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斯德望
发布日期:2025-09-27 | 作者:李建刚一、斯德望(希腊文,Στέφανος,拉丁文,Stephanus) 是一个常见的希腊人名,源自“冠冕”(Στέφανος)和“戴冠”(στεφανόω),意为“佩戴(胜利)冠冕者”。新约中“斯德望”仅出现七处(参宗6:5,8,9;7:59;8:2;11:19;22:20)。
二、宗6:1-8:3节的大段落叙述了“七位执事”的选立、斯德望的殉道,以及耶路撒冷教会的逼迫与分散。选立七执事的背景(6:1-6)是耶路撒冷教会人数的增长,首次提及教会内部的不同群体(希腊化犹太人与希伯来人)及其分歧。使徒们的首要关切是确保“服务圣言”不受影响。因此,指定七人负责款待桌和照顾贫穷。数字“七”与“十二”一样,具有象征意义,指向整体与充盈。七执事的选立通过按手仪式完成。随后仅对七人中前两位的事工有详细记载(斯德望,宗6:8-7:60;斐理伯,宗8:4-13,26-40)。他们拥有希腊名字,这可视为他们在希腊化犹太基督徒中承担重要职能的证据。
斯德望在民众中行“奇事与大神迹”,并以“智慧”和“圣神”的能力与对手(希腊化会堂成员)辩论。这激起告密者煽动民众,对他作伪证,控告他“宣讲耶稣要毁坏圣殿并更改梅瑟律法”(参宗6:8-15)。斯德望在公议会前的辩护演说(参宗7:1-53)回顾了从亚巴辣罕至梅瑟,再至圣殿建造的历史,并强调以色列从历史伊始即抗拒神与圣神。在梅瑟的故事中尤其明显:梅瑟多次被百姓拒绝(参宗7:25,35,39)。然而在其拯救功能中(参宗7:35-36),梅瑟成为耶稣的类型。斯德望借此向以色列人预告:“天主要从你们弟兄们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像我似的先知”(宗7:37 = 申18:15)。关于圣殿,斯德望依据经文(参依66:1-2)持批判立场:“至高者本不住在人手所建造的殿宇中”(宗7:48)。他的演说不仅回应对他的指控,表明神的同在并不局限于圣殿,并指出梅瑟实则指向耶稣;演说结尾更对对手提出严厉指控,称他们为那义人的“出卖者和凶手”(宗7:52)。
斯德望辩护演说之后出现异象,直接导致他被石头打死(参宗7:54-60)。在异象中,他看见天主的“光荣”:“看,我见天开了,并见人子站在天主右边”(宗7:56)。这一基督异象激起极端反感与暴力(在扫禄在场的情况下施行的私刑杀害,扫禄对这一杀戮表示赞同:宗8:1a;22:20)。路加将斯德望的殉道与耶稣的受难道路相对照。尤其是斯德望的临终祈祷(宗7:60:“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宗7:59:“主耶稣!接我的灵魂去罢!”)与耶稣临终祈祷(路23:34:“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46:“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相似。与其主同样,斯德望在临终时为他人代求。他的殉道祈祷可视为基督论化的耶稣临终祈祷。值得注意的是,斯德望被残酷石刑致死,但被称为“安息”(宗7:60),象征平和之死。斯德望之死不仅引发了对教会的重大迫害(扫禄直接参与,宗8:1b-3),也促进了基督见证的传播(参宗11:19-26),并为扫禄的呼召作了铺垫(宗9:1-19a)。
三、依肋内(卒于202年)提供了斯德望早期崇敬的记载,称他“作为第一个殉道者,遵循主的足迹,因承认基督而首先被杀”(《驳异端》,卷三,12:10)。他“完全实践了殉道的教训,通过模仿殉道者的方式,即使在为杀害者祈祷时亦如此”(《驳异端》,卷三,12:13)。斯德望成为所有血证者的榜样。自五世纪初,西方教会将其节日定于12月26日,与圣诞节相近。众多教堂以其命名(如维也纳斯德望主教座堂,1147年)。依肋内还认为斯德望“由使徒选为首位执事”(《驳异端》,卷三,12:10)。晚期中世纪,斯德望、劳伦佐与文森被并列为圣执事团体。在弥撒圣祭的感恩经中提及斯德望,也成为其崇敬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