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15) 奥力振:言教与身教的导师
发布日期:2025-09-30   |    作者:意鸣子

教父(15)

奥力振:言教与身教的导师

文:文祖贤神父

译:姚子汶

我们已谈论过克莱孟,他是亚历山大学派(School of Alexandria)的第二任校长。罗马皇帝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的迫害,把他赶到卡帕多细亚(Cappadocia)。克莱孟和他的学生亚历山大一起逃走,亚历山大后来成为耶稣撒冷的主教。至于克莱孟,他未能再次返回埃及,最终在公元215年离世。

亚历山大的主教德默特琉(Demetrius),委任18岁的奥力振,继承克莱孟,成为亚历山大学派的领导人。奥力振是一个基督宗教大家庭中的长子,可能于公元185年左右出生于亚历山大城。他的父亲列奥尼达(Leonidas)曾教导他圣经和在俗的学科,并于公元202年殉道。奥力振自己对殉道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对《玛窦》福音第19章第12节(「因为有些阉人,从母胎生来就是这样;有些阉人,是被人阉的;有些阉人,却是为了天国的,而自阉的。」)字面的理解,导致他自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殉道的渴望在某种程度也实现了:在德西安迫害(Decian Persecution)的期间,奥力振被捕并遭受酷刑。这最终导致他于公元253年去世。

奥力振是「初期教会杰出的师傅和学者,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Quasten, II, p. 37)教宗本笃十六世,形容奥力振「承受了亚历山大克莱孟的遗业,之后以一种如此崭新的方法将其投向未来,以至给基督信仰的思想的发展,带来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机。」(周三公开接见,2007年4月25日)

奥力振不仅用言语,也用他的行动来教导。教会历史学家欧瑟比(Eusebius of Caesarea)作出如此评价:「他的生活方式,如同他所教导的教义,而他的教义也如同他的生活。因此,在他身上所行的天主威能,唤起许多人的热忱。(《教会史》第六卷第三章第七节)因此,他是任何教师的典范,特别是那些传授神学科学的教师。而他自己则以耶稣作为榜样,努力实践「所行所教的一切」(宗1:1)。

教宗本笃十六世补充,说奥力振「名列首三个基督徒世纪最多产的作家之冠。至于他的作品涉及的内容,自释经到教义,而至哲学,护教,苦修,神修。从这些作品,可以对基督徒生活得窥全豹。」(周三公开接见,2007年4月25日)

在他的《论原则》(De principiis)一书的序言中,奥力振阐述了所传授信仰所遵循的标准。拉丁文为「Illa sola credenda est veritas quae in nullo ab ecclesiastica et apostolica discordat traditione」,意即:「只有与教会和宗徒传统没有差异的东西,才能被视为真理。」

「在许多其他经文中,也几乎有同样规范的表述,例如:『non debemus credere nisi quemadmodum per successionem Ecclesiae Dei tradiderunt nobis』(拙译:我们不该相信任何东西,除非他们通过天主的教会所传承下来的东西。『(In Matt., ser. 46, Migne, XIII, 1667)根据这些原则,奥力振不断呼吁教会的传教、教会训导、教会对信德的规则(kanon)。他只接受四部福音正典,因为传统不接受更多的福音;他承认婴儿领洗的必要性,因为这符合建立在宗徒传统基础上的教会惯例;他警告圣经的解释者,切勿依靠自己的判断,而要『依靠基督建立的教会规则。』他还说,我们在世间只有两盏明灯指引着我们,那就是基督和教会;教会忠实地反射着从基督那里得到的光芒,就如月亮反射太阳的光芒一样。天主教徒显著的标志,就是属于教会、依靠教会,若离开教会没有救恩;相反,离开教会的人是在黑暗中行走,是异端。奥力振正是透过权威原则,来揭露和打击教义的错误。当他列举信仰的教条时,他所援引的也是权威性的原则。怀有这种情感的人可能会犯错误,因为他是人,但他的思想本质上是天主教的,他不配被列为异端的鼓吹者。」(奥力振与奥力振主义,《天主教百科》New Advent,www.newadvent.org/cathen/11306b.htm)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