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16) 奥力振:圣言诵读的起源
发布日期:2025-10-08 | 作者:意鸣子教父(16)
奥力振:圣言诵读的起源
文:文祖贤神父
译:姚子汶
在2007年4月25日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教宗本笃十六世提到奥力振(Origen)为「神学史及基督宗教思想史」带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机」。教宗指出,这个转折点在于将神学建立在对圣经的诠释之上。他是「天主教会首位科学诠释学者」,因此可被视为「圣经科学的创办人」。(Quasten, II, pp.44-45)
奥力振的「第一条原则是,《圣经》是天主圣言,并不是囚禁于过去的死板文字,而是直接针对每个时代人类活生生的文字。他的第二个原则是,《旧约》被《新约》照亮,正如《新约》只有在被《旧约》照亮后才会显示出其深刻性。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由象征而决定的。」(Quasten II, p. 92)为了理解圣经,人们必须了解字面的意义、道德的意义,以及神修上或神秘的意义。公元四世纪,圣奥斯定将这些意义扩展为四种。(参阅《天主教教理》第115至119条)
在他的著作《Hexapla》(六栏本圣经)中,奥力振表明自己希望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圣经》的渴求。这些栏目的排列如下:一、《圣经》的希伯来文本;二、希伯来文本的希腊字词(作为发音指南);三、由阿桂拉(Aquila)所翻译的希腊文译本;四、由教宗西马库斯(Symmachus)所翻译的希腊文译本;五、《七十贤士译本》(Septuagint)是应埃及王普托勒密二世(Ptolemaios II)之请,由七十位犹太学者译成的希腊文圣经;六、狄奥多信(Theodotion)所翻译的希腊文译本。(参阅Quasten II, p. 44)最后四栏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指引。
为奥力振而言,单单对圣经的知识是不足够的。人们需要拫据圣经祈祷,从而爱上基督(参阅教宗本笃十六世2007年5月2日周三公开接见)。奥力振解释,这需要透过爱,并基于希伯来文动词「认识」的意义,当中就是包括爱的人类行动,正如《创世纪》第4章第1节所记载的一样:「亚当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怀了孕。」为了实现这份爱,奥力振开创了圣言诵读(lectio divina)。
教宗本笃十六世引用奥力振在《致额我略》书信中的建议:「首先学习阅读圣经(lectio)。我说,学习研读它们。因为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神圣的著作……当你怀着相信和取悦天主的意向去研究这些神圣著作时,敲开其中封闭的部分时,看门的门房便会为你打开,而那门房便是耶稣。耶稣说:『看门的给他开门。』(若10:3)」
「当你在进行圣言诵读时,要以一份对天主坚定不移的信德,正确地寻求圣经大多章节中所存在的隐藏意义。而且,不要满足于敲门和寻找,因为要理解神圣的事,绝对必要的是祈祷(oratio),并是救主敦促着我们,祂不只是说『你们敲,便给你开』,而且『找的,就必找到』。」(Ep. Gr. 4)
公元四世纪,米兰的安博主教(Bishop Ambrose)从奥力振的著作中学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传授到圣奥斯定及其启发的隐修生活。
在公元第六世纪,诺西亚的本笃(Benedict of Nursia)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而到了公元十二世纪,加多森会(Carthusian)的修士将其教授为四步法,包括:诵读经文(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祷(oratio)和默观(contemplatio)。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上主的话》(Verbum Domini)宗座劝谕第87点中,形容了进行圣言诵读的步骤。
「首先以诵读经文(lectio)开始,引发人为了真正认识经文的实在内 容而问:经文本身究竟想说些甚么?缺少这一步,经文(text)便会成为一个借口(pretext),让我们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上。继续便是默想(meditatio),人要问:这篇经文有甚么要对我们说的?在这一阶段,每人作为个人或团体一分子,应让自己 受到触动和挑战。继而来到祈祷(oratio)的环节,这时人要问:我们要对天主说些甚么以回应祂的话?祈祷不论是求恩、感恩、转求或赞颂,都是圣言转化我们的基本方式。然后圣言诵读以默观(contemplatio)来结束,在这时刻我们以来自天主的目光去判断事物,并问说:天主要求我们作那个思想上、心灵上和生活上的皈依?圣保禄在罗马书中告诉我们:「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反而应以更新的心思变化自己,为使你们能辨别甚么是天主的旨意,甚么是善事,甚么是悦乐天主的事,甚么是成全的事」(罗12:2)。默观是要在我们内形成一个真正智慧和明辨事理的目光,在我们内孕育出「基督的心意」(格前2:16)。天主的话此刻成了辨别的标准:它「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刄的剑还锐利,直穿入灵魂,关节与骨髓的分离点,且可辨别心中的感觉和思念」(希4:12)。也值得记住的是,「圣言诵读」(lectio divina)的进程要到达行动(actio)才算结束,它使信友奉献自己为爱别人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