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发布日期:2025-09-25 | 作者:意鸣子丙年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牺牲享受,享受牺牲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天主只是富人的天主:财富、好运、富裕,被认为是天主祝福的标记。
在《圣经》中,第一次出现「财富」一词,是被用在亚巴郎身上:亚巴郎有许多牲畜和金银(创13:2)。依撒格在那地方耕种,当年就得了百倍的收成。上主实在降福了他,他竟成了富翁,越来越富,终于成了个大富翁(创26:12-13)。雅各伯拥有很多牛、驴、羊和仆婢(创32:6)。连《圣咏》作者也知道怎样许诺义人:他家中必有权势财产,他的仁义必存留永远(咏112:3)。
贫穷被认为是耻辱,被认为是懒散、是恶习与虚度光阴的后果:再睡片刻,再假寐片刻,再抱臂躺卧片刻。这样,贫穷就要如同窃贼,困乏也要如同武士,向你侵袭(箴24:33 -34)。
随着先知们的宣讲,现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这种想法:人们明白,所积攒的财富有时不是自己辛苦劳动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天主祝福的标记;却是剥削、谋算、欺压他人的后果。
以色列的智者们宣布其危害性:工人不论吃多吃少,总睡得香甜;饱食的富人,却难于安眠(箴5:11)。不要同富贵人争执,怕他用财势来反对你;因为金银败坏了许多人,连君王的心,也受了金银的迷惑(德8:2-3)。在耶稣的眼中,无论是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财富充满贪婪,还是通过诚实的方法所赚取的财富,都有可能成为进入天国不可逾越的障碍。为财富而欺骗,窒息天主话语的种子(玛13:22),会慢慢的占据人整个的心灵,不会再为天主与近人保留任何空间。
自愿成为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不再担心穿什么,不再为明天而担忧(参玛6:25-34)。那些与近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人,是有福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基督本是富有的,却为我们成为了贫穷的,是要让我们藉着衪的贫穷而成为富有的。
读经一 亚 6:1,4-7
在上星期日的读经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亚毛斯先知时代,以色列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充满了富裕繁荣与和平,但是到处都是不义。于是先知高声宣讲,反对那种剥削与压迫穷人的事件。今日读经一也是这位先知的宣讲,而这次宣讲的对象是那些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与贵族阶层。他们住在撒玛黎雅用方石建造的王宫里(亚5:11)。
面对这种现象,亚毛斯先知不能再保持缄默。那些压迫人的人度日懒散,吃喝玩乐;而那些受压迫的人,却从早到晚在他们的田地里做着繁重的苦工,而所得到的报酬却微不足道,根本不够他们一天的生活。亚毛斯先知,这位简朴的人,习惯与羊群为伍,面对他们花天酒地与懒散的生活,不再沉默,便表达了自己义愤填膺的心情。
读经以讽刺性的叙述,描述撒玛黎雅的那种虚度光阴,挥霍无度的生活:他们躺在象牙床上,横卧在软榻上,吃着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栏中的牛犊,伴着琴声吟咏,自比达味,发明乐器,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但对若瑟的崩溃,却漠不关心(4-6节)。
读经以令人战栗的威吓而结束:在很短的时间内敌人将要来。亚述人,将要毁灭他们的宫殿,并践踏他们的城市;那些懒散的首领将从他们在舒适的沙发上被扔下,并将在尼尼微成为奴隶。这样,亚毛斯警告说,放荡不羁者的狂欢就要结束(7节)。这是在以色列从未听过的反对富有的人与有权势者的话语。
读经二 弟前 6:11-16
给厄弗所的主教弟茂德写信的人,担忧在那里的基督徒团体中所发生的事,因为有些「虚伪的师傅」宣讲虚假的信息,将那里的基督徒带向了偏离真理的道路。在《弟茂德前书》的结束部分描述他们的一些恶习:骄傲自负,什么也不理解,浪费很多时间进行无益的讨论;更为恶劣的是,将宗教信仰当成赚钱的工具。贪爱钱财是万恶的根源(弟前6:10)。
今天这篇读经从这点开始。宗徒叮嘱弟茂德要躲避这些恶习,在自己心中培植正义、虔诚、信德、爱德、容忍与良好的意向(11节)。这是为所有基督徒列出的美德,藉此使他们反思自己的灵性生活;尤其是那些基督徒团体的领袖们,必须拥有这样的美德;而信友们,将视他们为可以模仿的榜样。
在读经的最后一部分(12-16节),作者重新提及自己所担忧的问题:虚假的教导会误导基督徒团体。为此,作者再次叮嘱弟茂德,要无可指摘,勇敢地遵守真理,就是所宣讲的福音信息。
福音 路 16:19-31
穷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很艰难,好像是人间地狱一样:住宿简陋、忍飢受饿、疲劳不堪、充满忧伤与痛苦;而富人却相反,住在豪华的宫殿内,度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穿着华丽的衣服。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任何价值。在另一个世界里,以上的情况将完全被改变:穷人将会获得幸福,而那些富有的人将受苦。只需要一点容忍,只是时间的问题,天主会将他们的喜好变成难以承受的剧烈痛苦。
这样,富翁与穷苦人拉匝禄的比喻就变成了「人民的鸦片」,使穷人安于现状,只渴望美好的未来;而那些富人,不担心他们将来要承受的痛苦,此时此刻开始在世上度天堂般的生活。
在《旧约》中,富人通过剥削他人而造成的贫富悬殊,是不可容忍的。实际上,在安息年,所有的债务都该将被赦免,所有的奴隶都可以重获自由(肋25)。但是,对于那些不怕天主惩罚的人,法律总是可以被视而不见的:他们使房屋毗连房屋,田地接连田地(依5:8)。这样,那些拥有少量土地的人就会被富豪们慢慢吞并,他们的土地将会被那些强而有力的人夺去。在耶稣的时代,人们希望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善。有人对那些穷人这样说:总有一天,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将被交于义人手中;这些义人将要割断他们的喉咙,将他们毫无怜悯地杀死。那些在人眼中毫无意义且不重要的人,将要统治那些有权势的人,穷人将要统治富人。
今日福音中的这个比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为了更好明白它的意义,现在让我们细看其中的人物。
福音中有一位并没有出现,祂就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为那些在这个世界上不受重视的人准备好地方的天主。藉着亚巴郎的口,表达衪的思想与决定,其实天主才是真正的主角。
那位富人的角色也十分重要,他与亚巴郎的对话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内容。
最后是那个穷苦的拉匝禄。他时常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一句话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连一根指头都没有动,自己也没有挪动一下。他时常在那个富翁的门口坐着,死后却被送到亚巴郎的怀抱里。
如果我们想给这个比喻取个标题,可能会错误地起名:一是被称为「可怜的拉匝禄」或是称为「不怀好意的富人」。其实这个比喻的中心思想,是天主对人运用世上财富的审判。
耶稣在另外的比喻中从来不提及人物的名字,而在这个比喻中,他称呼那个穷人为拉匝禄。在这个世界上谁才是重要的人物?在报纸的首页会出现谁人的名字?就是那些富人,那些获得伟大成功的人。但是耶稣的思想却相反,为衪来说,那个富翁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那个穷人却有个意义深刻的名字,叫「拉匝禄」,意思是天主助佑。
在列举了每个人物后,现在注意那个受审判的富翁。其实对于他,我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他没有做什么坏事:没有偷窃、没有偷税漏税、没有虐待他的仆人、没有亵渎天主的名字。也许他是一位无神论者,是一位不举行宗教敬礼的人;也许在他眼中,穷人没有任何地位,对别人的需要毫不关心,不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因此,有人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罪过,其实也不是这样。如果拉匝禄在他家门口坐着,没有移动到另一处,意思是说他可能给过拉匝禄一点碎屑。他的生存状况被忽略了:其实那些商人是用面包屑清洁自己的手指(那时候人民不用餐具);而那只狗来舔他的伤口,更加证实了那个悲惨场景的真实性。
而那个富翁呢?他尽情享受生活,吃喝玩乐,穿着时髦的衣服,花费自己的财富。按照现代人的想法去判断的话,他的行为无可非议的。
接下来,当亚巴郎拒绝给他一滴水时,并没有列举他的任何罪过,只是让他记住,他在世界上时很富有,并且已经享受过生命,而拉匝禄却受尽了苦。然后在天上,事情却改变了,但是却没有解释原因。因此,最好不要称呼他为「不义的富人」。
有人时常将那些富人进行妖魔化,时常认为他们都是不义的人;却高举穷人,认为他们是各种美德的模范与标准,拉匝禄将是理想的榜样与表率。
但是我们肯定拉匝禄就一定是好人吗?他做了什么值得进入天堂的事呢?什么也没有。需要注意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即一根指头都没有移动一下。没有说他是个谦卑与有教养的人,也没有说他去圣殿祈祷,没有说他是一个勤奋工作的父亲,因为遇到不幸才变成贫穷的。谁又可以保证他不是一个懒惰的人,不是一位挥霍自己财富的人呢?他身上的伤,谁又可以保证不是他度奢华生活后所留下的创伤呢?对于拉匝禄,只知道他在世上是个穷人,然后他现在的情况改变了。但是却没有解释原因。
那么,有关亚巴郎的态度,又说出了什么呢?
我认为,没有任何人觉得他和蔼。在以色列,人民相信他是众人之父、天主的朋友(达3:35),藉着他的祈祷,可以将他的子民从地狱中拯救出来。现在他却拒绝给予富人一点水。从这一点上来说,是他有时候心硬吗?这个富翁也曾显示自己的慈祥心肠,不担心自己的痛苦,而担心自己的兄弟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这个比喻并不是要审判富人与穷人的伦理生活,并不是说谁如果行为正直就升天堂,而行为恶劣就下地狱;因为,富翁并没做什么坏事,拉匝禄也没有行什么好事。这里,很明显,这个比喻是要告诉我们另外的信息。
古代与现在一样,人们时常认为富人最终没有好结果。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人,在世剥削穷人,死后他被人带到一个地方受惩罚。他被置于一扇带钉子的门下,钉子作为门轴卡在他的眼睛上。当人进入或出去时,门就会转动,他就是如此地承受着地狱之苦。
耶稣时代的宣讲者常以这种图像,来宣讲那种可怕的惩罚,其目的是吸引人的注意,用这种威吓,使人循规蹈矩。
耶稣也用这种可怕的图像,包括前面所说的可怕的惩罚,包括宴席、活水、不可熄灭的火、哀号与切齿,将义人与恶人分开的不可逾越的深渊,来传递自己的信息,以此警惕人(26节)。这是古代东方人所发明的图像,表达另一世界的生活状况。这些图像也被用来表明最后的神学意思,就是地狱、惩罚、永不熄灭的火。它好像与天主的形像不符合,它们表达天主那种威严,可怕与无同情心的形象。面对一个悔改的罪人的要求,亚巴郎的态度几乎让人觉得生硬至极。
「巨大的深渊」是为了让门徒们明白一个最基本的真理:人最后的命运取决于现世这个唯一与不可重复的生活方式。
现在看看这个比喻的信息。
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似乎很符合人的逻辑,就是将正义的富人与不义的富人分开。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确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公平与不正义的事情可以继续存在。这样,那些富人就可以与穷人生活在一起,和平相处,富人不剥削与压榨穷人,穷人也不向富人乞讨。
耶稣认为这种思想非常危险。这就是耶稣愿意消除的思想。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说这个富翁受审判,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恶人,而仅仅是因为他很富有,就是说他只将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所有。
耶稣愿意使自己的门徒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就是富人与穷人,他们都是天主拯救的对象。世界上的财富是为所有人而准备的,富有的人应该与穷人分享,这样,才能彼此保持和平与公平(格后8:13)。当富人将自己多余的部分与穷人分享时,所有的人就会获得自己生活的必须品。
圣盎博罗削评价这个比喻说:当你给予穷人某东西时,并不是给予你的东西,而是将别人的还给别人;因为世界上的财富与土地是为所有人准备的,而不仅只是为富人的。
这个比喻的最后一部分(27-31节),将视线转移到富人的五个还生活在世的兄弟们身上,因为他们面对着滥用世界财富的危险。这代表基督徒团体(「五」这个数字,代表着整个以色列子民)有被财富迷惑的危险。
怎样将人从财富这种不可抗拒的诱惑中拯救与释放出来呢?这个富翁不断重复的建议,坚持不断的恳求,重复了两次,藉此让自己的五个兄弟明白悔改的重要性。这似乎显示出富翁是唯一明白怎样到达目标的人。他希望亚巴郎可以做奇妙的事,通过神视或者奇迹、以标记向自己的五个兄弟传递如何避免陷入阴间的危险的信息。
面对这样的要求,亚巴郎的答覆清晰而又明显:唯一可以使心灵从财富的诱惑中释放出来的,就是天主的话语。 「梅瑟与先知」在耶稣的时代,指的是整个经典。只有天主的话才能产生奇妙的工作,才能使富有的人进入天国。是的,需要一个奇迹,就是那个使富翁穿过针孔的奇迹(玛18:25)。谁如果不被天主的话语所穿透及浸润,那就肯定不会有任何改变,并拒绝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