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简释(二)
发布日期:2025-10-10   |    作者:圣言童牧

 

导论

我们在简释(一)向读者听众指出耶稣是天主子,默西亚,并预言说默西亚一定要受苦。福音9:51说耶稣被捕升天的日期到了,他就决意向耶路撒冷走去,走向他的十字架和复活,直到19:27。简释(二)解释分享这一大段路加福音所特有的经文,其中包括耶稣的比喻,他的言论,同人们吃饭的场景、矛盾冲突和耶稣的警告。通过他的言行,耶稣教导门徒,要为默西亚的受难做准备。

 

耶稣去耶路撒冷的行程(9:51-19:27

 

A ) 跟随耶稣(9:51-11:36

 

耶稣刚开始迈向耶路撒冷的旅程,就遇到反对。一个撒玛黎雅村庄拒绝接受要去耶路撒冷的耶稣和他的门徒。耶稣在旅程开始依旧遭到的反对,与耶稣开始公开福传时纳匝肋人的反对相对应(4:14-30)。耶稣在开始他使命的两个阶段都遇到了反对,这就预示着他在耶路撒冷将要面临的反对和迫害。

 

耶稣已经知道他必须经历的苦难(9:2244),也决意接受这些苦难。因为如果人子要被接升天,他就必须先被贬抑至死。这是天主的救恩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实现。这段经文(9:51-56)让我们想到了厄里亚,他是在旋风中,乘一辆马车升天(列下2:1);耶稣也要被提升天(宗1:1122),可是厄里亚是为默西亚做预备,不能和默西亚相提并论,因为耶稣要远远地超越厄里亚。比如,厄里亚两次命天火烧死了撒玛黎雅人(列下1:1012);与他相反,当若望和雅各伯要求耶稣用火烧死撒玛黎雅人时,耶稣断然拒绝了他们(9:55)。若望和雅各伯两位是雷霆之子(谷3:17),他们要以暴力摧毁人们的反对,但是耶稣来不是为了摧毁而是拯救。

 

耶稣从撒玛黎雅开始他迈向耶路撒冷的救恩计划,说明了福音的普世性。当门徒后来出去宣讲天国的福音时,斐理伯就首先来到这个为犹太人所敌视的撒玛黎雅地区(宗8:6),伯多禄和若望也来探望这里的基督徒(宗8:1425)。以上种种都表明默西亚与犹太人的厄里亚先知不同;他们的门徒虽然现在还不明白,但是他们后来会变得像基督一样,并将基督的生命传扬到撒玛黎雅人中间。

 

当耶稣和门徒走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时,有三个人想要跟随耶稣,做他的门徒(9:57-62)。耶稣对第一个人说人子没有枕眠的地方,换句话说,人为了跟随基督就要牺牲自己,包括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当第二个人要先去埋葬自己的父亲时,耶稣说让死人埋葬死人吧。这个要求听起来非常不近人情,但是这正是走十字架苦路所必须的;即使是个人对家庭的义务也要放弃,因为宣传福音是跟随基督的最优先的使命;当然福音不是要我们放弃家庭,而是要以福音的使命为第一优先。

 

另外,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完全生活在福音中时,我们就有永恒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会结束,也就没有埋葬死人的需要。耶稣对第三个人的回应再一次表明耶稣是超越厄里亚的,因为当厄里亚招收厄里叟时,他同意厄里叟先回去跟他的家人告别(列上19:20-21)。与厄里亚不同,耶稣警告这个人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9:62)。这段经文教导门徒跟随耶稣就必须彻底,不能有任何杂念,不能计较任何个人得失。这对生活在物质化世界中的现代基督徒来说是一个警醒。

 

做耶稣的门徒就要完全专注于天国的福音,或许这样的要求让人望而却步,但是福音告诉我们,在跟随耶稣的苦路上永远不会缺少门徒的,因为路加紧接着就说72位门徒接受派遣,出去传扬福音(10:1-16)。耶稣首先派遣12位宗徒,他们代表以色列的12支派在犹太人当中传扬福音(9:1-6);现在又有72位宗徒出去传教,就是说整个世界都要听到天主的救恩。当然耶稣在派遣他们出去之前也教训他们(10:2-16),为他们的使命做准备。耶稣并没有许诺所有人都会听从他们所传的福音(10:10-11),但是耶稣要求门徒,即使在面对拒绝和失败时仍要坚持自己的使命。

 

门徒因着耶稣的名字宣传天国的福音获得了极大的成就,连魔鬼也屈服于他们,他们已经尝到了福音的喜乐(10:17)。当然他们所做的就是耶稣所做的:宣扬天国的福音并为人们治病驱魔。门徒的福传使命的结果也指向末世天国的来临,因为耶稣说撒殚从天上被打下(依:14:12;默12:7-9),而且门徒的名字也已登记在天上。因为门徒既看见了耶稣,也听从了他的派遣,所以他们是有福的。这一点同马尔谷福音里面门徒的负面形象截然不同,耶稣在马尔谷福音里指责门徒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8:18)。对于路加来说,门徒有福是因为他们能看见并能听从默西亚的派遣。所有能看见并听从默西亚的人都是有福的。

 

耶稣称谢天父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却启示给了小孩子(10:21),他也将父启示给门徒(10:22)。就在这时,一位法学士就天国的永生这个话题来试探耶稣。法学士们精通法律,被人们视为智慧和明达的人,而耶稣刚刚说过天父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所以试探耶稣的这个法学士并不明白天主的智慧。

 

三部对观福音都有这个法学士向耶稣提出的这个问题:人如何才能承受永生(谷12:28-34;玛22:34-40),但是只有路加把这个问题同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结合起来(10:25-37)。耶稣向门徒宣布,他们的名字已经写在了天上,而且他也把父启示给他们,人们自然想知道到底如何才能承受永生,进入天国。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法学士会在这个时候问耶稣这个问题,因为这也是所有基督徒都关心的问题,毕竟我们没有眼见耳闻门徒所见所听到的一切(10:24)。当然这个法学士并不是真的想要请教耶稣,他只是要“试探”耶稣,让他出丑。不过,耶稣看穿了这个法学士的心理,反问他是如何理解圣经的相关经文的(10:26);法学士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回答提出的问题(10:27)。

 

法学士的回答是犹太人每天两次祈祷的内容:“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10:27)。这就是说要用一个人所有一切的感官和心神来爱天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不过爱天主并不是一个孤立、抽象的行为,爱天主要在爱周围的人和爱自己的行为中表达出来。当然爱的行为有其先后顺序:首先是爱天主,其次是爱近人,最后才是爱自己。

 

但是这个法学士还要继续试探耶稣,就再问:谁才是他的近人?耶稣就用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来阐明该怎样爱人,爱怎样的人。福音说有三个人都经过那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但是司祭和肋未人都看不见,只有一个撒玛黎雅人“看见”了,他看到了那个伤者的需要,并且动了怜悯的人(10:33);使我们想到浪子比喻中的老父亲也是如此(15:20)。这个撒玛黎雅人是所有追求天国的人的榜样,所以耶稣命令这个法学士也照样做(10:37)。细心的读者会再一次发现耶稣在与法学士的对话中占据上风,因为法学士不得不再一次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究竟谁才是我的近人”(10:29)。遗憾的是这个法学士非常不情愿地承认那个撒玛黎雅人是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因为他说“是怜悯他的那人”,而非“是那个撒玛黎雅人。”

 

承受永生就要像那个撒玛黎雅人一样去身体力行地爱天主、爱近人、爱自己。在接下来玛尔大和玛利亚的故事中(10:38-42),路加告诉我们除了爱的行动外,我们也要聆听天主的圣言,两者缺一不可。在初期的教会中,宗徒们也因为要专心传扬圣言而指定了七位执事来负责餐桌上的事情。可以说,玛利亚在此扮演的是宗徒们的角色,她舍弃一切(包括她应做的工作),专心聆听天主的圣言。玛利亚也没有遵循当时社会男女工作的分配,她像男主人一样陪伴耶稣,把家务留给了玛尔大。而耶稣也肯定了她的选择,因为天国的福音超越人间的义务和规矩。

 

我们在信仰生活当中也要分辨自己的使命,既要有爱德的行为,也要有聆听天主圣言的祈祷。耶稣就是一个既有爱德的行为又有祈祷的榜样。路加福音里,耶稣是个祈祷的人,他常常在祈祷,特别是在重要的时刻。玛窦也记载了耶稣教导门徒祈祷(6:9-13),但是两部福音里的主祷文有一些不同之处。同玛窦福音相比,路加福音没有“我们在天的……愿你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在天上一样……,但救我们免于凶恶。”主祷文表明我们都是天父的子女,而这种关系是由天主首先开始的,因为他首先称耶稣为爱子(3:22)。我们当求天国的来临,因为那时天父的名就会在所有的人中间得到显扬,这正是耶稣福传活动的中心。天父也一定会看顾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向他祈求每天所需的食粮:当然我们也要为自己灵性生命,祈求天主的带领。

 

耶稣教导完祈祷的内容后,又用了一个向朋友借饼的比喻劝告门徒祈祷要恒心。招待朋友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特征,事关个人的荣誉。如果一个人无法接待旅客的话,他会在别人面前颜面尽失。所以一个如果不是为了友谊而招待朋友,他也会为了荣誉而招待朋友。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耶稣的本意是要说,只要恒心祈祷,信实的天主就一定会垂听。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会对祈祷保持信德的(18:8),这也就是耶稣教导门徒要恒心祈祷的意义所在了。不过祈祷不只是人单向的行为,天主对人也有要求:他会向无花果树要果实(13:6-7),他也会像婚宴的主人那样请我们给他开门(12:36),所以我们需要一颗聆听的心,辨明天主的旨意和他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

 

讲述完耶稣关于祈祷的教导后,路加笔锋一转,描述耶稣遭受的污蔑。这些污蔑是由耶稣

驱赶一个让人变哑的魔鬼开始的。周围的人们看到耶稣驱魔的能力,也听到了哑巴开始说话,可是他们看不到天主的恩典,反而感到耶稣对他们固有的生活是个威胁,所以污蔑耶稣是以魔驱魔(11:15)。另外一些人则“试探”耶稣,要求他给一个天上的征兆,来证明他不是靠贝尔则步驱魔。试探在路加福音只出现过三次。前两次,一次是说魔鬼在旷野“试探”耶稣(4:2),一次是说法学士“试探” 10:25)。

 

路加在此说这些人“试探”耶稣,就已经表明耶稣不是受魔王支配的,因为只有魔鬼和心怀诡计的人才会这样做。耶稣同魔鬼是势不两立的,但他刚刚驱赶了一个让人暗哑的魔鬼,这些人就要一个征兆,对他们来说,耶稣的这个神迹不算是征兆。耶稣当然明白他们的心思,他指出这些人的想法不可理喻:因为如果魔鬼互相倾轧,那么魔鬼的国度该早已败落(11:17);另外,这些人认为别人驱魔的能力是来自天上的,唯独耶稣驱魔的能力是来自魔王贝尔则步的,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11:19)。所以耶稣宣布说天国已经来临了,因为耶稣的驱魔就是一个征兆。

 

耶稣也用驱魔的比喻,指出门徒赶走魔鬼,只是跟随基督的第一步。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取舍:是继续受魔鬼控制的旧生活,还是开始跟随基督的新生活,因为魔鬼被赶走之后,只是在干旱之地流浪,伺机重返人间;人如果不警醒,就会遭受更多魔鬼的蹂躏(11:24-26)。这段经文也是警告当时的基督徒,虽然他们开始了在基督内的新生活,魔鬼还可能再来干扰并控制他们(伯下2:20)。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耶稣,人群当中就有一位妇女看出了耶稣的不凡之处,她感叹称赞耶稣的母亲是有福的(11:27)。固然圣母作为耶稣的母亲是有福的(1:424548),但是耶稣立刻向他的门徒指出,那些执行天主旨意的更有福(11:28)。所以只看到或听到来自天上的征兆还不够,基督徒更加要辨明天主的旨意并努力去实行,才能得到耶稣宣讲的真福。

 

虽然耶稣的宣讲和神迹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征兆,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仍要求征兆,因此他们将会被尼尼微人和南方的女王定罪(11:31-32)。约纳和撒罗满的征兆不能和耶稣的相比,可是尼尼微人和南方的女王却都信从了约纳和撒罗满的征兆。这一代人看到了默西亚,可是他们却不信从。由此看来,征兆和神迹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意,因为人们会要求更多的征兆,而魔鬼也会再回来。所以人应当全心相信天主的旨意,并全力执行,才能够生活在耶稣征兆的光明中(11:35-36)。

 

对耶稣的教导,法利塞人不但听不进去,反而攻击耶稣(11:37-54)。他们的反对与9:51-56记载的撒玛黎雅人的反对相对应。耶稣因为进食时没有洗手而招致法利塞人的反对。耶稣刚刚驱赶走一个暗哑的恶魔(11:14),他因为跟恶魔的接触而成为 “不洁的”,他应该按照法律洁净自己以后再吃饭。耶稣既然没有洁净自己,那么招待他的、和他一起进餐的法利塞人也就变成了不洁。法利塞人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耶稣就利用这个机会教导人们真正的洁净。

 

耶稣斥责法利塞人只洗净杯盘的外面,却没有洗净杯盘的里面(11:39)。如果只从字面来看,法利塞人这样做就是把不洁的食物当作洁净的给人食用,因为杯盘里面是不洁净的,显然这违反他们的法律。从比喻的意义来看,如果法利塞人把杯盘里的食物施舍了,他们就会因施舍的行为成为洁净的(11:41),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一个人是否洁净,这与他进餐所用的杯盘无关。所以耶稣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杯盘里的东西一方面是食物,另一方面是慷慨施舍的爱人之心。如果法利塞人不施舍杯盘中的食物,那么他们就是不洁的;相反,如果他们慷慨施舍了杯盘中的食物,那么他们就是洁净的。遗憾的是法利塞人徒有表面的行为,却没有真诚的爱心。

 

三个祸哉的言论都道出了法利塞人的这种虚伪。最后一个祸哉的言论(11:44)更是一针见血。坟墓因为有尸体,是不洁净的,所以要粉刷成白色的,以提醒人们躲开,不要被坟墓的不洁所污染。耶稣说法利塞人就像刷白的坟墓,他们外表看上去是洁净的,其实他们内心是肮脏的(11:44)。这和外面洁净而里面污糟的杯盘是一样的。

 

在席的一个法学士认为耶稣如此诅咒法利塞人也就侮辱了他们,因为他认为,虽然法学士也是法利塞人,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些表面的虚伪。法学士企图为自己辩白,但是却由此而引出耶稣对法学士的三个诅咒。这三个诅咒与上面对法利塞人的诅咒相对应。

 

面对祸哉的言论,他们开始严厉地逼迫耶稣,要从他的口中抓到语病。读这段经文时,我们要小心,这些对法利塞人和经师的诅咒不是针对他们个人的,耶稣的这些言论是针对所有有类似行为的人。耶稣时代固然有法利塞人,早期教会以至现代教会也同样有法利塞人。我们应当勉励自省,不要学习法利塞人的坏榜样,而是要紧紧跟随基督。

 

B )准备接受审判 12:1-13:9

 

耶稣教导门徒和众人要着眼于天国的来临,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对肉身的迫害,而要为灵魂的审判做准备(12:4-12)。耶稣也通过比喻警告富有的人要依赖天主,不要过分依赖现世的财富(12:13-21)。天父知道每一个人的需要(12:22-34),他既然看顾田野的小草和天空的飞鸟,就一定会看顾我们。门徒要依赖天主,就要时时准备好基督的第二次来临(12:35-40)。当主来时,那些醒悟守候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主要请他们坐下,亲自服事他们。可是门徒却不一定能做到,路加说当主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睡着了(9:3222:45-46

 

福音说人们不知道人子什么时候会来(12:40),这固然是耶稣要我们醒悟守候的劝论,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节经文暗指基督再次来临的延迟。无论如何,福音都邀请我们以自己的行为来准备主的来临:诚实地对待现实的世界,遵从基督的教导,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不间断的祈祷。

 

耶稣说他来是要把火投在地上(12:49),这个火不是招致灾难的火,而是净化人心的圣神之火。当然耶稣带来的火也有末世审判的意思,末世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完全实现。基督徒就是要醒悟守候,等待审判以及天主之国的完全实现。同时,耶稣也警告人们,基督信仰会带来分裂(12:49-53),最终天主的和平一定要来临。不过在我们遭受分裂的痛苦之前,耶稣自己已经成为分裂的第一个牺牲者,反对他的人把他钉在了十字架上。其实西默盎已经预言这种分裂了,以色列中的许多人会因为耶稣的缘故而跌倒和复起(2:34)。在这个世界上,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分裂中要做一个坚定的信仰选择。

 

天主的审判很快就会来到,人们要及时悔改皈依。所以有人告诉耶稣比拉多把加里肋亚人的血和他们的祭品掺在一起时(13:1),他并没有说那些遭受苦难的人罪有应得,受了天主的惩罚。相反,他教训人们要悔改。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耶稣所讲的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比喻(13:6-9)与12:58-59相对应。这两节经文都指出所剩的时间不多,人们要及时悔改,跟随基督的教导,并且要结出信仰的果实,否则就要面对天主的最终审判。

 

C ) 天主之国 (13:1-14:35)

 

门徒跟随耶稣就要像他一样帮助人们为天国的来临做准备。13:10-17讲述耶稣在安息日治愈了一个身体佝偻,被病魔缠绕的妇女。耶稣面对法利塞人的指责毫无畏惧,因为这个妇女原是亚巴郎的女儿,天主的国和她的需要超越旧约安息日的法律。耶稣以及所有的门徒就是要把这些有需要的人带到天主的国里,因为天国的门是为这些被遗弃的人们敞开的。

 

耶稣把天国比喻成一个芥菜籽,正说明天国和人们对天国的理解正好相反。旧约常常把天国比喻成参天的香柏(则17:22-23),但是耶稣却说天国就像一颗种在园中的所有种子种最小的芥菜籽,但是等它长大后连飞鸟都会在它的枝头栖息。耶稣也把天国比喻成酵母(13:20-21),这个比喻更让当时人感到震惊,因为人们认为酵母是朽坏的面粉,是陈旧腐败的象征,所以犹太人在逾越节前特别要清除掉所有的酵母。耶稣说那个女人是把“酵母”藏在面粉中的,福音中用了“藏”因为酵母是“朽坏”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朽坏”的开始成就了天主的国,谁又能想到一个十字架上的死囚会带给全人类天主的救恩呢?跟随基督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走十字架的道路。

 

门徒不理解耶稣所宣讲的天国,他们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进入天国(13:23)。耶稣告诉他们,虽然天国的门是窄门,但是有许多从东南西北而来的人都可以进入(13:29)。这样的言论对跟随他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见过耶稣,也听过他的施教(13:26),可是他们却可能与耶稣宣讲的天国无缘。这里是要告诉选民,天国是给与所有人的礼物,不只限于犹太子民。人若想要进入天国,只认识耶稣是不够的,还要耶稣也认识我们才行。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实践他的教导,让他能认出我们来,这样他就会给我们开门,让我们分享他天国的宴席。

 

福音第十四章的内容和结构和第十三章一样,都是由耶稣治愈的神迹开始,之后是耶稣关于天国宴席的描写,和门徒当如何跟随耶稣走天国的路。在第十五章,耶稣继续用比喻讲解天国与众人的期待不同,他的三个比喻都是说天国是为那些迷失的人敞开的,而且当他们悔改而进入天国时,整个天国都要因此而欢乐(15:71032)。

 

浪子回头的比喻有两个主要人物,小儿子和父亲(15:11-32)。在圣经里,小儿子通常是最受爱护的,可是这个小儿子却非常不孝。在他的眼里,父亲已经死了,因为他要求他那份家产,并且要离家远走。福音原文说父亲就把他的“生命”(bios)分开给了他(思高圣经把这个词翻译成“产业” 。“生命”这个词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儿子的不孝。很快,小儿子挥霍掉了所有的钱财。为了生存,他只能受雇于外邦人,替人喂猪。对犹太人来说,猪是不洁之物,梅瑟的法律禁止跟猪有任何接触(肋11:7;申14:8)。小儿子落魄到喂猪的地步,这表示他已经不是犹太人。他已经没有父亲,现在他也失去了自己本来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理会他的存在,他就像行尸走肉一样。

 

最后,他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意回家,向父亲认罪,他知道自己不配做一个儿子,只想像一个佣工一样有一口饭吃。当他起身回到父亲那里时,父亲早已在等待这个归来的浪子,完全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向他的来儿子跑去。小儿子向父亲承认错误,就在他请求父亲视他为佣工之前,父亲就着急地让仆人给他穿上上等的袍子和鞋,并戴上戒指,又为他宰杀肥牛犊,来欢宴庆祝这个死而复生的儿子。

 

当大儿子回来听到喜宴的事,他非常愤怒。虽然父亲亲自出来邀请,他拒绝加入。大儿子认为自己服事父亲多年,是有功劳的,才配享受喜宴;而这个小儿子是个抛弃父亲,挥霍无度的罪人,父亲该弃绝他才对。大儿子对父亲的指责,让我们想到了法利塞人对耶稣的指责,他们指责耶稣同税吏、娼妓同桌共席。可是这正是耶稣要宣讲的天国的奥秘:居功自傲的人与天国无缘,而诚心悔改的罪人要享受天父的宴席。如果人们可以为了一只迷失的羊和一个遗失的达玛而庆祝,何况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儿子呢?浪子的比喻并没有告诉我们大儿子最后有没有加入家里的喜宴。这是个我们每一位都要默想的悬念:我们能不能接受一个这样仁慈的父亲?我们能不能接受死而复生的兄弟姐妹?

 

D) 对钱财的态度(16:1-31

 

耶稣在第十五章中的比喻是讲给法利塞人听的,而十六章中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路1-13),却是讲给门徒听的。这个比喻是讲不义的管家为钱财所累(16:1),而16:14又说法利塞人爱财。结合这个上下文,读者听众就会知道这个比喻暗示法利塞人在钱财上面是不义的。这个管家是不义的,他无权更改账目,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日后他能得到受他“恩惠”的人的帮助。他已经挥霍了主人的财产,现在更加变本加厉,可见其罪恶之深。令人费解的是在结尾时,主人反称赞这个管家的精明(16:18)。我们在此要小心,因为耶稣不是说这管家做得对,他是说这个人在谋求自己未来物质生活方面比门徒谋求发展天国福音的方面更加精明。耶稣要求门徒用不义的钱财交结朋友(16:9),不是要门徒像那个管家一样用不当的手段敛钱,再交结那些可以给自己带来物质利益的人。他是要门徒像那个管家一样想尽一切办法宣讲福音,广施钱财给那些可以收留他们到永远帐幕里的人(16:9),而这些人就是福音一直强调的穷人(1:48-556:20-23)。

 

耶稣另一句难以理解的话是:“小事上忠信的,在大事上也忠信”(16:10)。这句经文不是说人先在小事上忠信了,才会在大事上忠信。正好相反,这句经文是说人在小事上忠信,是因为他在大事上是忠信的。“大事”是指天国的福音,“小事”是指现世的钱财。门徒如果对天国的福音是忠信的,那么他在钱财的使用上也会是忠信的,就是说他会忠信地执行耶稣的教导,把钱财施舍给穷人。门徒如果对天国的福音是不忠信的,那么他对钱财也是不忠信的,因为他只会把钱财留给自己,而不去施舍给有需要的穷人。耶稣教导我们只能侍奉天主,而不能留恋钱财,这样我们才是天主“忠信”的管家,我们才会有朋友在他永远的帐幕里收留我们。

 

但是法利塞人并不认同耶稣的教导,并嗤笑他(16:14)。对他们来说,钱财是向上爬的工具,是用来结交权贵的。因此他们嗤笑关于施舍钱财给那些可以收留他们到永远国度里的穷人。针对法利塞人的这个反应,耶稣给他们讲了富翁和拉匝禄的比喻(16:19-31)。遗憾的是法利塞人还是无法信从耶稣的教导。即使他们知道富翁和拉匝禄的最终结局,他们还是会巴结富翁,而对拉匝禄漠不关心。耶稣说“如果他们不听从梅瑟以及先知,纵使有人从死者中复活了,他们也必不信服”(16:31),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即使在耶稣复活之后,法利塞人还是没有信从他。

 

E) 天国的来临

 

在给法利塞人讲完比喻后,耶稣继续教导门徒。他要他们避免成为绊脚石,要规劝并宽恕得罪人的弟兄。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无限次地宽恕别人,于是就求耶稣增加他们的信德,但是耶稣告诉他们信德不在于有多少,而是在于有多真,因为只要有芥菜籽那样大的信德,他们就可以移植桑树。在此,耶稣很及时地警告他们,不要因自己的成就或能力而自夸。即使一个人有所成就,他也要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1710)。

 

路加跟着告诉我们,耶稣继续前行去耶路撒冷,到了撒玛黎雅和加里肋亚中间,并在那里治好了十个癞病人,但是那九个犹太人并没有回来,只有那个撒玛黎雅人心怀感恩地回来光荣天主,感谢耶稣的治愈之恩。路加在他的作品中有几处对撒玛黎雅人的正面积极的描写(10:25-37,宗8:9-13说撒玛黎雅人率先皈依基督)。不过我们都知道撒玛黎雅人本来和犹太人互为仇敌(9:52-55),也互不往来(若4:9),但是这段经文告诉读者,相互敌对的犹太人因为癞病而走在一起,为他们共同的需求而一起向耶稣祈求(17:12-13)。这真奇妙,不洁的癞病把互相指责的人聚在一起。这对当今世界和教会的分裂,无疑有深刻的启示,我们所面对的共同困难病苦,也会消除彼此分裂和仇恨的作用。遗憾的是困难病苦被治愈后,人们马上就会回到原先的仇恨和分裂中。

 

十个被治愈的人中,只有撒玛黎雅人“看到”这个治愈的恩典。“看到”这个词把这个神迹同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故事中,犹太的司祭和肋未人都“看不到”躺在路边快要死的那个人,只有那个撒玛黎雅人“看到”了。所以这个治愈的神迹教导门徒要怀有感恩的心,在一切成就中“看到”天主的恩典,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我们不过做了我们应做的事”(17:10)。另外,这个神迹也是耶稣基督天主性的又一次宣告,因为这个撒玛黎雅人回来首先是光荣天主(17:15),因为他有信德,他通过神迹“看到”耶稣真是天主子默西亚。这是路加一直在告诉我们的当信的道理(2:205:25-267:1613:1318:4323:47)。就像在所有治愈的神迹中一样,耶稣告诉撒玛黎雅人,是他的信德救了他(17:19)。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当他求耶稣治愈之恩的时候,耶稣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命令他去叫司祭检验。就在去的路上,这个撒玛黎雅人“看到”他被治愈了。

 

不过,法利塞人还是“看不到”,因为他们问耶稣天国何时来临,耶稣告诉他们“天主国的来临,并非是显然可见的”(17:20)。人们只有怀着信德和感恩的心才能看到天主的国。耶稣继续教训门徒(17:22-36),他说人子再次来临时,就像横跨天际的闪电(17:24),谁都可以看得到,但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并且被摒弃(17:25)。那时有些人会被提去,有些会被遗弃(17:34-35)。但是这末世的救赎不是随机的,而是为那些有信德的人,因为他们能“看见”并信从基督。我们应当时时警醒,因为耶稣说他再来时在世上很难再找到信德(18:8)。

 

如果天主国并非显而易见的,那么谁可以进入天国呢?耶稣在第18章中继续解释天国的本质:天国是属于卑微者的,而自傲的人与天国无缘。在不义的判官和寡妇的比喻里(18:1-8),判官是高居在上,不齿于贫苦卑微的人的,就像他对待这个寡妇那样。然而,梅瑟的法律规定判官要保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不能偏袒任何人,因为判决是属于天主的(申1:16-17),他要在地上施行天主的公义。因为孤儿寡妇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欺凌,所以圣经特别指出天主会为他们伸张正义(德35:17-19),当然教会也一直秉持了这样的教导(宗6:1-6;雅1:27)。这个比喻同11:5-8对应,二者都是说天主会聆听恒心的祈祷。如果不义的判官因为寡妇的恒心而为她伸冤,何况是天主对他所召选的人呢?耶稣许诺天主一定不会推迟回应贫困卑微人的祈祷(18:7),不过天主正义审判的来临需要我们以信德来迎接(18:8)。

 

寡妇的祈祷告诉我们要有信德,有恒心,接下来的法利塞人和税吏的祈祷则告诉我们要有颗谦卑忏悔的心(18:9-14)。这个比喻是讲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听的(189),耶稣警告他们要谦卑。法利塞人和税吏是两个相对立的人物。当时的人都会认为法利塞人是圣洁虔诚的,相反税吏是不洁又傲慢的。可是耶稣的比喻正好与人们的这种认识相反。固然法利塞人赞美感谢天主(18:11-12),可是这样的祈祷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是真的光荣天主。与他不同的是,税吏没有赞美感谢,他甚至不敢抬头看天,他有的只是忏悔(1813)。这个法利塞人因为自满,没有向天主祈求任何恩典,所以他与天主的正义无缘;而那个税吏却急切地恳求天主的怜悯。耶稣宣布说那个税吏回到家里,成了正义的(18:14)。这个比喻正好应验了耶稣一贯的宣讲:我来不是召叫义人,而是罪人(5:32);天主也把权贵推下,而举扬卑微的人(1:52)。

 

天国是属于卑微者和像小孩一样纯洁的人的(18:15-30)。路加在此重新回到马尔谷福音的叙述(谷10:13-16)。耶稣也藉着一个首领的提问,又一次向读者听众指出天国是为贫困卑微的人的(谷10:17-27)。这个人非常善意的称呼耶稣为善师,耶稣却直截了当地指出只有天主是最善的,人的一切的善行都是源自天主。耶稣自己是善师,那是因为他是天主子默西亚。这个首领有进入永生的渴望,他想知道怎样才能进入天国,而他确实遵守了梅瑟法律所教导的。但是耶稣指出他还有一样没有做到,他要变卖并施舍自己的财产,然后来跟随耶稣(18:22)。耶稣要求这个首领变卖财产是因为他的财产是属于地上的,只有把这些财产施舍出去后,他才会在天上有宝藏。另外,耶稣也向这个首领发出召叫,召叫他跟随主。就像其他的门徒一样,这个首领需要保持贫穷才能跟随耶稣(10:4),走天国的路,因为天国是属于贫困卑微的人。遗憾的是这个首领无法像宗徒一样舍弃一切来跟随主(5:1128)。

 

故此,财富阻止这个首领跟随耶稣,所以耶稣多次指出财富的危害(6:2412:13-2116:19-3118:18-23)。财富把首领和穷人分割开了。首领既然无法与穷人为伍,也就与天主无缘,因为天主是孤儿寡妇和穷人的天主。耶稣接着说妇人进入天主的国,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18:25),门徒对此非常不理解,但是耶稣肯定他们的信心说,为天主没有不能的事,他第三次预言自己的受难(18:31-34),当然门徒还是不能理解,他们还不明白。

 

这个首领无法跟随耶稣,但是接下来的这个盲人却可以跟随耶稣(18:43)。路加说耶稣在进入耶利哥时,治愈了遇上的盲人,这让我们想到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里,司祭和肋未人也是在去耶利哥的路上,无视躺在路边的那个人。他们身为犹太宗教领袖,却没有承行天主的旨意:耶稣虽然来自被人轻视的纳匝肋,但是他是天主子,是真正的司祭,他在去圣殿的路上行了司祭应该行的事,帮助了有需要的人。这本是天父的旨意,因为天父就是要把“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领到天国里(14:21)。

 

这个瞎子周围的人不让他出声,就像门徒不让小孩子到耶稣跟前来那样。但是他不停地大声恳求耶稣,就像耶稣先前教导的祈祷要持之以恒那样(18:7)。看来这个人真的明白耶稣的教训,因为当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法利塞人要求耶稣欢呼的门徒安静下来,耶稣说“这些人若不作声,石头就要喊叫了”(19:40)。耶稣应允了这个瞎子的祈祷,他立即跟随了耶稣,走上往耶路撒冷的路。他能跟随耶稣是因为他一无牵挂,不像那个首领在世界上有很多财宝。

 

虽然说天国是为穷人的,但是富人也可以进入天国,因为为天主没有不可能的事,税吏匝凯就是这样的例子。像那个瞎子一样,税吏匝凯也想“看见”(19:3)。为了看见耶稣,匝凯往前奔跑,并爬上了一棵桑树(19:4)。一般来说,一个成人是不会在人前奔跑,更不会爬树的。作为一个富有的人,匝凯为了想“看见”耶稣,而放弃了自己在人前的尊严。路加并没有说他“看见了”耶稣,但是福音明确地说耶稣抬头就“看见了”他。耶稣能看见匝凯,是因为匝凯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是因为他在树上。如果匝凯没有跑着去爬上那棵树,耶稣也就无法看见他了。

 

看见匝凯后,耶稣就对他说,我今天必须住在你家中(19:5)。法利塞人对耶稣的指责没有错(15:1-219:7),因为耶稣确实是和税吏罪人在一起的。面对法利塞人的指责,耶稣没有退却,因为天主救恩的计划必须完成,所以耶稣必须住在匝凯的家里。另一方面,匝凯跟上文的那个首领不同,他主动把财产施舍给穷人;如果骗过谁,他也要加倍偿还(19:8)。这就是天主子所宣讲的救恩:看见人子之前,匝凯是个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做税吏;遇见人子之后,他成为一个义人,为穷人的利益而把财产施舍出去。

 

在离开耶利哥进入耶路撒冷之前,耶稣除了治愈瞎子以及同匝凯吃饭外,也讲了最后一个比喻:米纳的比喻,因为人都以为天主的国快要出现了(19:11)。这个比喻和玛窦福音里塔冷通的比喻有相似之处(参玛25:14-30),寓意却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以塔冷通的比喻来理解这个比喻,通常都不能明白。米纳的比喻是说一个贵人为取得王位去了远方,取得之后,他就回来向仆人索取他们应该赚得的财富;至于那些当初反对他作王的人,他把他们都处死了。有学者认为,这是影射黑落德家族的几个成员,包括大黑落德,去罗马争取封王的历史。

 

但是,我们更要留意的是当中的教诲。这个比喻中的贵人成为国王后,就变得贪得无厌和残暴无度,这是很多君王的常态,但耶稣作为君王,确是一个必须受苦并且要被钉死的国王,与现世的国王的作威作福,截然不同;耶稣的臣民是施舍钱财而存宝藏于天上的人,而现世王国的人是贪求钱财、以自己为中心的人。耶稣在荣进耶路撒冷之前讲这个比喻,告诉人们天主的国还没有来临,虽然他们认为马上就要来临了(19:11)。在天主的国来临之前,门徒要勇敢坚定去实行耶稣在去耶路撒冷路上的教导:为天国而舍弃一切。这样当基督君王再来时,他们就有宝藏在天国里。

 

参考书籍:《对观福音和宗徒大事录》(二)

 

路加福音的背景

路加福音简释(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