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有时会容易失去信德
发布日期:2025-10-15   |    作者:意鸣子

丙年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有时会容易失去信德

旧约中的一位智者总结人生所积攒的智慧说:「我作过幼童,现今已经年老,从未见过正义的人被遣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行乞讨」(咏37:25)。 「因为上主爱慕正义,必不抛弃自己的圣徒,乖戾歹徒必被消灭,恶人的子孙必被铲除」(咏 37:28)。

这是美丽动听的话语,但是当我们聆听后,是否引起内心的反思而对它的意义有所保留和疑问呢?是否有人觉得现实与天主的话语之间似乎存在矛盾呢?在两个星期前,我们听到了哈巴谷先知对天主的抱怨。他说:「在他生活的国度里,到处充满了作恶者带来的不义,上主,难道你对他们视而不见吗?」

当人的在世生命难以忍受外在的磨难与压迫时,人就会向天主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圣咏作者这样呼求天主说:「上主你看见了,不要缄口不言;上主,求你千万不要离我太远。我的上主,求你醒来为我辩护;我的天主,求你起身为我伸冤」(咏 35:22-23)。在《默示录》中,那些殉道者也提高自己的声音呼喊天主说:「圣洁而真实的主啊!你不行审判,不向世上的居民为我们的血伸冤,要到几时呢」(默 6:10)?

为什么天主似乎对自己子民的呼救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答呢?天主虽然是全能的,却不阻止不义的行为发生?那么怎样理解天主的沉默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即使我不是经常明白,上主,请也要在祢的护翼下保护我。

 

读经一 出 17:8-13

8 那时有阿玛肋克人,来与在非勒丁同以色列人作战。 9 梅瑟向若苏厄说:「你给我们选拔壮丁,明天去同阿玛肋克人作战,我手中拿着天主的棍杖,站在这高岗顶上。」10 若苏厄就照梅瑟吩咐他的作了,去同阿玛肋克作战;同时梅瑟、亚郎和胡尔上了那高冈顶上。 11 当梅瑟举手的时候,以色列就打胜仗;放下手的时候,阿玛肋克就打胜仗。 12 终于梅瑟的手举疲乏了。他们就搬了块石头来,放在他下边,叫他坐下,亚郎和胡尔,一边一个托着他的手:这样他的手举着不动,直到日落的时候。 13 于是若苏厄用刀剑打败了阿玛肋克和他的人民。

阿玛肋克人是个游牧民族,生活在西乃旷野一处很偏僻的地方。他们与以色列人几乎没有冲突,以色列子民也很少憎恨他们。但是阿玛肋克人对以色列人却犯了一个不可宽恕的过错。以色列子民朝着福地前进时,必须经过阿玛肋克人生活的地方。因为旅途疲劳,以色列子民请求在那里休息,并求得一点水喝;而阿玛肋克人不仅不帮助他们,反而围攻他们,杀害了一些行走在后面的较脆弱的以色列人(申 25: 17-19)。

这篇读经正是叙述与这个部落的冲突事件。在这篇经文中,作者记叙了梅瑟命令若苏尔去攻击他们,而他与亚郎和胡尔到山上去祈祷,呼求上主的助佑(12-13 节)。当梅瑟举起手祈祷时,他们就打胜仗;放下手时他们就打败仗(11 节)。

怎样使梅瑟在祈祷时,时常举起他的手呢?亚郎与胡尔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他们坐在梅瑟的身边,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在两边交替支持他。这样,直到晚上,以色列子民打败了阿肋玛克人。

这段圣经并不是邀请人去向请求上主赐予消灭敌人的力量!

古代人认为,当人向神祈祷时,神就在人身边帮助人去战斗。今天,在耶稣的教导下,我们明白,如果对天主有这样的认识,那是一种古代的不成熟思想。将这段读经放在圣经中,是要藉此传递其神学意义:谁若想做到超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必须不知疲倦地祈祷。

有些结果,如果不通过祈祷就不能获得。当我们面对敌人时,有可能使我们的生命面对各种阻力,甚至不能生存下来,比如:野心、仇恨、无节制的欲望等,都会窒息生命的气息。哪怕我们只是一时放弃祈祷,一时被这些所束缚,也有可能立即落入这类敌人手中。它们强大的力量会使人无法抗拒。这样一来,就会使人停留在失败与痛苦的经验中。

因此,需要时常举起手祈祷,直到晚上,直到生命的终点,不能因疲劳而停下来!

 

读经二 弟后 3:14-4:2

3:14 然而你要坚持你所学和所信的事,你知道你是由谁学来的。 15 你自幼便通晓了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凭着那在基督耶稣内的信德,获得得救的智慧。 16 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17 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适于行各种善工。

4:1 我在天主和那要审判生死者的基督耶稣前,指着他的显现和他的国,恳求你:2 务要宣讲真道,不论顺境逆境,总要坚持不变;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去反驳,去斥责,去劝勉。

享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子女们的意义何在?是要教育他们需要与人去竞争,去压迫他人,还是去帮助软弱的人?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家庭、子女、健康、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成功等,这些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呢?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给予的答案往往是不肯定与易变的;而且时常受环境的左右,从而时常变化不定。

保禄给弟茂德一个稳定的、有保证的出发点,就是从圣经出发。为了使他能够相信自己的话语,保禄将圣经与信德的关系列举出来。保禄提醒弟茂德从小就学习了,「我记得你那毫无虚伪的信德,这信德首先存在你外祖母罗依和你母亲欧尼刻的心中,我深信也存在你的心中」(弟后 1 :5)。

保禄继续解释圣经的价值。他说:「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16 节)。谁若获得了这个宝藏,就不能将它隐藏起来,或者单独享用,而是必须将之传递给近人。

保禄对弟茂德发誓说:「通过他与团体中的负责人,使别人更深的认识福音的机会与意义」(弟后 4:1-2)。

让保禄欣慰的是藉着这样的机会,基督徒的信德可以慢慢得到滋养;这不是藉着不同的教导,而是藉着唯一可以滋养人灵,且是永恒的食物,就是圣经中的天主圣言使团体得到成长。在同一年,伯多禄也对那些新领洗的人,用另外一种充满感动的图像来解释天主的话语;他将圣言比喻成天主给予自己子女的营养品:「应如初生的婴儿,贪求属灵性的纯奶,为使你们靠着它生长,以致得救」(伯前 2:2)。

这是邀请所有基督徒团体,不要将基督徒团体的生活仅仅变成各种形式的敬礼,不断重复各种礼仪与宗教敬礼,而是视天主的话 — 圣经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断努力地学习它。

 

福音 路 18:1-8

1 耶稣给他们设了一个比喻,论及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 2 他说:「某城中曾有一个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3 在那城中另有一个寡妇,常去见他说:请你制裁我的对头,给我伸冤罢!4 他多时不肯;以后想到:我虽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5 只因为这个寡妇常来烦扰我,我要给她伸冤,免得她不断地来纠缠我。6 于是主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判官说的什么!7 天主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他,他岂能不给他们伸冤,而迁延俯听他们吗﹖8 我告诉你们:他必要快快为他们伸冤,但是,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

祈祷并不是强迫天主跟随我们意愿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耶稣还邀请我们不断地祈祷呢?祈祷的意义又是什么?耶稣以一个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1-5节),并对团体生活提出建议(6-8 节)。比喻以介绍人物开始。

第一位就是那位判官,本来他应该是一位保护弱小与没有防卫能力的人;但他却是一位没有天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在他心中没有怜悯(2 节);在他的自我对话中,他意识到他的恶名远播,他的名声与他的所作所为相称: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4 节)。耶稣对这个人的描述是实在的。人们可以想象,这个比喻是暗指一些人民,公然看见一些不义情况。

第二个人物就是那个寡妇。在古代中东文学与圣经中,寡妇是软弱、无防卫能力、被人排斥与受迫害、受到暴力侵袭的象征。除了向上主诉苦外,没有任何诉苦对象。 《德训篇》的作者同情她们的遭遇,并威胁那些迫害者说:「因为上主是审判者,决不看情面。他决不偏袒任何人,而加害穷人;他倒乐于俯听受压迫者的祈祷;他决不轻视孤儿的哀求和寡妇诉苦的叹息。寡妇的泪,岂不是沿颊流下来﹖她的哀号,岂不是控告那使她流泪的人﹖她的眼泪,从面颊上达于天,俯听的上主见了,非常不满。凡诚心诚意恭敬天主的,必蒙接纳;他的祈祷上彻云霄。谦卑人的祈祷,穿云而上,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不等至高者见了,为义人伸冤,执行正义,决不离开」(德 35:15-21)。

这个比喻向人叙述了这个寡妇受到不义的压迫,也许是被剥夺了继承财产的机会,或者被骗,或者被人剥削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确定的是,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她的权利受到了压榨,但是却没有人可以为她伸冤。她既没有付给律师的费用,也不认识可以为自己辩护的人,没有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她只有一个方法与逻辑思维:时常去纠缠那个不义的判官,时常到他那里倾诉自己的苦楚,继续不断,不厌其烦地纠缠他(3 节)。

在介绍了这两位人物后,这个比喻继续叙述这个法官内心的抉择。有一天他决定为这个寡妇解决问题,但这并不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这种不义行为,而是因为这个寡妇的坚持使他感到厌倦与不耐烦。他说:「这个寡妇不休止的纠缠我,我几乎不可忍受了」(4-5 节)。比喻在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三节(6-8 节)包含着一个对实践的要求。我们在稍后一点再来解释这三节的意义。我们首先看看这个比喻的信息与意义。

这个不义的 法 官 代 表谁?答案显而易见,甚至让人感到尴尬。代表的是天 主 ﹖ 实 际 上不是这样。这个人物只是次要的,他的出现,只是要带出那个寡妇,让人明白她的遭遇是不公的、无法承受的境况,而这是耶稣所要人注意的。这正是门徒们在此世面对的情况,即世界仍然被邪恶与象征着死亡的罪恶所统治。

在耶稣的时代,社会上不义的事件层出不穷,渗透了各个领域:政治、社会与宗教。今天却指对穷人与无防卫能力的人的欺压、剥削,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事件,令人感到困扰忧伤,甚至相反人对生命的渴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这就是比喻带给人的信息:祈祷。福音作者说,耶稣坚持教导,要不断地祈祷(1 节)。

祈祷是使人在困难与忧伤境遇中,保持清醒与醒悟的最好方法。当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对我们与天主的国不利时,祈祷是战胜它们的最有利工具。

如何保持不间断的祈祷呢?祈祷并不是去重复念一些固定的经文,有人筋疲力尽地去诵念,有人心烦意乱地聆听。我相信,天主也会对这样的重复性话语感到厌倦,因为它不是来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让你们喧嚷的歌声远离我;你们的琴声,我也不愿再听」(亚 5:23)。耶稣也要求自己的门徒不要像外邦人一样,唠唠叨叨地不断重复同样的话语(玛 6:7)。

真正的祈祷,真正不间断的祈祷,就是时常保持着与天主的对话关系。这样的对话使人对现实、事件与人作出评价;以天主的标准去看待一切,与他一起检视我们的思维、思想、感情、反应与计划。

时常祈祷也意味着在做决定前,聆听天主的话语;即使只是片刻的中断,也要与天主保持这种关系。正如读经一中所说的,如果失去感觉,或感到麻木,向敌人投降;这样,生命与自由的敌人就会占上风。这些敌人就是欲望、不可控制的各种内心渴望、本性的冲突等。这样就会为人带来愚蠢与无意义的选择。

祈祷使人放下急躁的心情,它要求人为了实现天国而不惜一切放弃的代价。祈祷使人获得良心的自由,要求我们尊重每人的自由选择。

结束部分(6-8 节)是一个无法理解的谜。最后一句说:「当人子来临的时候,能在地上找到信德吗?」似乎使人怀疑基督工程的最后胜利。为了理解它,我们需要首先明白是谁在讲话,又是对谁讲的,然后看看它的翻译是否正确。

在《路加福音》中,当基督讲话时,时常指复活的基督在讲话,是对路加团体中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而讲的。路加愿意针对他们充满痛苦与忧伤的问题给予一个答案。

那时在公元后 80 年,在小亚细亚;当时的教难不仅充满暴力,而且还充满阴险。多米仙皇帝宣告所有人要将他当作神来朝拜。外邦人的宗教制度、服从和谄媚态度,使人在他的强权下委曲求全,视他为自己的王。然而,基督徒却不如此。正如在《默示录》中所说的一样,他们不愿意向多米仙低头,不愿意朝拜这只兽(默 13)。为此,基督徒时常忍受各种迫害、欺压和歧视。

现在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比喻中的寡妇指的是谁,即路加的基督徒团体。这个基督徒团体受到新郎耶稣的吸引,迫切等待着新郎的来临;即使他们不知道准确的日期,还是不停地呼喊说:主耶稣,你来吧(默22:20)。

对这样的呼求,上主用一个充满双重否定,又看似自相矛盾,且充满安慰的话语答覆说:「天主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他,他岂能不给他们伸冤,而迁延俯听他们吗」(7 节)﹖它的意思就是说,是的,天主将要为他们施行正义的事,即使他们需要等待。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不是以问号结束,而是以句号结束。这是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面对漫长的等待与新郎延迟来临,甚至容忍很多不义的事情发生时,基督徒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失去信心与勇气。

最后一句:「当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并不是指世界终结时的情形,而是指基督的救恩来临于世的时候。

面对这个判官延迟而缓慢地对待自己的伸冤,这个寡妇有可能感到失望,甚至认为不会有沉冤昭雪的一天。上主愿意路加的基督徒团体保持警醒:不要被失望、放弃的思想占据了上风,认为基督不会再来为他的子民施行正义。基督肯定要来,但是他能找到一些已准备好的选民去接纳衪吗?为某些人来说,基督的延迟可能会使他们失去信德。

热门推荐