是因为他自己已经从死者中复活了,这是正确无误的(路1:4),因为门徒亲眼见过(宗2:32),而且路加也已考证过。我们既已在主内得到生命,也应该按主的教导去生活,把活的生命带给别人。
耶稣的神迹表明,他是旧约先知的延续,但是他显然又超越先知。洗者若翰作为最后一位旧约的先知,对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不十分清楚,他不知道耶稣会不会实现先知的预言,所以派两位门徒来问耶稣,问他到底是不是将要来的那一位(路7:18-23)。其实路加福音的开始就一直在向读者阐述耶稣的身份,耶稣在福音的第九章也会问门徒有关他身份的问题(路9:18-22)。
若望福音(1:29-36;3:26-30)和玛窦福音(3:14-15)清楚地指出若翰认出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但是路加福音里,若翰在给耶稣付洗时并没有认出他(路3:21),所以路加加入了这一段若翰对耶稣身份的问题(路7:18-35),这段经文指出,人们从耶稣的言行中可以认出他就是要来的那一位。
当耶稣教导人群,为病人治病时,身在监狱里的若翰自然会对耶稣的身份产生疑问。他本来是在等待一位强而有力的人来审判罪人,征服邪恶(路3:7-17);但是耶稣却带来了治愈和天国的恩典。另外,如果他自己是一位先知,如果他是为将要来的那一位铺路,为什么他自己却身陷牢狱?为什么他和他的门徒度苦修的生活,但是耶稣却常常和人们吃喝(路5:33)?这些都是若翰不明白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一个答案。
耶稣向若翰的门徒指出他让“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贫穷人听到喜讯”(路7:22)。耶稣的回答表明,他已经实现了先知们的预言,他让纳因城寡妇的独子复活,更让人们想到厄里亚。当然耶稣超越一切的先知,这一点路加会在下文告诉读者听众。与法利塞人不一样,若翰听到耶稣所言所行就相信了,他认出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就像若翰一样,我们也会对耶稣的身份以及信仰的意义产生怀疑,特别是当耶稣的教导与我们期待的有所冲突。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像若翰一样开放,接纳一个与我们期待不一样的耶稣。否则我们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耶稣擦肩而过,甚至迫害耶稣和他的门徒。
耶稣与若翰有特殊的关系(从他们出生开始,路加就把他们并列描写,加以对比),当若翰确认了耶稣后,耶稣也清楚地向人指出若翰是先知中最大的。耶稣向人们的提问,是要理清他们对若翰(以及默西亚)的不正确的期待。耶稣质疑人们去旷野接受若翰洗礼的动机。他们去旷野是要追求一个以强力来解救以民的领袖,但是耶稣告诉他们,这样的领袖只会出现在政要的宫殿里。所以人们在旷野见到的若翰是一位最大的先知,他为默西亚的来临做了准备(路7:27)。另一方面,耶稣的来临是天国的开始,他是旧约先知不能比拟的,所以说即使是天国里最小的也比若翰大(路7:28)。因此前驱若翰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要强调耶稣的特殊身份。这段经文对跟随基督的人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只要我们全心归顺基督,我们就比若翰还要大。
福音第七章的最后一个故事是悔改的罪妇(路7:36-50)。这段经文进一步阐明耶稣超越先知的身份。宴请耶稣的法利塞人西满,心中暗自思量如果耶稣是个先知,他一定知道给他用玉液洗脚的是个罪妇。耶稣跟西满的对话,也确实表明了耶稣是个先知,因为他知道这个妇女是个罪人。但是耶稣也亲口赦免了这个妇女的罪,这就表明耶稣大过先知,因为先知不能赦罪。如此看来,这段经文继续上文耶稣超越先知的这个主题,而路加在下文中还要继续发挥关于耶稣身份的这个主题(路8:25;9:9,18)
- 耶稣是谁?(8:1-9:18)
既然耶稣以言以行宣讲天国的福音,并以此显示了自己就是要来的那一位,那么人们自然应该跟随他,并遵照他的话去实行。路加在这一大段里向我们讲述跟随耶稣的人们,特别是跟随耶稣的妇女们(路8:1-3),以及耶稣的教导。路加在这一段中九次提到“听”,三次提到“天主的话”,这表明听耶稣的教导而去实行是非常重要的。
路8:5-15其实可以被称作“撒种者的比喻”、“种子的比喻”或者土壤的比喻。这些不同的称谓表明这个比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果这是一个撒种者的比喻,读者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把种子撒在路旁,石头上,荆棘从中?有些学者解释,这是因为当时的耕种方式就是这样,所以耶稣就这样讲了。
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撒种者是圣言的播种者,是耶稣本人。他把天主的圣言毫不吝啬地撒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管是罪人还是义人。如果我们从种子的角度看,我们知道这种子的生产力是无穷的,以致可以结出百倍的果实来。一般植物的种子是不可能结出百倍的果实的,耶稣在这个比喻中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是要强调天主圣言的能力是超出人们想象的,是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的。只要人们虚心接受,天主的圣言就会在人的心中结出丰富的果实。如果从土壤的角度看,那么耶稣是在劝勉听众要悔改(路3:3),并以实际行动生活出耶稣的教导,这样天主圣言的种子才会在自己的心中生长,发芽,结百倍的果实。所以天主的福音是不会强加给人的,天主给我们接受或者是不接受的自由。
无论我们从那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比喻,这段经文都是要我们相信并听从天主的圣言,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一个配得上信仰的门徒。如果我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那么我们是与天国无缘的。路8:19-21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路加在这一段中删去了马尔谷福音对耶稣家人的负面描写(谷3:20-21),但保留了耶稣对于天主的大家庭的定义:即凡是听天主的圣言而实行的,都是耶稣的兄弟姐妹(路8:21)。路加要强调的是,凡是听从圣言的,都是耶稣的兄弟姐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友是个极大的鼓舞,就像伯多禄前书所说的,我们因着听从天主的圣言而成为他的子民,并蒙受天主的爱怜(伯前2:10)。
跟着,路加讲述了三个神迹:平息风浪、治好附魔的人、复活雅依洛的女儿。这些神迹也都表明了天主圣言的能力:自然、魔鬼、死亡都听从耶稣的声音。耶稣的这种能力和权柄又一次激发人们对耶稣身份的疑问,正如门徒彼此询问说“这人到底是谁?”路加福音的这三个神迹的顺序与马尔谷的记载一致(谷4:35-5:43)。但是他的叙述比马尔谷简洁。比如在平息风浪的神迹中,他省略了很多铺排的细节,只是简短地告诉我们当时的险情,门徒的请求,耶稣的命令和两个问题:“你们的信德在哪里?”和“这人到底是谁?”门徒这个关于耶稣的身份的问题是上文的延续(路5:21;7:20,7:49)。在下文,这个问题把福音的情节推到一个高度,因为黑落德也询问耶稣到底是谁(路9:9)。
与马尔谷福音相比,路加在平息风浪的经文中对宗徒的描述更加正面。他没有像马尔谷那样说宗徒们内心迟钝,一直不理解耶稣的教导。他也省略了门徒尖锐的问题:“师傅,我们要丧亡了,你不管吗”(谷4:38)。当然在平息风浪时,门徒还不完全明白耶稣是谁。这个神迹再一次向门徒显示了天主圣言的能力,他一发言,风浪就止息。如果连大自然都听从耶稣的话语,我们跟随主的人更加要听从他的教导,这是路加一直在告诉他的读者的重点。
耶稣话语的能力,也在他的驱魔和治愈的神迹中(路8:26-56)展现出来。在这两个神迹中,耶稣只是命令魔鬼和疾病,病魔就离开了它们的受害者,而且路加指出耶稣驱魔是在革辣撒人,这是外邦人的地方。
- 耶稣是受苦的默西亚(9:1-50)
到目前为止,耶稣是自己一个人教导人群、治病驱魔的。从第九章开始,耶稣派遣门徒传播福音,因为他们接受了耶稣的教导,也见证了耶稣的能力。现在他们出去宣讲耶稣所宣讲的,并且像耶稣一样为有需要人治病驱魔(路9:1-6)。宣讲和治病驱魔是天国福音的两个组成部分。门徒既听从耶稣的教导,又接受他的派遣,因此他们的福传活动非常成功,影响很大,以致惊动了黑落德(路9:7-9)。黑落德的问题“这人到底是谁”?是“耶稣是谁”这个主题的最高潮,从此以后的经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耶稣就是天主子默西亚(路9:20,35)
黑落德的反应继续“耶稣是谁”这个主题。人们对耶稣身份的不同认识,都只是耶稣的身份的一部分,他们还不认识耶稣最根本的身份:天主子默西亚。在这部分,路加没有像马尔谷那样详细讲述了黑落德处死若翰的事件,他在3:91-20和7:18-23已经简单地提到了若翰被囚的事。同时,在马尔谷福音里,黑落德说耶稣就是他处死的若翰;而在路加福音里,黑落德说:“若翰我已经斩首了,这人到底是谁?”路加这样的修改更加加深了人们对耶稣身份的疑问,突出了耶稣超越先知的地位,并且表明天主救恩的计划不会因为这个世界的阻扰而停止。
路加紧接着讲述门徒传福音的收获(其他福音都没有讲述)和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耶稣增饼是唯一一个四部福音都有的神迹,马尔谷和玛窦还包括了第二次增饼。增饼的奇迹让读者想起了以民在旷野中领受玛纳(出16:15-21),厄里叟增饼喂饱众人(列下4:42-44)的经文。但是耶稣增饼的经文和厄里叟增饼不同,路加特别说耶稣“望着天祝福了,掰开递给门徒”(路9:16),这是新约所记载的初期教会的感恩圣祭(谷14:22-23;路22:19;24:30;格前11:23-24)。对于基督徒来讲,这些感恩圣祭的经文也显示了耶稣是主,因为厄玛乌的两位门徒就是在耶稣掰饼时认出他来的(路24:30-31)。掰饼是圣体圣祭的标记,是耶稣是主的宣告。耶稣增饼的神迹同时也实现了他对门徒的教训:“你们现今饥饿的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得饱饫”(路6:25)。初期教会秉承了耶稣的教导和榜样,他们帮助穷困的人(宗4:32-37;6:1-6;11:27-30), 使得人人都得饱饫。耶稣是通过喂饱饥饿的人来显明自己的身份的,基督徒也当通过自己对穷人的关怀,来活出基督徒的身份。
路加在增饼神迹后,省略了马尔谷福音的一大段(谷6:45-8:26),从而将增饼神迹与伯多禄认主直接联系起来。这也说明路加要通过耶稣增饼的神迹,再次告诉我们,耶稣是主。如果比较路加福音和马尔谷福音里伯多禄认主的经文,我们可以发现路加对马尔谷福音做了修改。首先,马尔谷福音说伯多禄是在凯撒勒雅宣认耶稣的,但是路加并没有指出一个具体的地址,他说伯多禄是在耶稣祈祷的时候宣认他是天主的受傅者的(路9:20)。这样,路加强调祈祷的重要性。总之,福音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发生在祈祷当中,比如天使向匝加利亚预报若翰诞生(路1:10)、耶稣领受圣神(路3:21-22)、拣选宗徒(路6:12)、耶稣被捕(路22:39-46)等等。对于路加来说,地理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祈祷,是天人关系。
其次,路加把“先知中的一位”(谷8:28)改成“古时的一位先知”(路9:19)。通过这样修改,路加把伯多禄宣认基督,同上文黑落德询问耶稣身份的经文联系起来。耶稣周围的人,包括黑落德,从福音的一开始就想知道耶稣到底是谁。这一段经文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耶稣是天主的受傅者。但是只有信从耶稣的人,才能认出耶稣是主,因为虽然黑落德在下文中也见到了耶稣(路23:6-12),但是他却认不出耶稣是主。
虽然伯多禄认出了耶稣是天主的受傅者,但是他还不明白这含义,所以耶稣严厉嘱咐他不要把这事告诉别人。为了让伯多禄和门徒明白天主受傅者的使命,耶稣立刻预言自己将要被杀,但是第三天会复活(路9:21-22)。上文中,人们认为耶稣是先知中的一位,可以行神迹;伯多禄认为耶稣是受傅者(默西亚),要建立达味的国度;但是耶稣否认了这两种认识,因为他将是一位受苦的默西亚。为了纠正人们对天主的受傅者的错误认识,耶稣还会两次预言自己的受难(路9:44;18:31-33)。 耶稣三次预言的中心都是默西亚会被钉死,但是在第三日要复活。这也是天主救恩的中心。耶稣,天主的受傅者,说他“必须”受苦(路9:22)。“必须”这个词在福音里出现了18次,这是为了要说明天主救恩的计划一定会实现,虽然尘世的人们对此或不理解,或置若罔闻。
既然耶稣是一个受苦的默西亚,那么跟随他的人也会是受苦的。因为有怎么样的基督,就会有怎么样的基督徒。有鉴于此,耶稣紧接着就教导所有跟随他的人该当如何跟随他。基督徒当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随主(9:23),因为十字架的苦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背起十字架跟随主,直到加尔瓦略山;耶稣也用战场上的情形来比喻基督徒的使命,因为后退的必会丧失生命;基督徒不可以基督的话为耻。如果我们以他的话为耻,那么在今世的终结时,他会以我们为耻(9:26)。我们可以从理性的层面理解耶稣的教导,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难以做到,就像伯多禄一样。他虽然理解受苦的默西亚,但是当十字架来临时,他接受起来仍旧感到极度痛苦(路22:34;22:54-60)。我们在尘世怎样对待基督的十字架,在今世的终结时基督也将怎样对待我们,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勉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主。
耶稣显圣容(路9:28-36)让伯多禄亲眼看到默西亚的苦难和光荣,帮助他理解天主的救恩计划。同耶稣一起谈论的梅瑟和厄里亚,分别代表法律和先知。他们的出现表示耶稣已经满全了法律和先知。当然耶稣比他们大,因为天上有声音宣称耶稣为爱子。另外,路加说他们谈论的是耶稣的去世,希腊原文是“出谷”,路加用出谷来表达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在昔日,天主带领以民“出谷”,脱离埃及人的奴役;现在耶稣要通过他的“出谷”(十字架上的死亡)把我们从罪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回到天父的怀抱。梅瑟、厄里亚和耶稣在光荣中谈论耶稣的苦难死亡,因为这是天主救恩的中心所在。选民通过法律和先知得到拯救而成为天主的子民,但是只有通过基督的苦难、死亡、复活,人们才能真正得到救恩,并成为天主的爱子爱女。这就是耶稣“出谷”的意义。
在基督的光荣中,伯多禄要搭三个帐篷。他企图停留在那光荣中,却忘记了耶稣的教训:跟随他,就要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走加尔瓦略山的路;跟随耶稣不能只停留在他圣容的光荣中,因为他的光荣就是他十字架上的苦难。所以路加并没有说耶稣是在哪座山上显圣容,因为我们不能在某座山上见到基督的光荣,而是在跟随他的十字架苦路上,是在加尔瓦略山上。这个奥迹常人难以明了,所以天上有声音命令伯多禄,要听说从他的爱子,跟随他。因此,耶稣显圣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耶稣作为天主子默西亚的本质;其二是教导门徒要跟随这位受苦的默西亚。
不过门徒还没有办法理解,也难以跟随这个受苦的默西亚。路9:37-43说门徒无法为一个小孩驱魔,就是因为他们还属于这个“无信而败坏的时代”。他们无法相信一个一定要去耶路撒冷受死的天主子。在耶稣第一次预言自己受难之前,门徒被派遣,当时他们都可以治病驱魔(路9:6,10),可是现在他们却不能帮助这个受魔鬼束缚的独生子(路9:38-40)。路加这样前后的对比,是为表示如果门徒不明白默西亚的受难使命,相应地他们也就不能做默西亚所做的。
更讽刺的是,当默西亚第二次预言自己受难时,他们却开始思考他们中谁是最大的(路9:44)。于是,耶稣就领了一个小孩子,告诉他们做基督的门徒就是做最小的,这才是最大的(路9:48)。圣母在往见她的表姐依撒伯尔时,就已经明白了基督福音的这个奥秘,她说:“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驱散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他从高座上推下有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路1:51-52)。路加这样前后对比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要理解并接受受苦的默西亚是多么的难。我们也知道,当默西亚被捕后,宗徒就四处逃散了。只有在见到了复活的默西亚后,他们才明白默西亚必须被交到人们手中受苦的意义(路24:7,20,45-48)。
《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二)》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路加福音简释(二)
路加福音简释(三)
请点击阅读如下对观福音研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