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入门——对圣经的整合性解读方法(上)。连载2
发布日期:2025-09-23 | 作者:意鸣子一、对圣经的整合性解读方法
在深入探讨旧约文本本身之前,有必要先简要说明我们所指的天主教旧约与新约“整合性”解读方法是什么。具体而言:受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上主的话》中的教导启发,本《入门》旨在融合圣经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历史释经与神学、信仰与理性、圣经与传统,以及旧约与新约。我们将会看到,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最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礼仪性圣经解读方法,这种方法与天主教会当代的礼仪读经紧密相连。在下文当中,我们将花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原则中的每一条,将其作为指导本书后续内容展开的路标。
1.历史释经与神学
必须强调的是:本《入门》在方法上自觉地兼具历史性与神学性。
在基督宗教圣经入门中强调历史的原因很简单:基督宗教是一个历史性的宗教,而神圣启示与天主在“救恩史”中所施行的“事迹与言语”密不可分。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其关于天主圣言的宗座劝谕中,重申了对圣经采用历史性解读方法的原因,他写道: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批判释经法以及其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文本分析方法为教会的生命带来了益处。对于天主教对神圣圣经的理解而言,关注这些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与道成肉身的实在性相关联:‘这种必要性源于《若望福音》1:14中所阐述的基督徒原则:“道成肉身。”旧约历史事实是基督信仰的一个构成性维度。救恩史并非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因此应当用严肃的历史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探讨。’对圣经的研究需要了解这些探究方法并恰当地加以应用。”(《上主的话》32)
请注意,教宗在这里将对圣经的历史批判释经不仅描述为有益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对本笃十六世而言,这种对历史释经的需求植根于道成肉身本身的历史实在性。因为道成肉身并居住在历史之中(若1:14),任何天主教的圣经解读方法都必须认真关注与圣经相关的历史批判和文本问题。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不断借助当代的历史批判研究和对旧约各卷的文学批判分析。每一章都将聚焦于某一特定书卷所呈现的文学结构和历史问题。同时也会考察学者们对旧约各书卷的历史起源以及书中所描绘事件的历史性的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本书能够有助于纠正教宗本笃十六世所说的“对神圣圣经的基要主义解读”——旧约这种解读在近来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导致许多天主教徒脱离了教会(《上主的话》44)。按照教宗的说法,对圣经的基要主义解读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即它拒绝“考虑圣经启示的历史特征”,从而“使其自身无法接受道成肉身的全部真理”(《上主的话》44)。
与此同时,这种对圣经的历史性解读方法将与神学解读方法相互平衡。其原因同样简单明了:根据天主教信仰,神圣圣经不仅仅是一部人类的书籍,它也是“天主所默示的”(弟后3:16)。归根结底,这意味着“天主是神圣圣经的作者”,并且旧约中“那些包含和呈现于神圣圣经文本中的神圣启示的实在,是在圣神的默感下被记载下来的”。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所指出的,默感这一真理的一个含义是,对圣经的解读不仅要从历史批判或文学的角度出发,还必须从神学的角度进行:
“一方面,梵二会议强调,对文学体裁和历史背景的研究是理解圣作者意图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由于圣经必须按照写成它的同一圣神来解读,该教义宪章指出了三条理解圣经神圣维度的基本标准:1)解读文本时必须关注整部圣经的统一性,如今这被称为正典释经;2)必须考虑整个教会活的传授;最后,3)与信德相比照。‘只有同时尊重历史批判和神学这两个方法论层面,才能谈及一种神学释经,一种配得上这部书的释经。’”(《上主的话》34)
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进行这种旧约“神学释经”,遵循梵二大公会议的三条标准,密切关注:(1)整部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的内容与统一性;(2)教会活的传授;(3)与信德相比照。例如,在每一章的“活的传统”旧约部分,我们将考察旧约中的关键段落如何在新约、教会教父和圣师的著作以及教会训导权的教导中被解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努力实现梵二大公会议的目标,“圣经的研究当视作神学的灵魂”(《教义宪章》24)。正如许多当代圣经学者和神学家所指出的,这种历史释经与神学解读的重新整合是迫切需要的。教宗本笃十六世有力地指出:“总而言之,‘如果释经不是神学,圣经就不能成为神学的灵魂;反之,如果神学本质上不是对教会圣经的解读,这样的神学就不再有根基’”(《上主的话》35)
2.信仰与理性
当然,要实现释经与神学的整合,还必须从信仰与理性的视角来解读圣经。如前所述,许多当代圣经导论(常为社会大学环境所写)采取“悬置”或撇开信仰的方式,仅从人类理性的角度研究圣经。这类研究虽有其价值,但其本质是世俗的,因此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神学研究。在《上主的话》中,教宗呼吁一种既运用人类自然理性的所有工具(如历史批判释经法),又将其与超自然信仰相结合的圣经解读方法:
“对神圣圣经的诠释方法,不可避免地涉及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恰当关系。事实上,对神圣圣经的世俗化诠释,源于理性试图从结构上排除天主可能进入我们生活并以人类语言向我们说话的任何可能性。在此,我们也需要呼吁拓宽理性的范畴。在运用历史分析方法时,不应预设任何排除天主在人类历史中自我启示的标准。简言之,神圣圣经解读中两个层面(的工作)的统一性,预设了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一方面,它要求信仰与正确理性保持恰当关系,绝不堕落为信仰主义——就圣经而言,这最终会导致基要主义。另一方面,它要求理性在探究圣经中的历史元素时保持开放,不先验地拒绝任何超出自身参照范围的事物。无论如何,对于任何真诚寻求真理及自身生命与历史终极意义的人来说,道成肉身的宗教必然显现出深刻的合理性。”(《上主的话》36)
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维系这种信仰与理性的“和谐”,并认识到“尽管信仰超越理性,但信仰与理性之间绝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矛盾。因为那位启示奥秘并赋予信仰的天主,也将理性之光赐予了人类心智,天主不会否定自身,真理也绝不可能与真理相矛盾”(《天主教教理》159)。因此,在每一章中,我们将运用理性,坦然考察文本所引发的历史与释经问题,同时兼顾我们从信仰中所知晓的内容,避免陷入那种认为“神圣者(天主)不干预人类历史”的观点,或那种试图消解圣经中所有神圣元素的立场(《上主的话》35)。这不是一部世俗的圣经入门,而是一部以“信仰寻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为宗旨的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