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只要坚持在信德中,余下的信德必会自然增长(三篇)
发布日期:2025-10-03   |    作者:意鸣子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只要坚持在信德中,余下的信德必会自然增长

无益的仆人,无用的奴隶?

 

无论你如何翻译——无益的仆人(英王钦定本、兰姆斯译本、《新美国圣经》[1986年版])、无用的仆人(《新美国圣经》[1970年版])、不配的奴隶(《新美国标准圣经》)、无用的奴隶(《新修订标准版圣经》)——作为基督徒门徒的自我描述,这个短语在很多人听来,可不像是好消息。在这样一种文化里,每台电视屏幕和大多数心理咨询室都在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感觉良好,谁又愿意去培养无用的奴隶这种自我形象呢?然而,它就摆在那里——这个短语——作为一则比喻的点睛之笔,其上下文暗示着它应该要传达出一些关于信仰的内容。

倘若我们要在这则比喻中听到福音,我们这些生活在20世纪末的人,至少需要克服两个障碍:(1)我们对奴隶制的看法;(2)确定那个令人困扰的形容词(在上述例子中被译为无益的”“无用的”“不配的”“无用的)恰当的翻译和含义。

当我们践行了与天主以及彼此之间的盟约关系,仅仅是尽了我们的本分,并没有挣得什么。

1)关于奴隶,我们需要正视几个事实。首先,经文里确实说的是奴隶“Douloi”在希腊语中就是奴隶的意思。由于在公元一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大多数仆人都是奴隶,仆人是一个恰当的翻译,但它削弱了这个隐喻的一些力量。仆人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时当地,这样的奴隶/仆人是主人的财产,而非雇员。此外,耶稣和早期的基督徒作家都非常习惯将奴隶制作为一个积极的隐喻,来描述人与天主,甚至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那些文化中,奴隶制只是生活的一个现实,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要么是奴隶(通常是为偿还债务而劳作的人),要么是前奴隶。耶稣敢于教导他的追随者要做彼此的奴隶(比如,《马尔谷福音》10:44;用的是同一个词“doulos”)。保禄很乐意称自己为基督耶稣的奴隶(比如,《罗马书》1:1)。而现存最早圣歌赞美耶稣的人性,称他取了奴隶的形体(又是“doulos”这个词,《斐理伯书》2:7)。尽管这在当代的民主文化中不太受欢迎,但我们的先辈们对这种对天主以及对彼此的顺从概念却很熟悉。

2)现在,来说说比喻点睛之笔中描述奴隶的那个形容词——“achreioi”。肯尼斯・贝利很好地证明了这个词可以译为无人亏欠他们什么的。换句话说,这则比喻的要点在于,正如一个家庭奴隶不是主人的雇员——也就是说,当他履行职责时,从未挣得什么——同样,当我们践行了与天主以及彼此之间的盟约关系时,我们仅仅是尽了本分,并没有挣得什么。

在我们与天主的这种生命形象中,好消息是,在过信仰生活时,我们逐渐明白,我们在天主的家庭——这是早期对教会团体的隐喻——里有着稳固的地位。就像家庭奴隶一样,我们在这个家庭里的归属感,甚至比雇员更强。尽管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会引导我们用奴隶的意象来表达这一切,但这则比喻,若得到正确理解,传达的福音(好消息)真理,与圣保禄在书信中教导基督徒因信德而得救时所传达的是一样的。保禄关于这种关系的教导,在《厄弗所书》2:8-10中得到了有力的概括:

因为你们得救是由于恩宠,借着信德,这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赐;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因为我们原是他的化工,在基督耶稣内造成的,为叫我们行善,就是天主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即便贝利是错的,这个短语最好还是译为无益的仆人”“无用的奴隶之类的,一旦我们明白,要透过信仰的眼光去看,我们的生命是在天主的家庭的尊荣与安稳中度过的,好消息就会深入人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无益的奴隶,能帮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原因与我们此时此地所宣扬的大不相同。

 

 

 

无所亏欠的仆人

 

不久前,我们很多人开始关注导师这一角色。通常而言,导师会协助新手踏上某条道路,或是助力其朝着特定目标稳步前行。在学术界,导师会指导博士生完成各项要求,助其获得学位;在商界,导师则会帮助有潜力的人追求卓越、取得成功,往往还能助其在企业中升至高层管理职位。

然而在耶稣所处的地中海世界,他并非导师,而是一位团体创立者——他召集追随者(即门徒),围绕自身建立起属于他的团体。以下便是这位团体创立者对其团体成员(常被称为门徒)的期望——忠诚

新约中通常被译为信德的词语,更贴切的译法应为忠诚守信。耶稣作为致力于复兴以色列的团体创立者,要求门徒对他本人及其所践行的事业保持忠诚。我们不妨回想耶稣的期望:当面临抉择时,门徒应优先选择他,而非自己的原生家庭(路14:25-26)。

良善的仆人会遵行主人的吩咐。路加福音17:3-4罪过宽恕这两个词,会让路加福音的读者想起耶稣所讲的荡子的比喻——在这本福音书中,读者刚读过(或听过)这则比喻没多久(仅隔两章),其影响仍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正如路加福音6:36所言,门徒应如天父般富有慈悲心;只要罪人悔改,他们就必须不断宽恕。

在古代中东世界,每个家庭即便家境相对贫寒,也至少会有一名仆人。那些极度贫困的家庭,甚至会将家中一些孩子送到其他家庭当仆人,只为确保这些孩子能有饭吃。

这则比喻中的主人,显然只有一名仆人——这名仆人既要照料田地,又要负责做饭。故事的核心主旨清晰直白:良善的仆人会遵行主人的吩咐。对于仆人按要求完成分内之事,主人无需为此表示感谢。

多数译本在翻译耶稣对门徒的最终劝勉时,往往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耶稣的劝勉原文为:你们既做完了一切吩咐你们的事,就该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此处的无用该如何理解?

从字面意义来看,这个希腊语形容词的含义是无所亏欠。《新英语圣经》的译法便体现了这层含义:我们是仆人,不配得到任何称赞。

我在此提出一个新造的译法——无所亏欠的仆人,这一译法既贴合耶稣多次(以阿拉语)展现出的、带有双关意味的幽默风格,也准确传达了原文含义。显然,这名仆人绝非无所作为之人,但同样明确的是,仆人即便提供了服务,也无所亏欠——即不应因履行本分而要求额外回报。

如今,耶稣对门徒提出的要求——要宽恕、要忠诚、要摒弃理应获得特殊待遇的心态——现今急功近利的很多门徒而言,依然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只要坚持在信德中,余下的信德必会自然增长

什么是信德?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担保,是未见之事的确证。《希伯来书》中如是说道(希11:1)。

我们渴望去爱,也渴望被爱,而学会如何去爱,需要时间。

即便你未曾亲身踏足,你会怀疑世界上诸多城市的存在吗?比如莫斯科、加德满都、东京?倘若你怀疑一位朋友只是你想象中的虚构人物,你还会计划与他/她共进晚餐吗?显然不会。由此可见,你对未见之事(或未见之人)持有确证,这便是信德。

这是对信德的第一层解答,是这个词最基础、最质朴的含义。我们可以说天主存在,但他人或许会反问:那又如何?我也相信我的脾脏存在,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此看来,信德或许不只是简单相信天主存在这般浅显。

 

这更深层的含义,或许指向关系

你确信一位朋友会对你忠诚,会坚守友谊中所包含的承诺;你信靠你与朋友的关系不会消逝。这便是更高层次的信德。

这一层次的信德中,也包含着疑惑。有时,你会感觉那位你信任的朋友已与你渐行渐远,这样的时刻令人痛苦。正因害怕遭遇这样的背叛,有些人干脆回避所有亲密关系!

尽管这种恐惧情有可原,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逐步且审慎地敞开心扉,去建立更深的友谊。我们渴望去爱,也渴望被爱,而学会如何去爱,需要时间。一次伤害,并不意味着一段关系必须就此终结。

 

在第一篇读经中,我们看到了第三层次的信德。先知哈巴谷目睹了无数灾祸,满怀激动地向天主倾诉:

上主,还要多久?我呼求援助,你却不理睬;我向你呼喊暴力!,你却不施救。你为何使我看见灾祸?为何让我目睹苦难?(《哈巴谷书》1:2-3

或许哈巴谷未曾明白,伤害也可能是美好关系的一部分。他迫切想知道,上主为何能如此无动于衷。令人意外的是,天主给出了一段详尽且充满慰藉的答复:因为这异象有待一定时期,必定实现,决不延迟;若延迟,你要等候,因为它必定要来,决不落空。(《哈巴谷书》2:3

 

这番话何等安心。

然而,这一层次信德的绊脚石,正是你要等候。天主定会使一切变好,但并非此刻。我们的内心在呐喊:还不是此刻!你在说什么?你为何不立刻帮助我们?为何迟迟不行动,任凭苦难肆意蔓延?

在福音中,宗徒们也向上主说出了大致相同的话:

求你增加我们的信德!(《路加福音》17:5

上主的答复是什么呢?在人们看来,那答复似乎满是延迟——无尽的延迟。但事实上,天主正是以延迟为途径,来增加我们的信德。

倘若我们尚未准备好承受天主深奥的答复,倘若我们尚未完全准备好进入与天主真正的关系,那该如何?天主会引领我们慢慢成长,直到我们做好准备,承接更多恩典。

按照耶稣的教导,你拥有多少信德并不重要——无论是车载斗量,还是仅有一勺之微。他说,只要坚持在信德中,余下的信德必会自然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