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认识圣经:宗徒大事录——9. 安提约基雅的基督徒团体
发布日期:2025-09-29   |    作者:意鸣子

9. 安提约基雅的基督徒团体

“宗徒和在犹太的弟兄听说了,连外邦人也接受了天主的圣道。”伯多禄去了凯撒勒雅,在百夫长科尔乃略家里,向一群外邦人宣讲福音,并给他们施洗。这个消息传到耶路撒冷,看到新开启的传教状况,基督徒不但没有为之欢欣鼓舞,反而责备伯多禄;他回来后,遭到指责,因为他进入了未受割人的家。伯多禄说:“我做了更坏的事,我不但进了他们的家,还为他们施洗了。”他需要为自己辩护。

在《宗徒大事录》第十一章的开头,我们读到伯多禄的一篇讲道,总结了有关科尔乃略的事。有意思的是,《宗徒大事录》的作者认为这个故事非常重要,以至于提到了三次。第一次,详细描述了整个事件的细节,然后路加又记载伯多禄的两篇讲道,一次在第十一章,另一次在第十五章,叙述了同样的事件,据理力争:天主的旨意是要开阔视野,跳出以色列人这个小圈子,把福音带给万民。

耶稣基督的复活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实际上,这些年宗徒们留在耶路撒冷,满足于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向可能来自古代世界不同地方的犹太人、还有那些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宣讲福音,始终在犹太传统内宣讲福音。基督徒团体在发展,甚至到了大马士革。在里达和约培也有一些小团体。

斐理伯下到撒玛黎雅,向撒玛黎雅人宣讲福音,并在该地建立的团体;他给厄提约丕雅人施洗。现在随着科尔乃略正式加入基督的教会,伯多禄宗徒告诉整个团体,要开辟一条新路,福音要传给所有的人。花了几年的时间,他们才明白天主的旨意,和教会的发展方向。认识到这一点特别重要,必须反覆思考。因为在历史上,教会一直在寻求主的道路和要应用的方法;面对新情况需要分辨,需要研究,尤其需要基督恩宠的光照。

早期的宗徒团体有自己的看法,但通过一些标记,他们能够改变观点。怀着信德观察时代的征兆,改变了信众的心态,随从主的指引。完整地介绍了科尔乃略的故事之后,从《宗徒大事录》第十一章19节,继续接着前面的线索叙述。

我们记得,在斯德望时代,也就是公元36年,对基督教团体、特别是对讲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发生了严厉的迫害,这些讲希腊语的犹太人跟随耶稣,认为祂是默西亚。在那一年,公议会拥有全面代理权,他们趁机消灭认为危险的人;他们认为斯德望是权威人物,因此也是最危险的,便杀死了他。把其他人都赶出城。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继续讲述前边的故事。“在斯德望受害时,那些由于窘难而四散的人,经过各地,来到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约基雅,他们只向犹太人讲道。”基督徒流亡各地,信徒们分散到耶路撒冷周围的地区。这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我们想象一下,这些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他们成长的环境,离开他们一直生活的地方,被强行流放、被驱逐,因此失去了他们原来生活中的一切;他们必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重建家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重建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所以,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痛苦和劳累中,他们必须重建家园。在耶路撒冷得到的信仰已经成熟,他们带着基督教信仰出逃,作为犹太人,他们保持着以前的习惯,只与犹太人交往,他们谈论有关默西亚的宗教问题,只和犹太人讨论,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刻意找别人传福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谈及自己的处境。试想一下,与邻居或同事交往时,这些来自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会告诉别人自己为什么离开,受到了迫害,为什么会受到迫害?因为宗教原因,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基督。

所以,有可能同事和邻居都不是犹太人,“基督”这个称号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一定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并没有带着传教的意向,他们就宣讲了耶稣这个人,祂的历史,祂的神学信息。这些非犹太人,没有受过圣经的熏陶,没有传统的宗教知识,产生了对福音的兴趣。被福音的宣讲所吸引,要求多知道一些,而基督徒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事实上,在没有明确计划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真正的福传。

“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约基雅,也向希腊人讲道,宣传主耶稣的福音。主的手同他们在一起,信而归主的人,数目很多。”大家注意到一个城市,安提约基雅,叙利亚的首都,非常大的城市,罗马的主要都市之一。

安提约基雅是通往东方的门户。整个叙利亚的东部世界,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地中海,再到安提约基雅;这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讲希腊语,尽管几个世纪以来农民们一直讲叙利亚语或阿拉美语。在这大都市里,有各种种族、语言和宗教的人,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督信徒团体。

路加是安提约基雅人;《宗徒大事录》的作者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遇见了耶稣。我们现在是在40年代;迫害从公元36年开始,已经过了几年,在这段时间,建立了基督徒团体。很有可能,医生路加就是这些非犹太人、希腊人中的一位,他们听到了福音,产生了兴趣。作为文化人,路加对圣经产生了兴趣,读了七十贤士译本的希腊语圣经,信仰日趋成熟。主的手与他同在,尽管宗教知识不多,但这简单的宣讲却结出了果实。“这事传到了耶路撒冷教会的耳中”。

有消息说,许多希腊人成了基督徒。这是一件新鲜事。从撒玛黎雅开始,然后厄提约丕雅人,再有科尔乃略的家庭,但现在出乎意料的是,在像安提约基雅这样的希腊城市里,建立了由非犹太人组成的大型基督徒团体。耶路撒冷团体派了一位巡视员,一位主教。他的任务是观察并核实情况。巴尔纳伯原是塞浦路斯人,根据路加的记载,我们知道他变卖了田地,并把收财物交给了宗徒。

这位巴尔纳伯,是肋未人,生长在撒杜塞人的环境中,希腊化,又富有,已经成为基督徒。因为安提约基雅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来自塞浦路斯的人可以更妥善地处理这个情况。巴尔纳伯来到安提约基雅这个有70万居民的城市,找到那群人,参加他们的聚会或庆祝活动。

“他一来到,看见天主所赐的恩惠就很喜欢,并劝勉众人要决心坚定于主。因为他是好人,充满圣神和信德”。巴尔纳伯看到了天主的恩宠。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喜乐而热情的人;他看到一些希腊人乐意接受天主的话、希伯来圣经中的话;他看到男男女女都渴望将主的教导付诸实行。他发现这些相信耶稣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在基督手中。他认识到这是天主的恩宠。如果没有主的引导,这一切不可能发生。他是一个充满圣神和信德的人,有德行的人,因为他看到了与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事,并且承认这是好事、善事。

他来自司祭家族,因此,自然会区分或排斥非犹太人。看到他认为不洁的希腊人信了耶稣,便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虽然与他的直觉不一样。我们要知道,这很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想法,看到不同的状况,很难认为这是好的。但巴尔纳伯是有德行的人,充满圣神和信德,因此,尽管与他自己的品味不同,他能够冲破头脑中既定的框架,在实际情况中认出天主的恩宠。

巴尔纳伯劝勉大家要决心坚定于主。他自愿留在安提约基雅。他认为这件事是积极的,他意识到许多人发自内心地想认识耶稣。他没有多少资料,也许他带了一本用希伯来语写的福音初稿。也许是一本耶稣的言行选集,作为宣讲的基本材料。他没有别的东西,不可能对许多人讲道。他意识到他需要帮助。

他想了想,有了主意,一个好主意。在附近,也不是太近,大约200公里,但在这个地区,是塔尔索,扫禄成为基督徒后,就隐居在那里。我们记得,第九章讲过他的故事。成为基督徒后,他退居到阿拉伯,然后回到大马士革,但受到迫害;然后他去了耶路撒冷。

十五天的时间,足以发现人们不接纳他,基督徒不信任他,犹太人认为他是叛徒,他必须乘船回家,无事可做。但巴尔纳伯认识保禄,推崇他,他向宗徒们保证,这个人不是叛徒,而是真正寻求天主的人,找到了默西亚。但是保禄已经退隐,回到家乡,现在是一名工匠,织布,或编蓆子。巴尔纳伯认为这个人可以在传福音的使命中发挥作用。

作者只用了几个字,讲述这个非凡的故事:“他往塔尔索去找扫禄;找着以后,便领他回到安提约基雅。”这是基督教历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是扫禄第二次蒙召。第一次是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成为基督徒;现在,通过巴尔纳伯,已经皈依基督的法利塞人扫禄,蒙召成为宣讲者、福音的使者。我们可以说,一位“司祭”,皈依了基督教,通过巴尔纳伯这个中介,成为司铎。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如何进行的,只记载了核心:巴尔纳伯去找扫禄,找到了他,可能这样说:我们需要你,放下你的工作,宣讲基督吧。你有足够的能力。耶路撒冷给你制造了难题,但安提约基雅不是耶路撒冷。安提约基雅有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你可以帮助许多想认识耶稣的人,你能做好。

扫禄接受了,去了安提约基雅。巴尔纳伯和扫禄在安提约基雅住了整整一年,向许多人传福音。在那里,产生了“基督徒”(Christianos)这个称呼。这是一个奇怪的名词,在希腊文中很奇怪,因为是由“基督”(christos)一词衍生出来的,意思是被傅油的人,这名字看起来很奇怪。但现在在希腊文语中已经成为专用名词:意思是属于基督的人。

在安提约基雅,这一群人被称为“基督的人”-基督徒。在这里,新团体诞生了;新历史开始了,因为正是从安提约基雅,开始了向全世界传播福音的使命。而安提约基雅对团结共融有直接的感受,因为:“有些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约基雅。其中一个名叫阿加波的,因神示起来预言在普世上将有大饥荒,这饥荒就在喀劳狄时发生了。”这场席卷犹太地区的大饥荒发生在46至48年。一位来自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先知对安提约基雅的基督徒宣布,耶路撒冷的母教会正遭受饥荒。他们曾募集物资,帮助穷人,现在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无法自救;来自统治者的迫害、来自饥荒的困难,耶路撒冷的团体陷入飢饿、穷困。

安提约基雅的团体决定帮助耶路撒冷的母教会。“门徒遂决定,每人按力捐献,把救济物资送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他们都照办了,由巴尔纳伯和扫禄经手,送到长老那里。”安提约基雅的两位大宗徒被派去耶路撒冷,带去救济物资。这是教会之间主动提供帮助、团结共融的卓越典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