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了你》宗座劝谕 连载 第二章
发布日期:2025-10-14   |    作者:大海翻译

《我爱了你》(Dilexi Te)
论对贫困者的爱
——教宗良十四世——

第二章 天主的选择倾注于穷人
对穷人的优先爱顾
16.天主是慈悲的挚爱,祂那在历史中展开并实现的爱的计划,首先在于祂屈尊降卑,亲临我们中间,为将我们从奴役、恐惧、罪恶及死亡的权势中解救出来。祂以慈悲的眼目和充满爱意的心肠,走向祂的受造物,体恤并担当他们人性的境况,因而也体恤并担当他们的贫乏。正是为了分担我们人性的局限与脆弱,祂亲自成为贫困的:祂取了与我们一样的血肉,我们曾在马槽中婴孩的微小里认识祂,也曾在十字架上的极度屈辱中认识祂——在那里,祂分担了我们最根本的贫乏,即死亡。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在神学上亦可论及「天主对穷人的优先爱顾」。此表述诞生于拉丁美洲的语境,尤其见于普埃布拉大会,但已被后续的教会训导妥善吸纳。[12] 这种 「优先」 绝非意味着排他性或对其他群体的歧视——这在天主内是绝无可能的;它旨在强调天主的行动:祂面对全人类的贫乏与软弱而动慈心,且因愿意开启一个正义、友爱与团结的国度,便特别关怀那些受歧视、受压迫者,同时也要求我们——祂的教会——为最弱小者作出坚定而彻底的抉择。
17.由此视角,旧约中诸多篇章的含义便得以明朗:在这些经文中,天主被呈现为穷人的朋友与解救者,是那倾听贫困者的哀号并施以援手的那一位(参咏34:7)。天主是贫困者的避难所,祂藉由先知——我们尤当忆及亚毛斯与依撒意亚——谴责那些加于最弱小者身上的不义,并劝勉以色列由内革新敬礼,因为当最弱小、最贫困者遭受压迫时,祈祷与献祭便无从谈起。自伊始,圣经便极其强烈地透过对弱小与匮乏者的护佑,彰显天主的爱,甚至可以说,天主对他们怀有一种真实的「柔情」。「天主圣心为穷人存有一处优先之所……我们整个的救赎旅程,都铭刻着穷人的印记。」


耶稣,贫穷的默西亚
18.旧约中关于天主钟爱穷人、并愿垂听其哀号的整部历史(我方才已简略提及),在纳匝肋人耶稣身上达至圆满的实现。[14] 在祂的降生中,祂「空虚了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斐2:7),如此为我们带来了救恩。这是一种彻底的贫穷,其根基在于祂那启示天主圣爱真容的使命(参若1:18;若一4:9)。因此,圣保禄能以一句精妙的综括断言:「你们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赐:祂本是富有的,为了你们却成了贫困的,好使你们因着祂的贫困而成为富有的」(格后8:9)。
19.事实上,福音显示,这种贫穷贯穿了祂生命的每一方面。自祂降世起,耶稣便尝尽了被拒的艰辛。圣史路加记述若瑟和临近产期的玛利亚来到白冷时,痛心地写道:「在客栈中为他们没有地方」(路2:7)。耶稣生于卑微之中,初生便被放在马槽里;为救祂免于死亡,祂的父母不久便逃往埃及(参玛2:13-15)。在公开传教之始,祂宣告了穷人所欣喜的恩慈之年已在祂身上实现之后,便被逐出纳匝肋(参路4:14-30)。甚至在祂死亡的时刻,也无一席容身之处,因为祂被带出耶路撒冷城外受钉(参谷15:22)。耶稣的贫穷,可由此境况清晰概括:这正是定义穷人的那种排斥——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人。耶稣正是这 「穷人的特权」 的启示。祂向世界呈现自己,不仅是贫穷的默西亚,更是为穷人而来、属于穷人的默西亚。
20.关于耶稣的社会身份,有一些迹象可循。首先,祂操持木匠(téktōn)的职业(参谷6:3)。这类人依靠双手劳作维生,且因不拥有土地,其地位被认为低于农民。当婴孩耶稣由若瑟和玛利亚抱往圣殿献于上主时,祂的父母献上的是一对斑鸠或两只雏鸽(参路2:22-24),这按《肋未纪》的规定(参12:8),乃是穷人的献仪。福音中一个意味深长的片段记载,耶稣与门徒们行经麦田时,抬麦穗充饥(参谷2:23-28)——而抬取田间的麦穗,当时是只允许穷人做的事。后来,耶稣更亲口论及自己:「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路9:58)。事实上,祂是一位巡游的导师,其贫穷与无定,正是祂与父相连的标记,也是任何愿意追随祂、走上门徒之路者所被要求的——正是为使舍弃世间的财物、财富与保障,成为信赖天主及其上智安排的有形标记。
21.在公开传教之初,耶稣于纳匝肋会堂中拿起《依撒意亚先知书》,宣读并将先知的话应用于自身:「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祂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路4:18;参依61:1)。祂由此表明,自己就是那在历史的「今天」来彰显天主慈爱临近的那位——这临近首先是为那些受恶势力禁锢者、软弱者及穷人实施的解救工程。伴随耶稣宣讲的种种标记,彰显了天主以何等慈心与怜悯看待病人、穷人和罪人——这些人因其境况,不仅被社会,也被宗教体制所排斥。祂使盲者复明,洁净癞病人,使死者复活,向穷人传报喜讯;天主临近了,天主爱他们(参路7:22)。这便解释了为何祂宣告:「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国是你们的」(路6:20)。的确,天主对穷人显示出特殊的钟爱,上主那充满希望与解救的话语是向他们而发的;因此,即使身处贫困或软弱之中,也无人应感到被遗弃。而教会,若愿属于基督,就必须成为真福八端的教会——一个为弱小者留出空间、与穷人同行、同为贫穷的教会,一个让穷人拥有优先地位的地方(参雅2:2-4)。
22.那些无力获取生活必需品的赤贫者与病人,往往被迫行乞。此外,他们还承受着社会羞辱的重压,这种羞辱源于一种观念,即疾病与贫穷是某种个人罪过的后果。耶稣坚决反对这种想法,申明天主「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45)。不仅如此,祂更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正如「富翁与穷人拉匝禄」的比喻所生动阐明的一般:「孩子啊!你应记得你活着的时候,已享尽了你的福,而拉匝禄同样也受尽了苦。现在,他在这里受安慰,而你应受苦了」(路16:25)。
23.由此可见,「我们对那成为贫穷、且常亲近穷人与被排斥者之基督的信德,催生了对社会中最被遗弃者整体发展的关怀。」[15] 我时常思索,尽管圣经关于穷人的教导如此明晰,为何仍有众多人认为可以将穷人排除于自己的关切之外?此刻,让我们仍驻足于圣经的范畴,尝试反省我们与社会中最末后者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天主子民中的根本地位。


圣经中对穷人的慈悲
24.宗徒若望写道:「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20)。同样,在回应法学士时,耶稣援引了两条古诫——「你当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申6:5)与「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肋19:18)——并将它们融合为一条诫命。圣史马尔谷这样记载耶稣的回答:「第一条是:『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主。你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条是:『你当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再没有别的诫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谷12:29-31)。
25.上述《肋未纪》的经文劝人尊重同胞,而其他经文则进一步教导人应尊重——甚至可说去爱——仇敌:「假使你遇见你仇人的牛或驴迷了路,应给他领回去。假使你看见你仇人的驴跌卧在重载下,不可弃而不顾,应协助驴主卸下重载」(出23:4-5)。这一切都透露出尊重人本身固有的尊严这一内在价值:任何人,即便是仇敌,若陷于困境,都始终值得我们的援助。
26.无可否认,在耶稣的教导中,天主首位的原则总伴随着另一稳固基点:若不将爱延伸至穷人,便不可能爱天主。爱近人是爱天主之真诚与否的具体明证,正如宗徒若望所断言:「从来没有人瞻仰过天主;如果我们彼此相爱,天主就存留在我们内,祂的爱在我们内才达至圆满……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若一4:12,16)。这是两种不同的爱,却密不可分。即使在未明确提及与天主关系的场合,主亲自教导我们:每一个向近人所行的爱德举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神圣慈爱的反映:「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
27.正因如此,慈悲善工被推崇为真诚敬礼的标记——这种敬礼在赞美天主的同时,也肩负着使我们准备好,让圣神在我们内施展转化的使命,好使我们众人都能成为基督及其对弱小者慈悲的肖像。在此意义上,藉敬礼所表达的与主的关系,也旨在将我们从以算计和利害为逻辑的生活关系中释放出来,向我们开启那流淌于相爱者之间、并因此共享一切的甘饴馈赠。关于此,耶稣劝谕说:「你设午宴或晚宴时,不要请你的朋友、兄弟、亲戚及富有的邻人,怕他们也要回请而还报你。但你设宴时,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可报答你的」(路14:12-14)。
28.上主对向穷人施行慈悲的呼召,在公审判的伟大比喻中(参玛25:31-46)找到了圆满的表达——这比喻也是对慈悲者真福的生动描绘。在此,上主为我们提供了达至圆满的钥匙,因为「倘若我们寻求那悦乐天主眼目的圣德,我们便在这段经文中找到了我们将受审的依据」。[16] 福音中这些有力而清晰的话语,应当「不加注释、不加推诿、不找借口地去生活实践,免得削弱其力量。上主已向我们清楚表明,圣德不能脱离祂的这些要求而被理解或活出。」[17]
29.在早期的基督徒团体中,爱德的实践并非源于分析或规划,而是直接源于耶稣的榜样和福音的话语本身。《雅各伯书》以大量篇幅论述贫富关系问题,向信友们发出两次有力的质询,质询他们的信德:「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吧!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雅2:14-17)。
30.「你们的金银都生了锈,这锈要作证据控告你们,并像火一样吞食你们的肉。你们竟为末日积蓄了财宝!看,工人们收割了你们的庄田,你们却扣留他们的工资,这工资必在喊冤,收割工人的呼声,已进入了万军上主的耳中。你们在世上奢华宴乐,养肥了你们的心,等候宰杀的日子」(雅5:3-5)。这些话何等有力,即便我们宁愿掩耳不闻!在圣若望一书中,我们读到类似的劝勉:「谁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却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天主的爱怎会存留在他内呢?」(若一3:17)。
31.启示的圣言「所传达的信息是如此清晰、直接、简明而有力,任何教会诠释都无权将其相对化。教会对这些经文的反思,不应模糊或削弱其劝谕之力,而更应助人以勇气和热忱去承行。何必将如此简单之事复杂化呢?概念体系是为促进与它们意欲解释的实相接触,而非使我们与之疏远。」[18]
32.另一方面,在早期基督徒团体的日常生活与作风中,我们可见分享财物、扶助穷人的明确教会典范。我们尤当忆及如何解决了每日供给寡妇饮食的问题(参宗6:1-6)。这曾是一个难题,因为一些来自他乡的寡妇,因是外方人而遭疏忽。事实上,《宗徒大事录》所载的这段事迹,显露出讲希腊语的犹太人方面的不满。宗徒们并未以抽象的道理宣讲来回应,而是重新将对众人的爱德置于中心,通过请求团体推选智慧而受敬重的人来管理饮食服务,从而重组了对寡妇的照料,他们自己则专务圣言的宣讲。
33.当保禄上耶路撒冷与宗徒们磋商,以确保自己「没有白跑,或徒然奔走」(迦2:2)时,他们要求他务要记念穷人(参迦2:10)。为此,他发起募捐,以援助有需要的团体。在他为此举所提供的理由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天主爱乐捐的人」(格后9:7)。对于我们中那些不惯于无私之举、不求回报的人,天主的圣言指明:对穷人的慷慨,实为行善者自身的福祉;事实上,如此行事,我们便蒙天主特别钟爱。诚然,圣经对慷慨好施者的应许甚多:「怜悯穷人,就是借贷于上主;对他的慈善,上主必予报答」(箴19:17)。「你们给,也就给你们……因为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路6:38)。「那时你的光明要像晨光一样射出,你的伤口将会迅速地复原」(依58:8)。早期的基督徒对此深信不疑。
34.早期教会团体的生活,记载于圣经正典中,作为启示的圣言传于我们,既是供我们效法的榜样,也是那藉爱德而运作的信德的见证,并作为对后世万代的永恒劝谕而延续。千百年来,这些篇章不断叩问基督徒的心灵,催迫他们去爱、去践行慈悲善工,如同丰饶的种子,永不停息地结出果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