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了你》宗座劝谕 连载 第一章
发布日期:2025-10-12   |    作者:大海翻译

《我爱了你》(Dilexi Te)
论对贫困者的爱
——教宗良十四世——

1.「我曾爱了你」(默3:9),这是上主对某一基督徒团体所说的话。与其他团体不同,这个团体既无显要地位,亦无丰富资源,且饱受暴力与轻视之苦:「我知道你能力有限……我必迫使……他们前来向你伏首投地」(默3:8-9)。这段经文令人想起玛利亚《谢主曲》中的颂词:「祂从高位上推下权贵,却提拔了卑微贫苦的人。祂曾使饥饿者饱享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路1:52-53)。
2.《默示录》中这番爱的宣示,引领我们走向那永不熄灭的奥迹——教宗方济各在 《祂爱了我们》 通谕中,曾对此基督圣心所蕴含的神圣之爱与人性之爱进行深刻探讨。在通谕中,我们钦崇于耶稣如何「与世间最微末者认同」,以及祂那倾空至死的爱,如何彰显了每个人的尊严,尤其当人「最为软弱、可怜及受苦时」[1]。默观基督的爱「助我们更关注他人的痛苦与匮乏,使我们坚强,能参与祂的 救赎工程,成为传播祂慈爱的工具」[2]。
3.因此,为延续 《祂爱了我们》 通谕的精神,教宗方济各在尘世生命的最后数月,正筹备一份题为 《我爱了你》 的宗座劝谕,论及教会 「对穷人的关怀」与「同穷人一起」的关怀。他设想基督向每一位贫困者这样说:你虽无势无力,但「我曾爱了你」(默3:9)。我有幸继承这份遗稿,欣然将其接纳为己任——并略作补充——在我牧职伊始便予以颁布,以分享我敬爱的前任之心愿:愿所有基督徒都能体认到基督之爱,与祂召唤我们亲近穷人之间,那紧密的纽带。事实上,我同样认为必须强调这条成圣之路,因为「正是在『认出贫困受苦者身上的基督』这一呼召中,基督的圣心、祂最深邃的情感与抉择得以揭示——而每位圣徒,都渴望与此圣心契合,肖似基督」。


第一章:几句必不可少的话
4.耶稣的门徒们指责那位把极珍贵的香液倾倒在祂头上的妇人,说:「为什么这样浪费?这香液本可以卖许多钱,施舍给穷人。」主却对他们说:「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至于我,你们却不常有」(玛26:8-9,11)。那妇人已领悟到,耶稣就是那位她应当倾注爱意的谦卑受苦的默西亚。在祂那不久即将被茨冠折磨的头上敷以香液,这是何等的慰藉!这举动固然微不足道,但受苦者深知,一个微小的关爱之举何其重要,能带来多大的安慰。耶稣明白这一点,并确立其永恒的价值:「将来在全世界,这福音无论传到那里,必要述说她所做的事,来纪念她」(玛26:13)。这质朴的举动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任何关爱的举动,即便是最微小的,也永不会被遗忘,尤其是为那些身处痛苦、孤独或贫困中的人所做的——正如当时的主所处的境况。
5.正是在这视角下,对主的爱慕与对贫困者的关怀紧密相连。那位说「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玛26:11)的耶稣,所表达的深意与祂向门徒们许诺「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时如出一辙。与此同时,我们心中也回响起主的这番话:「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我们并非置身于慈善事业的层面,而是处于神圣启示的领域;与那些既无权势、亦无显赫之人接触,是与历史之主相遇的一种根本方式。在贫困者身上,祂依然有话要向我们诉说。


圣方济各
6.教宗方济各在忆及其名号的选择时,曾提及在他当选后,一位枢机弟兄拥抱并亲吻他,说道:「切莫忘记穷人!」[4] 这叮嘱与当初教会宗徒们在圣保禄上耶路撒冷去确认其使命时,对他所作的劝谕一般无二(参看迦2:1-10)。多年后,这位宗徒能够证明,这正是他所一向留神去作的事(参看迦2:10)。这也是亚西西的圣方济各的抉择:在癞病人身上,拥抱他的正是基督本人,这相遇改变了他的生命。这位「贫穷者」 的光辉形象,将永为吾辈楷模,启迪人心。
7.正是在八个世纪前,他于当时的基督徒与社会中,催生了一场福音的复兴。年轻的方济各,曾一度富有而傲慢,但与遭社会遗弃者的现实相遇,深深震撼了他。这一相遇所激发的动力,至今仍不断激励着信友乃至众多非信友的心灵,且「已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5]。依圣保禄六世之言,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亦循此路径而行:「善心的撒玛黎雅人的古老故事,乃是大公会议灵修的典范」[6]。我深信,当我们能够摆脱自我封闭,并学会倾听贫困者的呼声时,「优先爱顾穷人」的抉择,必将为教会与社会带来非凡的革新。


穷人的呼声
8.关于这一点,有一段圣经经文值得我们恒常回顾:即天主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向梅瑟所作的启示:「我实在看见了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苦痛,听见了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他们……现在你来,我派你到法郎那里」(出3:7-8,10)[7]。天主对贫困者的需求彰显其慈心:「他们向上主呼号,上主就为他们兴起了一位拯救者」(民3:15)。因此,聆听穷人的呼声,就是蒙召与天主的圣心契合——祂对自己子女,尤其是最困苦者的需要,常怀急切关怀。相反,若对此呼声漠不关心,穷人将向上主控诉我们,我们便犯了罪过(参申15:9),从而远离天主圣心本身。
9.贫困者的境况本身便是一种呼声,在人类历史中,它不断叩问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尤其叩问着教会。在穷人伤痕累累的面容上,我们印刻着无辜者的苦难,也因此印刻着基督本身的苦难。与此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论及「贫困者多样的面容」与「贫困的多重形态」,因为这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现象:事实上,贫困形态繁多——有人缺乏物质维生资源,有人遭社会排斥且无途径为其尊严与才能发声,还有道德与灵性上的贫瘠、文化上的匮乏,有人处于个人或社会的软弱及脆弱状态,亦有人被剥夺权利、生存空间与自由。
10.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尽管近几十年来为贫困者服务并致力消除贫困的社会与结构性根源的努力至关重要,但仍显不足。这亦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常推崇某些人生及政治导向标准的社会,这些标准充斥着诸多不平等;因此,在我们已意识到并试图对抗的传统贫困之外,又增添了新的贫困形态,有时更为隐蔽与危险。有鉴于此,联合国将消除贫困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此举值得赞许。
11.在为贫困者付出具体努力的同时,亦需结合一种能够促成文化转型的心态革新。事实上,「安逸生活即能带来幸福」的幻象,驱使许多人形成一种人生观:不惜一切代价积累财富与社会成就,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并从不公的社会理念及政治经济体制中获益——这些体制本就偏袒强者。于是,在一个贫困者日益增多的世界中,矛盾的是,我们也目睹某些富裕精英阶层的壮大——他们生活在极度舒适奢华的「泡泡」里,与普通民众相比,几如身处异世。这意味着,一种「排斥他人而不自知」的文化依然顽固存在(有时伪装得十分巧妙),并以冷漠的态度容忍数百万人在饥饿中死去,或在有损人性尊严的条件下苟活。数年前,一张地中海海滩上孩童遗体的照片曾引发强烈震撼;可悲的是,除却片刻的情感触动,类似事件正日益沦为无足轻重、仅作边缘新闻之谈资。
12.我们绝不可对贫困问题放松警惕。尤其令我们深感忧戚的是,无数人因缺粮断水而陷入的悲惨境遇——每日有数千人死于营养不良相关的病因。富裕国家中的贫困人口数字同样不容乐观。在欧洲,难以为继、度日维艰的家庭日益增多。总体而言,各种贫困现象显然有增无已。贫困已不再呈现为单一均质的状况,而是演化为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多重匮乏形态,即便在普遍富裕的环境中,也映射出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当谨记:「那些遭受排斥、虐待与暴力的女性,更是承受着双重贫困,因为她们往往更难捍卫自身权利。然而,正是在她们中间,我们不断见证到守护和照料家庭脆弱成员时,所展现的可敬的日常英勇行为」[8]。尽管一些国家已呈现显著转变,但「全球各国的社会组织,仍远未清晰反映出女性拥有与男性完全同等之尊严与权利。言语或有宣称,但现实决策与社会现状所传递的,却是另一番信息」[9]——每当我们念及那些最贫困的女性时,此情此景尤令人痛心。


意识形态的偏见
13.且不论那些时常经过刻意“解读”、意图使我们相信穷人处境并不严峻的数据,总体现实是相当清晰的:「有些经济规则虽能有效促进增长,却无益于人的整体发展。财富增长了,却伴随着不公,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新型贫困’的诞生。当有人声称现代世界已减少了贫困时,他们是使用了过往时代的标准进行衡量,而这些标准与当今现实已无可比性。例如,在其它时代,无法获得电力并不被视为贫困的标志,也不会引发焦虑。对贫困的分析与理解,必须置于具体历史阶段的实际可能性的语境之中。」[10] 然而,超越具体和局部的境况,早在1984年,欧洲共同体的一份文件中就已申明:「所谓穷人,系指那些个人、家庭及人群团体,其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及社会)资源如此匮乏,以致无法获得其居住成员国境内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11] 但倘若我们承认所有人,无论其出生何地,皆享有同等尊严,那么各国各地区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便不容我们忽视。
14.穷人的存在并非偶然,亦非某种盲目而残酷的命运使然。对其中绝大多数人而言,贫困更绝非一种自主的选择。然而,竟仍有人胆敢断言如此,这显露了其何等的心盲与冷酷。诚然,穷人之中确有不愿工作者,或许因其祖辈劳碌终生,却终在贫困中离世。但更有众多男女,从早至晚辛勤劳作,有时靠捡拾纸板或从事其他诸如此类的活计维生,然而这番辛劳仅够他们勉强生存,从未能真正改善其生活境遇。我们绝不能断言,大多数穷人的境遇是因他们未能赚取“功绩”所致——这种论调源于一种虚妄的精英主义观念,仿佛唯有那些在世间取得成功者才配拥有功绩。
15.基督徒也时常受世俗意识形态态度的浸染,或为某些政治经济立场左右,以致作出不公正的泛化论断与误导性结论。事实上,践行爱德之举竟遭轻蔑或讥讽,仿佛这只是少数人的固执己见,而非教会使命那灼热的中心——这促使我深思:我们必须常回归福音,重新诵读,以免错将世俗心态取而代之。倘若我们不愿脱离那源自福音、并滋养每一历史时刻的教会活流,就不可能遗忘穷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